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馀为什么这么恨张耳?要张耳人头才肯去刘邦合作共击项羽?

作者&投稿:史唐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历史上张耳与陈馀关系到底因何破裂,,为何陈馀一定要杀死张耳才甘心?~

一、“见死不救”导致关系破裂
张耳与陈馀关系的破裂,发生在巨鹿之战期间。公元前208年,章邯攻打赵国。赵国战败,张耳与赵王歇一同逃进巨鹿城,被秦将王离团团围住。陈馀收集赵国散兵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北面,章邯驻军巨鹿南面的棘原。

巨鹿城内粮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去叫陈馀前来营救。但陈馀以兵力不足,打不过秦军为由,不敢前往巨鹿营救张耳和赵王歇。如此过了几个月,张耳勃然大怒,埋怨陈馀,派遣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你结为生死之交,而今赵王和我很快就要死了,你拥兵数万,却不肯出手救援,赴难同死的精神在哪里啊!如果真守信用,何不攻击秦军而与我们一同战死,似此还有十分之一二能打败秦军保全性命的希望。”

陈馀道:“我揣测自己前去终究不能救赵,只会白白地使全军覆没。何况我之所以不和张耳同归于尽,是想为赵王、张耳向秦军报仇啊。现在一定要共同赴死,就如同把肉送给饿虎,有什么好处呢!”但张黡、陈泽仍然坚持陈馀应该同生共死,陈馀于是派张黡、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不出陈馀所料,果真是送羊入虎口,张黡、陈泽所率的五千人刚到巨鹿就全军覆没。

从张耳的角度来说,陈馀见死不救,当然不够义气,不够哥们儿;而从陈馀的角度来说,奋不顾身、不计后果地前往巨鹿救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理智行为。哥儿俩一个讲“义”一个讲“智”,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值得关注,也很有意思的是,曾经为了朋友不惜触怒汉武帝、惹来“宫刑”的司马迁在记述完陈馀的话后,接着写道:“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意思是说:在这时,燕、齐、楚听说赵国危急,都来救援。张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万多人赶来,都在陈馀旁边安营扎寨,却不敢攻击秦军。

我们不知道此处记载是否是司马迁有意如此安排?也不知道这是否是司马迁想要借此表明态度?如果是的话,那么作为张耳亲生儿子的张敖也不出击,而是在陈馀旁边安营扎寨,实在太能说明问题了。

二、彼此不信任加深裂痕

或许是因为王离的军事才能有问题,或许是王离想要围点打援。总之,在有限的史料里,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王离围困巨鹿数个月之久,为什么还未能攻下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能确切知道的是,巨鹿之战中,张耳侥幸不死。

张耳劫后余生,自然要找陈馀兴师问罪,责备陈馀。另外,张耳怀疑陈馀暗中将张黡、陈泽杀了,因此多次向陈馀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

陈馀发怒,说:“想不到你对我的责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官印吗?”于是解下印信绶带,推给张耳。

张耳起初愕然不肯接受,待陈馀起身去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陈将军给您印信,您不接受,如此违反天意,很不吉祥。还是赶快取过来吧!”张耳听信了这宾客的话,便收取了陈馀的官印,接收了他的军队。

陈馀解下将军的印信绶带,本来只是激怒之下的意气用事。等他上完厕所回来时,看见张耳没有任何辞让,竟然真的收取了自己的印信绶带,幽怨得不行,怒冲冲地急步离去,带着手下几百亲信到黄河岸边捕鱼猎兽去了。

巨鹿之战中陈馀见死不救,确实不够哥们儿,所以,战后陈馀被张耳责骂和批评也是应该的。如果张耳责骂、批评后,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他们的友谊小船或许还不会翻。遗憾的是,此时的张耳宁可相信宾客的话,也不愿意相信老战友陈馀的话,从而使他们的关系裂痕进一步加深。

三、为封地大打出手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划分天下土地,分封十八路诸侯。张耳因为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被封为常山王,统领赵地,建都襄国。而陈馀弃将军印信离去,也没有追随项羽入关,所以不封。对此,项羽的宾客中有多人觉得不公平,劝项羽说:“张耳、陈馀对赵一样有功,如今既封张耳为王,陈馀也就不可不封。”项羽不得已,又听说陈馀正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了他。

陈馀虽然获封三个县,但与张耳所得分封相比,心里还是不能平衡,说:“张耳与我功劳相等,现在张耳为王,我却只是个侯,这是项羽分封不公平!”

对于项羽的分封,与陈馀一样觉得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还有齐国的田荣。在巨鹿之战中,田荣因为违背项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赵两国攻打秦朝,因此也未被封王。陈馀于是暗中派遣张同、夏说去游说田荣共同起兵反叛项羽。

田荣与陈馀一拍即合,不仅自己率先在齐国发兵攻打由项羽所封的田都、田市和田安,全部占有三齐之地,还派人带兵帮助陈馀,让他在赵地反叛项羽。

陈馀得到田荣的“无私”帮助,出动自己的三县全部兵力,与齐军合力袭击常山。常山王张耳兵败,逃奔、投靠到汉王刘邦那里去了。陈馀到代地迎回原来的赵王赵歇,恢复他的王位。赵王因此对陈馀感恩戴德,立他为代王。

时间来到公元前205年,于是出现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汉王刘邦准备攻打项羽的楚国,派使者前去联合赵国。当时,赵国的权力主要由陈馀掌控。陈馀说:“只要汉王杀掉张耳,赵国就从命。”

一方面,为了攻打楚国,刘邦需要联合赵国,需要陈馀的帮助;另一方面,张耳是刘邦年轻时就崇敬的人,现在张耳落难投奔而来,如果刘邦在这个时候杀张耳,显然不厚道。所以,刘邦很无奈,思来想去,最后只好找了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并派人把假张耳的人头送给陈馀,陈馀才发兵助汉。

陈馀才发兵助汉,刘邦就在彭城以西打了败仗,同时,陈馀又觉察到张耳没死,于是重新背叛了刘邦。从后来的结果看,陈馀的这一决定实在大错特错。因为陈馀的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他在与张耳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身死国亡。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张耳和韩信攻破赵国井陉,在泜水河畔杀了陈馀,在襄国杀了赵王歇。而张耳,由于抱对了大腿,被刘邦封为赵王。公元前202年,张耳逝世,谥号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继承赵王位,娶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为王后。

张耳(前264年-前202年),秦末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人。史记:“张耳者,大梁人也。其少时,及魏公子无忌为客。”魏公子无忌,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信陵君。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僖王异母弟。信陵君为人喜好结交豪杰,“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因为他的存在,诸侯不敢犯魏国,时间长达十余年。他做过的最为轰动的一件事,莫过于斩杀晋鄙,夺得兵权,解救赵国于危难之中。为此,他躲在赵国十年。最后魏国危难,他才为了救国而返还。此后,他联络五国兵马,大起联军攻打秦国。秦人躲在函谷关后面,不敢出战。最后秦人使出离间计,魏安僖王上当,疏远了信陵君,拿回了他的兵权。信陵君失落,终日酗酒,最终因酒而死。没过几年,秦灭魏。在这样的人门下当食客,除了鸡鸣狗盗之辈,也有隐士侯赢、屠夫朱亥这样的仗义之徒。窥一斑而知全豹,张耳混迹其中,可见其人性情。古代的户籍制度,比如井田制,相对严格地限制人口流动,有些人几乎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自己生活的土地。这样有利于耕种的常态化。当然,到了战国,战乱不定,徭役沉重,都使得人们不堪重负。有些不安分的,或者说人生有点追求的人,纷纷脱籍逃跑,此谓“亡命”。张耳便是亡命者之一。他逃到了外黄。虽然是违反当时的律令,亡命他乡,但是他得到的待遇却很好。外黄有个富人,其下有个门客,一听说张耳来了,急忙对其主人守寡的女儿说,如果你想找个好丈夫,非张耳莫属。富人的女儿被这么一忽悠,就答应了。张耳看这女人虽然是个寡妇,但是长得还挺美,而且家里也有钱,得了,娶了算了。借着有钱的岳父,他还当上了魏国的外黄令。同时,广纳门客,据说刘邦就当过他的门客。张耳当上外黄令之后,没多久秦灭了魏,还张榜悬赏,要抓名士张耳,谁抓到就赏千金。张耳当然不能坐以待毙,逃了。逃到了一个注定了让他发迹的地方:陈。秦末,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一开始,打得很顺利。陈涉带着数万人,打进了陈。张耳立马投奔陈涉。陈涉一听,哎呀,原来是名士贤人张耳,高兴得不得了。只不过陈涉没高兴多久,因为他想自立为王。可是张耳觉得起义反抗暴秦,本来合情合理,显得很正义。结果你却称王,这不是显得不够公义,只顾着自己,有些自私吗?这样不利于招纳天下人。张耳反对。陈涉不听,还是当了王。陈涉虽然不高兴,也不至于怪罪他,不过眼不见心不烦,他让张耳跟着武臣,带着三千人,北上攻打赵地。武臣了不得,借助于张耳,到了赵地,一下子扩军数万。于是武臣自号武信君,攻下赵地十城。过了没多久,武信君不战而降服范阳令,其余的赵地城守纷纷投降,一时之间,赵尽归于武信君。张耳趁机建议,说陈涉都能当了王,可见不一定要六国后人才能当王的,您也可以。武信君一听,得了,反正我差不多拿下了整个赵地,好,我也当王。于是,武信君自号赵王,封张耳为右丞相。消息传到了陈涉耳中,那个愤怒啊,昔日自己的将领,现居然企图跟自己分庭抗礼。他想一口气屠了赵王武臣的家人,幸亏房君劝他,这个时候不要窝里反,要想一想反秦大业。于是陈涉将武臣家人全部软禁在自己的宫中,还封了张耳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事情当然不会这么算了,陈涉派人到了赵,庆贺武臣当了赵王,同时下令,让他西入秦关。武臣素来是陈涉的将领,习惯了听陈涉的。可是张耳多精明一个人,他立马看出了猫腻,劝说赵王。建议赵王不要入关,反而应该北上燕代、南下河内,拓展自己的疆域,从而南据大河(黄河),北有燕代,实力强大,也不怕陈涉来找您算账。赵王一听,这个主意好。立刻派韩广伐燕、李良伐常山,张黡伐上党。结果韩广到了燕,却自己当了燕王。一报还一报,武臣不经陈涉同意,自己当了赵王,也难怪自己的手下不听自己的,当了燕王。赵王怒了,带着张耳,率军北上,结果却不小心被燕军俘虏了。亏得有个小卒用计让燕将放了赵王。有惊无险。李良攻下常山,赵王让他再接再厉,攻打太原。一时之间打不下。秦将派了使者,说你我曾经在一起共事,我知道你是个人才,现皇帝陛下秦二世已经发了诏书,说只要你投降,既往不咎。李良一时之间难以定夺。不久,他回邯郸请求增兵。没想到这一回去,他就杀了赵王的姐姐,袭击邯郸,顺手杀了赵王、左丞相邵骚。张耳交友众多,有人报信。他立马逃了。赵王死了,怎么办?死了一个赵王,再立一个就是。他便从赵国后人之中,找来赵歇,立为赵王。紧接着,打败了李良。李良只好投奔秦将章邯。章邯率领秦国大军,得到邯郸,继而攻打赵王。赵王歇和张耳带着人马,躲到了巨鹿。章邯派王离带兵,围攻巨鹿。赵王歇、张耳被困在巨鹿。城中粮少兵少,眼看危在旦夕。张耳便派人召唤在巨鹿北面的陈余。陈余虽然收了常山兵,有数万人,却畏战不前。张耳无奈,大骂陈余不够朋友,忘了当年的交情。作为张耳派来命令陈余出战的使者,张黡、陈泽见到陈余死活不肯出兵,只好说不用你带兵,我们俩先上。陈余见此,就给了他们俩五千人,让他们先试试打秦兵。结果,张黡、陈泽战死,五千人全军覆没。陈余本来就怕,现一看,果然是秦兵厉害,于是更加不肯出兵救援。所谓唇亡齿寒,当时的燕、齐、楚都派了兵马前来救援。但是到了巨鹿城外,见到赵王的将领陈余都眼睁睁不肯救援,何况我们。于是这些人全部在陈余附近扎营守候。居然没有谁敢前去打秦人。想必被困在巨鹿的张耳必然怨恨不已。这个时候,一位伟大的英雄登场——项羽!接下来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项羽破釜沉舟,大败秦兵,解围巨鹿。张耳得救,对陈余不来救援,耿耿于怀。他问陈余为何不救。陈余解释说打不过。他又问怎么不见我派去的使者张黡、陈泽?陈余说他们战死了。张耳不信,以为陈余私下杀了两人,说你的数万人都不敢打秦兵,会让区区五千人陪着张黡、陈泽送死?陈余那个冤枉的,立马解下自己的印绶,说自己也不是贪图权势的,我不干了。张耳本来有些迟疑,可是有人劝他趁机收回陈余的兵权,他便收了。项羽解围巨鹿,救援赵王,还打败了其他诸侯王不敢打的秦兵,一时之间,威名赫赫。项羽入关,占了咸阳,趁着强大的气场,自立为王,号称西楚霸王。他还分封诸侯王,其中,张耳被他封为常山王,治所在信都。信都改名襄国。赵王歇被项羽徙封为代王。陈余虽然名声与张耳齐平,可是项羽看这人不听话,也不追随自己入关攻秦,封王给他那是太奢侈了,算了,就给他三座县城吧。听说陈余在南皮,项羽便给了南皮附近的三座县城给陈余。陈余那个怒啊,借着齐王田荣反楚的机会,攻打常山王张耳,一战而下。张耳走投无路,想去投项羽,可是属下有人说项羽拼不过刘邦,不如投刘邦。张耳便投了刘邦。陈余打败张耳,趁机迎回赵王,让本以为要去当代王的赵王歇重新当上赵王。赵王感激,封陈余当代王。陈余虽然接受,却不去代国,还是留在邯郸辅佐赵王。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派人联络赵王,希望一起攻打西楚霸王。陈余说合作可以,先把张耳人头送来。刘邦当然不愿意杀了投靠自己的名士贤人张耳,可是没有赵人的帮忙,也难以打赢。他想了个办法,找到长得像张耳的人,杀了,送头颅过去。陈余上当,出兵助汉。结果打败了楚,却不料发现张耳还好端端地活着。陈余怒了,发兵打汉。韩信、张耳带着汉兵,灭了赵王。刘邦那个高兴,封张耳为赵王。刘邦曾经是张耳的门客。张耳落魄的时候,不去投靠强大的项羽,反而投靠弱小的刘邦。且不说项羽解围巨鹿,对他有救命之恩,就是看在项羽兵精粮足的强大实力之下,他还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可见名士贤人的名望不是凭空而来。历史证明,张耳的选择是对的。最终,弱小的刘邦,打败了如日中天的项羽,创立大汉四百年基业。张耳站对了队,跟对了人。汉高祖刘邦不仅帮他打败仇人陈余,还帮他夺得赵地,封他为赵王。赵王可比项羽封的常山王更好,食邑更广。当了赵王两年,张耳死了。朝廷给他的谥号是景。算是得了善终。他的儿子张敖,继位为赵王。张敖娶了鲁元公主,是刘邦、吕雉的女婿。女婿当然不如儿子亲,刘邦借口赵相贯高意图谋反,把张敖的王位夺走,让自己儿子刘如意当了赵王。刘邦还想杀了张敖。吕雉看不下去,刘如意可不是她生的,张敖却是她亲生女儿的夫婿。王位都被夺走了,也够意思的了,便劝刘邦放过张敖。于是,张敖被封为宣平侯。刘邦死后,吕雉掌权。没多久,张敖死了。吕雉便把自己的亲外孙、张敖儿子张偃封为鲁元王。张偃年纪小,便把他的异母兄弟张寿、张侈一并封侯。吕雉死后,刘邦的老臣诛杀诸吕,当然也罢了张偃的王和他兄弟的侯。汉文帝即位之后,才把张偃封为南宫侯,安慰一下。总而言之,张耳死后,其子、其孙,没有被清算,到底还是延续了张家的香火。也算是得了善终。不过富不过三代,张耳、张敖、张偃之后,到了张偃的孙子,终于获罪朝廷,南宫侯国除。或许这就是司马迁不把张耳放到世家,而放到列传的原因。

一、“见死不救”导致关系破裂

张耳与陈馀关系的破裂,发生在巨鹿之战期间。公元前208年,章邯攻打赵国。赵国战败,张耳与赵王歇一同逃进巨鹿城,被秦将王离团团围住。陈馀收集赵国散兵数万人,驻扎在巨鹿北面,章邯驻军巨鹿南面的棘原。

巨鹿城内粮尽兵少,张耳多次派人去叫陈馀前来营救。但陈馀以兵力不足,打不过秦军为由,不敢前往巨鹿营救张耳和赵王歇。如此过了几个月,张耳勃然大怒,埋怨陈馀,派遣张黡、陈泽前去责备陈馀说:“当初我和你结为生死之交,而今赵王和我很快就要死了,你拥兵数万,却不肯出手救援,赴难同死的精神在哪里啊!如果真守信用,何不攻击秦军而与我们一同战死,似此还有十分之一二能打败秦军保全性命的希望。”

陈馀道:“我揣测自己前去终究不能救赵,只会白白地使全军覆没。何况我之所以不和张耳同归于尽,是想为赵王、张耳向秦军报仇啊。现在一定要共同赴死,就如同把肉送给饿虎,有什么好处呢!”但张黡、陈泽仍然坚持陈馀应该同生共死,陈馀于是派张黡、陈泽率五千人先去试试秦军的力量。结果不出陈馀所料,果真是送羊入虎口,张黡、陈泽所率的五千人刚到巨鹿就全军覆没。

从张耳的角度来说,陈馀见死不救,当然不够义气,不够哥们儿;而从陈馀的角度来说,奋不顾身、不计后果地前往巨鹿救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理智行为。哥儿俩一个讲“义”一个讲“智”,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值得关注,也很有意思的是,曾经为了朋友不惜触怒汉武帝、惹来“宫刑”的司马迁在记述完陈馀的话后,接着写道:“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余人,来,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意思是说:在这时,燕、齐、楚听说赵国危急,都来救援。张敖也向北收聚代地的兵力一万多人赶来,都在陈馀旁边安营扎寨,却不敢攻击秦军。

我们不知道此处记载是否是司马迁有意如此安排?也不知道这是否是司马迁想要借此表明态度?如果是的话,那么作为张耳亲生儿子的张敖也不出击,而是在陈馀旁边安营扎寨,实在太能说明问题了。

二、彼此不信任加深裂痕

或许是因为王离的军事才能有问题,或许是王离想要围点打援。总之,在有限的史料里,我们无法确切知道王离围困巨鹿数个月之久,为什么还未能攻下的原因。我们现在所能确切知道的是,巨鹿之战中,张耳侥幸不死。

张耳劫后余生,自然要找陈馀兴师问罪,责备陈馀。另外,张耳怀疑陈馀暗中将张黡、陈泽杀了,因此多次向陈馀追问张黡、陈泽的下落。

陈馀发怒,说:“想不到你对我的责怨如此之深啊!难道你以为我就舍不得放弃这将军的官印吗?”于是解下印信绶带,推给张耳。

张耳起初愕然不肯接受,待陈馀起身去上厕所,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道:“我听说:‘天与不取,反受其咎。’现在陈将军给您印信,您不接受,如此违反天意,很不吉祥。还是赶快取过来吧!”张耳听信了这宾客的话,便收取了陈馀的官印,接收了他的军队。

陈馀解下将军的印信绶带,本来只是激怒之下的意气用事。等他上完厕所回来时,看见张耳没有任何辞让,竟然真的收取了自己的印信绶带,幽怨得不行,怒冲冲地急步离去,带着手下几百亲信到黄河岸边捕鱼猎兽去了。

巨鹿之战中陈馀见死不救,确实不够哥们儿,所以,战后陈馀被张耳责骂和批评也是应该的。如果张耳责骂、批评后,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地谈一谈,他们的友谊小船或许还不会翻。遗憾的是,此时的张耳宁可相信宾客的话,也不愿意相信老战友陈馀的话,从而使他们的关系裂痕进一步加深。

三、为封地大打出手

公元前206年,秦王朝灭亡,西楚霸王项羽划分天下土地,分封十八路诸侯。张耳因为贤能,又跟随项羽入关,因此被封为常山王,统领赵地,建都襄国。而陈馀弃将军印信离去,也没有追随项羽入关,所以不封。对此,项羽的宾客中有多人觉得不公平,劝项羽说:“张耳、陈馀对赵一样有功,如今既封张耳为王,陈馀也就不可不封。”项羽不得已,又听说陈馀正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了他。

陈馀虽然获封三个县,但与张耳所得分封相比,心里还是不能平衡,说:“张耳与我功劳相等,现在张耳为王,我却只是个侯,这是项羽分封不公平!”

对于项羽的分封,与陈馀一样觉得受到不公平对待的还有齐国的田荣。在巨鹿之战中,田荣因为违背项羽不肯出兵援助楚、赵两国攻打秦朝,因此也未被封王。陈馀于是暗中派遣张同、夏说去游说田荣共同起兵反叛项羽。

田荣与陈馀一拍即合,不仅自己率先在齐国发兵攻打由项羽所封的田都、田市和田安,全部占有三齐之地,还派人带兵帮助陈馀,让他在赵地反叛项羽。

陈馀得到田荣的“无私”帮助,出动自己的三县全部兵力,与齐军合力袭击常山。常山王张耳兵败,逃奔、投靠到汉王刘邦那里去了。陈馀到代地迎回原来的赵王赵歇,恢复他的王位。赵王因此对陈馀感恩戴德,立他为代王。

时间来到公元前205年,于是出现了我们开头的那一幕。汉王刘邦准备攻打项羽的楚国,派使者前去联合赵国。当时,赵国的权力主要由陈馀掌控。陈馀说:“只要汉王杀掉张耳,赵国就从命。”

一方面,为了攻打楚国,刘邦需要联合赵国,需要陈馀的帮助;另一方面,张耳是刘邦年轻时就崇敬的人,现在张耳落难投奔而来,如果刘邦在这个时候杀张耳,显然不厚道。所以,刘邦很无奈,思来想去,最后只好找了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并派人把假张耳的人头送给陈馀,陈馀才发兵助汉。

陈馀才发兵助汉,刘邦就在彭城以西打了败仗,同时,陈馀又觉察到张耳没死,于是重新背叛了刘邦。从后来的结果看,陈馀的这一决定实在大错特错。因为陈馀的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他在与张耳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身死国亡。

公元前204年,刘邦派张耳和韩信攻破赵国井陉,在泜水河畔杀了陈馀,在襄国杀了赵王歇。而张耳,由于抱对了大腿,被刘邦封为赵王。公元前202年,张耳逝世,谥号景王。张耳的儿子张敖继承赵王位,娶刘邦的大女儿鲁元公主为王后。

参考资料:

陈馀(?-前204年),一作陈余,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名士,性格高傲,与张耳为刎颈之交。

大泽乡起义之后,同投奔陈胜,后跟随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出任大将军,武臣被部将李良杀死,与张耳立赵歇为赵王。李良引秦军大将章邯攻赵。张耳、赵歇败走巨鹿,被秦将王离包围,自觉兵少,不敢进兵攻秦,张耳大怒,责怪陈不守信义,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军覆没。后项羽大军至,大胜秦军,解巨鹿之围。张耳再次见时,怪他背信弃义。陈一气之下将帅印交出,从此张、陈俩人绝交。

项羽分封诸侯王时,陈只被封为侯,心有不满,于是联合齐王田荣,击走张耳,复立赵歇,自为代王。韩信平定魏后,与张耳一同攻赵,陈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法,败后被斩杀于泜水。

资料链接:百度百科-陈馀



陈馀和张耳以前是好朋友,两个人一齐起兵反对秦朝,比陈胜吴广稍晚,和项梁、田氏三兄弟、魏豹等人是一辈,比之刘邦、项羽还要高一辈。两人一块扶保赵王。

后来章邯反击起义军,包围了赵国。张耳和赵王在城内,陈馀驻兵城外。由于陈馀的兵力不足,不敢救张耳,只能在外围牵制章邯的军队。张耳派人突围求援,陈馀拒绝,突围的人又回去,被杀。

之后,项梁带军队救援,解了赵国之危。张耳就指责陈馀不出兵,陈馀说我要是出兵,咱两就早死了。张耳说那好,我派的两个人呢?陈馀说回去了,张耳说没看见,是被你杀了。结果两人闹翻。

项羽击败章邯以后,陈馀跟随项羽入关,被封为代王。而张耳没有随项羽入关,只被封为侯,张耳不满,投降了刘邦。公元前205年,刘邦向东进击楚国,派使者通知赵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

陈馀说:“只要汉王杀掉张耳,赵国就从命。”于是刘邦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派人拿着人头送给陈馀。陈馀才发兵助汉。刘邦在彭城以西打了败仗,陈馀又觉察到张耳没死,就背叛了刘邦。

扩展资料:

陈馀(?-前204年),一作陈余,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国名士,性格高傲,与张耳为刎颈之交。

大泽乡起义之后,同投奔陈胜,后跟随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自立为赵王后,出任大将军,武臣被部将李良杀死,与张耳立赵歇为赵王。李良引秦军大将章邯攻赵。张耳、赵歇败走巨鹿,被秦将王离包围,自觉兵少,不敢进兵攻秦,张耳大怒,责怪陈不守信义,方出兵五千去救巨鹿,然全军覆没。

后项羽大军至,大胜秦军,解巨鹿之围。张耳再次见时,怪他背信弃义。陈一气之下将帅印交出,从此张、陈俩人绝交。

司马迁:“张耳、陈馀,世传所称贤者;其宾客厮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国无不取卿相者。然张耳、陈馀始居约时,相然信以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相慕用之诚,后相倍之戾也!岂非以势利交哉?名誉虽高,宾客虽盛,所由殆与大伯、延陵季子异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陈馀



公元前207(秦二世三年)秦朝大将章邯率军进攻河北。 张耳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信都难守,就保着赵歇往东逃走,被秦兵围困在巨鹿城。巨鹿城中兵少食尽,秦军又昼夜攻打。在情况十分危急的紧关头,张耳想起他“刎颈之交”的好友陈馀,正拥兵数万驻扎巨鹿城北,便派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向陈馀求援。而陈馀则自恃兵少,难以敌秦,不予授救。反说要是去同秦军作战,“如以肉委虎,徒尽亡军”,可把张耳气坏了。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三年)十月,项羽率援赵义军北渡漳河,连连破敌,于十二月遂解钜鹿之围 。张耳约见陈馀,责其不肯救赵之过;又疑张黡、陈泽二将被其所害。陈馀怒解印绶推给张耳。张耳惊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陈馀起身入厕,幕僚对张耳道:“此乃天赐于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张耳遂佩其印绶,取其兵权。张耳收陈馀兵权后,馀常独与军中最要好的数百人渔猎于河上泽中,由此,张耳与陈馀失和而成仇。
灭秦后,因张耳亦同各路诸侯入关,项羽也素闻张耳之才名,又念其扶赵抗秦之功,乃分赵地北部,立张耳为常山王,理信都(今河北邢台)。陈馀旧有的宾客中很多人规劝项羽说:“陈馀、张耳同样对赵国有功。”可是项羽因为他不随从入关,又听说他在南皮,就把南皮周围的三个县封给他,把赵歇迁都代县,改封为代王。张耳到他的封国去,陈馀更加恼怒,说:“张耳和我功劳相等,张耳封王,只有我封侯,这是项羽不公平。”待到齐王田荣背叛楚国,陈馀便派夏说去游说田荣道:“项羽做为天下的主宰,却不公平,把好地方都分封给将军们去称王,把原来称王的都迁到坏地方,如今,把赵王迁居代县!希望大王借给我军队,以南皮作为您遮挡防卫的屏障。”田荣打算在赵国树立党羽用以反对楚国,就派遣了军队听从陈馀的指挥。因此,陈馀调动了所属三个县的全部军队袭击常山王张耳。公元前205年(汉高祖二年),常山被攻破,张耳败走,投汉王刘邦。
公元前205年,刘邦向东进击楚国,派使者通知赵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陈馀说:“只要汉王杀掉张耳,赵国就从命。”于是刘邦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派人拿着人头送给陈馀。陈馀才发兵助汉。刘邦在彭城以西打了败仗,陈馀又觉察到张耳没死,就背叛了刘邦。

两人是刎颈之交,因为朋友的背叛,很难谅解呀。

爱之深故恨之切啊,当初有多么铁闹掰了之后就有多么恨

张耳究竟是什么人呢?
答:结果,张黡,陈泽带着五千人还没进城就全军覆没,这是张耳和陈馀误会的根源。(由解救赵国演变成和秦军的大决战的“钜鹿之战”)陈馀不亲自去救援张耳和赵王歇,确实很不够意思,毕竟一个是刎颈之交的好友,一个是名义上的领导,“忠和义”都说不过去。但是,秦军的王离确实...

刘邦崇拜的张耳,究竟是一个什么人?
答:但张耳军事能力不佳,统兵少有大胜,早期攻赵,仅下十城,靠蒯通说服范阳令得以定赵,与秦军交锋则仅能自守;后来和淮阴侯合作,统兵作战也没他啥事儿。。。另外张耳言行不一:教育陈馀时要他忍辱负重,轮到自己被困就想让陈馀来救自己,哪怕陈馀可能为此徒然送命。不过张耳毕竟跟过无忌公子,...

古文翻译
答:张耳,陈余都是魏国有名的士人。秦国灭掉了魏国之后,用大量财物来悬赏他们两人。两人于是改变姓名,逃到了陈国,做了里监门这个职位来养活自己。一个小吏曾经因为一个错误要鞭笞陈余,陈余十分愤怒想要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了他一下,示意自己来受鞭笞。小吏离开后,张耳于是带陈余来到桑树下面,批评数落...

陈胜吴广失败是有原因的,早就有人劝过他
答:陈胜起义以后,遇到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分别是张耳和陈馀,这两个人是魏国人,并且还是魏国的名士,什么叫名士,就是在当时能一呼百应的人,在当地很有名声的人,叫名士,秦灭魏国以后,一直想抓住这两个人,这两人就隐姓埋名藏起来了,并且还做了一个非常小的官吏来养家糊口,但是这官吏也不是...

谈古论今之张耳能忍小愤告诉我们什么?
答:导火索是张耳受到章邯包围的时候,陈馀没有及时去救。不光是没及时去救,就连后来张耳叫人来找陈馀,陈馀也没有出发。当然,站在陈馀的角度来看,去救张耳不能成功,说不定还会把自己搭进去,所以陈馀认为应该是以后帮张耳报仇,而不是这样两人死在一起。张耳比陈馀大一些,所以会经常教导陈馀...

资治通鉴里面的一段,求翻译··
答:最初,大梁人张耳、陈馀交情很深,引对方为刎颈之交(宁死不相背叛的交情)。秦国灭掉魏国的时候,听说两人是魏国有名的书生,便重金悬赏要找到他们。张耳、陈馀便改变性命,一起逃到陈国去,在一个里(战国至秦朝时的一个地方编制,相当于现在的村)作看门人来养活自己。里中有一个小官曾经挑陈...

如果张耳、陈馀不反目为仇,刘邦还能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吗?
答:配图 秦末汉初的张耳、陈馀,从刎颈之交变成仇人,因此而闻名。司马迁在《史记》解释张耳、陈馀为何从朋友到仇人时是这样说的:“然耳、馀始居约时,相然信死,岂顾问哉!及据国争权,卒相灭亡,何乡者慕用之诚,后相背之盭也!势利之交,古人羞之,盖谓是矣。”势利之交,这就...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事情?
答:古代历史上,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有:张耳与陈馀、管宁与华歆、嵇康与山涛、曾国藩与左宗棠 、张邈和曹操。1、张耳与陈馀 张耳曾经是魏公子无忌的门客,之后认识陈馀,一见投机。陈馀的年纪比较轻,就把张耳当他的父亲一样的看待,俩人要好得可以同生共死。后来大泽乡起义,两人跟着从了军,并...

井陉战后:韩信以师道问计于李左车,张耳受封赵王督理赵地
答:陈馀和张耳真的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吗?中国人讲,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能不报,但陈馀和张耳并没有这样的仇恨,他们有的只是私怨!史书上一直提到陈馀对张耳的怨恨,从前的好朋友,后来的催命鬼,最后没有要了人家的命,自己的命反而搭上了!张耳对陈馀是什么态度呢?史书上没有讲,我想应该是...

史记—张耳、陈馀
答:汉二年(前205),汉王向东进击楚国,要和赵国共同伐楚。陈馀要汉王杀掉张耳,汉王找到一个和张耳长得相像的人斩首,于是发兵助汉。汉王在彭城以西打了败仗,陈馀觉察到张耳没死背叛了汉王。汉三年,韩信平定魏地不久,就派张耳和韩信打破了赵国的井陉,在泜水河畔杀死陈馀,追到襄国杀赵王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