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 世界观。 2. 方法论 3. 矛盾 4. 规律 5. 经济基础 6. 上层架构 7. 本本主义 8. 实事求是

作者&投稿:仝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唯物主义 2、物质 3、形而上学 4、上层建筑~

1,唯物主义,即认为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否认超越物质的存在,不认为鬼 神是存在的。认为天地宇宙都是自然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唯物主义可以简单理解成无神论者。(多说两句,证明这个世界有神很难,证明这个世界无神更难,中国几千年也没有否认 神的存在,牛顿,爱因斯坦都是有神的,所以一定要两方面看看唯物论和有神论,做个比较才能得出比较客观的观点)。唯物论一般对应的是唯心论。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这个观点太小了,真正喜欢哲学,追求真理的人要多看书,卢梭,洛克,叔本华,尼采,休谟,圣经。道德经。都要看看,还有萨特啥的。马克思这个不要脸的人说,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一定不能迷信某一种学说。
2.物质就是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就是你脑子里所想的东西之外的所有的东西,包括电磁波,声音,生物,非生物,包括一切可以证明或者感觉到存在的。世界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嘿嘿,这是一个问题。真心寻找,就能找到答案。
3.形而上学,这个词比较大,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学,其实是说高度抽象概况的,比方说桌子,就是形而下的,因为桌子是具体的,能看见摸着的,比方辩证法、否定之否定定理、哲学、比方说你思考人生和人类的过去与未来,比方说文化,这些东西就是形而上的,就是抽象的,高度概括的。在马哲里面,形而上学是指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方式,是个贬义词可以说,相对应的就是全局的,联系的,发展的,在马哲里形而上学是辩证法的对立面。不过马哲真的很有限,很多东西都是抄的人家的,马哲绝对比不过老子,孔子连三流的哲学家都不算,老子差不多是世界有名的,也算个哲学家了。
4,上层建筑,也是抽象概况出来的,我觉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比如爱情,没有物质基础,很难谈的。比如社会关系,政府组织, 法律等等,都是建立在物质经济基础之上的,就叫上层建筑,比如哲学家,艺术家,歌唱家,教师,从事精神或者知识方面的工作的,都是以有足够的粮食吃饭和衣服物质基础为前提的。我回答的不一定准确。标准的定义很让人看着想吐。我也给你列在下面: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以生产关系为核心的社会关系之和。它包括阶级关系(基础关系)、维护这种关系的国家机器、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等。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

1.
是一本书,本书基本是一本“史学入门手册”,介绍本学科基本的概念和范畴,结合大量普通历史学家的论著,介绍查找资料的门径,选题的操作,史料的阅读和理解;讲述考订史实,分析历史现象,写作合格论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介绍史学传统,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试图沟通中西,搭建中西史家开展对话的共同平台。
本书是大学历史学科本科生基础课教材,分章节讲述了历史学的性质,学科特点,从事历史学研究需要训练,简要介绍了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
2.历史本体论:也即是对客观历史本质的反思。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则是对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对客观历史的认识和研究方法上的理论思考。也有学者把史学本体论称为历史理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称为历史学理论或史学理论
3.
历史认识论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它与历史本体论、历史方法论或史学方法论共同构成了历史哲学。具体说来,它是关于历史认识主体认识其客体的过程、特征、方法等等的理论,它主要涉及历史认识主体(人、特别是史学家)和历史认识客体(即客观历史)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的关系,涉及历史认识过程的特点、历史认识正误的原因及其检验方法,还涉及历史认识如何对实践乃至对现实发展进程的影响。
4.覃正爱撰著的《历史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针对目前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注重理论而忽视方法的倾向,结合学术界关于唯物主义方法的讨论,并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相一致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从而使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与作为方法论的历史唯物主义达到了内在的统一。
该书构建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体系包括四种方法即研究评价方法、科学预测方法、社会改造方法和理论建构方法。各种方法既具有历史理论根据,又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联系。其中研究评价方法是基础,科学预测方法是核心,社会改造方法是关键,理论建构方法是体系建设的需要。该书作为一本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专著,具有相当的创意和深度,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个新视角,有利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

第一章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4.扬弃即辩证否定,实质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5.客观辩证法: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名词解释第三章
1.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3.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5.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名词解释
第二章
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认识: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
3.理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5.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相对真理:即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真理只是对客观事物一定范围的正确反映;从认识的深度看,真理只是对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
7.价值评价:是认识主体在知识性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是回答关于好不好、要不要、该不该、有没有用等问题的认识。
第四章名词解释
1.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又称价值法则,是商品经济的普遍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3.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用符号m来表示。
4. 资本: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 相对剩余价值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
第五章名词解释
1. 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金融资本: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3.金融寡头: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 经济全球化: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