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

作者&投稿:充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是什么意思?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是什么意思?~

【意思】
如果说琴声发自琴,那把它放进盒子里为什么不响呢?
如果说琴声发自手,为何你的手上听不到声音?
【出处】《琴诗》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人。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扩展资料【赏析】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译文]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
[出典] 北宋 苏轼 《琴诗》
注:
1、《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注释:
何:为何。
译文: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系统哲理:
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译文]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
[出典] 北宋 苏轼 《琴诗》
注:
1、《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2、注释:
何:为何。
译文:
如果说琴声是从琴上发出来的,那么放在匣子中的琴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呢?如果说琴声来自谈奏它的手指,那何不就在你的手指上听呢?

系统哲理:
所以,说琴声在指头上,是主观唯心主义;说琴声在琴上,是机械唯物主义。琴声既来源于琴,琴是琴声产生的客观条件;又来源于弹琴的手指(手指听命于富有意蕴和乐感的心灵),传递心灵的手指是产生琴声的主观条件。
琴与手指对于琴声都是不可或缺的。这并不是说,琴与手指对于琴声的作用是平分秋色的。不同的条件下,它们的作用是有区别的。面对同样的客观事物,审美修养高的人更容易发现它的美的属性,并与之感应、交流,从而产生美。当然,客观事物所具备的审美性质、属性、条件越丰富,也越能与人的心灵统一而产生美。
可见,琴声是主客观的统一,是主观意识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发生的感应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