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李白 杜甫 高适 王维四位诗人联系在一起写一篇读后感。

作者&投稿:五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适,李白和杜甫的互相评价,具体到诗~

高适(702—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人。祖父高侃是高宗时的名将,封平原郡开国公。父亲尚文,"位终韶州长史"(参周勋初《高适年谱》)。高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本传)。天宝四载(745)曾与李白、杜甫共游汴、宋,登临唱和。他自言"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天宝八载(749)因人举荐,"举有道科中第",授汴州封丘县尉。哥舒翰镇河西,高适投其幕府作记事参军。安史之乱后,得肃宗重用,累官四川节度使,终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勃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旧唐书》本传说他:"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其诗以自叹遭遇不偶者为多数,但其边塞诗历来备受关注,诗风激昂雄健,风骨遒上,尤以七言歌行见长。他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与岑参并称"高岑"。但二人的边塞诗风格有异,元陈绎《吟谱》云:"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有《高常侍集》十卷。诗存二百余首。今人整理的注本主要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孙钦善《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今夜,我们枕着唐诗入眠。
唐朝诗歌的天空群星灿烂,李白和杜甫是最耀眼的两颗。
闻一多说格律诗是“戴着镣铐跳舞”。李白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迹,原来这镣铐可以戴上,也可以打开,像锁魔术师的箱子,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天纵奇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束缚他。杜甫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奇迹,原来这镣铐不但不是桎梏,还是他舞蹈的道具,因这道具的烘托,他的舞姿沉厚博大,雄浑苍凉。
李白的诗如行草,笔走龙蛇,蜿蜒汪洋,宜统观全局而不可只着眼于一字一词,用不屑于凝词炼句,他不会让读者因一字之妙而忘记一诗之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这个人,只能是李白。杜甫的诗如正楷,严谨方正,气端神凝,笔笔有精神,字字合法度,挥笔如椽,浑厚猷劲,如风吹竹林,雪压松柏。
李白是三峡急湍,杜甫是黄浦入海。
如果要把我放进李白的诗里,请把我放得无限大,直至成为一团氤氲紫气,弥散在整本诗集里。非如此,便无法触摸他,覆盖他。如果要把我放进杜甫的诗里,就把我缩得无限小,藏匿在他的一个字里。杜甫的诗,一个字就是一生一世。一生一世的苦难,一生一世的欢喜。
读李白的诗,常想:这个人的心是多么纯净啊,经历了如此多屈曲波折,他仍能写出如此纯真明丽的诗句。读杜甫的诗,常想:这个人的心是多么淳厚啊,经历了如此多的困苦磨难,他的诗仍如此平和质朴。
李白浩浩如长空,杜甫沉沉如大地。李白给了诗歌以高度,杜甫给了诗歌以深度。李白给诗歌提供了生长的空间,杜甫给诗歌提供了滋长的养分。
李白从未长大。他去世前已60多岁了,还天真得像个孩子。读他的诗歌,总想:他什么时候才长大呀?可他还没有长大,就死了。他到死都是个孩子,简单,纯粹,满心里是神奇的梦想。杜甫从未年轻。他死时也不过50多岁,可读他的诗,总感觉他沧桑得像个老人。他仿佛生下来就是老人,他的苦难太多,快乐太少,艰难困顿的生活把他的青春磨平了,他还没有灿烂过呢,他也死了。
如果有可能,让我们这些爱他们的人,减一天生命给李白,让他活八百岁,一千岁,长成一个不老的神话。让拿一天快乐给杜甫,让他张扬恣肆无忧无虑地再活一世。可我们什么也不能做,只能抚摩着他们留下的诗歌,用我们心壁上的回音,去慰藉那颗孤独的、沧桑的心。
因为李白,我们感谢唐朝,感谢唐朝宽容了他的傲慢、无羁和张狂。因为杜甫,我们怨恨唐朝,竟任这位千年一遇的诗人,病死在湘江的破渔船上。是不是只有一个人生活的时代远去,附着在他身上的财富、名声、权势、地位逝去,连他的血肉之躯也腐烂在泥土里,文字的光辉才会显现出来?
杜甫早年漫游时,曾与李白、高适两位大诗人相遇。他们一道畅游梁宋,饮酒论诗,情同手足,结下了真挚的友谊。后来杜甫流寓成都,高适也恰巧在蜀州刺史任上。高适在公元761年人日那天题诗寄赠杜甫,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诗云:“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公元770年,漂泊于湖湘的杜甫偶翻书信,重新读到高适这首诗时,高适早已亡故。睹物伤情,杜甫遂写下一诗,以寄托哀思。诗云:“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这和着血泪唱出的心声,读来实在感人肺腑。从此,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


奉酬北海李太守丈人夏日平阴亭
天子股肱守,丈人山岳灵。出身侍丹墀,举翮凌青冥。
当昔皇运否,人神俱未宁。谏官莫敢议,酷吏方专刑。
谷永独言事,匡衡多引经。两朝纳深衷,万乘无不听。
盛烈播南史,雄词豁东溟。谁谓整隼旟,翻然忆柴扃。
寄书汶阳客,回首平阴亭。开封见千里,结念存百龄。
隐轸江山丽,氛氲兰茝馨。自怜遇时休,漂泊随流萍。
春野变木德,夏天临火星。一生徒羡鱼,四十犹聚萤。
从此日闲放,焉能怀拾青。

酬李少府
出塞魂屡惊,怀贤意难说。谁知吾道间,乃在客中别。
日夕捧琼瑶,相思无休歇。伊人虽薄宦,举代推高节。
述作凌江山,声华满冰雪。一登蓟丘上,四顾何惨烈。
来雁无尽时,边风正骚屑。将从崖谷遁,且与沉浮绝。
君若登青云,余当投魏阙。
公元744年,杜甫与李白初次相逢于洛阳,两位诗坛泰斗一见如故,同饮同醉,携手同游,度过了一段彼此难忘的日子。

杜甫在成都做节度使严武幕客时,生活还算安定。闲暇时常想起与李白相处的日子,这时他们阔别已经十多年了。想起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好时光,杜甫总感慨不已,颇为怀念。



如今正是仲春时节,蓉城景色秀美,心旷神怡,李白若能来此同游,那该是何等美事。一代豪放的诗仙,在这兵荒马乱的动荡年代,将栖息于何处?想到这里,诗人不禁提笔做诗,写了一首五律《春日忆李白》,开头四句是: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杜甫在诗中对李白是这样赞许的:庾信的诗清新而不俊逸,鲍照的诗俊逸而不清新,而李白的诗兼而有之,其清新俊逸之风实在是无人可以匹敌的。
古代文人成名何其难!在没有现代传媒的情况下,靠着毛笔在纸上写诗文的他们,通过口口相传,仍能“名播海内”,可见优秀到什么地步。在《酉阳杂俎》记载了一则有关李白的故事: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亡万乘之尊,因命纳屦,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白前后三拟词选,不如意,悉焚之,唯留《恨赋》、《别赋》。及禄山反,制《胡无人》,言:“太白入月敌可摧。”及禄山死,太白蚀月。众言李白唯戏杜考功“饭颗山头”之句,成式偶见李白祠亭上《宴别杜考功》诗,今录首尾曰:“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烟归碧海夕,雁度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这段故事有两个看点:A.放旷不羁的李白叫高力士为他脱靴子;B.李白与杜甫的关系问题。至于唐玄宗说李白“穷相”,李白在宫内三拟词选皆不如意,以及太白星蚀月亮而安史之乱结束,都无可深究的。关于高力士为李白脱靴子这件轶闻,因只见于《酉阳杂俎》,所以从新闻角度来看显得特别珍贵。而最令人关心的,还是下面这个看点:李白和杜甫的关系真相到底如何?

唐玄宗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李白和杜甫相遇于东都洛阳。后来人们对此有至高的评价,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令人心跳的相遇。于是就说,李白和杜甫惺惺相惜,从此结下深厚的友谊。年岁小的杜甫对李白的无限景仰是真的,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很多诗献给李白,比如《饮中八仙歌》、《赠李白》、《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梦李白》、《天末怀李白》等等;但李白似心不在焉,写给杜甫的诗寥寥可数,只有《戏赠杜甫》、《沙丘城下寄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三首。在《戏赠杜甫》中还把杜甫轻嘲了一番:“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在本则故事中,段成式独家披露了李白写给杜甫的第四首诗:“我偶然在李白祠亭上见到一首《宴别杜考功》,其首尾句如下:‘我觉秋兴逸,谁言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共晴空宜。’‘烟归碧海夕,雁度青天时。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不过,南宋学者洪迈在那本著名的《容斋随笔》中认为《宴别杜考功》中的“杜考功”并非杜甫,他甚至还认为《戏赠杜甫》一诗并非李白所写,而是好事者为之。如果洪迈判断正确,那么李白只给杜甫写过两首诗。出现以上情况,我想有四个原因:

A.跟当时杜甫还没有成名有一定关系;

B.跟李白的性格有关,孤傲洒脱的李白,总是不会唧唧歪歪地给一个人写诗玩;

C.李白写给杜甫的诗在安史之乱中遗失而没流传下来;

D.二人关系真的很一般,在李白心中杜甫也就算个一般人儿,他们的友情远比不上李白和王昌龄的友情。当王昌龄被贬西南时,李白写下这样的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ABCD,你选择哪一个?

笔者会选择D。不能因为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有“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这样的句子,就认定二人情同手足,那只是后人一相情愿的意淫。李白和杜甫的关系,在实质上只是明星和FANS的关系。以李白的性格,不会喜欢无论是性情还是诗情都比较沉闷的杜甫的。当然后来杜甫玩大了。贯穿古今,谁能写出《登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样的诗歌一出,唐朝和古中国谁人能敌?曾经的FANS最终超过了那个时代的桂冠诗人。

孟浩然和李白以及王维都是好朋友,李白还和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好朋友,王维比较孤独,但他又很推崇张九龄;再如中唐时期,白居易和元稹、刘禹锡都是知己,和韩愈关系也不错,而韩愈呢,对贾岛还有提携之恩,也很欣赏和同情李贺。
当年李白辞职离京,畅游天下,经洛阳时与杜甫不期而遇,遂受宋州单父尉陶沔、单父主簿族弟李凝邀请,来单父游玩。被陶沔重修后的琴台前方后圆,形似半月,故又名“半月台”。744年李白、杜甫、高适、陶沔共登琴台,吟咏唱和,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后人称为“半月台四君子“
初唐诗人: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
陈子昂:659年—702年。
贺知章:约659年—约744年。
盛唐诗人:
张九龄:678年—740年。
孟浩然:689年—740年。
王昌龄:698年—757年。
王维:701年-761年,或699年—761年。
李白:701年-762年。
高适:704年—765年。
杜甫:712年—770年。
岑参:约715年—770年
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
韦应物:737年—792年。
中唐诗人:
孟郊:751年—814年。
韩愈:768年—824年。
白居易:772年-846年。
刘禹锡:772年—842年。
元稹:779年—831年。
贾岛:779年—843年。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
扩展资料:
李白、杜甫、高适因什么而绝交。

杜甫和李白比较有意思。当杜甫遇到李白时,杜甫还是个名不经经传的小渣渣,李白已经是怼过唐明皇,让高力士伺候过的大腕了......
当时他们两人还有一个高适组了一个组合。三个人白天在云梦泽到处乱转,打了兔子什么的,晚上就回去煮来吃了,再一起去逛窑子。这个搞了几年大家厌了就散了,杜甫又去了长安,高适去了边疆,李白继续流浪。
安史之乱时,大家打成一团,文人也不得不站队。李白站在了永王李磷一边,杜甫跟了李隆基,但安史之乱结束李隆基就被架空了,高适最有政治觉悟跟了太子,郭子仪李光弼也是太子的西北军。
先说杜甫。杜甫去四川是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跟李白分手后去了长安,呆了十年的时间,考试遇到李林甫搞的野无贤遗,全部考生取消考试成绩。到处找关系求官,结果到处都没关系。这十年,杜甫真的过得很惨。
后来安史之乱前,才讨了个外地小官。安史之乱时,杜甫去投靠太子李亨,结果被叛军抓住了,关在长安。因为官太小,也没怎么看管,结果郭子仪收复长安之前跑了出来,在陕西找到太子,才给了个官做。
再说高适。安史之乱时高适在守潼关。玩过三国志的应该知道,潼关过了就是长安了。叛军攻破了潼关,高适就跟皇帝一起跑,一起跑到了成都。后来讨伐永王叛乱和安史叛军,高适都参加过。等安史之乱过去,高适已经是一方大员了。
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李白被下狱,找高适脱身,结果可能遇到了假的高适,被婉拒了。最后在安史之乱中立下大功的郭子仪给李白保出来了,据记载李白曾在郭子仪年轻的时候救过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陶沔

一代诗仙(上篇)
四川江油县青莲乡,虽然只是个小地方,但却是一代大诗人李白的故里。一代诗仙就从这里起步,以隐隐雷声的脚步闯进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一座永远闪耀着宝石红光的诗碑,留下一个永不褪色的名字。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据记载,他出生在唐朝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在今天吉尔吉斯坦北部,大约五岁时才迁到这里。他父亲叫李客。“客”可能是对外来人的称呼,表明他们不是当地人。据李白自己说,年轻时漫游扬州一带,不到一年就“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后人据此推断,他父亲应当是个腰缠万贯的大商人。李白生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从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就呼吸着这青山绿水的芬芳。他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美,应当说就是这“蜀江水碧蜀山青”的自然风光熏陶出来的。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六甲”泛指道教典籍,“百家”则泛指古代各家各派的学说。四川一直是道教最活跃的地方,李白对道教熟悉是很自然的。再者,道教尊庄子为真人,而庄子最超绝的地方,就是站在九天绝顶来看人间,用超然物外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一切欢哀苦乐。李白所以有那种天上地下独往独来的气概,固然是由于他站在盛唐这座历史的高峰上,有条件看得远,但也由于庄子的哲学思想给了他冲开一切传统束缚的胆识,使他敢于昂头去观照宇宙,把视野扩张到最大限度。此外,李白还“十五观奇书”,“十五好剑术”,“十五游神仙”。从这些诗句就可以看出来,他虽然也熟悉儒家典籍,但向往的却是“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鹏,而根本不屑于做儒家的信徒。
二十四岁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他向诗坛的进军。他是云,必须飞到天顶去探测天空的浩渺;他是水,必须奔到大海去扬起海上的狂涛。他“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几乎游遍了黄河中下游和整个长江流域的各个地区。在当时,且不说旅游主要靠步行,就是骑马,乘船,坐牛车,要走遍这么广大的地域,至少在精神上,他每时每刻都在奔波。李白不仅到过许多地方,见多识广,而且人生阅历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当过隐士,在山林里与朋友酣饮纵酒,养了无数的驯鸟。他曾经当过道士,一门心思地采药炼丹,求仙学道,以为真的能够白日飞升。他精于骑术,擅长射箭、击剑,以游侠自命,身上老是带一把短剑。他曾经受到朝廷的征聘,有过皇帝召见、亲自下车迎接的殊荣,由一个普通百姓一跃成为翰林学士。在安史之乱中他曾投笔从戎,以东晋著名的宰相谢安自命,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也因此而意想不到地卷入政治斗争,被关进监狱,成了囚犯,被判处永远流放夜郎;遇赦免后,年已六十,他还赶到今天的南京,准备去参加平定安史之乱的军队。总之,他一生的经历大起大落,充满了荣光和艰险。他打过交道的人,上自唐玄宗、杨贵妃、朝廷各级官员,下至监狱里的牢头、和尚、道士和最底层的农夫农妇。他熟悉各个阶层、各个身份和各种职业的人,把这五光十色的生活都收录在他的诗里。
他能写高适、岑参那种大气磅礴的边塞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应未闲。(《关山月》)
王维的诗境界幽静,但又充满了生机。这种诗李白也有。
对酒不觉暝,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自遣》)
王维诗中有一种禅悦的境界,这是李白诗中所没有的,但李白这首诗另有一种沉着潇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这大概是汉语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游子思乡诗,是小农社会永远写不够的题材。这首诗把“床前”“明月光”“地上霜”这三个意象组合在一起。说“疑是地上霜”,就说明抒情主人公已经意识到这不是霜;知道不是霜却偏生这种联想,正好透露出他心里有一层霜,有一股思乡的冷气。国人心里都郁结着这样一种思乡的冷气,所以离开家一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这首诗来。
孟浩然的诗把田园生活写得那么有滋有味。李白也有一首田园诗,但意趣不大相同。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宿五松山下荀云媪家》)
这个大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人,并没有摆出一幅悲天悯人的架势去同情农民,只是作为一个极普通的旅行者,端起老妇人那碗菰米饭,眼里噙着泪水,想吃却又吃不下去。有几个诗人能具有这么震撼人心的人格魅力?
至于他的《将进酒》等等许多独绝古今的诗篇,别的诗人不要说没写过,首先在思想境界上就达不到那样的高度。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严羽说,别人写诗是用笔一句一句写下来,李白则只要把心里那股气一张口喷出来就行了,这个比喻真是恰到好处。诗人站在黄河边上看着“黄河之水天上来”,忽然心情一激动,想到这黄河之水就像人类的生命系列,一代一代一去不复返,但依旧滔滔滚滚而来。然而,人生又是如此短暂,明镜中的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转眼就是一次生老病死的轮回!面对这无限与有限的矛盾,人活着为什么不尽情享受生活!“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诗人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实现,是如此自信。正由于这首诗强烈地呼唤真实的人生,才使多少被强行压缩的灵魂都到诗里来享受那足以舒筋活血的通畅。
李白的诗名越来越大,不但惊动诗坛,而且惊动了许多达官贵人,最后甚至惊动了对艺术有深厚造诣的唐玄宗。于是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唐玄宗听从亲信的荐引,下诏征聘他到长安,给予隆重的礼遇。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自以为是超一流的政治家而其实根本不懂政治的诗人,栩栩然得意,高唱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他一厢情愿地以为,这回真的能大展鸿图了;唐玄宗这位明君,就要把他召到身边,请教他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使天下太平。然而他错了,他是完全生活在梦想中的诗人,梦一旦醒来,留下的就只有失望。
一代诗仙(下篇)
以诗人的身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嘉宾,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是唯一的一个。诗人能受到这样的礼遇,也真算皇恩浩荡了。然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是何等人物,岂能把这种过眼云烟的荣耀看在眼中。于是他毫无顾忌地卧在这里,是醉了,还是疲惫了呢?
兴庆公园这里的沉香亭,就是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赏牡丹的地方。卧在这里的李白正闭目养神,等待着喷发灵感。唐玄宗赏牡丹来了。名花盛开,美人相伴,当然需要有音乐助兴。玄宗嫌旧词听腻了没意思,一时高兴,就颁下圣旨叫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不是醉卧在这里吗!快起来吧!于是他被人用凉水激醒了,于是一挥而就写成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第三首说:“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解释[识]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这样的诗,有高度艺术修养的唐玄宗能不欣赏吗?皇帝一声喝彩,于是众声迎合,都来助兴。可是对李白来说,陪着皇帝寻欢作乐,干这种御用文人干的事,那是卑屈的。他不明白,只有诗人屈从政治家,断没有政治家屈从诗人的。他就是不肯明白这番道理,才永远都是那个“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不可一世的李白。
李白在长安待了三个年头总共一年多的时间,就痛苦的叫喊着“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玉壶吟》)。后人就此认为他在朝廷遭到了谗毁,处境险恶。这话其实信不得。玄宗认为他不是担负朝廷重任的人才,应当说这是非常准确的评价。按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来衡量,读书就是为了出仕,出仕只有成为将相,成为方面大员,才算不虚此生。后人就是用这种心态来看李白,为李白鸣不平的。他们不知道,如果李白不以出将入相、一身系天下安危的政治家自诩,没有这种狂傲的自信,他就成不了伟大的诗人。可如果他真的当宰相当大将军去了,他也就不会再想到要当诗人。因此,李白离开朝廷,主要原因绝不是遭到了谗毁,而只是因为他根本不想去适应处处都必须约束自己的政治环境。唐玄宗善于鉴识人物,认为不如给他自由,让他去写诗。应当说这是最好的处理方法。只有唐代,能接受李白这个狂人;也只有李白的狂放,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李白一路向前,来到洛阳,在这里遇见了杜甫。比李白小十二岁的杜甫当时三十三岁,两人的交情自然是由诗人气质的相近而引发的,但杜甫对李白有晚辈对先辈的崇拜,加上为人比较忠实厚道,因此后来给李白写了十二首情真意挚的诗。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正在庐山隐居。永王李璘奉命征讨叛贼,李白只知道为国家效力,就投在李璘的帐下。他斗志昂扬的歌唱着:“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湖沙。”(《永王东巡歌》)他以为这回该轮到他大显身手了。谁知李璘野心膨胀,不听调遣,结果发生内讧,被唐肃宗消灭。李白这一回可是真惹下弥天大祸了,在古代,像李白这样在卷进争夺皇室宝座的斗争中失败了,是必死无疑的。然而唐朝毕竟是唐朝,经人营救,皇帝竟也没有坚持要杀他,只判他永远流放,最后遇赦又不了了之。这也成了后世贬低李白的把柄。其实这件事什么也不说明,只说明他不懂政治。
李白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无时无刻不用真情去拥抱生活,随便遇上一个什么人,他就能坐下来与人对饮,欢快的唱着:
两人对饮[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饮》)他喝得醉醺醺的,陶然自得地睡下了。
望着敬亭山,他会像老朋友促膝谈心一样,心绪悠然地吟诵着: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能这么呆呆的坐着看山,像孩子一样透着傻气。
他一路流浪来到安徽泾县,在一个叫桃花潭的村子里住下了。村里有个叫汪伦的人常酿造美酒来招待他。临别时他吟诗相赠:“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这就像老朋友分别时随便说的话。一个名动中华的大诗人,竟然也没有故弄姿态的矫饰,轻松自然,洋溢着深情。
然而,李白又是个极为狂傲的诗人,自称:“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狂,是自信的外现,是对人格尊严的充分肯定,是对束缚人的社会习惯势力的蔑视。他大声疾呼:“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昂首天外,根本不屑以世俗的价值为标准;“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长流夜郎赠辛判官》),他是那样不可一世。
最可贵的,是他用时代的最强音,惊天地泣鬼神的吼出了一声: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一声呐喊,使千百年来被封建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人,不愿被踩进泥坑却又无力抗争的人,敢悄悄的直一直腰,在心灵深处扶起最后的一丝人格尊严,在无可奈何中聊堪自慰,找到一点心理平衡。
他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没有被人的心智造成阻隔的天地,追求完美的不容有丝毫卑屈的人格,因而在他笔下,一切高山大川都像是他这种内心世界的外化。
他眼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算不得多么高峻的天姥山,在他笔下却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未必真有那么险峻的蜀道,竟是“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根本谈不上壮观的庐山瀑布,也是“飞流直下三百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总之,他处处都以自己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忽魂悸以魄动,恍[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里埋葬着李白(当涂李白墓),埋葬着中国的诗魂,这颗永不降低身份,永不安于现状,永不停止追求的巨星,终于在安徽当涂这里陨落了。而据传说,他是从采石矶这里的捉月台,为捉到月亮跳人长江而死的。我们宁愿相信这美丽的传说。他乘着酒兴,要把发光的生命交与浩阔的长江,站在这捉月台上,以诗人的天真和狂放,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一次追求。于是他化成了朗朗的明月,滚滚的波涛,永远在中华大地上照耀着,奔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