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的三大战役 是哪三个?

作者&投稿:况党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三国演义》中最主要的三大战役是什么?~

三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为了给关羽报仇,挥兵攻打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称臣,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任命陆逊为总指挥率军应战。
逊与刘备相持七八个月后,最终于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损。

扩展资料:
历史背景:
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
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
赤壁之战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
现在,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
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
”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于是孙刘联盟抗曹于赤壁。
夷陵之战
公元219年,孙权袭取荆州,擒杀关羽,吴、蜀两国结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年号为章武。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闻刘备将来伐,遣使求和,备不许。
吴南郡太守诸葛瑾给备来笺[jiān]说:“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熟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来自吴人的议论,只能引起刘备的更大反感,而不会有何效果 。蜀汉猛将张飞率兵万人,从阆中至于江州,与刘备会师,但在出发前,被部下张达、范强所杀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渡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赤壁之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夷陵之战

“三国”时期的战争很多,而最著名的堪称三大战役。三大战役是指三国时期发生的三个大规模著名战役,分别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就三国三大战役来说,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击败了强大的袁绍。到了赤壁之战中,孙权、刘备联合击败了强大的曹操。而在夷陵之战中,则是蜀汉和东吴的对决,在夷陵之战中,蜀汉和东吴的兵力都在5万人左右,结果陆逊重创了刘备,帮助东吴笑到了最后。由此,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东吴参与了其中的两场,并且是两战全胜。那么,问题来了,东吴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首先,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或者东吴。天纪四年(280年)5月1日,孙吴亡于西晋,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彻底结束。由此,对于东吴来说,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两胜,但是,之后的结果依然是魏蜀吴三分天下,在蜀汉灭亡后,东吴最终被西晋消灭。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一方面,虽然东吴取得了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的胜利,但是,在这两场战役之后,东吴并没有在实力上实现质变。换而言之,东吴在这两场战役之后获得的战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具体来说,在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其毕竟牢牢占据了北方中原地区,在经过一番休养生息后,曹魏依然是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势力。更为关键的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之前攻占的荆州成为孙权和刘备争夺的焦点。结果,在争夺荆州地盘上,反而是刘备一开始收获颇丰。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




对于刘备来说,本来夺取了荆州四郡,后来又向孙权借了南郡。在此基础上,荆州的大部分疆域,都被刘备夺取了。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刘备才是赤壁之战的最大赢家,而孙权和江东,主要是实现了自保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凭借着荆州五郡,刘备得以攻占益州,再夺汉中,建立了蜀汉。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孙权早一点占据了荆州,很可能就没有刘备什么事情了。也即等到孙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已经无法通过荆州作为跳板来继续扩张疆域了。反而因为占据了荆州,以此受到了曹魏的重点进攻,比如曹丕就派遣大军征讨东吴而不是蜀汉。




最后,等到夷陵之战时,孙权和东吴又一次取得了胜利,结果这只是防御了蜀汉的进攻,并没有借此机会消灭蜀汉。换而言之,通过夷陵之战,东吴并没有能明显扩大疆域。如果孙权可以消灭蜀汉,完全可以和曹魏分庭抗礼了。另一方面,就东吴自身来说,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是东吴没能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原因。举例来说,蜀汉和曹魏的兵权,基本上集中在皇帝或者大将军手中,但是,对于东吴来说,实行的是部曲制,也即各个将军都拥有一定的兵力,而这,无疑影响了东吴大军的战斗力。比如在合肥之战时,部曲制的存在,就是孙权十多万大军输给张辽等人的原因之一。综上,尽管在三国三大战役中两战全胜,东吴还是没能一统天下。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夷陵之战
官渡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袁绍 公元199年,袁绍挑精兵十万,以乌巢为粮仓,进驻黎阳,与曹军初交失利,改打持久战,曹军疲惫不堪.然而,得于从袁军叛逃的许攸(曹操同乡)的帮助,曹军转败为胜,获得胜利.后攻陷冀州,直捣黄龙,歼灭了袁绍势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几万人战胜几十万人的惊人战役.
赤壁之战
作战双方:曹操 孙权(孙权军 刘备军) 公元208年,曹操平定北方,随即率领五十万大军南下夺取荆州.休息三个月后,又挥师南下,这次号称百万,妄图歼灭江东孙氏政权.而孙权与刘备在诸葛亮、鲁肃及周瑜等人努力下组成联军,史称“孙刘联军”.而后,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曹操接连中计,孙刘联军在以东南风大作的夜晚发动急袭,点燃了连在一起的曹军战船,曹操大败而逃,狼狈逃回许昌.从此,曹操的势力,就再也没能扩展到江东,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是三国时代的第二场大战,“孙刘联军”漂亮地赢得了赤壁大战的胜利.
夷陵大战
作战双方:刘备 孙权 夷陵大战又称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 221年七月,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劝谏,毅然率大军伐吴. 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猛烈地使用火攻,将刘备驻扎在山林之中的八百里联营付之一炬,刘备大败而逃,最终在白帝城悲怆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