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之不存皮将焉附意思

作者&投稿:兆昆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皮之不存,毛之焉附.这句话的意思?~

应该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之,和将都是副词

拼音: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释义: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来源:《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有一年,魏国的东阳地方向国家交售的钱粮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为此,满朝廷的大臣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魏文侯对这件事并不乐观。他在思考:东阳这个地方土地没有增加、人口也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即使是丰收了,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这必定是各级官员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来的。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侯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见到一个人将羊皮统子反穿在身上,皮统子的毛向内皮朝外,那人还在背上背着一篓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
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那人依然执迷不悟地背着草走了。
如今,官吏们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而不顾老百姓的死活,这跟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行为不是一样的吗?
于是,魏文侯将朝廷大臣们召集起来,对他们讲了那个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
众大臣深受启发。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自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的《左传·新序·杂事》。
原文:
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而毛无所恃耶?”
明年;东阳上计钱布十倍,大夫毕贺。文侯曰:“此非所以贺我也。譬无异夫路人反裘而负刍也,将爱其毛,不知其里尽,毛无所恃也。今吾田不加广,士民不加众,而钱十倍,必取之士大夫也。吾闻之下不安者,上不可居也,此非所以贺我也。”

翻译:
魏文侯外出游历,看见路上有个人反穿着皮衣背草料,魏文侯说:“为什么反穿这皮衣背草料?”那人回答说:“我喜爱我皮衣上的毛。”魏文侯说:“你不知道如果皮被磨光毛也就没地方依附了吗?”
第二年,东阳官府送来上贡的礼单,上交的钱增加了十倍。大夫全来祝贺。魏文侯说:“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打个比方这同那个在路上反穿皮衣背柴禾的人没有什么不同,既要爱惜皮衣上的毛,而又不知道那个皮没有了,毛就无处附着这个道理。
现在我的田地没有扩大,官民没有增加,而钱增加了十倍,这一定是求助士大夫的计谋才征收到的。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百姓生活不安定,帝王也就不能安坐享乐了。这不是你们应该祝贺我的。”

扩展资料一、故事启示
做事千万不可本末倒置,事物得以存在的基础受到了动摇事物也无法继续存在,此所谓得不偿失。
二、作者简介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
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历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经师;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贤。山东肥城建有丘明中学以纪念左丘明。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
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百度百科—左丘明

正确的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近义词: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造句: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这个假皇帝想必到时候更不会好过,与其死在滚滚而来的历史长河之中,不如奋起一搏,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改变这个国家的命运。
2、我们不能脱离群众,不然,做什么事都不可能成功,道理很简单: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要当群众的学生。
3、若使我们空喊一个民族,而不知道做民族生命渊源根底文化,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文言文
答:那人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坏了,特别是背东西时,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听了,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其实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没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吗?” 3. 古文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翻译(要全文急 翻译: 魏文侯外...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这就话出自哪里?
答:【释义】: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其里尽...

请问:“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是什么意思?
答:pí zhī bù cún,máo jiāng yān fù 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释】: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示例】:倘若朕的江山不保,你们不是也跟着家破人亡...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原作“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这则成语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

人之将死,依附的虱子也不存在了,古文是怎么说的
答: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释义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 《新序.杂事》:"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作者:刘向 原文魏文侯出游,见路人反裘而负刍。文侯曰:"胡为反裘而负刍?"对曰:"臣爱其毛。"文侯曰:"若不知...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了。成语故事节选:春秋时,晋国有一次发生内乱,公子夷吾逃到秦国。为了取得秦国的支持,回国夺取君位,夷吾允诺事成之后,献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他果然在秦国的帮助下当...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什么意思
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思是指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了。一、拼音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拼音是【pí zhī bù cún máo jiāng yān fù】。二、近义词 1、相辅相成:意思是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2、唇亡齿寒: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

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原意是什么?比喻了什么
答: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近义词:有国才有家

成语皮不存焉毛啥无?
答:本意 意思是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焉:介词“于”加疑问代词“哪”,即“在哪”)寓意 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一个成语成语的原意是什么比喻了什么 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启示:...

文言文翻译;吕蒙大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丰乐亭记等翻译,重点字词解 ...
答:吕蒙有很大的才干。皮都不存在了,毛要依附在哪里呢?丰乐亭记 欧阳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滁于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