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束发

作者&投稿:丁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古人都是“束发右衽”吗
武汉初一女生李舒曼指出历史教科书中的屈原画像不该“左衽”,近来引发了一场轩然 *** 。

紧接着又有人爆料:在人教社同一本历史教科书上的祖冲之也是左衽,还有人发现人教版的高一历史书里,关于秦始皇一节中“三公九卿的图清一色左衽”。据称,“右衽汉服是华夏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只有死者和部分少数民族才穿左衽服装。”

此后,关于屈原是否“穿错衣服”的风波更是一波三折。有人痛批“中学历史教材竟犯这种低级错误,是教科书的悲剧!”人民教育出版社则坦承“插图确实是放反了”,导致屈原插图左衽的原因,是制版工人觉得“屈原插图面朝左更好看”,后面的江水“不具有正反辨识度”;但也有学者考证出“屈原左衽并没有错,如果屈原图像上的服装是右衽,那才是错误的……”那么,何为“左衽”?? 所谓衽,其实就是衣襟。

在上古时代,人们的上衣大多数为交领斜襟,衣襟向右掩,称为右衽;衣襟向左掩,也就相应地称为左衽。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民族的服饰的基本形制为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上衣下裳制,相传最早源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传说黄帝在制作衣服时,交领右衽,亦即用左边的一片衣襟遮掩包住右边的另一片衣襟,这样衣服领子的样子看起来就像字母y的形状。

《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已得到了印证。

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右衽是古代华夏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在中国古代服饰礼仪习俗中,左衽被认为是只有尚未开化的蛮夷才穿,这即是服饰中显示出的华夷有别。因此“披发左衽”往往指不讲礼仪文明的野蛮之邦,如孔子就曾说过一句话:“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其大致意思是说,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还受到他带来的好处。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现在还都是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掩的未开化的落后民族呀! 与之相对应,华夏汉族的发型服饰是“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奴隶主石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尊雕像的装束,反映的就是商代人的服饰。 笔者以为,不论屈原到底该“左衽”还是“右衽”,对于屈原的研究都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倒是这场争论本身及其过程的意义更加深远,它不仅反映出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一种心态,而且折射出中学生身上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意识。
2.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纪年纪月级日纪时法

纪年法

1年号纪年法: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以“元,二,三……”为序数,至去世为止。如:鲁僖公元年,鲁庄公十年。从西汉武帝建元起,以年号纪年,用“元,二,三……”为序,更换年号则重新开始。如:元嘉元年,汉末建安中,元和十年。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重新纪年,称作“改元”。如:“是年夏王,改景炎”。 2干支纪年法: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叫十干,用以表序。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叫十二支,用以记时。用十干和十二支循环花相搭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葵亥,然后用甲子重新相配正好为数六十,通常叫六十花甲子,循环使用,周而复始,从东汉起采用干支纪年法。如“予犹记周公之被捕,在丁卯三月之望。” 3年号,干支结合纪年。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乾隆丁亥冬”。

纪月法

1按序数表示:即一月二月三月……十二月。岁首的一月也叫正月。古人又有“月建”之法,即把十二支与十二月相配 ,表示月份,通常以冬至所在的夏历十一月配子,称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十一月为建亥之月。 2按四季纪月:每季中的三个月,按孟仲季的顺序排列,如孟春,仲夏等。

纪日法

1用干支纪日:如六月丁丑(即六月初九)夏四月辛已(即十三日)。由于六十甲子和夏历的两个月的天数(五十九天)并不等同,故每月的干支名称与日期并不完全对应。 2按初一初二至三十的序数纪日。每月的初一十五月底这三天又有特定的称呼,分别叫做“朔”“望”“晦”。 (4)纪时法 古人纪时用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小时。从23点(即夜十一点)起至夜一点 配子,依次顺推,前一个时辰为初,后一个时辰为正,这样也就等于将一昼夜十二个时辰分成二十四小时辰。搭配关系参见十二时辰与十二地支纪时关系表。 十二时辰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朝食 隅中 日中 日仄 晡时 日夕

十二地支 戍 亥 子 丑 寅 卯 辰 已 午 未 申 酉

二十四时 19 -

21 21-

23 23-

1 1-3 3-5 5-7 7-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五更 20-

22 22-

24 24-2 2-4 4-6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3.古代文化常识歌诀
三皇五帝古中国,六合八荒定九州。

炎黄二帝华夏肇,承天景命行禅让。土社谷稷有江山,左昭右穆建宗庙。

牺牲玉帛弗敢加,三牲总称牛羊猪。少牢无牛诸侯祭,谒庙家祭祖道禊。

夏商周朝立宗法,公侯伯子男五爵。妻生嫡子妾生庶,嫡承王爵庶分封。

卿士大夫治一方,男臣女妾本奴隶。借贷傅别明债权,质剂买卖立契约。

奴隶牛马质长券,兵器珍异剂短契。庶人黎民是百姓,布衣黔首成编户。

巫医乐师和百工,褐夫韦带身贫贱。褒衣博带儒生装,夷蛮戎狄看左衽。

春朝秋觐是定期,小聘年年大夫去。大聘派卿去代劳,五年躬亲见天子。

古代朝仪有讲究,南面天子北面臣。折腰膜拜心敬仰,稽首九拜最隆重。

作揖空首君还礼,揖让拱手宾主间。褒拜再拜言两次,平辈等职作顿首。

虚左待客有规矩,长跪庄重莫箕踞。坐西面东最尊贵,坐北向南是次位。

坐南面北位不高,最下坐东面西侍。愚鄙卑敝仆窃微,伏惟陨首结草谨。

家大舍小令外人,谦恭有礼受教化。殷序周庠到太学,三教九流出圣人。

国子监归祭酒管,博士教授是学官。三纲定位君父夫,五常仁义礼智信。

孝悌忠义树家风,齐家治国平天下。初度襁褓孩提幼,总角垂髫笑晏晏。

九龄黄口学指数,幼学十岁习句读。金钗豆蔻女儿家,十五及笄已成年。

束发志学男十五,弱冠成人到二十。取字方便平辈称,厌恶他人直呼名。

显示志趣号敬意,郡望籍贯不忘本。斋名官爵可兼称,建功立业荫后人。

剖符丹书不担忧,察举征辟被选荐。氏明贵贱姓别婚,乌纱深衣科举得。

《论语》《大学》加《孟子》,“四书”《中庸》要牢记。《诗》《书》《礼》《易》带《春秋》,儒家五经影响深。

找到《乐经》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会。童生院试考秀才,生员第一称案首。

乡试秋闱出举人,举人还数解元棒。会试春闱考贡士,院乡会殿层层考。

殿试皇帝来策问,殿试揭晓传胪仪。金榜题名入仕途,进士及第分三甲。

一甲三人称鼎甲,状元榜眼加探花。二甲三甲各若干,两甲第一曰传胪。

连中三元人不多,同榜进士皆同年。脱褐易赭入班列,银鱼绯衣证身份。

吏部考功明陟镌,封赏除授拜官职。升迁拔擢进加官,转迁徙改出调职。

兼领行摄署假权,一官两职人能干。左迁贬谪窜放降,罢黜夺免回桑梓。

闾阎什伍到里甲,徭役丁税输朝廷。北门南牙分曹治,北省南台设掾吏。

三省六部职责清,中书门下尚书省。草拟诏旨中书令,中书舍人侍郎下。

审核诏书黄门监,黄门侍郎给事中。诏命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做副手。

吏部天官管文官,户部地官收赋税。礼部春官看典章,祭祀科举加外交。

兵部夏官选武官,军饷钱粮户部给。刑部秋官掌法律,刑狱诉讼他决断。

工部冬官兴土木,屯田水利工程多。单门双户建房屋,堂前室后东西阁。

序牖北向开窗户,东阼西阶连厢榭。宗庙皇宫观阙高,祸起萧墙是内乱。

接遇宾客大鸿胪,将作大匠建宫庙。手工制造大司空,司马太尉主邦政。

租税钱谷大司农,均输盐引创收支。大理市卿平冤案,按察采访纠善恶。

皇帝顾问大学士,记录言行起居注。谏官保氏文王创,规劝皇帝拾遗责。

禁宫守卫执金吾,翰林院里庶吉士。刺史别驾乘传车,郡守俸禄二千石。

郡县督邮做佐吏,太子洗马侍东宫。僚属从事经略使,侍中侍郎枢密使。

宦海沉浮经历过,乞身告老归故里。解官致仕乞骸骨,请老移疾是婉辞。

不禄而卒填沟壑,活受封赏死得赠。人去有谥显褒贬,不论官谥和私谥。

天子身殂山陵崩,皇后殡天诸侯薨 。尊号庙号加谥号,东宫践祚要改元。

肇始建元汉武帝,年号干支来纪年。甲乙丙丁戊己庚,天干还有辛壬癸。

十二地支从子始,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后跟随,干支纪年立春起循环组合一甲子,度日如年最难熬。

朔朏望晦看月相,夜半鸡鸣到平旦。日出食时升隅中,日中日昳到晡时。

日入黄昏人定后,三更五鼓又一天。日旬月期满一年,元日新春换桃符。

上元灯节吃元宵,寒食清明思先人。端午龙舟吊屈原,七夕乞巧望鹊桥。

中秋月圆多思念,重阳登高菊花酒。春分社日祈丰收,除夕守岁又一年。

人生苦短悲迟暮,而立不惑倏忽间。五十半百知天命,六十耳顺称花甲。

七十古稀悬车年,八十耄耋过伞寿。百岁高寿是期颐,双稀双庆世难有。

殓窆攒宫葬死者,近亲斩衰穿三年。齐衰如期穿一年,大功九月小功五。

缌麻五服礼最轻,袒免奔丧五服外。五声八音十二律,黄钟大吕演宫调。

传统文化包罗广,细细品读巧记诵。
4.古代文化常识的礼俗
三从四德,三纲五常

封建社会强迫妇女遵守的道德标准为三从四德。三从:未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纲五常是我国封建时代所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封典、封禅

封典,封建时代帝王以爵位名号赐予臣下及其家属的荣典。封禅是古代祭天地的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子之功,称封;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避讳

指凡遇到君王、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为避免直接说出,则改用同音字或缺笔的办法来回避。帝王、孔子之名,众人共讳,称作公讳。避家人父祖称家讳。

北面、南面、东向

古代朝堂,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拜,故君王称南面,臣子称北面。如“室坐则东向为尊,南向次之,北向为卑,西向最下”。

坐、跪、跽、箕

两膝着地,臀部贴在脚跟上为坐;直身为跪,是有急事或表示谢罪、表示尊敬;跪起,准备起身,但双膝尚未离地,是为跽,又叫长跪,是受惊而耸身欲起的样子;臀部着地,两腿伸直,形似畚箕,叫箕踞,表示傲慢的态度。

婚礼

女子出嫁叫“归”,回家省亲叫归宁,而被夫家抛弃回归母亲家叫遣归。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叫“六礼”。举行婚礼时,夫妇在青布帐篷里交拜,这帐篷叫青庐。

丧葬、祭礼

天子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古人丧葬有棺有椁(外面的套棺)。装尸之棺叫“柩”,死人入棺待葬叫“殓”,停棺叫“殡”,埋棺如穴叫"葬".在丧礼中,根据亲疏关系穿一定规制的丧服,有“斩衰”“齐哀”等五服之说 ,丧服又统称“缞绖”。古代天子供奉七代祖先,祭品用三个太牢;诸侯五庙,用一个太牢;大夫三庙,用少牢。为人饯行要祭路神,叫“祖”;要洒酒于地,称“酹”。



古人把拜分为九种。最重要的是“稽首”:跪于地,头扣地多时,是臣事君之礼。顿首,以头叩地,同时要面色失常、言语失声,只在有急事求人时才用。“肃拜”最轻,拱手而已,类似现在的作揖。“再拜”是拜两次,表示礼节隆重,有时用作敬辞。

歃血、衅钟

古人定盟,双方口含牲血或以血涂口旁,表示信誓,叫歃血。重要的器物如钟、鼓制成,杀牲或杀人以祭,将其血涂在器物上表示诚敬,称为“衅”。

古代束发是为什么 古代束发原因简述
答:古代束发原因如下。1、古代人讲究须发乃血肉之躯,父母所赐,所以成年男子的头发胡子都是不能剪的,否则为不孝,古代常见到有人割发以代死刑,以及一种叫“髨刑”的剃人头发的刑罚,这都说明对于古人来说,头发是神圣不可伤害的。2、既然不能剪不能剃,不束起来自然看起来乱七八糟的如同乞丐一般...

古代汉族男子几岁束发
答:1. 古代男子在15至20岁的年纪束发,这一习俗与孝道和成年礼仪有关。2. 在清朝以前,汉族男孩进入成童阶段时会束发成髻,这一做法后来演变为标志男子成年的象征。3. 束发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古代男子头发较长,束发可以方便打理,并避免头发进入眼睛。4. 农业社会中,男子束发并戴头巾,既能在夏日保护头部...

古代束发的叫什么
答:古代束发的叫发髻。发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是一种长发发式。古代男子束发包括簪、冠、冕、弁、帻五种形式,一般是先束发,将头发梳好,用发圈把发根缠住,然后是结发,即结成发髻,再用簪子将发髻稳住,最后再戴上冠或巾帻。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通常在什么年龄束发
答:3. 在古代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孩童时期男演员的两个小辫,随着他们长大,头发会被束起,呈现出我们熟悉的青年形象。4. 古代男子束发的具体年龄在多大之后呢?通常是在他们长到十五岁的时候。这一传统在《大戴礼记·保傅》中有所记载,指男子束发后进入大学学习大艺,履行大节。5. 男子的...

古代男子多少岁束发,及笄??
答: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语年龄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

古代男子多少岁束发,多少岁弱冠?
答:1. 古代女子15岁行笄礼,表示成年,笄为束发用的簪子。2. 男子15岁成童,开始束发。3. 16岁称二八,意指女子青春年华的开始。4. 16岁亦称破瓜、碧玉年华,源于古代对年龄的特定称谓。5. 男子20岁弱冠,行加冠礼,标志着成年的开始,但身体尚未强健。6. 女子20岁称桃李年华,正值青春芳华。7. ...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通常在什么年龄束发?
答:男子到了15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束发是古代年岁的别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到了十五岁,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古人束发,自商周起。清朝...

为什么古代女子结了婚就把头发束上?
答: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古代把十五岁称为“及笄”到后来,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束发结簪表示已为人妇,为处女生涯的完结,为之结束,这是“结束”...

古代男子束发的是什么
答:2. 如《大戴礼记·保傅》所述:“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在古代,人们认为,头发和胡须是父母赐予的,是血肉之躯的一部分,因此,成年男子不应剪发或剃须,否则会被视为不孝。3. 在古代,人们极其重视头发,常有人割发代罪或受到“髨刑”这样的剃发刑罚。这些都反映出古人对头发的...

我国古代汉族男子通常在什么年龄束发
答:古代男子在什么年龄束发 在古代背景的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扎两个小辫的孩童形象,这些小孩在长大之后在会将头发束起来,变成我们所熟悉的青年的样子,那么古时候的男性通常在多大之后才会束发呢?古代男子在长到十五岁的时候才会束发,这一行为象征着这个男子已经从孩童长大成了青年,需要开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