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存乎欲”的理欲观是什么?

作者&投稿:阳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人以善为本的欲意是什么~

学会善良地对待一切,与人为善,善待一切应当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准则。这不是说就不要与邪恶抗争了,恰恰相反,与邪恶作坚决抗争是善待一切的另一种形式。但邪恶终归是少数,就绝大多数场合和绝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以善为本的。就人而言,这是一种艰难的塑造,而且这种塑造不应以回报为前提。

朱熹以“天理”衡量历史的进退,是典型的封建主义的唯心史观。在他看来,“天理”是善的,“人欲”是恶的,而“人心”是可善可恶的,所谓“天理”,亦即“天分”。“天分”是天命所规定的“名分”。如: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封建社会关系。“父安其父之分,于安其子之分,君安其君之分,臣安其臣之分”(《语类》卷九五)。人们按等级差别各安其分,就是顺天理。因为这些都是天赋予人的,必定如此,人们不可违背天理。违背就是失节。他极力赞扬“饿死事小,失节事极大”的偏激说教。为了“明天理,灭人欲”,他说:“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语类》卷一二)。所谓“人欲”,亦即“物欲”或“私欲”,就是人的耳、目、鼻、口、四肢之欲。如耳之于音乐,目之于美色,鼻之于芳香,口之于美味,四肢之于安逸等。这明显地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道家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昧令人口爽,要统治者设法使百姓“无欲”。佛教则把色、声、香、味等称为“妖”,把人欲称为“贼”。朱熹进而提出“革尽人欲”的主张。


在朱熹看来,天理与人欲是完全对立的。他说:“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语类》卷一三)。他把人们的物质欲望要求看成是罪恶,主张禁欲主义。这是适应保守的大地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专制和一味加强经济剥削的需要的,也是封建国家“化民成俗”的“治人之方”。所以,从南宋末年到清末为止的近700年中,这种哲学一直成为封建统治的官方哲学。因为这种哲学的历史观是:天下万事,本于一心”(《文集》卷七五)。这一心,就是封建君主之心。在他看来,君主之心决定历史的发展。而君主之心又是以符合“天理”为标准,而决不能以人欲决定。如果君主之心不正,违背了“天理”,有了“私意”、“人欲”,历史就会倒退。不过,朱熹意识到君主之心必须“爱民”、“近民”、“欲民”。他说:君主应“爱民如子”(《文集》卷九九),“王道以得民心为本”(《孟子集注》卷一),君主要“平易近民”(《语类》卷一○八),“与民同欲”等。这是了不起的重民思想,值得弘扬。

戴震的哲学思想是为他的社会政治伦理观服务的。因此,理欲关系成为他思想体系的核心。他坚决主张“理”与“欲”相统一,提出“理存乎欲”的进步学说。

戴震认为理欲不可分割,强调有欲才有理。他说:“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三者,血气心知之自然也。”所谓欲,是指对声色臭味的物质欲望;所谓情,是指喜、怒。哀、乐的情感;所谓知,是指对是非、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所有这些人生来具有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人性,“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妒,逸)之谓性”,这是自然而合理的。因为“喜怒哀乐之情,声色臭味之欲,是非美恶之知,皆根于性而原于天”(《绪言》上)。“原于天”,就是出于自然。而且,只有正当地解决人们所需的情欲,才能生存,才能兴业。人有形体存在,就要吃饭、穿衣,这是人的自然的生理需求,如果人没有欲望,也就没有形体生命了。而且人活着、立业的动力,也与情欲相关。他说:“生养之道,存乎欲者也;感通之道,存乎情者也;二者,自然之符,天下之事举矣。”(《原善》卷上)这与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所说的“没有情欲,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是一致的。

当然,戴震把人性归结为自然情欲,看不到人性的社会性,这在理论上是不够全面的。然而,他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作用,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子非鱼、那句话具体是什么?
答: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

戴震针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提出怎样的观点?
答:在理欲关系上,针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戴震提出“理存于欲”的观点,主张“体民之情,遂民之欲”。他认为理是不能脱离欲的,灭掉了人欲,当然也就不可能保存天理。他说:“理也者,情之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今以情之不爽失为理,是理者存乎欲者也。”理...

根据“置之不理”的“之”的意思再组三个词语:___、___、___。_百度...
答:众矢之的 终天之恨 中庸之道 中冓之言 置锥之地 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快 置之度外 置之不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遇之恩 知人之明 知己之遇 芝兰之室 之死靡他 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糟糠之妻 在天之灵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 喻之以理 欲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