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的出处

作者&投稿:纳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啊?~

我想么:非常重大的事情,必定要有个非常有才能的人来完成.
时代造就英雄吧~~
应该就这样吧~~

答案是C.刘彻
原文: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文艺界是思想活跃的地方,也是创造力充沛的地方,济济多士,英才辈出。我国文艺事业要实现繁荣发展,就必须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凝聚人才。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在团结文艺工作者方面负有重要职责。多年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哪里有文艺工作者,文联、作协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发挥好文艺界人民团体作用。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
原典: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但原文是:“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意思是:世上一定是先有不同寻常的人,才会有不同寻常的事;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事,才能建立非同寻常的功劳。非常就是不同寻常。

扩展资料:

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下》)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相如一生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而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连篇累牍,不厌其繁”(李景星《史记评议》)。

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茅坤《史记钞》),“心折长卿之至”(牛运震《史记评注》)。

司马迁通过这些文赋,写出了汉代辞赋大师司马相如穷困潦倒的境遇,表现传主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汉武帝时代的显赫声威的感受,他既赞美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思想,铺排宫室苑囿的华美和富饶,显示中国人民创造物质文明的伟大才智与功绩,又主张戒奢持俭,防微杜渐,并婉谏超世成仙之谬,让读者看到了封建盛世之下一个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情。

参考资料:

《史记》——百度百科



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但原文是:“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意思是:世上一定是先有不同寻常的人,才会有不同寻常的事;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事,才能建立非同寻常的功劳。非常就是不同寻常。

《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

而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连篇累牍,不厌其繁”,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

扩展资料:

《史记》简介

《史记》是中国的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全书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字,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记载了上起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详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史记



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但原文是:“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

意思是:世上一定是先有不同寻常的人,才会有不同寻常的事;做出了非同寻常的事,才能建立非同寻常的功劳。非常就是不同寻常。

《司马相如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此文是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的传记。作者采用“以文传人”的写法,简练地记述了司马相如一生游粱、娶卓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事。

而与此有关的文和赋却全文收录,“连篇累牍,不厌其繁”,计有《子虚赋》、《上林赋》、《喻巴蜀檄》、《难蜀父老》、《上书谏猎》、《哀二世赋》、《大人赋》、《封禅文》等八篇,文字之多,远超司马迁自己的记述,足见作者“特爱其文赋”,“心折长卿之至”。

扩展资料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蜀郡成都人 ,祖籍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侨居蓬州(今四川蓬安)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与神仙色彩。

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在中国戏剧史上是一个传奇,很多后世的年轻人都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之间的爱情奉若教科书般的经典爱情。

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权在《古今杂剧.卓文君私奔相如》特别提到了卓文君为了爱情和司马相如私奔的情节,让后世人非常钦佩。而清人舒位《瓶笙馆修箫谱》中有《卓女当垆》一剧,说卓文君认可和司马相如过穷困的生活,承包酒垆,随夫卖酒,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相如



出自班固《汉书·武帝纪第六》,典故是:

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名臣文武欲尽,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译文如下:

要设置十三州的刺史,因朝中有名的文武大臣没有了,汉武帝诏书说:“凡是不寻常的大事业,必定要等待非同一般的人,因此有的马飞速奔驰可是能达千里,有的有才能的人背负世俗的负累却能立下功劳。难于驾驭的马,放任不羁的人才,只是在于如何驾驭而已。朕下令州郡,查访官民中具有杰出优异的才能,可以位及文武重臣臣并且能让江山稳固的人。

这是西汉举茂才制度的开始。

扩展资料: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这句话实际说的是西汉举茂才制度。茂材,西汉曰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改为茂材,与孝廉同为两汉重要的察举科目。察举茂材亦始于汉武帝,据《汉书·武帝纪》载,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这是举茂才的开始。其后,宣帝、元帝时均有察举茂才异等的诏令。这个时期所举的茂材多为现任官吏,而且是属于特举。



  元光年间,司马相如为西南夷事上书武帝,其中有句话,意味深长:“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武帝对这话非常欣赏

  http://www.tddj.gov.cn/ReadNews.asp?NewsID=649

  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

  发表日期:2006年5月22日 【编辑录入:xxk】

  元光年间,司马相如为西南夷事上书武帝,其中有句话,意味深长:“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武帝对这话非常欣赏,以至二十多年后他在命令州郡举荐贤才的诏书中还说“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武帝始终将自己定位为一位“常人所异”的帝王,他一生中所用的也确实多是“非常之人”,做的是“非常之事”,成的是“非常之功”,让平庸的后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过在研究历史的人看来,这一连串“非常”的背后,有一个更大的背景,那就是“非常之世”。
  与历史上的其他帝王相比,汉武帝大概是最少受“传统”约束的一位,也许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必须遵循的“传统”。汉室起自草民,开国君臣都没有什么文化素养,以致朝堂之上大呼小叫,不成体统。汉初奉行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教,与其说是一种自觉的选择,不如说是被迫接受现实的无奈。等到武帝即位时,这种治国之术已经退化为习惯和惰性,根本无法与系统化的儒家学说抗衡(电视剧特别强调景帝至武帝初年黄老和儒学“两条路线”的斗争,实有言过其实之处)。因此窦太后一死,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碍武帝推行他的治国方略。
  武帝本人的头脑其实是一个异常复杂的混合体,其中有儒家的政治理想,法家的权谋治术,也有方术神仙家的迷信,处处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混乱和生机(电视剧把他描绘成“儒家代表”,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他崇尚文学,也醉心于武功,追求长生不老更是他一生的梦想。他身上既体现了那个时代最为“精英”的文化,也集中了那个时代最为“底层”的愚昧。作为天下至尊,他从不缺乏勃勃雄心、丰富的想象力和坚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手中握有空前强大的皇权,可以把任何想法付诸实践。于是,在他身边很快聚集起一批形形色色的“非常之人”。
  武帝即位时,占据中央政府的主要是外戚和世袭勋贵,多数不学无术,尸位素餐。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必须拉起自己的一班人马,于是武帝按照前朝成例,下诏求贤。凡有一技之长者,几乎都能找到进身之阶,或由地方诸侯、官员举荐,或只身闯京城,拉关系,找门路,只要能想方设法让皇帝知道你是个人物,多少都能捞到一官半职。当时的热闹景象,用班固的话来说,那是“群土慕向,异人并出”。这样的求贤诏在武帝时期每隔几年就有一道,各地的“异人”也源源不断地被输送到宫廷中。这些人最初多是在皇帝身边做侍从顾问,以后逐渐因才施用,委以各种要职。其中有满腹经纶的儒生,比如董仲舒、公孙弘,前者用公羊家“大一统”的理念影响了武帝,后者曾经做过丞相;有学习“纵横之术”的权术家,如主父偃,为武帝设计“推恩令”,削弱诸侯,立下大功;也有商贾出身的“兴利之臣”,像桑弘羊,武帝一朝的重大经济决策几乎都出自其手,最后还成了“托孤”重臣。更多的恐怕是舞文弄墨、插科打诨、逗主子开心的近臣,其中官运好的像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也能混个地方官,不过运气不佳如东方朔、枚皋者就只好一辈子被“倡优畜之”。武帝的“求贤”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实际上在西汉早期,地方诸侯的宫廷中往往蓄养着大批门客,有名的如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武帝实际上是在诸侯被削弱之后将“养士”的权力收归了中央。
  那时候靠“贤良对策”上来的人毕竟数量有限,要维持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不辍,还得靠千千万万终日劳形于案牍之中的“文法吏”。汉承秦制,治国用严刑峻法,熟习法令制度的官吏才是国家的柱石。翻开《史记》、《汉书》的《酷吏传》,满眼都是从小学习法令政务做吏员,勤勤恳恳一步步爬上来的人。很多人位至公卿,顶不济也是郡守一级的地方要员。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严格依法办事,尤其是打击豪强贵戚,手段残忍,铁面无私,动不动就杀得血流成河。武帝要加强皇权,让国家机器发挥出最大功效,这些嗜血猛兽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工具。然而专制帝王对待这些“爪牙”也一样残酷无情,工具不好用了就可以随时丢弃。西汉一朝绳治官吏之严苛简直让后代望洋兴叹,三公九卿经常因为一点小事就掉了脑袋,地方官员更是动辄获罪。酷吏们勤苦一生,结局往往是自己挖坑埋自己,作法自毙。著名的酷吏张汤,一生参与大案无数,杀人如麻,官至御史大夫,深得武帝信任;可临了因为几个小吏的构陷而被迫自杀,家里穷得只能用牛车送葬,连棺椁都备不齐。“用人”用到这个份儿上,是一个时代的制度文化使然,后世帝王就是想仿效也未必仿效得成。
  帝王家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即使布置下重重法网,安排了无数爪牙,照样寝食难安,因此他们梦寐以求的就是能让自己放心的人。人要可靠好用,第一必须跟皇帝关系亲密,第二必须无根无基,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只有这样,他才能死抱着皇帝这棵大树,忠心不二。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大概不出两层关系:一是“裙带”,就是老婆家的人,古代叫“外戚”;二是“奴才”,甚至是去了势的宦官。自古凡雄才大略的君主,往往是权力欲极强的专制狂,汉武帝在这点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在关键位置上任用的“非常之人”,多是“裙带”和“奴才”关系。
  卫青和霍去病是武帝讨伐匈奴的左膀右臂,第一流的军事人才。但是卫青不过是县吏与女奴的私生子,平阳公主的家奴,连“卫”都是冒姓。他能够平步青云是由于姐姐卫子夫受武帝宠爱,后来立为皇后。霍去病是卫青另一个姐姐的私生子,也是家奴出身,靠着舅舅和姨妈的关系,年纪轻轻就得任要职。卫、霍二人可以说是“裙带”和“奴才”两重关系的产物。他们能建立不世之功,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的才干,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武帝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武帝要大举反击匈奴,就必须改革军制,建立一支能随时调遣的常备军。这支军队的指挥权不能交给军人世家出身、威望极高的李广,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交给出身微贱、在军中毫无根基的卫青和霍去病。为了这场战争,武帝动员了全国的人力物力,动辄出动十几万大军,而对卫、霍二人在前方的具体方略却不加任何干涉,让他们放手去干。究其原因,除了武帝本人出众的眼光和魄力以外,还在于卫、霍出身“奴才”,没有家族背景和朋党关系,对皇帝感恩戴德,绝对忠诚,让人“放心”。等到卫、霍二人功勋卓著,羽翼丰满,武帝就起了戒心。他起用年轻的霍去病就有分卫青之权的用意,而后来他将二人同时拜为大司马,更是明摆着让他们互相牵制。这一用人方略虽然一时发挥了奇效,却不能保证永远管用。武帝后期重用的大将李广利是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也是靠裙带关系爬上高位。他才能平庸,屡战屡败,耗费国家大量钱粮人命也没立多少功劳,却一直受武帝信任。直到最后投降匈奴,被满门抄斩。卫青、霍去病这样的“非常之人”毕竟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
  武帝临终托孤的四位大臣中,位处第一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弟,出身底层,靠哥哥的关系做了皇帝的侍从,出入宫禁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深得武帝信任。《汉书》却说他“不学亡(无)术”,可见其文化水平不高。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被俘虏成了奴隶,在宫中养马,得到武帝宠幸,又救过主子的命,于是竟做了顾命大臣。一个“非我族类”的奴才能爬到如此高位,除了武帝头脑开通,没有狭隘民族观念以外,更重要的恐怕是专制皇权空前强大,没有任何力量可以牵制,皇帝才可以为所欲为。武帝一生对外戚专权深怀戒心,早年他废黜陈皇后,立卫子夫,个人感情的好恶以外,很可能还有政治上的考虑:卫子夫出身奴婢,无须顾忌外家的势力。后来他宠幸的李夫人和钩弋夫人,也都出身寒微,没有家族背景。尽管如此,当他晚年决定立刘弗陵为嗣时,为了避免母后专政的危险,仍然残酷地将其母钩弋夫人赐死;同时指定四位辅政大臣,而让贫贱出身,忠诚谨慎的霍光为首,让他们互相牵制,避免大权集于一人之手。做好了这一切安排,武帝才放心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