高分 国家是从哪一年开始对大中专毕业生不实行分配的

作者&投稿:曹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2014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试题和听力音频??? 高分悬赏~

这个你可以去官网上查查,我给你找找http://yingyu.100xuexi.com/view/mustdata/20140413/35f99657-3fc9-4e35-9bc5-c6ba869d367b.html
圣才官网这个动态你可以时刻关注一下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  我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总论:
不少人都曾经这样问过自己:“人生之路到底该如何去走?”
记得一位哲人这样说过:“走好每一步,这就是你的人生。”是啊,人生之路说长也长,因为它是你一生意义的诠释;人生之路说短也短,因为你生活过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人生。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没有目标如同驶入大海的孤舟,四野茫茫,没有方向,不知道自己走向何方。
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明确奋斗方向,犹如海洋中的灯塔,引导你避开险礁暗石,走向成功。
一. 意义及自我分析
有了成功的目标。明确自己人生的大目标,对把握好目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认真策划人生每一步。有道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千真万确。对自己做的或将要做的事没有任何准备,就是在为失败做准备。
(1)学历目标:大专毕业(以后有必要了 还有要"充电"。
(2)经济目标:年薪25万
(3) 方 向:企业高级管理人员 建立自己的公司(生化)
二.社会环境规划和职业分析(三年规划)
1、社会一般环境
中国政治稳定,经济持续发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中的重要角色。经济发展有强劲的势头,加入wto后,会有大批的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的企业也将走出国门。
2、管理职业特殊社会环境
由于中国的管理科学发展较晚,管理知识大部分源于国外,中国的企业管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中国急需管理人才,尤其是经过系统培训的高级管理人才。因此企业管理职业市场广阔。
三.大学三年规划:
1.职业目标:(2006-2008年)
(1)职务目标:先从学生会干,勤工俭学,逐步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2)能力目标:掌握专业知识,了解其他方面对自己有用的 知识。
(3)经济目标:在校期间兼职,年收入1万元左右;
一年级:为试探期和定向期:首先要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重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其次,要开始接触职业和职业生涯的概念,特别要重点了解自己未来所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设计;熟悉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提高交际沟通能力,在职业认识方面可以向高年级学生尤其是大四的毕业生询问就业情况;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增加交流技巧;在学习方面,要巩固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加强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掌握现代职业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技能;要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应多参加学校活动,增加交流技巧,但不要盲目地参加。 在定向期,应考虑未来是否深造或就业,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等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同时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并开始有选择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来填充自己。
二年级:为准备期.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考取与目标职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相应地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因为临近毕业,所以目标应锁定在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上。参加与专业有关的暑期工作,和同学交流求职工作心得体会,学习写简历、求职信等求职技巧,了解搜集就业信息的渠道,并确定自己是否要升本或考研。要积极锻炼自己得到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积极常识并加入校友网络,了解往年的求职情况。
三年级:为分化期(冲刺就业):目标应锁定在工作申请及成功就业上.这时可先对前两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首先检验自己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前两年的准备是否充分;然后开始毕业后工作的申请,积极参加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强化求职技巧,进行模拟面试等训练,尽可能地做出充分准备。在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可大胆提自己的见解,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另外,要重视实习机会,通过实习从宏观上了解单位的工作方式、运转模式、工作流程,从微观上明确个人在岗位上的职责要求及规范,为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目标分解与目标组合](大学三年)
(1) 目标分解:目标可分解成两个大的目标—— 一个是顺利毕业,一个是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 生化方面的 技术人员。
对于第一个目标,又可分解为把专业课学好和把选修课学好,以便修完足够的学分,顺利毕业。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专业课程中,如何学好每一门课程(精通一两门自己喜欢的课,如有机化学);在选修课程中,需要选择哪些课程,如何学好…….
对于第二目标,又可分解为接触社会阶段,了解市场阶段、熟悉公司运营阶段。接下来,还可以细分:在接触社会阶段,要采用什么办法,和哪些公司保持联系.如何锻炼自己…….
(2) 目标组合:顺利毕业的前提是学好专业课程,而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对职业目标(成为一个有一家公司的 生化方面的 技术人员)有促进作用。
(1)自身现状
英语水平可以,能流利沟通;生化专业扎实,略通经贸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思维敏捷,表达较流畅;在大学期间长期担任学生干部,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有热情为自己的将来奋斗.
五.成功标准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
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
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不这样认为。在30岁之前有自己的家庭就可以了 .
六.对大学生就业规划的认识: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而不少应届大学毕业生不是首先坐下来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而是拿着简历与求职书到处乱跑,总想会撞到好运气找到好工作。结果是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到头来感叹招聘单位是有眼无珠,不能“慧眼识英雄”,叹息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部分大学毕业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找到理想的工作*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有那时间还不如多跑两家招聘单位。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再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这样的效果要好得多,也更经济、更科学。
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1996年。《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在1996.01.09由人事部颁布,同时正式实施。

中央在1985年就表示,要改革大学生的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分配制度。 1987年,首次出现大学毕业生分配后被退回的“寒潮”,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凸显。

到了199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提出,改革高等学校毕业生统包统分和“包当干部”的就业制度,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

经过两三年的调整过渡,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毕业分配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2007年4月,随着西藏取消大学生毕业分配,延续了50多年的毕业分配制度,终成往事。


扩展资料:

毕业分配的缺点

1、统得过死,包得过多,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不能事先了解、互相选择,容易造成人才配置与岗位的不适应,不利于调动三方积极性。

2、对用人单位来说,只有接收的义务,没有选择的权利。不管是否需要,全部按计划分配,容易在造成人才积压浪费的同时,又难以得到急需人才的指标。

3、对学校来说,统一分配毕业生,割断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课程的设置和专业结构可以不考虑社会需求,教育效果难以得到实践检验。

4、对学生来说,一进校门,就捧上“铁饭碗”,成了当然的“国家干部”,毕业即就业,缺乏学习动力;分配时,处在“听天由命”的被动地位,无法按自己的能力、特长和爱好选择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分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不包分配大专以上毕业生择业暂行办法



1998
一.现状

自从1998年国家真正对大学毕业生不包分配以来,很多大学生感到找工作越来越难了。2005年,国家真正开始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去,北京开始招大学生当村官,但少有人应。而与此相对应的是,2006年中国新招大学生400多万,应届毕业生400万左右,而1998年新招大学生才200多万,应届毕业生才不到200万。按中国亿人口计算,我国大学生比例不过16%,与欧美国家相比落后极多。那么,为什么我国经济发展这么快,而大学生却找工作越来越难了呢?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77年恢复高考后大学生的分配体制。那干十年,中国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大学生的分配去向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营企业。但从92年开始,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后,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实行。而从96年开始,在211学校并轨改革开始后,原先的计划分配体制已开始无法继续运行,因为政府机构开始精简,事业单位开始裁员,国营企业开始私有化,工人开始下岗,已无力再大规模接收大学生,国家开始允许私营企业接收的大学生落户口,到98年,70%以上大学生需自主择业了。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革,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从2002年开始,考研出现热潮,留学掀起高潮,因为很多大学生看到,人才市场上大专文凭不值钱,本科文凭很普遍,研究生还尚可入眼,海归最吃鲜。于是,大批大学生选择不就业,而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但仅仅到了2004年,就连研究生、海龟也要和大学生一同抢工作了,MBA也不再好使,而成了处关系的学习班。

而据笔者调查分析,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供求不平衡: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当成商品,学校是生产大学生商品的生产者和供货商,各企事业机关单位是需货商,现实是:需货商在中国有1000余万家,商品三年期存货有1000万个,现货每年有三四百万个,供大于求。

2. 质量不平衡:中国现有大学生生产商2000余家,但名企仅占2%40家左右,大量生产商的产品是机械式、理想式、学者式,仅有少量是复合式。

3. 需求不平衡:沿海区现在是供大于求,西部区是供低于求。但现实是:商品大量积压在沿海区。

4. 倾销情况严重:许多优质品因竞争激烈而降价,造成中国商品大量倾销,难卖还不值钱。

5. 商品结构不合理:许多社会需求的商品,如策划师、广告人、房地产评估师、物流师等新兴商品,正规生产厂并不生产,而被民办生产厂供应,导致量与质往往不足。

二.与欧美对比

我国的教育体制和方式与欧美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资金:

1)中国:主要靠国家财政;

2)欧美:主要靠社会捐助。

2. 教育方式:

1)中国:重成绩、求文凭、填鸭式;

2)欧美:重素质、求实践、引导式。

3. 就业:

1)中国:分配→自主

2)欧美:自主

4. 管理:

1)中国:封闭→半自由

2)欧美:自由

有一个故事,2002年秋天国内一讲师到某市中学演讲,讲“全球条件下的家庭教育”,试图说明对留学低龄化不必大惊小怪,但被一个少年打断反驳说很多少年留学生到国外水土不服,生活无法自理,不但学不到知识还染上了坏习惯…没等他说完,家长和老师就把他拖了出去,还打他让他道歉,但他不道歉,跑到楼顶要跳楼,是这位讲师给了他一个喇叭,让他把要说的话说完,他才幸免未求死。

还有一个故事,第21个老师节时,一分国家级教育杂志封面上有一个大字号标题《人民教师,无尚光荣》,有一君小学生打电话给编辑部说“无尚”应该是“无上”,接电话的妇女编辑称,这篇稿子是新华社的通稿,领导讲话的原稿也是这么写的,所以尽管她们刊载时也觉得不对却没有改,小学生回头问老师,那考试时写成“无尚”会给分吗?老师说:“要是那个领导或那个编辑阅卷可能会给分,要是我阅卷就不给分。”

而在韩国青州的历史博物馆,一边展览出土文物,另一边展览的则是复制品,在这一边,你可以随意把玩甚至敲敲打打,而在中国,没一家可以这样“闹”。

大中专毕业生国家统一分配制度是1996年取消的。
毕业生分配是指根据国家规定的方针、政策和方法,按国家的需要和毕业生本人的情况,由主管分配工作的部门将毕业生分配到适当的地区、部门和岗位上去工作。毕业生分配工作的对象主要是指按照国家计划统一招生的普通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合格的高等学校毕业之研究生、大专生、本科生和中专毕业生。对国家计划外的毕业生,国家实行一定的就业指导和管理。

2003年
具体资料找不到,但是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市场化了,从2003年开始也就是扩招的第一批应届毕业生,国家就开始不包分配

国家是从2001开始,对当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不实行分配的,我正好赶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