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赏析

作者&投稿:费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班级:21中文2班    姓名:陈梦柔   学号:2021410124     联系方式:18486580169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桃渊明集》。文章借用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社会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厌恶与不满。

       全诗二十七句,寄真情于叙述描绘之中,寄至味于平淡自然之内,引导读着徜徉于桃花源仙境而怡然自得,从诗艺术结构来说,开头是缘起,中间各个句是描述核心结尾末句则是余韵。对于诗的艺术手法来说,陶渊明作诗擅长使用白描,文体省净,语出自然。《桃花源记》就具有这种艺术风格。桃花渊虽然是诗人虚构的世外仙境,但是诗人用写实的手法,虚景实写,给人以真实感,仿佛身临其境,确遇其事,更显得诗人情真意切,把诗人想要表达的向往之情升华到更高境界。

       第一段中以“忘、忽逢、甚异、欲穷”等词,其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捕渔的武陵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忘、路之远近”表现出渔人一心只想捕渔,无心计算走了多远,专注于一而忘其余的精神境界。“忽逢桃花林”和渔人甚异之”两句则是相互照应,先是渔人忽然到了桃花源,后来感奇怪并且好奇,想要进入一探究竟。写出渔人意外见到桃花林的惊异的神情,又突出桃花林的绝美景对渔人有无穷的吸引力。文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则是诗人写景的点睛之笔,色彩绚丽景色优美,仿佛有阵阵清香从空气中散漫而来,词藻华丽而不失端庄,造句工丽而又如信手拈来,表现诗人手法运用何其顺畅,仙境随即从笔端而出。

       接着进入文章第二段,也是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整个过程及进入之后的所见所闻。先从数句描述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两句就点明渔人已到达幽静之地,并且此地并非寻常地方,从渔人的视角突出桃花源的隐蔽深邃。渔人息切地通过狭窄小洞之后,写到“豁然开朗”,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更表现出桃源的仙境之气。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对源中一切事物一一进行道来,使读者通过渔人的眼睛见到了桃花源中的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鸡鸣狗吠的景象,其所见所闻,历历在目。随后由远及近,由景及人,描述了桃花源中往来种作?“怡然自得”的生活,勾勒出一幅理想田园生活的蓝图。随后又介绍了村里人对渔人的态度转变,由起初的“见渔人,乃大惊”到接下来的“问所从来”再到最后“便邀还家,设洒杀鸡做食”。一整个态度转变的过程也表现出桃花源的人们热情好客,这才是诗人理想的大同社会吧.

       最后描写了诗人离开桃花源的过程,在返回途中渔人“处处志之”,说明渔人还想要重来,并且“诣太守,说如此”,回去之后就跟太守说了这件事,违背他临走时源中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嘱托,也从侧面体现出“外人”的进人只会打破仙境祥和的生活状态,所以最后无论是何人去寻找桃花源,皆不可得,时间久了,便无人问津了。但是对于诗人陶渊明来说,他对世外桃源的向往从没有中断,那种远离尘世的生活才是诗人一生的心之所向。并且诗人能想象出桃花源的生活情景,他所想的不仅仅是局限于个人的生活,而整个社会和人民的幸福。他希望的是大同社会的出现,所有人的怡然自然。

       《桃花源记》这篇文章艺术构思非常精巧,一条线索就连接了理想与现实,其中还广泛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增添文章的神秘感和吸引力。并且文章洋略得当,中心更是明显突出,语言简绿、生动,看似轻描淡写,但是其中描述的景物历历在目,让人恍若身临其境,令人神狂。使人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存在,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写作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