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溪诗歌鉴赏答案

作者&投稿:柯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简析:琅琊溪在琅琊山中。这首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太守期间。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诗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再说这首诗,诗人站在桥上,凝望着远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不禁心生疑问:溪水的源头到底在哪里?这也是好游玩的人的一种好奇心的体现。而最后一句给出了一个诗意的回答:我虽然不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但是我可以想象那是一个美丽而遥远的地方,因为从溪水中漂浮的花瓣可以推知。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 【试题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在鉴赏本诗过程中,要细读诗文,把握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即可迅速概括出画面内容,根据意象描写的意境特点,可探求作者寓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大多数写物的诗歌,要么抒发对物之情,要么表达托物之志。本诗歌就是属于抒情类的。如果考生能看到了几幅画面的生动美丽,就能领会作者的快乐和悠然。但是本题所给的注解不但不能对诗人的思想感情起到提示作用,反而对考生的正确理解其思想感情起到干扰作用。有的同学不去透彻地理解文本,只片面地去做知人论世的解读,一看到“被贬”就“伤感”,从而造成对诗歌情感的误解。文本的解读能力,是理解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答: 【试题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一般地,“表达技巧”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虽然本诗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但是本试题从“虚实结合”考查,角度较小,要求考生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达要准确。本试题的难点在于“虚实结合”的手法,属于常见的技法中不常见的那一类,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深入的话,有可能表达不到位。本题得分点在两个方面:手法运用分析和运用效果分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诗歌赏析】 本诗是作者被贬安徽滁州期间所作。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欧阳修被贬来到滁州,他在此地游山玩水,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文佳作。他对琅琊山上的各处美丽的景点,非常欣赏,为歌咏六处胜景,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本诗就是其中之一。    本诗开头第一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照应文题,点出写作对象琅琊溪,并交代了当时的时令特征。第二句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琅琊溪春天美丽的景色,不惧涨水而冒险从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上渡溪过桥的情景,侧面烘托琅琊溪景色之美,表现了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暗示了美景更在深山幽境处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对于第一问,诗歌描绘的画面,可以通过对四句诗的理解分析加以概括,难度不大。第二问,考查诗歌表现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该诗不同于一般的贬谪诗,曾自号“醉翁”的欧阳修并没有耿耿于怀,怨天尤人,郁郁寡欢,而是寄情于山水,悠然自乐。具体答题时,考生不但要细读诗歌,慢慢咀嚼,抓住“蛛丝马迹”,设身处地,合理推断,留意注释中是否有时局背景的介绍,了解诗人的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还应根据平时积累,进行综合思考,大胆推断,谨慎求证。对于本题而言,一些考生一看到注释中说“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就简单地判断该诗表达的是郁闷伤感的情怀。出现错误的原因,一是没有认真解读诗歌,二是没有利用初中教材中《醉翁亭记》所接触过的相关知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琅琊溪》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融情于景,首尾圆合,表达了诗人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之情和惜春之感。后两句虚实相生,富有宋诗的理趣之美。   

《琅琊溪》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知滁州时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1]

 

作品注释

  ①琅琊溪:在今安徽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

 

作品简析

  这首《琅琊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的语文试题中。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

  琅琊山最早在唐代被开发,即“凿石引泉,酬其流以为溪。”这条溪被命名为“琅琊溪”,可谓是“自有此山,便有此泉,不浚不刊,几万斯年”(唐独孤及《琅琊溪述》)。琅琊山历史上亦有“溪山”之称。此诗开头两句描绘了琅琊溪冬去春来,雪融水涨的画面,并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反映了琅琊溪景色之美以及作者对此美景的喜爱。结尾两句从溪水飘流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有暗示美景更在深山幽境之意。这两句实写山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以实喻虚,充分引发了读者的想象。[2]

  《琅琊溪》此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流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给各例子
答:【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哪是虚,哪是实;...

高中语文
答:【参考答案】(1)和风细雨 (2)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

如何理解虚实结合?
答: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试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

诗歌鉴赏中的虚实结合是什么意思?给各例子
答:在诗歌鉴赏中,"虚实结合"是一种表达技巧,它将实际的景象(实)与想象中的景象(虚)相结合,以拓展诗歌的意境和深化主题。这种手法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丰富诗歌的内容。例如,在宋代欧阳修的《琅琊溪》中,诗人描绘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的实景,这是"实"的描写。而诗中提到“不知溪源来远近,但...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语文答案
答:9,诗歌鉴赏(1)(4分)这首诗描述了消除雪溪涨,游客过河,溪流等花的图片。笔者的观点琅琊溪亲情的表现,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悠闲的感觉。 (2)(4分)写出真正的花与流出的视线流;虚写的山泉水。 (看在(实写)推前写看不见源(虚写),虚实结合,已经暗示在山上一个更深刻的含义之美。)河,以及源远,流曲折。实际...

赏析山水田园诗,应从哪些方面切入?
答:做诗歌鉴赏题,我们往往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透视写作背景,从而揣摩情感主旨:抓标题,明了主题;抓作者,知人论世;抓注释,明晰背景;抓关键词,揣摩情感;读题干,揣摩隐含信息。二、捕捉物象,体会意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山水田园诗必然要通过描写山水田园景物来抒发感情。这些山水田园风光一经诗人摄入笔端...

古诗歌语言特点及语言理解
答:在理解诗歌语句时,不能只见文字,不见言外之意;不能只有眼前的文字,而看不见这些文字背后的文山意海,否则,鉴赏诗歌必然是味同嚼蜡,索然无味,难以理解诗歌情趣。例如2011年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对三四句的理解,倘若不运用合理的想象...

欧阳修有哪些诗歌
答:桐花 行云 帘 琅琊山六题·琅琊溪 拟玉台体七首·落日窗中 获麟赠姚辟先辈 河南王尉西斋 荷叶 和晏尚书夏日偶至郊亭 久在病告近方赴直偶成拙诗二首 看花呈子华内翰 哭圣俞 绝句 江上弹琴 奉使契丹回出上京马上作 端午帖子·皇后合五首 和丁宝臣游甘泉寺 和江邻几学士桃花 和较艺将毕 後潭游船见岸上看者...

欧阳修《琅琊溪》赏析
答:简析:琅琊溪在琅琊山中。这首诗写于作者担任滁州太守期间。首句点题并暗示了时令已是春日,故雪融水涨。接下来点明诗中的主人公(亦可理解为作者自己)是喜欢游山玩水的雅士。故看了这边的风景还要看那边的风景,这样小桥就成了两边的中介。当然临溪观水本身就是很美的景致,“你在桥上看风景,看...

欧阳修《琅琊溪》描绘哪几幅画面求答案
答: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1] 作品注释 ①琅琊溪:在今安徽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 作品简析 这首《琅琊溪》诗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的作品。此诗曾作为诗歌鉴赏题的材料出现在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