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房玄龄》人物故事小传

作者&投稿:祖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房玄龄》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房玄龄》人物故事小传

房玄龄(公元579—648年),唐初名相。字乔(一说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人。隋末举进士,任隰城尉。唐兵入关中,他往谒李世民,被任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后为李世民的主要谋士之一,参与“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取得帝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任中书令为宰相。四年(公元630年),又任尚书左仆射,总揽朝政。房玄龄长于吏治,立法宽正,量才用人,适应了唐初要求安定和急需人才的社会政治形势,为“贞观之治”作出了重要贡献。房玄龄与另一位良相杜如晦一起,被后人敬称为“房杜”。后封梁国公。曾受昭重撰《晋书》。其言论主要见于《贞观政要》。



〔正史〕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曾祖翼,后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袭壮武伯。祖熊,字子,释褐州主薄。父彦廉,好学,通涉《五经》,隋泾阳令,《隋书》有传。

玄龄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尝从其父至京师。时天下宁晏,论者咸以国祚方永,玄龄乃避左右告父曰:“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①。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彦廉惊而异之。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称知人,见之深相嗟挹,谓裴矩曰:“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②。”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父终,酌饮不入口者五日。后补隰城尉。

会义旗入关,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温彦博又荐焉。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冠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既而隐太子③见太宗勋德尤盛,转生猜间。太宗尝至隐太子所,食,中毒而归,府中震骇,计无所出。玄龄因谓长孙无忌曰:“今嫌隙已成,祸机将发。天下汹汹,人怀异志。变端一作,大乱必兴,非直祸及府朝,正恐倾危社稷。此之际会,安可不深思也!仆有愚计:莫若遵周公之事,外宁区夏,内安宗社,申孝养之礼。古人有云:‘为国者不顾小节’,此之谓欤。孰若家国沦亡,身名俱灭乎?”无忌曰:“久怀此谋,未敢披露,公今所说,深会宿心。”无忌乃入白之。太宗召玄龄谓曰:“阽危之兆④,其迹已见,将若之何?”对曰:“国家患难,今古何殊。自非睿圣钦明,不能安辑。大王功盖天地,事钟压纽⑤。神赞所在,匪藉人谋。”因与府属杜如晦同心戮力。仍随府迁授秦王府记室,封临淄侯;又以本职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加文学馆学士。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甚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

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太宗因谓诸功臣曰:“朕叙公等勋效,量定封邑,恐不能尽当,各许自言。”皇从父淮安王神通进曰:“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房玄龄、杜如晦等刀笔之吏,功居第一,臣窃不服。”上曰:“义旗初起,人皆有心。叔父虽率得兵来,未尝身履行阵。山东未定,受委专征,建德南侵,全军陷没。及刘黑闼翻动,叔父望风而破。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惟幄、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所爱,必不可缘私,滥与功臣同赏耳。”初,将军丘师利等咸自矜其功,或攘袂指天,以手画地。及见神通理屈,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行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

三年,拜太子少师,固让不受,摄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明年,代长孙无忌为尚书左仆射,改封魏国公,监修国史。既任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卑贱。论者称为良相焉。或时以事被谴,则累日朝堂,稽颡请罪,悚惧踧踖,⑥,若无所容。九年,护高祖山陵制度,以功加开府仪同三司。十一年,与司空长孙无忌第十四人并代袭刺史,以本官为宋州刺史,改封梁国公。事竟不行。

十三年,加太子少师,玄龄频表请解仆射,诏报曰:“夫选贤之义,无私为本;奉上之道,当仁是贵。列代所以弘风,通贤所以协德。公忠肃恭懿,明允笃诚。草昧霸图,绸缪帝道。仪刑黄阁,庶政惟和;辅翼春宫,望实斯著。而忘彼大体,徇兹小节,虽恭教谕之职,乃辞机衡之务,岂所谓弼予一人,共安四海者也?”玄龄遂以本官就职。时皇太子将行拜礼,备仪以待之,玄龄深自卑损,不敢修谒,遂归于家。有识者莫不重其崇让。玄龄自以居端揆十五年,女为韩王妃,男遗爱尚高阳公主,实显贵之极,频表辞位,优诏不许。十六年,又与士廉等同撰《文思博要》成,锡赉甚优。进拜司空,仍综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抗表陈让,太宗遣使谓之曰:“昔留侯让位,窦融辞荣,自惧盈满,知进能退,善鉴止足,前代美之。公亦欲齐踪往哲,实可嘉尚。然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玄龄遂止。

十七年,与司徒长孙无忌等图形于凌烟阁,赞曰:“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高宗居春宫,加玄龄太子太傅,仍知门下省事,监修国史如故。寻以撰《高祖、太宗实录》成,降玺书褒美,赐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龄丁继母忧去职,特敕赐以昭陵葬地。未几,起复本官。太宗亲征辽东,命玄龄京城留守,手诏曰:“公当萧何之任,朕无西顾之忧矣。”军戎器械,战士粮廪,并委令处分发遣。玄龄屡上言敌不可轻,尤宜诫慎。寻与中书侍郎褚遂良受诏重撰《晋书》。于是奏取太子左庶子许敬宗、中书舍人来济、著作郎陆元仕刘子翼、前雍州刺史令狐德菜、太子舍人李义府薛元超、起居郎上官仪等八人,分功撰录。以臧荣绪《晋书》为主,参考诸家,甚为详洽。然史官多是文咏之士,好采诡谬碎事,以广异闻;又所评论,竞为绮艳,不求笃实,由是颇为学者所讥。唯李淳风深明星历,善于著述,所修《天文》、《律历》、《五行》三志,最可观采。太宗自著宣、武二帝及陆机、王羲之四论,于是总题云“御撰”。至二十年,书成,凡一百三十卷,诏藏于秘府,颁赐加级各有差。

玄龄尝因微谴归第。黄门侍郎褚遂良上疏曰:“君为元首,臣号股肱,龙跃云兴,不啸而集,苟有时来,千年朝暮。陛下昔在布衣,心怀拯溺,手提轻剑,仗义而起。平诸寇乱,皆自神功;文经之助,颇由辅翼。为臣之勤,玄龄为最。昔吕望之扶周武,伊尹之佐成汤;萧何关中,王导江外,方之于斯,可以为匹。且武德初策名伏事,忠勤恭孝,众所同归。而前宫、海陵、赁凶恃乱,干时事主,人不自安。居累卵之危,有倒悬之急,命视一刻,身縻寸景。玄龄之心,终始无变。及九年之际,机临事迫,身被斥逐,阙于谟谋,犹服道士之衣,与文德皇后同心影助。其于臣节,自无所负。及贞观之始,万物惟新,甄吏事君,物论推与,而勋庸无比,委质惟旧。自非罪状无赦,缙绅同尤,不可以一犯一愆,轻示遐弃。陛下必矜玄龄齿发,薄其所为,古者有讽谕大臣遣其致仕,自可在后,式遵前事,退之以礼,不失善声。今数十年勋旧,以一事而斥逐,在外云云,以为非是。夫天子重大臣则人尽其力,轻去就则物不自安。臣以庸薄,忝预左右,敢冒天威,以申管见。”

二十一年,太宗幸翠微宫,授司农卿李纬为民部尚书。玄龄时在京城留守。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玄龄但云李纬好髭须,更无他语。”太宗遽改授纬洛州刺史。其为当时准的如此。

二十二年,驾幸玉华宫。时玄龄旧疾发,诏令卧总留台。及渐笃,追赴官所,乘担舆入殿,将至御座乃下。太宗对之流涕,玄龄亦感咽不能自胜。敕遣名医救疗,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减损,太宗即喜见颜色;如闻增剧,便为改容凄怆。玄龄因谓诸子曰:“吾自度危笃,而恩泽转深,若孤负圣君,则死有余责。当今天下清谧,咸得其宜,唯东讨高丽不止,方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吾知而不言,则衔恨入地。”遂抗表谏曰: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⑦。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⑧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今古,为中国患害者,无如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间。其后延陀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换于流沙,吐浑首鼠于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高丽历代逋诛,莫能讨击。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月,即拔辽东。前后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此圣心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

且陛下仁风被于率土,孝德彰于配天。睹夷狄之将亡,则指期数岁;授将帅之节度,则决机万里。屈指而候驿,视景而望书,符应若神,算无遗策。擢将于行伍之中,取士于凡庸之末。远夷单使,一见不忘;小臣之名,未尝再问。箭穿七札,弓贯六钧。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文锋既振,则管磬自谐;轻翰暂飞,则花葩竞发。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褒秋毫不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诉斯绝。好生之德,焚障塞于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于屠肆。凫鹤荷稻梁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征之柩,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于庶狱。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具,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恐兽穷则搏。且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于行阵之间,委之于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灵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冤痛也。且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丽违失臣节,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除之可也。有一于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王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

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以保万代巍巍之名。发沛然之恩,降宽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许高丽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谨罄残魂余息,预代结草之诚。倘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

太宗见表,谓玄龄子妇高阳公主曰:“此人危惙如此,尚能忧我国家。”

后疾增剧,遂凿苑墙开门,累遣中使候问。上又亲临,握手叙别,悲不自胜。皇太子亦就之与之诀。即目授其子遗爱右卫中郎将,遗则中散大夫,使及目前见其通显。寻薨,年七十。废朝三日,册赠太尉、并州都督,谥曰文绍,给东园秘器,陪葬昭陵。玄龄尝诫诸子以骄奢沉溺,必不可以地望凌人,故集古今圣贤家诫,书于屏风,令各取一具,谓曰:“若能留意,足以保身成名。”又云:“袁家累叶忠节,是吾所尚,汝宜师之。”高宗嗣位,诏配享太宗庙庭。

子遗直嗣,永徽初为礼部尚书、汴州刺史。次子遗爱,尚太宗女高阳公主,拜附马都尉,官至太府卿、散骑常侍。初,主有宠于太宗,故遗爱特承恩遇,与诸主婿礼秩绝异。主既骄恣,谋黜遗直而夺其封爵,永徽中诬告遗直无礼于己。高宗令长孙无忌鞠其事,因得公主与遗爱谋反之状。遗爱伏诛,公主赐自尽,诸子配流岭表。遗直以父功特宥之,除名为庶人。停玄龄配享。



《旧唐书》卷六六



〔注 释〕



①“诳惑”句:诳惑黔黎:假言迷惑百姓。诸后藩枝:指皇帝的后辈诸王。②耸壑凌霄:比喻出人头地,飞黄腾达。③隐太子:指李建成。④“阽(dian,旧读yan)危”句:“阽”为近边欲坠之意,故阽危即危险。⑤事钟压纽:符合君临臣民的预兆。⑥“稽颡”句:稽颡(sang)请罪:叩头请罪。悚惧踧踖:踧踖(cu ji),恭敬而局促不安的样子。⑦“戢”句:戢(ji):收敛。兵恶不戢,武贵止戈:兴兵忌讳不能收敛,武功贵在可止干戈。⑧洎(ji):及:到。



〔相关史料〕



房玄龄,齐州临淄人也。初仕隋,为隰城尉,坐事,除名徙上郡。太宗徇地渭此,玄龄杖策①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署:旧时指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这里指暂任)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遂罄竭心力。是时,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宝,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与之潜相申结②,各致死力。累授秦王府记室,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



唐·吴兢《贞观政要·任贤》



房玄龄、杜如晦微时③,曾自周偕之秦,宿敷水店。适有酒肉,夜深对食,忽见两黑毛手出于灯下,若有所请,乃各以一炙置手中。有顷复出,若掬。又各斟酒与之,遂不复见。食讫,背灯就寝。至二更,闻衔中有连呼王文昂者,忽闻一人应于灯下。呼者乃曰:“正东二十里,村人有筵神者,酒食甚丰,汝能支否④?”对曰:“吾已醉饱于酒肉,有公事,去不得,劳君相召。”呼者曰:“汝终日饥困,何有酒肉?本非吏人,安得公事,何妄语也?”对曰:“吾被界吏差直二相,蒙赐酒肉,故不得去,若常时闻命,即子行吾走矣。”呼者谢而去。



《太平广记》卷三二七



玄龄自以一居端揆(端揆:相位)十有五年,频抗表辞位,优诏(优诏:颁发优待的诏命。亦作优旨)不许。十六年,进拜司空,仍总朝政,依旧监修国史。玄龄复以年老请致仕。太宗遣使谓曰:“国家久相任使,一朝忽无良相,如失两手。公若筋力不衰,无烦此让。自知衰谢,当更奏闻。”玄龄遂止。太宗又尝追思王业之艰难,佐命之匡弼,乃作《威风赋》以自喻,因赐玄龄,其见称类如此。



《贞观政要·任贤》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在翠微宫(翠微宫:唐离宫名。在今西安市终南山中),授司农卿(司农卿:司农寺长官,掌管粮食积储、仓廪及京中朝官禄米供应等)李纬户部尚书。房玄龄是时留守京城。会有自京师来者,太宗问曰:“玄龄闻李纬拜尚书,如何?”对曰:“但云‘李纬大好髭须’,更无他语。”由是改授洛州刺吏。



《贞观政要·择官》



(房玄龄)既总任百司,虔恭夙夜,尽心竭节,不欲一物失所。闻人有善,若己有之。明达吏事,饰以文学,审定法令,意在宽平。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⑤。论者称为良相焉。



《贞观政要·任贤》



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唐太宗)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唯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以为:“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陛下功名威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且陛下每决一重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膳,止音乐者,重人命也。今驱无罪之士卒,委之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独不足愍(悯)乎!向使高丽⑥违失臣节,诛之可也;侵扰百姓,灭之可也;他日能为中国患,除之可也。今无此三条而坐烦中国,内为前代雪耻,外为新罗报仇,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乎!愿陛下许高丽自新,焚陵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⑦。臣旦夕入地,倘蒙录此哀鸣,死且不朽!”玄龄子遗爱尚上女高阳公主,上谓公主曰:“彼病笃如此,尚能忧我国家。”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甍。



《资治通鉴·唐纪》卷一九九



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玄龄自义旗之始翼赞⑧盛功,武德之季冒死决策,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缙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如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退之以礼;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顷之,玄龄复避位还家。久之,上幸芙蓉园,玄龄敕子弟汛扫门庭,曰:“乘舆且至!”有顷,上果幸其第,因载玄龄还官。



《资治通鉴·唐纪》卷一九八



〔注 释〕



①杖策:带着计谋。②潜相申结:悄悄联络。③微时:还未当官之时。④能支否:能应付吗?⑤无隔疏贱:不论疏远或贫穷,意为一视同仁。⑥高丽:朝鲜。⑦远肃迩安:远近都平安无事。迩即近。⑧翼赞:辅助。



中国古代正史有哪几部,内容简要
答:隋书:主要记载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 南史: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北史:记述从北魏登国元年(386)到隋义宁二年(618)的历史。《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

李世民为什么参与前代史书撰写
答:令人惊诧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还参与了《晋书》的修撰!旧版的《晋书》都会特别题为“唐太宗文皇帝御撰”。这也使得《晋书》在同类史书中的地位高出了若干倍。《晋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三国司马懿时期,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参与编写的有二十多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

后世如何评价司马睿?司马睿有哪些轶事典故?
答:魏收:“司马睿之窜江表,窃魁帅之名,无君长之实,局天脊地,畏首畏尾,对之李雄,各一方小盗,其孙皓之不若矣。”曹毗:“运屯百六,天罗解贯。元皇勃兴,网笼江汉。仰齐七政,俯平祸乱。化若风行,泽犹雨散。沦光更耀,金辉复焕。德冠千载,蔚有余粲。”房玄龄:“晋氏不虞,自中流...

自唐修《晋书》开始中国古代正史的修撰方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_百 ...
答:贞观三年(629)唐太宗决定把史馆移到皇帝直接控制下的门下省,修史工作,统由宰相任监修。这一措施,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书编纂工作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此,纪传体正史的编纂全由政府掌握,而宰相监修国史也就成为以后历朝修史的定制。《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官修史书是怎么诞生的?
答:另外,臧荣绪的《晋书》毕竟是个人著作,难免遗漏一些重要史料,比如其中就没有包含与东晋并存的十六国历史。 李世民曾经对《晋书》总编房玄龄说,我看《汉书》的史官收录了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东西就是浮华辞藻的堆砌,哼哼唧唧,记录在《史书》中有...

东晋名士、将领谢尚简介,关于谢尚的典故有哪些?
答:房玄龄:① 简侯任总中台,效彰分阃;正议云唱,丧礼堕而复弘;遗音既补,雅乐缺而还备。君子哉,斯人也!② 安西英爽,才兼辩博。宣力方镇,流声台阁。 田余庆:① 陈郡谢氏在东晋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以谢鲲、谢尚、谢安三个人物为代表。谢鲲跻身玄学名士,谢尚取得方镇实力,谢安屡建内外事功。② 谢尚曾配合殷浩...

记载汉朝和唐朝的野史书集有什么?
答:《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太平广记》中收录了很多唐代的传奇小说 《册府元龟》为宋代四大部书之一,...

《令狐德棻》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令狐德棻》人物故事小传
答: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修《周史》,中书舍人李百药修《齐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陈史》,秘书监魏征修《隋史》,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总监诸代史。众议以《魏史》既有魏收、魏澹二家,已为详备,遂不复修。德棻又奏引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德棻仍...

房玄龄是如何评价司马柬的?他有哪些成就?
答:人物成就 司马柬于太康十年(289年)改封为秦王,经营关中,虽然英年早逝,但司马邺被作为其继嗣,打下了西晋王朝在洛阳沦陷之后,司马邺以秦王身份为基础登上皇位,在长安为帝四年的基础。历史评价 房玄龄等《晋书》:①“沈敏有识量。”;②“性仁讷,无机辩之誉。”

晋朝荀崧小女儿荀灌的事迹?
答:荀灌当时十三岁,于是率领好几十名勇士,晚上出城突围。敌人追赶得很急,荀灌督促激励官兵,一边交战一边前进,进入了鲁阳山才甩掉了追兵。亲自面见石览请求派兵救援,又替荀崧写信向南中郎将周访请求救援,并愿意和他结为兄弟,周访立即派儿子周抚率领三千人会合石览一同救援荀崧。敌人听说救兵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