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我很生气 你不自己处理自己家的问题却让我现在背这些压力

作者&投稿:说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现在很后悔,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家人也不敢说,现在自己压力也大,瞒着家里人,自己工资也不够还~

兄弟不需要慌不要急 哥哥是过来人 杀人偿命 欠债还钱 现在开始不要再去借钱借贷了 你可以把你的所有情况都跟你所有亲朋好友说一遍 但是有一条切记 不要向他们借钱 如果有人帮了你 你一定要把帮你的这些人都记在人生的记忆里 有多少是骡子是马 就看你以前做了多少善事德行了 然后重新改变自己所有的坏习惯 虔诚忏悔以前做过的种种错事 和得罪过的人都一一真诚道歉 认过 然后放下这些债务 勤俭节约 找个稳定的工作 好好安心的上班 慢慢一个个还了 有句话说叫 债多了不愁 身体出事不要殃及心里 心里出了事不要殃及身体 要记住你还能活很久 有足够的时间还完这些钱且好好的生活 完成自己的梦想和人生意义 不就是欠了十万块钱吗 难道我一生的努力与奋斗还搞不定区区十万吗 不怕万人阻挡 只怕自己投降 如果有催债的你安静 就给他们好好说说这个道理 当然最坏的打算不过是坐牢而已 有啥好怕的 如果你还是不能承受这点债务 大不了去公安局自首坐牢 三十年又是一条好汉 这是最坏的打算 谁活着没有点压力 压力的开始就是你即将觉醒 怎么成功的时候 正是练抗压能力的时候到了 加油💪 这么点挫折 怕就是孙子! 真诚对待每个人 多孝顺父母 父母的恩情不能忘记 当你的压力来了 说明改变现状的时候到了 勇敢向前闯

有四种方法可以解决你内心的忧郁。
每天对镜子笑一笑,哪怕是虚伪的也好。
自主地对生活处于一种积极地心态,并且建议你如果过分的抑郁可以在夜晚看电子书,你先让你的身心沉迷于书中,这样就可以放松身心,再过一个月左右之后再从书中走出来,这是你会看淡人生,从而不再抑郁。如果采取词条建议,(斗破苍穹)这本书可以让你沉沦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效,建议去咨询心理医生
切腹自尽。。。。

给你看些报道,让你思考:

孩子,到底为何要出走?

( -11-28)

  14岁的韩燕和15岁的余小丽(均为化名)是新乡华北石油子弟学校初中二年级的学生,11月21日下午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焦急万分的家长在寻找孩子的过程中了解到,两个孩子在出走前竟都曾不止一次地被班主任老师打过。

  据韩燕的奶奶介绍,11月21日下午韩燕放学一回家就匆匆跑进自己的间拿衣
物,还向她要钱,说是要住校。在她的追问下,韩燕后来也没拿钱就跑出去了。家里人随后到学校、火车站和汽车站到处找,结果都扑了空。后来又听说韩燕的同桌余小丽也不见了,估计俩人是一起走的。

  在一本交给老师修改的日记中,韩燕曾分别于10月8日、9日和16日记录了班主任李某打她的内容。10月16日的日记中写道:“今天又打我的头又拧我的耳朵……她在班里已经打我五次了,一点面子都不给我,爸爸和妈妈从来都没有打过我……我快要受不了了,下学期或是挑班或是不上学,只有这两条路可以选择。”

  一位与韩燕要好的同学告诉记者,韩燕曾对她说:“光打我,班上的男生也都笑话我,我真不想上学了。”据该同学讲,也打过余小丽,有一次余小丽上课迟到,就罚她从一楼到三楼上下跑了20趟。有时还在课堂上说:“今天我的心情不好,谁都别惹我,否则没有好事。”

  据韩燕和余小丽的妈妈反映,两个孩子出走前都向她们说过挨打的事,她们想去学校找老师,但孩子说啥也不让去,并称“去了啥事也解决不了,我们还得受气”。

  更让家长气愤的是,两个孩子当天没上晚自习,老师也没给家长打说一声,几天来学校从领导到老师竟没有一个人打或到家里来看看。星期六下午他们校长的却一直没人接,星期天上午见到校长时,校长说头天下午和家人一起去里过生日了,并称学生出走和学校没有一点关系。

  韩燕的爷爷向记者通报情况时泣不成声:“老师和学校都说孩子出走和他们一点儿关系都没有,难道老师打学生就是应该的?谁给他们这么大的权力?!”

  学校的阎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生出走,家长比学校知道得还早,“还告诉他们什么?”说到家长打没人接的问题,阎校长称给他打的人很多,有时候也顾不上接。关于打学生的事,他表示没有听到过反映。

  班主任李某承认用书拍过韩燕的头,也摸过她的耳朵,但那是出于好意,是为了提醒她好好上课。记者问是否打过余小丽的头,她说也是用书拍过,余迟到时还罚她跑过楼梯。她还承认说过心情不好、让学生别惹她之类的话,并称那样说是为了维持课堂秩序。

  教语文的黄老师承认韩燕的日记是她批改的,但表示因为工作忙并未细看内容,也没向和闫校长说过日记所反映的问题。

***

***专家视点孩子出走的几种心理

  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陈英和教授说,中学生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际关系紧张。从调查材料来看,出走的中学生大多因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导致弃学离家出走。

  其次是人格异常与逆反心理。人格异常的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与学校或家庭的成员闹矛盾而突然出走。

  第三,学生感到学习负担过重,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角色观念变异与拜金心理。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接受了大量信息后,一部分人会对读书不感兴趣,而热衷于读书以外的东西,比如早恋或迷恋于网吧。

  此外,拜金倾向严重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漫不经心,逃学去挣钱,或学某些星、影星,离家外出闯天下。

  最后就是盲目从众心理。当媒体披露因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一些学生压力太大而离家出走的消息后,有的学生就加以仿效,以为是解脱的好方法。从众心理本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若盲目从众,将有百害而无一利。5名女孩就是出于对尼姑的片面了解而做出轻率的举动。

  所以,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尤其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时学校应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高雅的生活情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

***

****孩子为什么离家出走
—— 增强家庭的吸引力

  这些年,孩子离家出走的事情屡屡发生。每一次出走事件背后都有一串揪心的故事。出走的孩子身心受损,孩子的家长心急如焚,学校老师四处奔忙。这究竟是为什么?
  在,一位10岁的小男孩出走了,只带了自己积攒的50元零用钱。他怕钱丢了,老用小手捂住,结果还是在汽车上被小偷发现偷走了。他本来打算去找在上海出差的爸爸,没钱上火车,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决心沿铁路线走着去找。他连哪条是去上海的铁路线都不知道,约摸走了三四十里,天黑了,他又渴又饿又困,一头栽在干沟里睡着了。多危险啊!幸亏遇到了好心人,与,他被接回了家。他为什么出走呢?临走前留给妈妈的一张字条就是答案:“妈妈,我得不了‘双百’,我不上学了。我找爸爸去。原来,家长对他期望值特高,却又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高价转入重点小学,高价请两位家庭教师,省吃俭用,受苦受累,连电视都不看,只求孩子学习好,得“双百”,成人成才,为父母争口气。孩子出走之前,因一次小考没考好,被妈妈打了一顿,只想一走了之。
  年,《日报》曾连续登载了关于一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的 4篇文章:女中学生父母写的《望女成凤,“凤”飞娘痛》,女中学生写的《请您们试着了解我--流学生邢建奇给父母的一封信》,记者的报导《&uot;凤&uot;归故里,全家团圆》以及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邢建奇出走的前前后后》。这组文章,具体而深刻地告诉我们家长高压教育带来的苦果,告诉我们孩子们多么渴望得到父母适合孩子特点的真爱和理解。邢建奇父母在文章中写道:“孩子出走之后,我们的头脑才清醒过来。在阵阵痛苦中反思对孩子的教育确有不当之处,真是后悔莫及。我们这两个不称职的父母为了寻找出走的女儿,曾两下广州,四去郑州,沿京广线转了几圈,钱花完,苦吃尽。在那拥挤的车厢,在那盛夏伏天的广州,曾几次晕倒。顿足捶胸,欲哭无泪。愿天下父母能……从我们女儿出走中领悟出一点道理来,那样对于我们也算是一种宽慰了。”
  上述两个孩子出走的例子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记者的长篇通讯《凤兮归来》中有一段这样的话:“邢志文、李培菊四处寻找女儿的一年里,在广州、郑州、武汉等地火车站、派出所,看到的是一摞摞寻找出走学童的照片、启事,也碰到许多像他们一样心急如焚的父母。在去承德的路上,李培菊曾遇到张家口七中的同志,他们在寻找 4名离家出走的男生,在路上又听到了消息,该校又有 9名女生也在合计出走……据统计,年1月3日,仅广州火车站就截下了名9~15岁的学童,其中大多数是弃学闯天下来了。”多么怵目惊心啊!希望广大家长都来重视并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从许多孩子出走现象,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
  一、学习压力过大,家长(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孩子总达不到家长所期望的目标,看不到好脸色,听不到好话语,甚至挨骂遭打。
  二、人际关系恶劣,环境不适应。有些家庭虽在学习上对孩子压力不大,但是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有的离异之后,对孩子不负责,要么不管,要么喜怒无常。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如陌生人。这样的家庭情况,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出走。
  三、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近些年,一些传媒给孩子带来许多不良信息。诸如少年离家到深山学艺或参禅司道的影视片,赞美流浪生活的流行曲,青年男女私奔的文艺作品等等,使个别年幼无知的孩子想模仿他们,去寻找一种向往的生活。
  四、外力胁迫。有的孩子加入了不良少年团伙,不良少年把夜不归宿在外边“刷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吃、喝、玩、乐,逍遥自在。尽管其中有的孩子不一定想离家,但团伙强力胁迫,只好从命。
  孩子出走的原因也许单一,也许复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孩子面对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无法解脱,于是一走了之。其实,出走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增添新的挫折和压力,甚至带来灾难。然而这又是年少无知的孩子不能预测的。为人父母者应该采取措施预防孩子离家出走事情的发生。
  首先,家长要认真研究一下家庭人际关系状况,包括家长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因为如果人际关系良好,孩子能与父母沟通,他会及时把面对的其他压力告诉家长。家长把握了孩子的心态,就能进行疏导,预防孩子出走。如果家庭人际关系不好,本身对孩子就是一种压力,孩子与家长隔膜,难以了解其他情况。这种状态下,家长要努力做好自家的“减压”工作,坦诚地面对现实,与孩子交谈,让孩子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说出来。家长冷静思考,该承认自己缺点错误时, 勇敢地承认,向孩子表示谦意。 有了交心的基础以后,进一步与孩子沟通,互相谈出面临的问题,再有针对性地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对于已经出走过或有出走念头的孩子,要耐心进行说服教育和。出走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只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家长心里很着急、很痛苦。有志气、有责任心的孩子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正视各种矛盾和压力,与老师沟通,与家长沟通,与同学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相信孩子,也让孩子自信,他有能力处理好自己遇到的麻烦。
  第三,家长要认真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不当之处。家庭教育不当,往往是孩子出走的直接导因。很多家长&uot;自居心理&uot;极强,总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是为了孩子好,一贯“理直气壮”。正是这种&uot;理直气壮&uot;会带来苦果。建议这样的家长尽快改变“自居心理”,听听专家、老师和孩子的意见,增加一些 “自以为非”的思想, 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家长教育态度、方法的改变,会促使孩子出现接受教育态度的改变,不良的隐患可以消除。
  第四,建议家长多与教师以及孩子的同学接触。从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知道很多关于自己孩子的情况,有些异常表现也会提早得知,能及时采取措施。家长与教师孩子同学的接触应自然、坦诚,保证获得信息的真实性。
  最后,在家中多观察孩子,有异常反应及时沟通。

*****

*****孩子也是大写的“人”
——尊重孩子的人格

  如果我们对某些家长说, 您应该把孩子当人看待,肯定会引起家长的反感: 我自己的孩子,疼不够,爱不够,家庭的未来都寄托在他身上,能不把他当人看待?难道我会把他当做小狗、小猫?恕我直言,当某些家长对孩子宠爱得无以复加的时候,孩子往往失去了人的尊严;当孩子不令家长满意,家长恨铁铁不成钢、滥施惩罚的时候,孩子往往也失去了人的尊严……
  题目中大写的“人“是什么意思?是指的人格,必有的尊严,必有的权利。孩子是需要教育的,不经过的科学的教育,孩子不能成人,也不能成才。然而,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对孩子人格的尊重,会使孩子更加自尊,有了自尊,才可能自强。凡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为什么失去自尊,因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在此,我想列出某些家长不尊重孩子人格的几种表现,以期引起家长重视。
  一、居高临下,指挥一切。
  家长高高在上,一副威严的面孔,指挥孩子的一切,你必须好好念书,给我考大学;你必须给我上××班、××班,不爱上也得上,没商量;双休日听我安排,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晚上干什么,不必讨论;让你什么你就什么,一点不能自主,否则不给你出钱;你的前途,服从我的设计……这样指挥,已经把孩子当成一架“小机器”。
  二、宠爱笃深,呵护备至。
  爱需要理智,宠爱往往走偏。视孩子为掌上明珠,特级保护。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要高档,穿要名牌。风不能吹,日不能晒,雨不能淋。能坐着不站着,能躺着不坐着,一家大人围着孩子转,要东绝不给西。逢年过节过生日,送钱赠物没节制。只要求念书,什么活也不用干,即使孩子该干、能干的事情,也一律由家长包办代替……在这种状态下,孩子还能学会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吗?做人的尊严被“瓜分”了。有些家长已经发现,孩子被庞得没有人样了。
  三、 训字当头,不许发言。
  有的家长误把“训”当教育,天天训孩子,有事没事训几句。虽然没有什么新词,训不出名堂,却天天得过“训瘾”。孩子真的出了问题,或者考试成绩不好,或者犯了什么错误,这些家长则滔滔不绝,大训不止,大道理讲了一大堆,要求提了一大串,不管孩子是否听懂,也不管孩子是否能做到。最令人遗憾的是,不允许孩子解释,更不许提出不同意见,不能表态:“懂了”,“是”,“我改”。这种情况下,孩子也没有了尊严,没有了权利。
  四、 讽刺挖苦,精神虐待。
  有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脱离实际,非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排在班上前几名。上小学,对“双百”最满意,98分、99分就得挨批;上中学,要平均90分以上,不到90分的科目,视为学习不好。如果有的孩子成绩处在中间或偏下状态,一些家长的话就很难听了:“你不要强,没出息”,“我看你是榆木脑袋,开不了窍了”,“你太笨了,这点功课都学不好,还指望你干什么”, “老师教你的知识,你全就饭吃了”, “就你这德性,长大等着喝西北风吧”,“钱是白花了,好吃的白给你吃了,废物点心”……这样的讽刺讽刺挖苦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什么?是奋起的勇气,还是难言的疼痛?是增强做人的自信,还是越来越灰溜溜的?恐怕不是前者。
  五、 滥施惩罚,不顾后果。
  有的家长不只口头上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我们调查发现,从城到农村,有 8%—12%的家长对孩子常常采取打一顿的方法。挨打的孩子,往往开始害怕,过一段时间就被打“皮”了,更难教育。触及皮肉的结果,可能造成灵魂麻木,或者造成怨恨反抗心理,孩子的人格就会扭曲。更有甚者,有的家长一气之下,把孩子打成重伤,甚至命丧黄泉,成终生悔恨。年11月13日,武汉小学生夏辉被父亲捆起来吊在子横梁上,因呼吸衰竭死亡;贵阳 7岁小学生谢晔被父亲用火钩烙成重伤,父亲被送上法庭;年12月2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年仅 9岁的四年级小学生夏斐因为期末考试两门课成绩低于90分,由于害怕,向家长隐瞒,被亲生母亲毒打 4个小时后死去;年11月26 日下午6时,沈阳辽吉物资经营处经理王甫,因 8岁的儿子王小川不听话,上去踢两脚,扇一个耳光,活活把儿子打死……类似的例子每年都发生若干起,实在令人痛心。
  以上列出的几种现象,都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家长们是否察觉到,的确有不尊重孩子人格的问题。出现这些问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个是在部分家长身上残留着封建家长制的余毒,子从父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一切家长说了算;另一个是情感冲淡理智,要么娇柔宠溺爱无度,要么施教言行无度。这些家长需要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施教言行,认真想想“教育者必先受教育”的道理。
  把孩子当“人”,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应努力做到:
  一、清除头脑中的封建家长制余毒,改变“我说你听”、“我打你通”那种支配一切、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孩子必须管教,但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平等成员。家长与孩子, 既有“领导”关系,又有“同志”关系。在施教中,要时刻提醒自己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孩子年幼无知,认识可能片面,可能错误。家长了解了,才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二、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确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面前,家长要有多种准备,不能把挤过“独木桥”当成惟一出路。要看到成人高等教育的日益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要看到各行各业都有能人。在小学阶段,指导孩子全面打好素质基础是最重要的。有了良好素质基础,有了基本能力,走到哪里都能较快适应,开创一番新天地。
  三、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家长对孩子的爱,天经地义,但是决不可信马由僵,走向极端。任何事情,物极必反。面对孩子,家长应有一种自控意识,保持理智,保持清醒的头脑。即使在孩子令自己特别生气的情况下,也要暗示自己;我如果失控,教育就会失败。
  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尊重孩子的家长,更会得到孩子的尊重;尊重,使教育有了一个良好的前提。

*****

**** 心理专家提醒家长与孩子多沟通

近日,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告诉记者,一名14岁女孩的母亲最近每天给他打,请教如何处理她和女儿剑拔弩张的关系。无独有偶,来自青岛多家心理门诊的消息也表明,越来越多的十几岁男孩、女孩和他们的父母坐到了心理面前。

  青岛立心理门诊的于国勤副主任医师对记者说,近几年每年假期都是学生心理的高峰,特别是今年暑假来的学生和家长格外多,主要是中学生,一个月来她已经接待了六七十位。困扰这些孩子的主要问题有三类:学习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社会适应能力,而家庭关系问题尤其需要得到重视。

  一位焦急的母亲最近每天给于国勤打说,快帮帮我吧,18岁的高中女儿又要出走,我该怎么办?而于国勤在约见了这对母女后发现,孩子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她和母亲冲突的关键在于:母亲认为,我供养你,你得听我的;而女孩则认为,我18岁以前,你有抚养我的义务,18岁以后,我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家长的意见只能供参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女孩对父母的教育不满,特别是父母查女孩打过的记录等行为引起了女孩的强烈反感,而女孩的一些社会交往也让父母极为担心。

  于国勤认为,这种两代人观念的差异和冲突是引起部分中学生家庭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随着整个社会法律意识的增强,在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十分看重个性的,而一些家长的教育观念则没有随之转变,希望孩子按照父母的愿望成长,走为他们安排好的路,一旦不如意或孩子有抵触则一味地责备孩子,反而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同时,不少家长片面重视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尊老爱幼等基本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坚强性格的培养。这种教育方法最终会导致教育无能,有一天即会发现孩子管不了。

  青岛大学教授、青岛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毕希名告诉记者,在社会变革较快的大背景下,家长要特别关心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要注重培养他们的个性,要教给他们如何适应环境,如何面对和处理具体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和训斥。

参考文献: - 1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