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童年

作者&投稿:运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学习用英语怎么说~

所谓系统学习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是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这样,在学习和复习的时候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逐渐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专攻的学习方法。\x0d\x0a\x0d\x0a一、系统学习法的层次\x0d\x0a系统学习法有四种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x0d\x0a1、树状结构。\x0d\x0a最初,树状结构从大轮廓理顺。这可以看书的目录。\x0d\x0a其次,是心中有了这种轮廓,对书本以最快速度阅读。自己在心中找出脉络,归纳总结重点,有所取舍。\x0d\x0a大轮廓,即第一层分支(章)了解以后,可以理第二层分支(节)。掌握的标准是能够离开书本不杂不漏地口头复述。\x0d\x0a对于课本或应试复习,第三层分支一般是指每一个知识点的概念、定义、特点和状态描述、另外形态、适用范围、来由和出处、引申和发展、分支、作用、交叉归属、历史和方向这几个方面。在看书、理关系的时候就要不断地提问自己这些问题,为自己找到答案。如果这些方面在教材上讲的不具体不全面,可以到图书馆或书店查阅相关的材料,和同学探讨,也可以询问老师和经验丰富的人。\x0d\x0a经常回忆轮廓甚至整一棵树,发现有含糊、不明确的部分要尽快翻阅教材或相关资料,在模糊处再看一次。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清晰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述。\x0d\x0a初学者可参照课本的目录,理顺关系。系统学习法用得熟练以后,应该是自己归纳总结出树状结构。\x0d\x0a\x0d\x0a2、网状联系。\x0d\x0a在学习的时候,应该有这种观念:任何学习的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任何出题都不过是这些关系的形式转化(变形)、叠加而已。\x0d\x0a因此第一步就是找出各部分间的直接联系,把网络结构初步地建立起来。但是有些部分和其他部分并不一定能够建立直接的联系,那么还需要发掘第二层、第三层关系。\x0d\x0a要明确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综合运用。\x0d\x0a要在这过程中学会给自己出题,或者出题给别人做。讲究出题的水准。\x0d\x0a这个阶段掌握的标准是能够把大的网络通过适当的语言充分地表述出来,能够让别人通过你的叙述听懂这些关系。\x0d\x0a\x0d\x0a3、由点及面。\x0d\x0a由于各部分间存在着联系,由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拉起树状结构。\x0d\x0a每一个部分都可以是中心,都可以是基础,都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散开,让其他部分为其服务。\x0d\x0a这已经是游刃有余的境界。\x0d\x0a\x0d\x0a4、包容。\x0d\x0a引入其他学科,或生活实践。\x0d\x0a这样,学习一门学科可以提高其他学科]的认识和境界。\x0d\x0a在我们碰到一个学习内容的时候,就应该力图将它统一到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中。分析以上三种层次,其实不过是将学习内容清晰化,找出种种特征,共性和外界关系的接口,从而在邻近的知识域中与自己熟悉的内容结合,并启发思维,拓展认识空间。以火把的更多加入照亮更广阔的空间。黑暗中,智慧和希望就是光明。\x0d\x0a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教育中把他们区分只是为了更清楚地看到他们,了解他们,不被复杂的联系蒙住眼睛、理不出头绪。但它们本身就是社会的各方面,甚至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视角。它们能够结合,是理论的必然,如果能够结合,我们将会迅速提升自己的境界,可以说是“悟”,在“知”和“行”的基础上让人豁然开朗。\x0d\x0a这样学到的东西,是真正自己的东西,谁都抢不去。哪怕会有遗忘,也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捡起。\x0d\x0a\x0d\x0a所谓层次,是针对境界来说的,因为我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境界的提高,只不过是看量变有没有积累到质变而已。在还没有真正掌握系统学习法的时候,可以简单地把层次理解为步骤。按照这几种步骤来学。\x0d\x0a我们可以看到,前两个层次可以归类为认知层次。如果能清晰认知,细致关联,要应付并考好各类考试是不成问题的。\x0d\x0a后两个层次更多的是知识的组织和再造,可以归类为认识创新。这不但是要懂得,更多地是要思考,要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x0d\x0a人都存在着发展需求。人对发展的放弃,并不是由于他不想发展,而是他看不到希望,失去了信心。如果给他以比较殷实的基础,他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他会追求自我实现。系统学习法就是为了最快、最有效地结构这一基础。我们没有必要在开始的时候强调后两个层次。等前两个层次都比较出色地达到以后,人自然而然地会从认识的限制中跳出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这时稍加指点,就会愉悦于后两个层次豁然开朗的光明境界,渐渐凝聚自觉、系统认知的动力。

周恩来童年

家庭史略
周恩来同志出生在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淮安。他的故居在城中心偏西的附马巷和局巷相接之处。这所住宅,分东西两个院落,东大门临驸马巷,南大门是局巷。
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原籍浙江绍兴,约于清同治年间来淮安,在县内当师爷。晚年,任山阳知县。可是那个前任知县,拒不交印,拖了三年,直到周因病奄奄一息时才交。接印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去世了。生前和他二哥合买了上述那住宅。另外,在淮城东门外夏庄仅有一块坟地。周攀龙生有四个儿子:贻庚、贻能、贻奎、贻淦,按照传统习惯,在他们的族内,叔伯兄弟之间大排行中,分别是:老四、老七、老八和十一。
周恩来的生父贻能,又名劭纲,字懋臣,排行老七。为人忠厚老诚(成?),任过文书之类的职员,中晚年随周恩来一起生活。从北伐战争起,做过有益于革命的事,一九四二年在四川重庆红岩村逝世。
诞生
一八九八年三月五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母亲万氏,在东院坐北朝南东侧的卧室里生胎男孩,家人以喜悦的心情,为新生的婴儿取个乳名叫“大鸾”,取其祥瑞之意。
诞生的这个时代,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急剧崩溃之际。清政府极端腐败,对外屈膝投降,对内血腥镇压;国内阶级矛盾激化,人民处于灾难的深渊之中。帝国主义列强在十九世纪中后期,胁迫清政府签订了近百个不平等的条约。可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从鸦片战争起,历经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斗争,到孙中山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伟大民主革命的兴起,始终表现了威武不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周恩来就是在这个时期诞生的。
八个月的时候,他的十一叔贻淦身患涝症,按当时的医疗水平,是无法治愈的。他婚后一年多,未生过小孩,在病情沉重的时候,有人提出,把大鸾过继为子。在旧的习惯上,似乎这样做有消灾的可能,称之为“冲喜”。
贻能夫妇为了安慰病者和家人,把大鸾抱给贻淦,婶母陈氏特地找了乳母,叫蒋江氏。
过继后六个月,贻淦就去世了。在东西院相连之处有两间屋子,面南一间,屋后有眼水井,是嗣母陈氏的住地,面北一间是乳母的住房,大鸾就在这里度过了摇篮生活。
生母 嗣母 乳母
生母万氏,是淮阴万青选的女儿,叫“冬儿”,人称“十二姑”,婚后计生三个儿子:恩来、恩博、恩寿。生父贻能在高邮县、清河县、湖北等地做过文书之类的事,月薪微薄,仅十六元。四伯贻庚,在奉天任主稿。两个小叔,贻奎婚后无事在家,贻淦去世又早。封建的家庭破落了,在经济生活上已是比较困难的,可是日常亲朋友好,婚丧喜庆,逢年过节等家务应酬都落在生母万氏身上。为了解决家境入不敷出的矛盾,她只好用典当、借贷的办法来维持生活。
一九O三年,在万家十八舅万立珍的带动下,同周家合买了一张彩票,侥幸地得了彩,由恩来亲父和十八舅从武汉取回,分得五千元,除偿债赎典外,拿出一笔钱在城内办了一件公益事业,整修了驸马巷一华里的路面和一条局巷。这件事,至今还为城内的老人所传颂。生母万氏为人善良,性格爽朗,聪敏能干,待人接物讲究礼貌,在社会上有相当影响。她对恩来在思想、性格上的影响也是比较深刻的。
嗣母的父亲陈源,通经史有学问。嗣母陈氏,温文尔雅,爱好古典文学,喜讲故事,性情恬静,对恩来学前教育和好静的心情都是有影响的。她丈夫死后,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以满有希望的心情,通过口授心传对思来进行学前教育,天刚亮就在床上教他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今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唐诗。晚上,在油灯下讲历史故事,从岳飞朱仙镇大破金兵,梁红玉击鼓抗金,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壮烈殉节,到到洪秀全金田起义等等。这些故事吸引着、熏陶着他那幼小的心灵。恩来在学生时代的一篇文章中曾回忆说:“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这证明与陈氏母的培育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乳母蒋江氏家住城内南门小鱼市口西,家庭是菜农。她是一位贫苦的劳动妇女,和幼儿时期的恩来关系极为密切,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如吃的饭菜,穿的衣裳是哪里来的?只要问她,都一一给予解答,并常带他在后院里种瓜种莱。到收获瓜莱时,大鸾总是高兴得了不得。
童年时期,恩来不仅爱劳动,而且肯动脑筋,思考问题。有一次,乳母带他到东岳庙烧香,求神拜佛,指望免灾祛难。可是走进庙里,见到一个菩萨的手指断了,他仔细地看着,发现菩萨是泥做的。蒋妈妈要他给菩萨磕头,他说:“我不磕”。蒋妈妈问:“为什么?”他说:“那是泥捏的。”蒋妈妈被这话惊呆了。
乳母家西边,有个邻居,通称周九爹爹,他家里有个碓,专替人家舂米面粉。幼年的恩来,见老人干的笨重活,就自动去帮老人舂碓,用脚踩呀,踩呀!时间长点了,老人感到不过意,用体贴的心情间:“脚踩酸了吧?赶快歇一歇!”相反,他更加用力,不肯休息。周爹爹只好喊蒋妈妈:“我不忍心让大鸾再帮我干了,快把他带家去歇歇!”
还有件感人的事,乳母家东边邻居姓刘,开老虎灶,卖水为生,那时的灶是烧草的。在夏季的一个午后,突然下起雷暴雨,别人都纷纷住家里跑,可是大鸾却冒雨跑去帮刘家抱草。把草抱家去后,他衣服全淋湿了。蒋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故意用生气的口吻说:“傻孩子,下雨了,人家拼命住家里跑,你偏去抱那个草干什么?”他说:“刘家卖水,草湿了怎么好烧呢!”蒋妈妈听了点点头,一边替他揩干脸上的水珠,一边把他搂在怀里,换去了湿衣。
在天津南开读书时,蒋妈妈怀着纯朴的感情,特意去看望。恩来很受感动,热情接待,乳母住了九天,临走时恩来买了毛巾碗具和一个蓝磁钵子(底子上有“恩来”二宇,可惜这只钵子在日本鬼子进城后打坏了)等四件东西,送给蒋妈妈。周家四伯给她五十个银元做路费回来。一九六O年淮安县委刘秉衡同志在北京见到总理,总理还惦记着并询问了乳母。
入学
一九O三年,大鸾五岁进了私塾,这时取了学名叫恩来,字翔宇。一起入学的有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三人。他课内认真,聪明好学,在入学前已认得几百个字块,还能背诵好多首唐诗。课外喜欢益智游戏,如爱玩“七巧板”.可以摆出各式各样的图案和文字,在小伙伴中,他摆得又好又快;又如把诗的字句打乱,看谁先拼成诗句,总是他拼得快,经常受到长辈们的夸奖。
清江就读
恩来六岁那年,(一九O四年)随父亲、生母、嗣母陈氏和弟弟全家六口人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居住。外祖父万青选(祖籍江西南昌)在淮阴作过县知事,设有家塾,教的是《四书》、《五经》,他就在这里就读。
在外祖母家住了一年多点,母亲们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女,新租了一所住宅,聘请了一位先生,自设家塾。
新居是一座十四间房子的院落。据当时和他同窗的表妹万怀芝回忆说:“新居在万家西边张瑞臣家。书房两间,学生四人:恩来、恩博、芳贞和我。”还说:“我比表哥不过小一岁,可是,当我还在认字块的时候,表哥已捧着线装书,在先生面前背诵如流;当我还在描红的时候,表哥已在练习悬肘,临摹名家字帖了。”
这期间,他常用课余时间,到外祖父家藏书室去自学。他从八岁到十岁开始读小说,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一九一六年四月,在南开中学《敬业》学报上回忆他童年时代在淮阴岳飞庙中,看到一首题咏岳飞的诗:“一自金牌颁十二,常教热泪洒英雄。奇冤不恨埋三字,和虏终惭失两官。南渡江山悲逝水,北征鞍马付秋风。低徊往事成千古,词宇空余夕照红。”这表明他在童年时就有较好的文学素养和记忆能力。
连失亲人
恩来九岁那年(一九O七年),正当他专心致志学习的时候,家里突然发生了不幸的事。生母万氏因疲劳过度成疾,于春夏之际去世了,年仅三十岁。这引起了全家特别是恩来的悲伤。
嗣母陈氏在自己患病的情况下,为了消解恩来悲痛的心情,夏天带他到宝应陈家去了一趟。陈氏母有两个堂侄,住在宝应的水巷口。大的叫陈伯荣,通医学,热心慈善事业;老二叫陈式周,是一位私塾先生。恩来在宝应住了一两个月,陈式周对他在文化上进行了一定的帮助,后来在经济上也有过资助。
陈氏母病情沉重,从宝应回淮阴不久也去世了,年仅二十八岁。刚九岁的恩来,在一年中接连失去了两个亲人,精神上是非常痛苦的,加之生活上的困难(靠父亲一个人在湖北谋生,已不能维持起码的生活),于是他带着两个弟弟回淮安了。
八婶抚养
在淮阴两年多,恩来回到淮安驸马巷,在这里等待着他的是八婶。弟兄三人住在八婶的东头房内,饮食起居,洗衣缝补等均由八婶承担。可是家境困难,仅靠她替人家缝补衣服、纳鞋底维持生活,有时还要典衣、借债。恩来虽然年幼,也积极帮助八婶在后院里种瓜种莱,浇水锄草,用收获的蚕豆、瓜菜来聊补生活。春夏季,他曾经带弟弟到勺湖文通塔下挑过野菜。他十岁、十一岁就开始当家,管理柴米油盐,外出应酬。清贫的生活,使他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并开始和穷苦孩子们交上了朋友,这使他有机会更多地了解到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
政治启蒙
十岁那年(一九O八年),恩来到东门姨外婆(陈氏母的姨母)龚家探亲。龚家对其勤奋好学、博闻强记,素有所闻,因其家境困难而辍学,表舅龚荫荪感到惋惜,觉得不能让其荒废学业,提出到他家来就读。用当时的话说叫“寄馆”。恩来很高兴地接受了表舅的好意,又开始了学习生活。
龚荫荪是一位革新派人物。他从康、梁维新改良主义中挣脱出来,成了孙中山先生的信徒。他变卖家产,支持革命派人物的活动,经常奔走于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在家里,他带头剪辫子,不信鬼神,不许女儿缠足,主张男女平等。龚家的藏书有小说、戏曲等文学读物,还有报刊杂志,具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塾馆里先生姓周,是一位愤世嫉俗的秀才,性情开朗,平时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历史、小说等书籍。他还根据每个学生写字的特点,确定临摹何种字体。恩来的书法风格就是在周先生指导下定型的。周先生规定学生每天写一百个大、小字,恩来总是刻苦练习,不管天气酷热严寒,总是坚持写完,从不马虎。由于聪明好学,周先生很喜欢他,从不因为是“寄馆”而对他有所歧视。
在龚家,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姨外婆用过一个丫头叫翠花,她的父亲是个吸鸦片的烟鬼子,把她卖给一个有钱的人当小老婆,经常挨打受骂,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就逃到龚家要求收留。龚老太太认为,这是命苦,叫她忍耐。恩来听了却说:“就让她在这里,永远不到那人家去了吧!要是那人来找,我们就跟他讲理!”舅父龚荫荪听了大加赞赏地说:“这孩子有见识,有出息!”这些话了却也深深地印在表妹龚志茹的心中。
在龚家读书期间,恩来不仅在知识上受益,而且精神上也是愉快的。旧历二月十三日,舅母给他过生日,做一双新鞋子,弄烫面蒸饺子,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使他感到温暖。
转眼两年过去了。龚荫荪要离家远行,恩来心中的爱国思想萌动了,向舅父要求带他出去,寻求真理。舅父说:“你年纪这样小,妈妈去世了,父亲又不在家,你还是再学几年,等长大了再说吧!”
谁知龚荫荪走后不久,龚家发生了变故,全家搬到淮阴去了,因此恩来又一次失学了。
表妹龚志茹说,一九五二年,在上海见到总理时,总理曾讲:“舅父是我政治上的启蒙老师,周先生是我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新生活的开始
十二岁那年(一九一O年)春,在东北奉天的四伯周曼青(贻庚),从恩来寄去的信中,发现他很有才华,为了对他进行培养和深造,特意托人接他到东北沈阳念书。从此,恩来就离开了故乡。这是他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进入了少年时代,开始了新的生活。

  周恩来,字翔宇,别名少山、伍豪等,祖籍浙江省绍兴,1898年3月5日(清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生于江苏淮安。

  淮安这个地方,文化发达,经济繁华,既有《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居,又有鸦片战争中抗英英雄关天培的祠堂。周恩来"少游江淮,纵览名胜",热爱祖国的山河和历史上的英豪,怀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小时候读章太炎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文章,"当时虽然读不大懂,却启发了我的爱国的民族思想"。他曾在林则徐写给关天培词的挽联前默默哀悼。后来,1939年周恩来回绍兴,谈到团结抗战时,还谈到祠前的对联,勉励大家勿忘关天培的气节。

  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精明强干,周恩来从小就耳儒目染。他在不满一周岁时过继给了叔父。过继母陈氏知识丰富,会诗文书画,教周恩来认字诵诗,从小培育了他丰富的感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等诗词,和南宋梁红玉在淮安抗击金兵,西汉时淮安名将韩信乞食漂母到建立汉业;震撼全国的太平天国运动等,熏陶着他幼小的心灵。他的乳母蒋氏,使他懂得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

  在他不到10岁的时候,本来已经衰落的封建官僚家庭堕入了清贫困苦的境地。两个母亲相继死亡,父亲为了生活而长年在外谋事,幼小的周恩来不得不去富户叩门借债,或是送衣物进当铺典押。

  国仇家难,从小教育了周恩来。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谦到奉天(今辽宁省),进银川(今铁岭)银冈书院读书,半年后,转入沈阳东关模范两等小学堂。这一年,日本军国主义正式吞并中国的邻邦朝鲜。在东北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上,留下过少年周恩来的足迹。"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

  "为了中华之崛起!"

  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渗透在他的各项活动中。他是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后来自觉参加革命的。

  1913年春天,周恩来身穿一件褪色的蓝布长衫,来到天津,入南开学校读书。天津旧称天津卫,是捍卫中国京都的门户,1860年被迫开埠,九个帝国主义国家在这里有租界,成为一个典型的半殖民地城市。南开学校是一所仿照欧美方式开办的私立学校,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他在这里上了四年学,汲取了近代教育的各方面的知识,这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参加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编辑《敬业》、《校风》刊物,发表小说、文章;参加新剧团;当选学校演讲会副会长、江浙同学会会长;参加天津备界群众举行的救国储金募款大会;参加全校演说比赛;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反映出青年周恩来的忧国爱国之思。他在文章中说:"处今日神州存亡危急之秋,一发千钧之际,东邻同种,忽逞野心,噩耗传来,举国骚然,咸思一战,以为背城借一之举,破釜沉舟之计。"他在诗中说:"极目青郊外,烟蚕布正浓。中原方逐鹿,搏浪踵相踪"。他针对日本提出的亡我中国的"二十一条"条约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弱冠请缨,闻鸡起舞,吾甚望国人上勿负是期也。"他同情穷苦人民,"则思推己及人,视天下饥如己饥,溺如己溺"。他注重锻炼身体,要改变"东亚病夫"的面貌。就是他参加演出话剧,也是为唤醒人民,"欲重整河山,复兴祖国"。

  1917年夏,周恩来中学毕业,筹划去日本考官费留学。他给同学赠言说:"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表明了他的一贯志愿。但是,怎样才能使中华腾飞?当时,教育救国说,实业救国说,甚至军国主义救国说,弥漫尘上。周恩来是一个扎实、谨慎的青年,他需要认真考察一番。

  当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后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既有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繁华世界,更有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饥饿和失业大军,军国主义分子叫嚣着要侵略中国。看到这样的现实,周恩来抛弃了军国主义可以救中国的想法。他处于彷惶、苦闷之中,在给人写的信中说过:"家国恨,天下事,不堪一提!极目神州,怆怀已达极点!""苦吾民矣,为之奈何!"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爆发了。周恩来在日本报纸上看到一些关于十月革命的介绍,以极大热情关注俄国革命的发展。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阅读了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精髓》、约翰·里德的《震动环球的十日》、界利彦创办的《新社会》杂志等,尤其是日本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河上肇的著作如《贫乏物语》和由他创办的《社会问题研究》,给了周恩来深刻的印象。科学社会主义影响着周恩来的思想,周恩来的思想开始变化,正如他在诗句中所说:

  "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周恩来决定"返国图他兴"。他于1919年4月回到中国,接着就投入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不敢贸然在巴黎和约上作屈辱的签字,五四运动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周恩来积极参加了游行示威。他创办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在报上大声疾呼:"国民啊!黑暗势力'排山倒海'的来了!"我们"要有预备!要有办法!要有牺牲!"这张报办得"很有精神","敢言","其'主张'与'评论'二栏,又有特点,敢说是全国的学生会报冠"。从1919年8月下旬到10月初,为了支援山东人民的爱国斗争,周恩来与天津各界人民代表两次进北京到总统府门前示威,他负责后勤供应和宣传、报道。这期间,天津五四运动史上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周恩来、郭隆真,邓颖超、谌志笃、马骏等20名男女学生组成了觉悟社。《觉悟社社员歌》中提出了"阶级斗争"。

  "世界潮流,汹涌澎湃,来到中华地,

  社会革命,阶级斗争,大家齐努力。"

  这年11月,日本驻福州领事指使歹徒打死打伤中国学生和警察,并令驱逐舰侵入中国海域,派水兵登陆挑衅。天津人民决定抵制日货。日本驻津总领事提出"严重抗议"。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镇压学生。周恩来等20余人被捕。在牢房中,他们没有屈服,继续燃起光明的火炬。周恩来向难友们宣传马克思主义。

  据当时的《检厅日录》记载:

  1920年5月14日议决"由周恩来介绍马克思学说"。

  5月28日"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同马克思传记。"

  5月31日"由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

  6月2日"仍由周恩来讲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的总论同阶级竞争史"。

  6月4日"仍由周恩来续讲马克思主义--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

  6月7日"周恩来续讲马克思的学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同'资本集中说',今天马氏学说已经讲完了。"

  这说明,五四时期,周恩来已经在系统地宣传马克思的学说。他是我国有数的几个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之一。

  经过周恩来等在狱中斗争和狱外爱国学生和人民群众的支援,反动政府终于把被拘的学生全部释放了。

  半年的牢狱生活,使周恩来更加坚定、凝练,观察问题、考虑问题更加深刻了。他深深感到苦难的中国需要有根本的改造,而改造必须有更加强大的社会力量,要"到民间去",进行"农工组织之运动"。而且必须有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指导。周恩来后来谈到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时,说道:自己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1920年11月,周恩来坐海轮去法国,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考察和学习欧洲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经验。他说:"虔心考查以求了解彼邦社会真相暨解决诸道,而思所以应用之于吾民族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