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的基本史实

作者&投稿:佴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夏商周的基本史实

1、夏朝(约前2070—前1600)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与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缘上有宗法关系,政治上有分封关系,经济上有贡赋关系,大致构成夏王朝的核心领土范围。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东至河南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处,南达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这个区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师、登封、新密、禹州一带。

一般认为,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2、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

夏朝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建立商朝。之后,商朝国都频繁迁移,至其后裔盘庚迁殷后,国都才稳定下来,在殷建都达273年,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称为“殷”或“殷商”。

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末代君主帝辛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后自焚而亡。


3、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一、夏商周总共多少年?


一共持续了1800年。

在我国历史的记载上夏商周是最早的三个朝代,这三个朝代就持续了1800年,可以说延续的时间非常长。



夏朝: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亡于夏桀,被商朝所灭

商朝: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亡于商纣,被周所灭

周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又分为西周和东周,西周以镐京为都,公元前771年亡于周幽王,被犬戎所灭.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由于周王室实力衰微,诸侯争霸,这一时期又被成为春秋战国。

因此夏商周一共1300年。



夏商周是指公元前2070-前256年,总共1814年。

二、夏商的历史是从哪儿来的?
夏商周起源于豫西伊洛颖汝四河流域,出土的大型宫殿和类似于甲骨文的文字可以证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不按照套路出牌,努力继承自己父亲家产的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而夏朝能够最终形成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大禹就没有后来。

夏商周起源于豫西伊洛颖汝四河流域,出土的大型宫殿和类似于甲骨文的文字可以证明。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不按照套路出牌,努力继承自己父亲家产的启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

而夏朝能够最终形成和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禹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没有大禹就没有后来的夏朝。

在夏朝之前并没有世袭制的传统,从来都是有能力者居上,面对泛滥成灾的黄河洪水,大禹改变了以往的策略,应用自然规律和有效的方式免除了天灾,带给了人们安稳的生活。

按照以前的继承规则,有能力的人应该PK上岗,但是启不干了,洪灾是自己的父亲解除的,在治水的同时也统一了一些区域,而且还深得民心,坐拥这样的便利条件而不称霸,反而拱手相让,只有智商为负的人才会同意。

于是启压下了所有人的统治欲,坦然的坐上了宝座。

都说富不过三代,特别是在美女云集、财富充盈的皇室中这句话简直就像自然规律一样灵验,就在夏朝的败家子夏桀逐渐把家产败光的同时商汤却在不断的笼络人心,不顾自己的身体健康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经过日日夜夜的坚持之后终于带着商朝走上了国之巅峰。

商朝时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政治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成为了奴隶制的至高点,并且还带领我们的祖先进入了青铜器时代,社会朝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只可惜这一切被商纣王给毁了。

而周朝就是一个历史事件比较丰富的朝代了,本来前面的皇帝就不太靠谱,终于有一个踏实肯干的宣王却急于求成,失了民心。由于当时的农业快速发展,各个诸侯国的实力也日益壮大,最后周幽王的一把火结束了西周的统治,之后就进入了东周。

三、夏商周是什么社会制度?
自秦之后是封建制社会,夏商周都是奴隶制社会,在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是新旧制度交替的时代,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建立,但在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才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此后一直为封建制社会,延续到1860年的鸦片战争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直至清朝被推翻结束(1911年)封建制社会才走到终结

四、夏商周时期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有夏一代,商族在不断迁徙过程中,随着势力的增强,社会性活动的频繁,其整个社会形态,氏族组织也在发生着变化.呈现出一种由母系向父系社会,由父系社会向部落联盟的军事民主制,

最终向原始的国家雏形过渡,变迁的趋势.



契时由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像其他上古民族一样,商族的确认出现也是以第一个男子祖先——契开始的.但契无明确生父,虽然文献中记载契母简狄是帝喾的次妃,然而却被说成是简狄吞吃了玄鸟

遗卵感孕而生契.帝喾被认为是商族的远祖,但同时他又是其他众多史前民族的共同祖先,因此他可能是一个较大的部落联盟的称号而已,而并非一个具体的人名.商族早期可能也包括在这个较大的部落联盟之中,商族与有蜮氏部族之间存在着族外婚的婚姻关系,而后世文献中把帝喾称为古代帝王,把有婚姻关系的氏族当作帝喾的后妃,显然是根据后世奴隶或封建制度的帝王生活而对先秦时代的附会.

夏代,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七世纪,是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时期,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它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上古时代自从进入文明时代以后,也就进入了氏族封建制的时代,夏商时代就是其典型的时期,周代的宗法封建制是其继续和发展。

由于夏代是由野蛮向文明转变的时代,因此其社会形态不可避免地带有社会转型期的特点。

“夏后氏尚匠,殷人尚梓,周人尚舆”(《周礼·考工记》)。

从夏代开始,我国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

夏代社会形态反映了由野蛮向文明迈进的时代特色,当时的社会形态既保有氏族传统,又出现了国家的雏形,其设官分职与颇富氏族时代特色的“中邦锡土、 姓”(《尚书·禹贡》)合为一体,虽开后世官吏体系之先河,但又与后世的职官大异其趣。

氏族和部落联盟在夏代社会占有重要地位。如果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相比,氏族当然只能是其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然而,古代文献中又常以“氏”来作为上古时代部落和部落联盟的代称。

从社会经济形态上来看,夏代氏族中已经出现了封建制度,这是原始氏族中所未曾出现的。

从社会组织形态上看,夏代社会上的大量作为方国部落的氏族,与夏王朝之间存在着封建的关系,这也是过去所未曾有过的。

《史记·夏本纪》记载的一段史料值得关注,是篇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戈氏。

”由此可知,夏代的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等,都是禹以后分封的结果。

经过封建之后的方国部落,便在社会组织上成为以夏王朝为主的方国联盟的成员。

这与方国部落间一般的友好关系并不完全一致。

夏王朝时期方国部落的数量很多。

《吕氏春秋·用民》篇载:“当禹之时,天下万国”。

在这样的方国部落中,夏王朝进行封建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方国之间并非平等关系。

夏的分封与灭国是有联系的,只有灭国,才能有分封。

《国语·郑语》载:“董姓夷、豢龙,则夏灭之矣”。

夏王朝所灭掉的氏族数量应当是很多的。

禹的时候万数的诸侯,“至于汤而三千余国”(《吕氏春秋·用民》),其间所差的六七千诸侯当为夏所灭者。

经过封建的氏族是夏王朝统治的基础,许多氏族担负着夏王朝所委派的任务。

如羲氏、和氏为夏观测天象以制定历法。

周族的先祖曾为夏的农官以主持稼穑之事,直到周穆王的时候,卿士祭公谋父还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国语·周语》。

周在夏代是以善以务农而著称的部落,世任夏王朝的后稷之官,直到夏王朝衰亡的时候。

另有封父,可能是专门为夏制作良弓的部落。

夏代是由国家萌芽向国家的完备形态发展过渡的时期。

夏代社会上已经出现了具有国家性质的新的因素。

从古代文献记载看,夏代已经有了刑法,《尚书·吕刑》序“穆王训夏《赎刑》和《吕刑》”,夏代已经有了《赎刑》存在,并曾流传到周代,成为周代制定刑法的重要参考。

所谓的《赎刑》,可能就是《禹刑》,即春秋时期晋国的叔向所说的“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左传·昭公六年》)。

关于《赎刑》的内容今无可考,若顾名释义,则“赎刑”有可能指纳物以代罚。

关于夏代的刑罚,《左传》昭公十四年引《夏书》载:“昏、墨、贼,杀”,指犯有三种罪过者要死。

春秋时期晋国的叔向谓这是“皋陶之刑”,可能是皋陶所制之刑而为夏代沿用者。

夏代国家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其组织形态、典章制度还很不完善。

作为夏王朝统治甚而的主要是散布于广大中原地区的为数众多的方国部落。

夏的王畿地区虽然有可能有地域组织出现,但不会占主要地位。

《尚书·禹贡》说大禹治水以后“九州攸同”,并分述九州的山川、土地、物产等情况,然而“九州”是后世的概念,不应当据此而断言夏代已经有了九州的区划。

在夏代,以血缘关系为准则的氏族、部落还在社会上有巨大影响。

夏王朝的家天下的局面尽管已经确立,但在民众的心中,夏王还没有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东夷族的后羿可以轻而易举地“因夏民以代夏政”(《左传·襄公四年》),就是一个例证。

盘庚迁殷是商代历史的转折点,研究盘庚迁殷的过程及相关问题,实为考察殷商社会形态不可缺少的内容。

殷代社会结构的根本特点是方国联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而这点恰被忽略了。

从战国秦汉时代开始,人们往往对当时封建王朝的理解来推想古代社会的情况,把夏、商、周看成和秦汉一样的封建专制帝国。

孟子说,商代武丁时就“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孟子·公孙丑》)。

司马迁写《史记》分别为夏商周立了本纪,这是当时社会思潮对史学影响的结果。

尽管这基本上反映了夏、商、周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这一史实。

但是,说夏的时候“九州攸同”,商汤时“践天子位,乎定海内”,周武王时“实抚天下”,这就未免不符合夏商周时代实际的历史进程。

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夏商时代,还是方国林立的状态。

这在古代文献里有不少记载,如《左传》哀公七年:“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墨子·非攻》下:“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

”《吕氏春秋·用民》:“当禹之时,天下万国。

”《战国策·齐策》四:“大禹之时,诸侯万国,及汤之时,诸侯三千。

”《晋书·地理志》:“春秋之初,尚有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见于经传者,百有七十国。

”由此可见,夏商周三代确实存在着为数众多的部落和方国。

它们之间的分化、组合、联盟关系的发展和演变,是当时社会历史进展的轴心。

像殷都屡迁这样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应当而且可能从这里就能找到答案。

商代方国联盟是在成汤时期形成的。

成汤所以能够灭夏,“正域彼四方”(《商颂·玄鸟》),创立了赫然卓然的丰功伟绩,与他致力于方国联盟的建立和巩固有直接关系。

在汤的主持下,殷和有莘氏首先结成了牢固的联盟。

在殷商时期的方国联盟中,除了有莘氏之外,还有彭、韦、邳、相、井、奄等。

但殷与有莘氏的联盟是方国联盟的核心。

成汤灭夏以后,方国的联盟有很大发展。

《吕氏春秋·当国》就有汉南四十国归附成汤的记载。

许多方国和部落的首领对早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做出了贡献,因此受到殷人的祭祀和赞颂。

殷商时期的方国联盟渗透原始民主精神,用盘庚的话来说,就是“古我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

”(《尚书·盘庚》上)“共政”的情况乃是殷商时期社会政治结构的基本格局。

成汤及其以后的殷商时期的殷王正是通过“共政”的形式导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场面,取得了空前的巨大功绩。

后来周人演成汤故事,也靠方国联盟的力量灭商而代之。

因此,周人对于成汤时期的方国联盟很有些精辟的说明。

周公曾经对殷的所谓“诸侯”,即诸方国首领说:“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代夏,作民主。

”(《尚书·多方》)周公认为灭夏是成汤与“多方”共同建立的功勋。

以殷与有莘氏为核心的方国联盟的成功是周人所借鉴的重要历史经验之一。

方国联盟不仅贯穿于有殷一代,而且存在于夏、周两朝。

可是早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却是最典型、最具有特色的。

它不仅在商代的社会形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就联盟本身来看也具有许多重要特点。

第一,早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具有浓厚的原始民主、平等性质。

第二,早商时期依靠神权作为维系诸方国的主要纽带,而不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第三,早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在经济上平等互利,不存在后世那样的赋役征发;第四,早商时期的方国联盟允许敌对势力中的被征服者加入自己的联盟。

这既不像先商时期上甲微灭有易那样,变有易为一片废墟,也不像晚商时期那样变被征服者为商的版图。

殷都屡迁从根本上来说是方国联盟这种政治结构形式所决定的,也可以说是早商时期方国联盟中原始民主、平等精神的体现和诸方国对比的结果。因为早商时期的诸方国要求联盟本身能够提供强大的力量对付敌对势力的骚扰和劫掠。

西周时期社会形态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之上。氏族到了周代多称宗族,这是宗法制普及的结果。夏商周三代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周代。可以说,周代社会形态的形成,是中国古代传统观

历史上有1500年空白期,没有记载,这期间发生了什么?
答:随后,中国就进入到夏商周时期了,这个是有很多考古遗迹可以证实它的真实存在的。夏商周三朝也就是我国半信史的主要时期。这个跟之前是不一样的,之前因为空白,没有文字记载,所以多以神话故事为主,后面有文字记载,基本上也就是我们说的史实了。在那段以神话故事为主的时期跟夏朝之间的距离大概有着一...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原因
答: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王朝后期国王末昏庸残暴。夏桀残暴统治导致了商汤灭夏;纣王实施暴政导致武王伐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招来杀身之祸,西周灭亡。桀只顾享乐不顾民间疾苦,大约在前17世纪末前16世纪初,商部族首领汤,利用夏民恨桀的心理,联盟方国部落讨伐桀。桀多次被击败后,被汤放逐于历山,与...

夏商周灭亡的共同特点有那些?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都出现了暴君,残暴的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暴政可以亡国;只有施行仁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纣王据说与桀一样没谱,于是,原属于商朝部下的周部族在首领姬发的率领下,于公元前1046年,联合了所有与商为敌的部落,打败了商军。纣王自焚,商朝灭亡,姬发建立了新的王朝—...

观察上图,概括夏商周三代都城市分布的特点,结合史实,分析其原�_百度...
答:特点:夏商周三代都城大多分布在铜矿锡矿的产地周围,且多临近黄河。原因:在夏商周三代,青铜作为制作礼器和兵器的主要原料,对于国家来讲非常重要。古代运输条件不便,夏商周三代都城屡次迁移,就是为了靠近铜矿锡矿的产地,以便获取制作青铜器的原料。农耕生活是夏商周的物质基础,离不开水源。都城人口多...

中国古代夏商周的历史 不要跟我说因为三个女人毁灭的 什么喜,妲己,褒姒...
答:中国古代夏商周的历史不要跟我说因为三个女人毁灭的什么喜,妲己,褒姒因为一个女人毁灭一个朝代用你自己脑袋想想中国历史就是建一个朝代毁灭一个朝代前朝的东西肯定能够被后来的毁灭... 中国古代夏商周的历史 不要跟我说因为三个女人毁灭的 什么 喜,妲己,褒姒 因为一个女人毁灭一个朝代 用你自己脑袋想想 中国历史...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括号内正确...
答:(1)√ (2)× 商纣改为盘庚(3)× 涿鹿改为牧野 (4)× 镐京改为洛邑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夏朝建立者是禹,由于夏桀的暴政,夏朝被商朝取代,所以该题说法正确符合史实。(2)商朝多次迁都,最著名的是盘庚把都城迁到...

如何评价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
答:深入解读:《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的魅力与见解郭静云的《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考古研究力作,它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中国历史变迁。这部著作不仅专业严谨,而且读来妙趣横生,让人耳目一新。以下,我们来逐一探讨书中提出的几个重要论点,让你对这段历史...

夏商周三代 如何断代
答:也相应提出了夏代基本的年代框架。“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夏商周三代有了年代学标尺,理清了先秦历史的起承转合和发展脉络,填补了我国古代纪年的一段空白,制定了迄今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代表,为继续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同时,该工程的顺利完成也开启了二十一世纪...

请举出夏商周时期的一件史实说明“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答:夏桀的暴政失了民心 被商汤灭亡

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那铸造青铜器的原料哪来的?
答:青铜器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青铜器的使用开始于马家窑至秦汉时期,在商周时期达到最盛。对于青铜器原料的采集,一般是来自矿场,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挖掘。就比方说2019年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的发掘,就是一个很好的史实材料能验证。中条山在古代是铜矿产区,直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