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向皇上大胆直言的故事

作者&投稿:华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杜如晦大胆直言的故事~

杜如晦,字克明,是京兆杜陵人。杜如晦年轻时英俊豪爽,喜欢读书,以有才学有别具一格的风流态度自居,内心拥有大节操,遇事总是很果断。隋朝大业时,参加吏部选拔,侍郎高孝基认为他不同一般,对他说:“您一定被用作栋梁之材,希望您保持美好的品德。”随后让他补任滏阳尉,杜如晦弃官而走。高祖平定京师,秦王引荐他做府兵曹参军,后调任陕州总管府长史。时官府属官很多外调,秦王很担心。房玄龄曰:“离开的人虽然多,但都不值得吝惜,但杜如晦是辅佐您的大人才。大王如果最终只是守住封地,不干大事(就罢);如果您一定要治理天下,除了杜如晦没有谁和您一起成就功业的。”秦王惊讶地说:“不是您这样说,我几乎失去了他!”于是发文把它留在幕府。(杜如晦)跟从秦王征伐,常参与高层机密。那时天下正多事,他判断处理毫无保留,同事、下属都认为他有才干,没有谁见到他才能的极限。天策府建成后,他做中郎。王做皇太子,(杜如晦)与玄与玄龄一起管理朝政,引荐贤才,将品行不好的降职,让他们都得到恰当的职位。监察御史陈师合奏上《拔士论》,说一个人不可担任几个职务,暗中讽喻杜如晦等。皇帝说:“房玄龄、杜如晦没有凭借什么老本出来做官,只是他们的才干可以参与治理天下,你想因此离间我们君臣关系吗?”

1、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的样貌虽不超过一般人,却有胆识谋略,善于让皇帝回心转意。魏征总是触犯龙颜当面直言规劝;有时遇到皇上特别生气,魏征却面不改色,皇上也就息怒。魏征曾请假回家上坟,回来后对皇上说:“听别人说,皇上打算去南山游玩,一切已经安排妥当、整装待发。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
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
2、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扩展资料:
涉及到的劝谏人物一生:
1、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
2、魏征
魏徵以性格刚直、才识超卓、敢于犯颜直谏著称。作为太宗的重要辅佐,他曾恳切要求太宗使他充当对治理国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为对皇帝一人尽职的“忠臣”。每进切谏,虽极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动摇,使太宗也为之折服。
为了维护和巩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曾先后陈谏200多事,劝戒太宗以历史的教训为鉴,励精图治,任贤纳谏,本着清静无为、“仁义”行事,无不受到采纳。贞观十三年(639)所上《十渐不克终疏》,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要影响。
3、邹忌
邹忌(约前385年—前319年),一作“驺忌”,尊称“驺子”,中国战国时期齐国人。《史记》亦作驺忌,齐桓公田午时的大臣;齐威王田因齐时期,以鼓琴游说齐威王,被任相国,封于下邳(今江苏邳州西南),号成侯;后又侍齐宣王田辟疆。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前360年前后,齐威王起用邹忌实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与唐太宗
百度百科-邹忌讽齐王纳谏

  房玄龄简介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竟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十八岁时,本州举进士,获封羽骑尉。由于父亲常年卧榻重病,房玄龄一直伺奉左右,为人极其孝顺。李世民领兵过渭北,房玄龄谒于军门投靠。两人一见,便如平生旧识,马上任其为记室参军。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惟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全,不用草稿。高祖李渊也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世民)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后来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宫属,房玄龄与杜如晦一并被驱斥于外任。“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化装成道士入阁秘计,最终赞画计成。贞观元年,官拜中书令。论功行赏,太宗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功为一等,进爵邢国公。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不服,说:“义兵初起,臣率兵先至。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这位皇叔不敢提长孙无忌,因为他是太宗小舅子;也不敢提尉迟敬德和侯君集,二人都是武将,而且尉迟敬德老拳连世民弟弟脸上也不能幸免),反而功居一等,臣心不服。”李世民也不客气,当廷驳斥道:“义旗初兴,人各有心。叔父您虽率兵前来,也是因为惧祸怕被诛连杀掉,而且从未亲自上阵打过仗。与窦建德交手,您全军陷没(还被俘获,只是建德仁德没杀他。李世民给他面子没点破);后来刘黑闼起兵,您又望风败逃。如今论功行赏,玄龄等人运筹帷幄,安定社稷,攻比萧何,虽无汗马之劳,但能以大计居功一等。叔父您国家至亲,朕并不吝惜封赏,但不能因私情滥于功臣同受奖励!”一席话,讲得这位常败皇叔惭愧退下,好没面子。
  贞观二年,房玄龄改封魏国公,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房玄龄尽心竭诚,夙兴夜寐。加之他明达吏事,法令宽平,任人惟贤,不分卑贱,论者皆称之为良相。他任宰相十五年,女为韩王妃,儿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显贵至极,但常常深自卑损,不敢炫人傲物。贞观十八年,李世民亲征辽东高丽,命房玄龄留守京城。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罢军止伐高丽。太宗见表,感动地对房玄龄儿媳高阳公主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李世民亲至其病床前握手诀别,立授其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房遗则为中散大夫,使其在生时能看见二子显贵。房玄龄受遇如此,死时定当含笑。卒年七十,诚为喜丧之年。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
  房玄龄一直告诫儿子们不要以地望凌人,切勿骄奢沉溺,并集汇古今圣贤家戒,亲书于屏风上,分给各房子嗣,说:“如能留意上面的内容,足以保身成名。”长子房遗直嗣爵,高宗初年做到礼部尚书的大官。次子房遗爱在太宗活着的时候,由于老婆高阳公主特受宠爱,他作驸马时与皇室别的女婿也大不相同,礼赐恩宠异于诸婿。高阳公主骄恣成性。高宗继位后,她想自己老公承袭房遗直的公爵爵位,就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不知是讲房遗直调戏她还是不尊重她)。高宗还真当回事,让舅舅长孙无忌鞠审此案,这一下子不得了,竟审出高阳公主和房遗爱两人想要谋反的事情。可惜房玄龄一世忠贞,家族终为逆子恶妇所累,公主赐自尽,房遗爱伏诛,诸子都作为刑徒流配岭南(金枝玉叶,自此后都成了讲鸟语的土著了)。房遗直因父亲之功,总算保得不死,除名为庶人。
  可惜房玄龄本人死都死了,大红的牌位被下令从太宗庙中撤出,失掉配享的资格。

额。。。。对不起哦,这一类的故事我只知道唐玄宗和魏徽的故事,还有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你自己可以去查查。

其中,唐玄宗还为魏徽说了一句“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只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可见,这样的忠臣对明君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齐州临淄(据《新唐书》、《旧唐书》载)人,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也是贞观年间的著名宰相。他协助李世民统一天下,登基即位。贞观年间,辅佐李世民选贤任能、治理天下,曾先后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长期是宰相之首。太宗对他十分敬重,并大加褒奖。贞观元年,太宗赞曰:“玄龄等有运筹帷幄,建功创业之功,论功行赏,当居第一。”贞观十七年,太宗下令画功臣二十四人像于凌烟阁,房玄龄位列其中,称赞他:“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将他比作汉初名将萧何。

房玄龄出生于579年,其父房彦谦在隋做过司隶刺史,其俸禄常周济亲友,清廉善良。他曾对房玄龄说:“人皆以禄富,我独以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隋书·房彦谦传》)房玄龄从小在家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博览群书,开皇十六年(596年),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不久,调任隰城尉。后来,因事受连累革职,遂迁移居上郡。隋扬帝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李世民率军西进,占领渭北,逼近长安。房玄龄在渭北投奔李世民。两人一见如故,李世民当即拜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李渊灭隋,做了皇帝,是为唐高祖。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世民拜房玄龄为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房玄龄随同李世民转战南北,运筹帷幄,为唐王朝的统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唐王朝统一全国后,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日趋激烈。房玄龄对此有清醒的洞察和深切的忧虑。他对长孙无忌说:“今嫌隙已成,一旦祸机窃发,岂唯府朝涂地,实乃社稷之忧;莫若劝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国。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资洽通鉴》卷191)长孙无忌把房玄龄的话转告了李世民。李建成最忌恨的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李渊听信谗言,把房、杜二人驱逐出秦王府。武德九年(626年)夏突厥犯边,李建成向李渊提议由李元吉代李世民出征,剥夺了李世民的统军之权。李元吉又请求将秦王府的名将尉迟敬德、程知节、段志玄、秦叔宝等调归自己使用,把秦王府精兵抓到自己手中。李世民立即召集长孙无忌、高士廉、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商议,并秘密召回房玄龄、杜如晦。房玄龄说:“大王功盖天地,当承大业;今日忧危,乃天赞也,愿大王勿疑。”经过周密的策划,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射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成功。李渊被迫交出军政大权,并立李世民为皇太子。两个月后,李世民登上皇帝宝座,改年号为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对群臣论功行赏,认为房玄龄等五人功居第一。拜房玄龄为右庶子,进爵为邢国公。不久又提升为中书令。630年(唐太宗登基的第四年),房玄龄升任尚书左仆射,行宰相之职。

房玄龄重视人才,知人善任,用人不拘一格,对人从不求全责备。早在战争年代,唐军每攻克一城,诸将都去争珍贵宝物,而房玄龄却首先物色人才,千方百计将他们搜罗到秦王府来。贞观初年,房玄龄根据太宗诏令,果断地裁去大量冗员,对于那些有德有才的人则委以重任。有一位官居太子右卫率的李大亮,为人耿直,受到房玄龄的器重。他向唐太宗推荐说,李大亮有汉朝忠臣王陵、周勃的气节,可当大位。后来李大亮被任命为房玄龄的副手,和房玄龄共职相府。

鉴于隋炀帝“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的教训,唐太宗主张”宽简刑政,审慎法令。”房玄龄等人受诏修定《唐律》,他本着太宗“务在宽简”的精神,拟定律文五百条,刑名二十等,与隋朝的旧律相比,减去大辟(死刑)九十二条,减流刑为徒刑者七十一条,而且改绞刑为断右趾,取消鞭背酷刑,其余删繁就简,改重为轻者甚多。后来长孙无忌对(唐律)作了具体说明,编成《唐律疏议》一书。此外,房玄龄等还奉召修改陪礼,最后完成《贞观新礼》一百三十八篇,奠定了唐代礼制的基础。房玄龄不仅勤于政事,对太宗可谓“奉上忘身”,对于唐王朝可谓“孜孜奉国”,而且谋略高远,敢犯圣颜,其于进谏。太宗听信侍臣萧瑀的话,主张实行分封、世袭制,竟于贞观十一年下诏封宗室诸王二十一人及房玄龄、长孙无忌等功臣十四人为世袭刺史。房玄龄认为,世袭分封制必然导致“重裂山河,下扰百姓,殃及子孙”的恶果,不利于国家的安定统一。于是便与长孙无忌等大臣上书谏阻,太宗只得收回成命,使导致国家分裂的隐患得以消除。

唐太宗对高丽进行了多年战争,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这一战争,房玄龄屡屡进谏,劝谏太宗说:“昔汉武帝屡伐匈奴,隋主三征辽左,人贫国败,实此之由,惟陛下详察。”(《贞观政要·征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又打算再次东征。这时房玄龄已经疾病缠身,唐太宗出征前,他仍然不顾重病,书写谏表,上呈太宗。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使太宗感动不巳。

房玄龄不仅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也是一个优秀的历史学家。为了总结历史经验,使国家长治久安,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史书的总监修,开了官修史书的先河。房玄龄主持了对经籍图书的搜集整理,主持了《晋书》以下至隋的六朝史的编写,还主持了唐朝国史的编纂。在修本朝史时,房玄龄主张秉公直书,不得曲阿。唐太宗因房玄龄修史有功,“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七月,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唐太宗废朝三日以示哀悼,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于陕西省礼泉县城九宗山主峰的唐昭陵。今临淄区齐都镇南马坊村,也传说有房玄龄墓。

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答:运筹帷幄 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房谋杜断 房玄龄和杜如...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
答: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旧疾复发,当时李世民在玉华宫,闻讯命人用自己的担舆把房玄龄抬入御座前,两人相见,感怀流泪,哽咽不能言。太宗命太医疗治,每日以御膳供房玄龄食用。听说他病有好转,太宗就喜形于色;听见病情加重,太宗马上愁容顿现。临终之时,房玄龄对诸子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皇上东讨...

古代帝王纳谏的事例
答:一次,唐太宗要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说唐太宗连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大怒,问:“吾比桀纣如何?”张玄素说:“陛下若修此殿,便与桀纣无异。”唐太宗听了,非常震惊,于是打消了修乾元殿的想法。

唐初第一功臣房玄龄的历史故事
答:房乔,字玄龄,是齐州临淄人。小时候就很聪明,广泛地阅读了经书、史书。工于草书和隶书,善于写文章。十八岁时,被本州推举为进士,朝廷授予羽骑尉的官职。父亲生病绵延十个月,玄龄的心思全部用在父亲的药物和膳食上,不曾脱衣服睡过一次好觉。太宗攻占渭水北边的土地,玄龄驱马到军门求见。太宗一...

你知道唐太宗用人纳谏的哪些故事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在一次宴会上,唐太宗对王珐说:“你善于鉴别人才,尤其善于评论。你不妨从房玄龄等人开始,都一一做些评论,评一下他们的优缺点,同时和他们互相比较一下,你在哪些方面比他们优秀?” 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

谁知道有关房玄龄的故事,越多越好!
答:姓名:房玄龄 别名:房乔 生辰:579年 民族:汉 忌日:648年8月18日(阴历) 籍贯:齐州临淄 地区:齐州临淄 国家:中国唐朝 职业:开国宰相 信仰:兼容并包 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

房玄龄原文_翻译及赏析
答:“醋坛子”的由来就是根据房玄龄和其夫人的故事来的。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

足智多谋的房玄龄,稳坐朝中却如指掌战场事情,真是未雨绸缪
答:从古至今不论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成就一番大事,身边都离不开一些出谋划策的有才的人辅佐,只有这样才能决定自己今后的命运,所以对于古代的皇帝来说,也是一样。说到这里相信大家都知道,在唐朝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人才济济的大臣。其中就有大家耳濡目染的房玄龄,因为他做事能力比较强,所以也得到...

理政之道文言文答案上问房玄龄
答:8. 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一.房玄龄 1.贞观元年,唐太宗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 这一年的九月,唐太宗对朝中官员论功行赏。结果,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功名列第一,得到了重赏。 封赏完了以后,唐太宗说:“今天论功行赏,大家有什么意见尽管讲出来。” 淮安王李神通说:“陛下,臣...

古代君王纳谏成功的事例
答:王珐回答说:“孜孜不倦地办公,一心为国操劳,凡所知道的事没有不尽心尽力去做,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房玄龄。常常留心于向皇上直言建议,认为皇上能力德行比不上尧舜很丢面子,这方面我比不上魏征。文武全才,既可以在外带兵打仗做将军,又可以进入朝廷搞管理担任宰相,在这方面,我比不上李靖。向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