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把房玄龄称为元龄

作者&投稿:燕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房玄龄为什么被称为一代贤相?~

李世民的成功也离不开自己的“子房”——房玄龄。
小时候便高瞻远瞩
房玄龄自幼就很聪明,他博览经史,工于草书隶书,善写文章,曾跟随父亲前往京城。当时天下安宁,大家都认为隋朝国运长久。房玄龄避开左右对父亲说:“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只会迷惑黎民,不作长远打算。他混淆嫡亲和庶出,让他们互相争夺,皇太子与诸王,又竞相奢侈,早晚会互相残杀。靠这些人国家将难以保全,现在天下虽然清平,但其灭亡却指日可待。”
房玄龄像房彦谦听后很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房玄龄18岁时,本周举荐他应进士考,及第后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颇有知人之明,见到房玄龄后深加赞叹,对裴矩说:“我阅人无数,还未见过这样的郎君。他日必成大器,但恨我看不到他功成名就,位高凌云了。”
后来,房玄龄的父亲久病百余日,他尽心侍奉药膳饮食,总是和衣而睡。父亲去世后,他曾五天不吃不喝。后来房玄龄被任命为隰城县县尉。
帮助李世民夺取江山
李渊举义旗入关内后,秦王李世民率军向渭北拓地,房玄龄驱马前往军营。李世民一见房玄龄,如同旧友相逢,委任他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房玄龄既遇知己,就竭尽全力,知无不言。每当讨伐贼寇时,众人都竞相搜求珍玩,惟独房玄龄先去网罗人才,送到秦王幕府。遇有猛将谋臣,房玄龄就暗中与他们结交,使他们能尽死力。
不久,太子李建成见秦王伟德功业比他更盛,产生猜忌。秦王曾到太子住所吃饭,中毒而归。秦王幕府人人震惊,但又无计可施。房玄龄对长孙无忌说:“现在怨仇已成,祸乱将发,天下人心无主,各怀异志,灾变一作,大乱必起。不但祸及幕府,还怕会倾覆国家,在此关头,怎能不再三深思呢!我有一计,不如准从周公诛杀兄弟的故事,就能对外抚宁天下,对内安定宗族社稷。古人曾说‘治理国家的人不能顾及小节’,说得就是这个道理。这比家国沦亡、身败名裂不是要好的多吗?”长孙无忌回答:“我也早有这种打算,一直没敢披露出来。您现在所说的,与我的想法深深相和。”长孙无忌于是入见秦王献策。李世民召来房玄龄对他说:“危险的征兆已呈现迹象,应该怎么办呢?”房玄龄回答说:“国家遭逢患难,古今没什么不同,不是英明的圣人,不能平定它。大王功盖天地,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自有神助,不靠人谋。”
房玄龄在秦王府十余年,每当撰写奏章时,他驻马路边,一蹴而就,行文简介,道理充分,不打任何草稿。高祖李渊曾对侍臣们说:“此人深知事理,完全可以委任。每当他代秦王向我陈述事情,我就像与我儿子对面谈话一样。”太子李建成看到房玄龄、杜如晦被秦王信任,十分厌恶,便在高祖面前进谗言,于是房玄龄与杜如晦一起被贬斥。
后来,李世民命长孙无忌召来房玄龄和杜如晦,悄悄带他们入府议事,帮助自己成功策划玄武门之变,入主东宫成为皇太子。为了感谢房玄龄的协助,太宗提拔他为太子右庶子。
对房玄龄的恩遇
贞观元年,房玄龄又升任中书令。太宗论功行赏,以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候君集五人为第一。房玄龄晋爵邢国公。
贞观三年,太宗任命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坚持不受,改任代理太子詹事、兼吏部尚书,后又代替长孙无忌任尚书左仆射,改封爵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房玄龄既已总管百官事务,就虔诚恭谨、日夜操劳,尽量做到事事处理恰当。听到别人的长处,就像自己有长处那样高兴。他精通吏事,审定法令意在宽平,用人不求全责备,从不以自己的长处来衡量别人,随才录用,不拘贵贱,被世人称为良相。有时因事被皇上指责,他就连日在朝堂上磕头请罪,惶恐不安,似无地自容一般。
贞观十三年,太宗加封房玄龄为太子太师。房玄龄表示,若要自己接受,先要解除尚书左仆射的职务,太宗下诏书说:“选用贤能的根本,在于无私;侍奉君上的道义,责在当仁不让。你若拘泥这点小事,难道就是平常所说的辅佐朕共定天下吗?”房玄龄不好再推迟,只得带官加任太子太师。
后来,房玄龄的女儿封为韩王妃子,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显贵一时。他自己又官居宰相达15年之久,于是多次请求辞官。太宗下诏宽慰,但并不批准。贞观十七年,房玄龄和司徒长孙无忌的画像被永久地刻在凌烟阁上,并赞词说:“才能兼有辞藻,思虑化入神机。为官励精守节,奉上尽忠忘身。”

房玄龄,本名为房乔,“玄龄”是房乔的字,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房乔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具有非常敏锐的政治嗅觉。在隋朝兴盛时期,房乔就预料到了隋朝即将走向灭亡。所以后来李氏父子起兵反隋的时候,房乔主动投效李世民,一心一意帮助他打江山。之后李世民称帝后,房玄龄位居宰相。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一共有三次危机:

第一次是在李世民的结发夫人长孙氏去世前后。当时长孙皇后身患重病,当时李世民心情很不好,房乔因为一点小事情惹得李世民不高兴,于是被下令停职回家反思。后来长孙氏在去世之前,为房玄龄求情,最后他才官复原职。

第二次的时候,和上次差不多,房乔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再次惹恼了李世民,结果被赶回家中,面壁思过。这次,许多文武大臣纷纷上书为房乔说情,书中陈述了房玄龄作为开朝元老的种种功绩,李世民看后,第二天便将房乔召回皇宫。
第三次,房玄龄又莫名其妙地被赶回家中,不过,对于这次的事件,史料中并没有记载相关细节。只知道后来李世民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把房玄龄接回宫内。

我觉得李世民之所以将房玄龄三次打发回家,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手段,也就是俗语中的“胡萝卜加大棒”。毕竟当时的房玄龄位高权重,不能一味封赏 同时也要让房玄龄和其他人感受到自己对皇权的绝对掌控。

李世民(唐太宗)身为皇帝,不可能随便称呼臣子。一般称呼“爱卿”、“卿家”或“卿”,如果是几位臣子就称呼“卿等”,所有大臣就称“列位臣工”或“满朝文武”,极少数跟皇帝关系亲近的大臣,或者君王存心倚重、笼络的人,会称呼表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字”),比如房乔字玄龄,杜如晦字克明,魏征字玄成等。他们三人都是常常被皇帝以字称呼的,因为前两人是唐太宗的丞相,并称“房杜”,而魏征是著名的“诤臣”(敢于忠言直谏的大臣)。至于史书上的记载,把“玄龄”写作“元龄”,是为了避讳。即平民百姓起名字时,不得使用君王的名字、庙号、谥号等,一个字也不行。另外通行全国的书籍和摘抄中,如果用到这个字,都要以别字(或读音相近,或字形相似,或减去一两笔)代替,包括前代的经典在内。这个“玄”字,唐代时避“唐玄宗”(庙号)讳,清代时避康熙帝名字(玄烨)讳,所以这两朝一律改写成“元”,其他朝代则不用。历朝历代的避讳字也不同,比如汉宣帝时期,《荀子》这本书,被叫做《孙子》(不是《孙子兵法》),而荀子本人,也被改称“孙卿”。这样做是为了避讳汉宣帝(名刘询)的名讳(“荀”与“询”谐音)。

唐朝名相房玄龄生平简介及怎么死的?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代齐州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北)汉人,唐朝初年名相。房玄龄出生于官宦之家,其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房熊,字子,释褐州主簿。父房彦谦,好学,通涉《五经》,富有辩才,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颇承其父遗风。自幼聪慧,善诗能文,博览经史,精通儒家经书,又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工草隶。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天下大乱,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为秦王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得力的谋士之一。

  房玄龄为报唐太宗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只有房玄龄首先收拢人才,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他的幕府中,私下与他们结为朋友,共同为李世民效力,在击破王世充后,玄龄认为张亮“倜傥有智谋”,遂推荐给李世民,任秦王府车骑将军,“委以心膂”。

在唐朝的时候,有一段特别有名的时期被人们成为“贞观时期”,在那个时候,有两个宰相的名气非常的大,这两个人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两个人一个特别擅长使用谋略,而另一个则是在一件事情该做出什么选择时候,都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他们两个人里面,房可以说是杜的恩师,正是有了房的引荐,杜才得到了当时的秦王的欣赏,两个人才一起共同帮助秦王完成了那一场政变,秦王才顺利的夺得了天下,当上了皇上。

可是好景不长,没有过了多长时间,杜如晦就因为长时间的劳累生病在,两年以后,他就去世了,当时的唐朝的两个将军带领着兵马刚刚战胜了突厥,终于消灭掉了这个对唐威胁最大的敌人,可惜的是,杜却没能看到胜利归来的唐的军队,这也成为了他生前最大的一个遗憾。

在杜去世以后,所有的事情都要房玄龄一个人来处理,他身上的担子也是更重了,每天都要十分尽心的帮助皇上管理国家,帮助皇上处理朝里面的所有的事情,就这样才把贞观时期的繁荣给一直保持了下去,而且还让世界上的人都知道了唐朝,这些人对唐也是非常的尊重,世界上的人经常跟唐朝之间会有一些贸易上的往来,他们也常常会来到唐朝看看我们的中国文化,可以说当时的唐朝是一个跟世界接轨的国家,不得不承认的是唐之所以可以这么强大,跟房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他的功劳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皇上对他也是非常的信任,皇上把他的女儿嫁给了朝里面的一个王爷做妻子,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小儿子房遗爱,不仅仅是这样,在皇上不在长安的时候,经常会让他留在都城里面处理朝里面的所有的事情。

有一年,皇上要亲自去上前线打高丽国,这一场战争可以说皇上是带着几代帝王的心愿去的,所以皇上立志一定要把这个国家给灭了,因为皇上是非常的重视这一场仗,所以朝里面的很多将军还有一些文臣都去了,就连特别有名的几个大将军也全都一起跟着去了,他就留在了长安,负责这里的安全和处理朝里面的一些政事,试想一下一个皇上可以把自己手里面所有的权利交给一个大臣,皇上对他是多么的信任啊?

当然,皇上这样的做法,肯定也是会让很多人眼红的,就这样事情发生了:有一天,一个人在他的家门口大吵大闹,想要闯进他的家里面,这个人说有人想要谋反,要告发这个人,他听了后谋反这可是一件大事啊,大意不得,就赶紧让下人们把这个人带进了家里,他就问这个人:你说有人要谋反,你这是要告谁呢?到底是什么人这么大胆居然想要谋反?让人们都没想到的是这个人居然会直接说:我要告的人就是你,要谋反的人就是你。

房玄龄也非常的吃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就又问了一遍,没想到这个人还是这个答案,他思考了一会,命令手底下的人把这个人送到皇上身边去,看看皇上是怎么发落的,他还告诉手底下的人,一路上一定要好好的对这个人,不能让他受一点伤。没过多久,在外打仗的皇上听说他送过来一个犯人让审,刚开始的时候皇上也很吃惊,可是又一想他也不可能会因为一些很小的事情来烦自己的啊,既然能把人送到这里来,肯定是出了什么大的事情。

于是皇上就赶紧派人把这个人带到了自己的帐篷里,没想到这个人再见到皇上的第一句话还是:要告房玄龄,他想要谋反,周围的一群大臣们都很吃惊,他们都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皇上就好像早就知道会这样的一样,立刻叫来了手底下的人把这个人带出去杀了,那个人一直大声的喊着,皇上却是不想在听他说一句话,等后来皇上回到了长安以后,还对他说:这样的小事,你就处理就行了,干嘛还要让我来处理。其实说是这样说的,如果当时他自己处理了那个人,外面的人该怎么说他?皇上还能像以前一样的相信他吗?

不过皇上也特别的英明,做了一个正确的决定,皇上选择了相信自己的大臣,如果真的相信了那个人的话,反而有可能中了别人的计。皇上和房玄龄的这种信任,应该就是君臣之间最大的默契了。

房玄龄(579年-648年),按《房玄龄碑》:“讳玄龄,字乔,清河矣,公郡县人也。”

太始祖为东汉房植,字伯武,遵守礼法,有名当朝,时人赞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历任朝右公、河南尹、少府,桓帝朝官至司空。

......

远祖房谌,仕燕,位太尉椽,随慕容氏迁于齐,子孙因家之,遂为东清河绎幕人焉。

太祖房裕。

烈祖房经,蓍县令。

天祖房法寿,魏青、冀二州刺史,以功赐爵壮武侯。卒,赠青州刺史,谥敬侯。

高祖房伯祖,齐郡、平原二郡太守。袭父爵,例降为伯,历齐郡内史。后卒于幽州辅国府长史,免官,卒。

曾祖房翼,后魏镇远、宣威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孝庄帝永安年间,做过青州太傅开府从事中郎。

祖父房熊,字子彪(《北史》云:字子威,《旧唐书》卷66房玄龄传云:字子绎),自小孝顺,聪明有节概,起初做褐州主簿,后迁任清河、广州二郡太守,为官颇得清名。

父房彦谦,字孝冲,隋代名官,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擅文章,工草隶,解属文,雅有词辩,风概高人。累迁长葛令,又深通政务,为官清廉,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隋开皇七年(587年)应荐入京,任监察御史,为执政者所嫉,大业十一年(615年)被贬为泾阳(今属陕西)令。乙亥五月壬辰朔十五日景午,终于官舍,春秋六十有九。唐贞观三年十二月,太宗下诏赠使持节都督,徐、泗、仁、谯、沂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四年十一月,又发诏追封临淄公,食邑一千户,谥曰定公。

按《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人,幼警敏,贯综坟籍,善属文,书兼草隶,举进士,授羽骑尉校,雠秘书省,补隰城尉。汉王谅反坐,累徙上郡,顾中原方乱,慨然有忧天下志,会父疾,绵十旬,不解衣,及丧,勺饮不入口五日。太宗以炖煌公徇渭北,杖策上谒军门,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公为秦王即授府记室,封临淄侯,累进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文学馆学士,王为皇太子擢右庶子,太子即位,为中书令,进爵邢国公,进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更封魏,会诏大臣,世袭授宋州刺史,徙国梁,而群臣让世袭事故罢刺史,遂为梁国公。未几,加太子少师,玄龄居宰相积十五年。女为王妃,男尚主,自以权宠隆极,累表辞位,诏不听,顷之进司空,晋王为皇太子,改太子太傅,知门下省事,会伐辽,留守京师,凡粮械飞输,军伍行留,悉裁总之。

贞观二十二年秋七月癸卯(即七月二十四日,公元648年8月18日)病逝,享年七十。谥曰:文昭。陪葬太宗昭陵。

贞观时代是一个有个性的时代,魏征的犯颜直谏,长孙武忌的贵族风范,徐懋功的八面玲珑……这些人都是人中龙凤啊,他们功勋卓著,个性张扬,而只有房玄龄不显山不露水,俨然四平八稳,如同一个面团,但整个朝廷离不开他,李世民更离不开他。别的人走了朝廷可以照常运转,而没有了他,朝廷将立马陷入一团混乱之中。他摸透了每一个人的脾气,他将这些人拧成了一股绳,而正是这股绳子,拉着贞观这驾马车奋然前行。仿佛,他天生就是来给李世民掏力费神做宰相的。



房玄龄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李世民三次将他打发回家?
答:第二次的时候,和上次差不多,房乔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再次惹恼了李世民,结果被赶回家中,面壁思过。这次,许多文武大臣纷纷上书为房乔说情,书中陈述了房玄龄作为开朝元老的种种功绩,李世民看后,第二天便将房乔召回皇宫。第三次,房玄龄又莫名其妙地被赶回家中,不过,对于这次的事件,史料...

大唐宰相房玄龄是什么出身?没有他,李世民很难坐稳天下
答:据说,房玄龄做官有两大特点:其一是善于用人。他眼光独到,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才能,并能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其二是绝不居功自傲。房玄龄博览史书,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为避免功高震主,他一直牢记“谦虚”二字。虽然身居高位,但他一直恪守臣节,为此深得唐太宗的喜爱。公元579年,房...

李世民与房玄龄是什么关系?被历代君王所羡慕
答:想当初,每当唐军打赢了胜仗之后,他都并不像别的唐军将领一样,首先急着去抢粮抢钱,而是喜欢“搜刮”有才之人。凡是他觉得有才华之人,便会把他推荐给李世民。显然,这样一来,李世民帐下的猛将与谋士如云,人才实力日渐雄厚,军事实力也日渐雄厚。也正因如此,李世民与房玄龄的关系真是铁板一块。

房玄龄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李世民三次将他打发回家?
答:第二次被停职是因为房玄龄因为一件小事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勃然大怒,就又把房玄龄的官职给撤了,让他回家里反省,这个时候朝堂之中很多大臣都上书请求将房玄龄召回,而且还有大臣说房玄龄是开国元老,不应该因为一件小事而被惩罚,所以李世民就再次的把房玄龄召回。房玄龄第三次被罢免官职历史上并...

房玄龄是什么出身?他是怎么报答李世民知遇之恩的
答:房玄龄为报李世民知遇之恩,竭尽心力筹谋军政事务。每攻灭一方割据势力,军中诸人都全力搜求珍宝异物,唯独房玄龄四处访寻英杰人物,并把他们荐于秦王李世民。因此府中的谋臣猛将,心中都十分感念房玄龄推荐之恩,尽死力报效。房玄龄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而且于军书表奏,驻...

房玄龄是唐朝宰相,他是李世民的贤臣,为何长孙皇后死后李世明对他态度...
答:虽然房玄龄能力超群,可是作为皇帝的李世民也是需要面子的,长孙皇后去世后房玄龄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惹恼了李世民,结果被赶回家中,面壁思过。这次,许多文武大臣纷纷上书房为玄龄说情,书中陈述了房玄龄作为开朝元老的种种功绩,李世民看后,第二天便将房乔召回皇宫。至此李世民对房玄龄的不在宠爱...

房玄龄地位显赫,为何在历史上却是著名的“怕老婆”?
答:唐太宗这下彻底没辙了,不过他心里很佩服卢夫人的这股倔劲,于是仰天长叹,一段唱腔脱口而出,这个女人不寻常啊,朕贵为皇帝尚且害怕这样的女人,更何况老房房玄龄呢。一代名臣房玄龄果真如唐人刘餗所记载的那样怕老婆吗?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说了房玄龄年青时候的故事。房玄龄年青时,...

唐太宗与房玄龄的故事是怎么样的?
答:只见房夫人二话不说,将毒酒接过来,一口饮下,唐太宗看到这种情形,心里大为惊骇,叹道:“此等女子我尚畏之,何况玄龄。”唐太宗拿浓醋去吓唬房玄龄的老婆,没想到却吓着了自己和众人。而将嫉妒说成“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此而来。2、唐太宗与魏徵的故事魏徵像唐太宗执政公开严明,鼓励大臣直谏...

《资治通鉴·唐纪七》
答: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的嫔妃日夜不停地向高祖诬陷李世民,高祖信以为真,便准备惩治李世民。陈树达进谏言辞激烈,高祖于是没有处罚,秦王府上下人人忧惧,李世民也有点坐不住,于是房玄龄与秦王府属杜如晦共同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李建成和李元吉打算拉拢秦王府的将佐,暗地送了一车金银器物给尉迟敬德,尉迟...

我姓 房 很想知道姓氏的来源 详细的 !!!
答:公元六世纪,长期蛰伏的房姓族人中终于又出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的房玄龄。房玄龄(579年—648年),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唐初一皇室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