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对联的故事 之李群玉

作者&投稿:莘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群玉的对联故事~

相传唐朝诗人李群玉年轻时进京赶考那天,途中遇雨。由于大雨倾盆,他疾步赶到一家屋檐下躲雨。这时,有一个挑运食盐的盐客也和他在同一块屋檐下躲雨,屋檐水如束如注般泄入两只盐筐中。盐客见李群玉是书生打扮,料定他是进京赶考的。便说:“我出一上联,你对对看。”说着,吟半联道:
盐客挑盐檐下站,檐水滴盐。
李群玉初听此联句,觉得肤浅易对。可一经仔细琢磨,方知颇有讲究,其中有3个“盐”字与两个“檐”字同音迭用,非常难对。李群玉虽搜索枯肠,反复试对,均不如意,心里万分惭愧:“说什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然连个挑盐的脚夫出的联句都应付不了,还考什么京试?就是考了,恐也无望。”遂放弃了进京应试的念头。雨停后,他硬要和挑盐的盐客结伴而行,重回旧路。虽经盐客再三劝说,他执意不肯上京赴试。摆渡的船夫见李群玉进京赶考又折了回来,觉得奇怪,问他怎么南辕北辙,又回转来了。他便把盐客出联相试一事述说了一遍。摆渡的船夫一听,朗声笑道:这有何难,我替你对——
舟人驾舟洲上来,洲岸停舟。
盐客一听,连连叫绝。船夫对李群玉说:“这下你可以宽心地去应试了。”盐客也再三相劝。谁知李群玉不仅未能宽心,反倒越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竟说连家也无颜面回去了。盐客和船夫深感内疚,再三苦苦相劝,李群玉说什么也不愿回去,下决心从此过流浪苦学的生活。由此,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及至晚年,方被宰相斐度举荐,向朝廷献诗三百, 得授弘文馆校书郎,由之名声大振。一生交游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大江南北。李群玉著有诗前集3卷,后集5卷。《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

传说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李群玉游学到湖南梦溪一带,天黑了,才找到一所破庙作为栖身之所。他睡在庙内一条破木凳上,蚊子满屋飞舞,在他周围盘旋,他只得用蒲扇一个劲地扑赶,因而睡不安稳。

隔壁房内住着一位私塾先生,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哼哼哼地念叨不止。李群玉更觉烦躁,便结合自己的坎坷遭遇,高声吟上联道:
什么蚊(文)子,哼来哼去,欺我未曾设帐。

批改作业的私塾先生听他把自己喻为嗡嗡不止的蚊子,大为恼火,又不便直接发作。恰好他此时看见一只老鼠贼头贼脑地钻进了书箱,便顺手抛去一本书赶老鼠,随口吟对道:
何方客人,跳进跳出,谅你不能吃书!
原来,澧县方言把老鼠称为“高客”,故有此句。
真是不打不成交。庙里的和尚听了他们的对句,很赞赏他俩的才华,第二天便主动出面,使二人得以结识,并说起修缮寺庙之事,请他们二位拟副对联。和尚说:“这寺庙名叫大安寺,希望联首能嵌入'大安’二字”。李群玉听罢,又出口成联:
大将蔺相如,完璧归赵;安邦班定远,投笔封侯。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既符合主人的意图,又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那位私塾先生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私塾先生因佩服李群玉之才,便请李群玉到他房中作客。李群玉进到房内,见先生藏书极丰,喜不自胜,便拿起书贪婪地翻看起来。先生本想与李群玉倾心一谈,不料李群玉却只顾看书。先生便风趣地说:
何必读尽天下书?能以致用,便为实学。
李群玉也不抬头,一边翻书,一边脱口对道:
纵然周知世上事,不识时务,总是愚人。
内含自责之意,但意犹未足,又出上句道:
话虽到口边,三思更好。
私塾先生宽容地笑答道:
事纵放得下,再慎何妨!
表示自己已经谅解,不应针锋相对。接着又出句夸赞李群玉说:
大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
自责眼珠无光,小看了人。李群玉却连连摆手:不敢,不敢!有言道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①
①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真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通过答对,二人越说越投机,相见恨晚,从此结为忘年之交。私塾先生便恳请李群玉到自己家中去作客。李群玉见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因庙里的和尚是两人的引见人,也随同前往。
时值盛夏,行至正午,热不可耐。先生说:
前路赤日炎炎,试问能行几步?
李群玉扬手一指前面不远处路旁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松树道:
这里凉风习习,何妨暂坐片时!
树下歇息时,私塾先生说,有一比下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请你属对。句云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李群玉思索良久说:“好,我们继续赶路吧!
”说着,便与先生和长老一同起身赶路。当他们行至田埂小道上时,三人走成了一条线,先生在前边领路,和尚居中,李群玉押后。
这时,李群玉想出了妙句,脱口对道:
前人后人,三人成众。
到了私塾先生的家,他们便饮酒闲谈起来。
他们一边饮酒,一边闲谈。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为题,出了个字谜上联: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我不绕弯子。这是个'攀’字。”
李群玉说:“好!我也用字谜联对你这句”。说着,他扬手一指屋外树枝间的大蜘蛛网道: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我也不绕弯子。这是个' 乐(乐)’字”。

晚上,李群玉和塾师、长老和尚在院内纳凉。塾师从屋内拿出两把折扇,双手抖开,做了个“抛水袖”的动作,把腰一躬,分别递给李群玉和长老,道:
揖让月在手。
长老不禁叫好:“好一个'月在手’,诗意特浓!”李群玉接过扇子,扇了两下,对道:
摇动风满怀。
长老更是拍手叫好:“妙!有气势!”
塾师笑着手指天空中的一弯明月道:
片月为船,撑入银河七姊买。
李群玉也仰头望天,看见满天明朗的繁星直朝他眨眼睛,仿佛是在提醒他。便也笑着对道:
繁星布局,变成棋子八仙移。
此时,忽听远处响起寺庙的钟声,悠扬悦耳。微风拂来,花香扑鼻。塾师禁不住脱口出句道: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环顾四周夜景,但见月光如水,竹林里萤火虫忽明忽灭,遂灵机一动,对道:
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
李群玉同长老和尚在塾师家一场饮酒对句,甚觉惬意,兴尽而止,便想同长老同归寺庙。
塾师挽留不住,一直送到小桥边。
塾师见李群玉与长老走远了,顾影自怜,口中喃喃吟道:
独立桥头,人影不随流水去。
李群玉闻句,停下脚步,联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涯,禁不住对下联道:
孤眠野馆,梦魂常往故乡回。

塾师见李群玉有些黯然神伤,起了归家之念,联想到三人两天来以文相交,联对唱和,忽又天各一方,不免执意挽留。长老也从旁苦留。李群玉见推辞不过,同意再住几天。

这一住,直住到临近春节,他们才放李群玉起程回归故里。塾师因舍不得离开李群玉,便决意要一同前往。长老将两人送到涔水河边,等两人上船之后,还千叮咛,万嘱咐,道不尽的离别之情。船夫此时正在吹火煮饭,弄得烟气四散,呛得他们个个流泪。李群玉把塾师拉向一边出句道:
流泪眼对流泪眼。
塾师接口对道:
断肠人送断肠人。
长老擦了一把眼泪,呵呵笑道:“这是烟薰的。”李群玉却语意双关地说: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塾师正要开口应对,不料却被长老制止。长老抢先对道:
欲心为欲(心字底),各宜捺住早成名
李群玉和塾师见长老如此情深意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自从李群玉和塾师2 人与长老和尚分手之后,便结伴而行,乘船沿涔水而下,返归故里。

却说小船行至津市,天已傍黑,船夫便将船靠了岸。吃过饭后,船家提议上岸到街上看看。李群玉与塾师欣然同意,整好衣冠,上得岸来,到街上一看,见街上正在演戏,便禁不住一起向戏场走去。
戏场不大,看戏的人也不很多,他们赶到时,戏刚刚开演。塾师指着舞台感慨地说:
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李群玉指着舞台上的演员对道:
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随着戏剧情节的展开,观众深深为剧中人物的遭遇不平。塾师说: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李群玉劝塾师道:
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塾师禁不住又评论道: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须臾事。
李群玉也止不住评论道:
眼前何足道,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塾师意犹未尽,又出句道: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他放开眉眼做。
李群玉接口对道: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做样,唯吾脚踏实地观。
散戏后,李群玉与塾师、船家一边走,一边议论,谈得津津有味。船家说:还是老话说得好——
唱字两个曰,曰喜怒,曰哀惧,无妨借口传话。
李群玉接口道:
戏字半边虚,虚山河,虚社稷,谁知动干闹戈。
船家因对剧中的一些情节持怀疑态度,觉得戏既像真又像假,一时竟弄不明白。说: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李群玉笑着用胳膊碰了碰塾师,对道: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上了船,他们仍在争论不休。塾师觉得饿了,连声催促船家上酒上菜。道: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李群玉端起酒杯,说:先生可还记得去年夏天在贵府那句——
酒热无须汤盏烫?现在是:酒凉无须汤盏烫,热也罢,冷也罢,喝罢!
他们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躺下,塾师竟不顾时令,抖开折扇,一边扇,一边对道:
热也罢,冷也罢,扇罢!
惹得李群玉和船家大笑不止。
睡着睡着,塾师竟醉眼朦胧地又出上句:
幽情自向闲中学。
李群玉闻句,睡眼惺忪地对下句道:
佳句能从枕上来。

这一觉,他们直睡到天放大亮,日上三竿。出舱一看,昨夜竟下了一场大雪,经太阳一照,舱顶的积雪消融,水滴自舱顶直落入江水之中,叮咚作响。塾师触景生情,又出句说: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这不禁使李群玉想起赶考途中路遇盐客斗对之事来。他一面回忆往事,一面听着江中哗哗作响的流水声,放眼岸上,但见阵阵冷风吹过,卷起一股雪烟。他把塾师的袖子一拉,用手一指,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塾师笑道:“好你个李群玉,这可真叫天助你也!”

赏罢晴雪美景,两人又到船主处闲谈,看到船上新装了许多木桶,便问船家装运何物。船家告诉他们,是今早才从津市上船的桐油和生漆。塾师凝神默想了一会儿,道:“我出一比更绝的上句,看是否还有天能助你?”说完便吟上句道:
船装油漆桶,油七桶,漆八桶。

此句出得实在奇绝,“漆”、“七”二字同音,语音双谐,使李群玉着实有些发慌。但他却不动声色,放眼四周,搜寻一番,微笑着说:“天不助人助!”塾师不解其意,也向四周扫视一番,仍觉茫然。李群玉指着岸上一个手提菜把的买菜者对下句道:
手提葱韭把,葱九把,韭十把。
塾师不禁惊呼:“绝妙,妙绝!”

船行至关山,李群玉见左岸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山溪汩汩,景色如画,便提议船家停岸登山游玩。当他们登上一座山岗,放眼眺望,只见高树隐映之中,有一高阁,飞檐翘角。塾师禁不住出句道: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
李群玉看着奔来眼底的无数山岗,对道:
远峰远看,近峰近看,人上山上观山。
塾师又道:
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再走。
李群玉劝道:
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重来。
这一玩,直到尽兴,他们三人才回到江边。塾师感慨地说:
鸿是江边鸟。
李群玉归心似箭,道:我的水竹居四周尽是桑林,恰可对你:
蚕为天下虫。
塾师看着江边一涨一落的浪头,道:
少水沙即现。
李群玉说:
是土堤方成。

上船之后,船主见他们两个出口珠玉,很是佩服,又见那边码头上几个人在和船夫为船钱而讨价还价,便说:“我是个粗人,不会你们的文雅话。我出个白话上联,你们对对看:
港口讲口,港口因船钱讲口。
原来,澧县方言中,“港”、“讲”同音。塾师吟咏了两遍,说:“这是同音异字对,最难对,我是无能。看看我们这位诗人本领如何?”
李群玉想了一会儿,也觉甚难,便对船主人说:“容我再想想。”船行了约四五里路,李群玉发现山坡上的砖瓦窑边,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指手划脚,心中一动,说:你们看,下联有了:
窑头摇头,窑头为瓦价摇头。
众人闻句,齐声叫绝。
塾师随李群玉走完水路,告别船主,登上仙眠洲,只见桑林深处透出一片绿雾,那便是李群玉的水竹居。走进绿雾,只听得鸟声呢喃,竹枝扶疏,塾师禁不住赞叹说:“好一个百鸟朝凤之处!”
李群玉用手扳弯一竿竹子,一边示意一边说:
栖凤枝头犹软弱。
塾师接口说:
成龙形象已依稀。
走进竹林深处,便是李群玉居住的仙眠洲水竹居。塾师道:
三分水竹三分屋。
李群玉看着从竹林中射进的阳光,照耀得满地晃动如金,深有感慨地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说完,忙让塾师进屋,吩咐书僮去烹茶。
书僮提着竹篮,到竹林里捡了些竹叶,生火煮茶。塾师见状,笑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李群玉当时正在院子里劈柴,闻声对道:
劈碎松根煮菜根。⑥
对毕,他拾柴进屋,对塾师说:“先生切勿见笑,到我这里,只有粗茶、淡饭、薄酒。不过,饭管饱,酒管足,联管对!”
“无妨,无妨。”塾师截断李群玉的话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对道:
品字三方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随即唤书僮提来酒壶,二人开怀畅饮。正饮间,塾师感慨道:“比不得你了,吾垂垂老矣,想过去: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殊可愧。
李群玉说:先生此言差矣!我是: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三杯酒下肚,狂劲上来。塾师出句道:
入座三杯醉者也。
李群玉连忙去扶先生,接口对道:
出门一拱歪之乎。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魏晋时名士刘伶与友人所对(一说系刘伶对花匠李春出句);有说是明代唐伯虎与文友见有人醉酒戏对;有说某翰林巧对。钱泳在《履园丛话.笑柄》中称,他曾在河南永城、睢州一带的酒店里见到过此联,且有“足可喷饭”之评。
李群玉和塾师两人饮酒毕,才到卧榻去休息。坐于榻上,塾师举手一拂,顿有灰尘弥漫而来。李群玉正待要唤书僮前来训斥,被塾师拦住,劝道:“我们回来得突然,书僮年幼,不必怪他,我出一上联,解你此烦:
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

李群玉这才消了气,双手抱在胸前,在榻前踱步,踱到窗前,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扑进屋来的新鲜空气,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然后退到榻前,对塾师道:
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
对毕,坐于榻上。塾师笑问李群玉:“可有妻室?”李群玉摇摇头。塾师又问:“可有意中人?”李群玉仍是摇摇头道: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塾师呵呵笑道:我在家时是: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如今老矣,再说也毫无浪漫气息。要是年轻时,那可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呢!”说完,躺在榻上,高声道: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

   名人与对联的故事有很多,例如:
郑板桥在山东当县令时,有一天来了位告状的老先生。原来有户人家年初的时候,请他到家中教书,那年月没有劳动法,也没签用工合同,双方口头讲定一年酬金八吊钱。没想到,到了年底主人不但分文不给,反说老先生胸无点墨,误人子弟。待要和他理论时,竟被乱拳打出,眼见一年白干,衣食无着,无奈之下老先生只得告官。  郑板桥听罢,决定先考考老先生的文才,就指着大堂上悬挂的灯笼出联:  四面灯,单层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  老先生对的是:  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  郑板桥一听二话没说,马上传唤那家主人,责令其加倍付钱,并留老先生在衙中做事,解决他此后的衣食。

祝枝山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祝枝山碰见了一个叫徐子建的师爷。这位师爷自命不凡,傲气十足,夸口说没有能难住他的对子。这回相遇,他提出要和祝枝山比对子。祝枝山问:“谁出?谁对?”“当然是你出,我对喽!”师爷满不在乎地说。祝枝山微微一笑,说出上联: 三塔寺前三座塔; 徐子建一听:就这个呀,有什么难的?张口对出: 五台山上五层台。 师爷正催促出个新对子时,祝枝山说 :“还没完,我能加字。”“这有什么?我也能添字。”祝枝山继续说: 三塔寺前三座塔,塔、塔、塔 徐子建想都没想,就说: 台山上五层台,台…… 他说不下去了,总不能说五个 “台”字吧?祝枝山说了句:“‘抬’不动了吧?”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3. 唐伯虎的故事 唐伯虎同祝枝山因事到乡村,看到农夫车水。祝出对曰: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唐对道: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祝唐之对实属巧妙,传诵一时。
  另有《笑笑录》云,唐伯虎为一商人写对联,曰: “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其人嫌该联表达的意思还不明显,不太满意。唐伯虎给他另写了一副,曰: 门前生意,好似夏月蚊虫,队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其人大喜而去。 蚊子、虱子,皆为嗜血动物,人人见而厌之。以此比喻生意和铜钱,形象不言而喻。此商人居然“大喜”,足见其无知与浅薄,联趣正在这里。此联除用比喻外,还用了重言(队,越)。 明朝大画家、大诗人唐伯虎,他风流成性,为了秋香,他自称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卖身到华府为奴,改名华安,在华府他是书童,终日伴公子华文和华武读书。有一天,华太师带了两个儿子,还有教师爷和一群奴仆去春游,他游兴正浓,他想考一考自己的儿子学业学得怎样,他看见园里到处是蒲叶、桃树和葡萄,便随口吟出上联来: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谁知这华文华武兄弟俩是一对活宝,自然是张口结舌,对不出来。那师爷是奉承的高手,平日只知溜须拍马,他见自己的学生对不出来,马上恭维说:“太师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文才盖世无双,这上联虽然是信手拈来,但是这是绝对,蒲叶和桃叶的谐音组成葡萄叶,草本木本又指出了它的科目,这实在是一首绝联,任何人都无法可对,佩服!佩服!”  唐伯虎听了,独自在那里哂笑,华太师得到师爷的恭维,正在沾沾自喜,看见华安哂笑,勃然大怒道:“大胆的奴才!你为何哂笑?难道你能对此联?”  唐伯虎跪下禀道:“让奴才一试!”  他边走边观花园里的景致,目光在那两旁的花丛中观察,哦!有下联了,他随说出:“梅花、桂花、玫瑰花……”但念到此卡住了,  华太师说:“对下去!”  唐伯虎张口结舌,汗流浃背,尴尬非常,快要难住了,突然看见自己心爱的姑娘,秋香和另一个名叫春香的丫头站在华太师身旁,他脱口而出曰:“春香、秋香!”  华太师点头赞道:“梅花桂花的谐音是玫瑰花,春香、秋香又指出它们开花季节,‘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对得好,对得好呀!华安!回去可领奖赏!”  华太师看着自己愚昧的儿子感叹道:“鸡冠花未放!”华安向那师爷瞟了一眼,讽剌答道:“狗尾草先生!”  从此,华太师就不敢小看“华安”了,从交谈中,知他很有学问,但是总以为他真的是一个落泊的公子,哪里想到他却是一代名人,为了秋香姑娘,卖身为奴,做出这样荒唐事,从此华安就代替了教师爷的地位,由于得到唐伯虎的得力调教,华文、华武后来大有长进,也双双中了举,华太师为了报答“华安”,允许他自选一个丫头为妻,于是唐伯虎就选了秋香,成为文坛千古风流佳话。

李群玉因联结友

唐朝诗人李群玉在一个夏天到湖南梦溪游学。天黑了,他赶到一个破庙栖身。他睡到庙内一条破板凳上,蚊子满屋飞舞,在他周围盘旋,他只得用蒲扇不停地扑赶,因而睡不安稳。

隔壁房内住着一位私塾先生,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哼哼地念叨不止。李群玉更觉烦躁,高声吟出上联道:

什么蚊(文)子,哼来哼去,欺我未曾设帐?

私塾先生听他把自己喻为嗡嗡不止的蚊子,大为恼火,又不便直接发作,恰好此时他看见一只老鼠贼头贼脑地钻进书箱,便顺手抛去一本书赶老鼠,随口吟对道:

何方客人,跳进跳出,谅你不能吃书!

原来,澧县方言把老鼠称作高客,故有此句。

真是不打不成交,庙里的和尚听了他们的对句,很赞赏他们的才华,第二天便主动出面,使二人得以结识,并说起修缮寺庙之事,请他们二位拟副对联。和尚说:“这寺庙名叫大安庙,希望联首能嵌入‘大安’二字”。李群玉听罢,又出口成联:

大将蔺相如,完璧归赵;

安邦班定远,投笔封侯。

私塾先生自愧弗如,甘拜下风,很佩服李群玉的才学,便请李群玉到他房中做客。李群玉进到房内,见先生藏书甚丰,喜不自胜,便拿起书贪婪地翻看起来。先生本想与李群玉倾心一谈,不料李群玉只顾看书,便风趣地说:

何必读尽天下书?能以致用,便是实学!

李群玉头也不抬,一边翻书,一边脱口对道:

纵然周知世上事,不识时务,总是愚人。

内含自责之意,但意犹未尽,又出上句:

话虽到嘴边,三思更好。

私塾先生宽容地笑答道:

事纵放得下,再慎何妨!

表示自己已经谅解,不应针锋相对。接着又出上联夸赞李群玉:

大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

自责眼珠无光,小看了人。李群玉却摆手:不敢,不敢,有言道——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二人对答投机,相见恨晚,从此结为忘年之交。私塾先生邀李群玉到自己家中做客,李群玉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因庙里的和尚是二人的引荐人,便也随同前往。

时值盛夏,行至正午,热不可耐,先生说:

前路赤日炎炎,试问能走几步?

李群玉扬手一指不远处一棵如盖的大松树,道:

这里凉风习习,何妨暂坐片时?

树下歇息时,私塾先生说:我有一下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请您属对。句曰: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李群玉思索良久,说:“好句!我先想想,继续赶路要紧。”说着,便于先生、和尚一同起身赶路。当他们行至田埂小路时,三人走成了一条线,先生在前边领路,和尚居中,李群玉押后。这时,李群玉想出了妙句,说道:

前人后人,三人成众。

到了私塾先生家,他们三人便饮酒闲谈起来。因天气酷热,酒亦带温,先生风趣地吟上联道:

酒热无须汤盏烫。

李群玉正松衣宽带,只觉一阵穿堂风徐徐袭来,分外凉爽,应声对道:

厅凉不用扇车扇。

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为题,出了个字谜上联: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我不绕圈子,这是个‘攀’字”

李群玉说:“好!我也用字谜联来对您这句。”说着,他扬手一指屋外枝丫间的大蜘蛛网,道: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我也不绕圈子,这是个‘乐’字”。

到了晚上,他们三人在院内纳凉,先生从屋内拿出两把折扇,双手抖开,做了个“抛水袖”的动作,把腰一躬,分别递给李群玉和和尚,说道:

揖让月在手。

和尚不禁叫好:“好一个‘月在手’,特有诗意!”李群玉接过扇子,扇两下,对道:

摇动风满怀。

和尚拍手道:“妙,有气势!”先生手指天上的一弯明月,笑着说道:

片月为船,撑入银河七姊买。

李群玉也仰望天空,对着满天的星星朗声对道:

繁星布局,变成棋子八仙移。

此时,忽听远处响起寺庙的钟声,悠扬悦耳。微风拂来,花香阵阵。先生禁不住脱口说道: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环顾四周夜景,但见月光如水,竹林里萤火虫忽明忽暗,遂灵机一动,对道:

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

二人唱和频频,不觉夜已深,便兴尽而止,李群玉想同和尚归庙里歇息。先生便殷勤相送,一直送到小河边,见李群玉和和尚走远了,顾影自怜,喃喃吟道:

独立桥头,人影不随流水去。

李群玉闻句,联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涯,不觉随口应道:

孤眠野馆,梦魂常往故乡回。

先生见李群玉黯然神伤,想到这两天来三人以文相交,联对唱和,忽又天各一方,不免执意挽留,和尚也是恋恋不舍,苦劝李群玉多住些时日。李群玉见拗不过二人,便答应再住几天。

这一住,便到了临近春节,他们才放李群玉回归故里。先生因舍不得离开李群玉,便决定一同前往。和尚将二人送到涔水河边,等二人上船后,还千叮咛万嘱咐,道不尽离别之情。船夫此时正吹火做饭,弄得烟气四散,呛得他们个个流泪。李群玉把先生拉到一边出句道:
流泪眼对流泪眼。

先生接口对道:

断肠人送断肠人。

和尚擦一把眼泪,呵呵笑道:“这是烟熏的!”李群玉却语出双关说: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先生正要应对,不料却被和尚拦住,和尚说道:

欲心为欲,各宜撩住早成名。

与和尚分手后,二人结伴而行,顺涔水乘船而下,返归故里。这天行至津市,天色已晚,二人便上得岸来,到街上游览。见大街上正演戏,便走上前去,看起戏来。先生指着戏台感慨地说:

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李群玉指着戏台上的演员,说:

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随着戏剧情节的展开,人们都为戏中人物的遭遇不平。先生说: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李群玉道:

现身廉洁,游戏文章。

先生禁不住又评论道: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须臾事。

李群玉也评论道:

眼前何足道,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先生意犹未尽,又出句: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他放开眉眼做。

李群玉接道: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作样,唯吾脚踏实地观。

这时,又有人前来看戏,嫌前面的人站得太高挡住了视线,便开始埋怨、叫嚷,一时有些骚乱。李群玉劝道:

看不见莫吵,请问前面高见者。

先生也附和道: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来。

散戏后二人回到船上,先生觉得饿了,便催促船家上酒。李群玉端起酒杯,说:”先生还记得夏天时在贵府那句吗?现在是:

热也罢,冷也罢,喝罢。

他们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躺下歇息。先生竟不顾时令,打开折扇,一边扇一边对道:

热也罢,冷也罢,扇罢。

惹得李群玉和船家大笑不止。正睡着,先生半梦半醒中又出上联:

幽情自向闲中学。

李群玉睡眼惺忪答道:

佳句能从枕上来。

第二天,日上三竿二人才醒。走出船舱,发现昨夜竟下了一场大雪,太阳一照,舱顶的积雪融化,水滴自船顶落入江水之中。先生又出上联: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这不禁让李群玉想起那年赶考途中遇盐客斗队之事。他一面回忆往事,一面听着江中哗哗作响的流水声,放眼岸上,但见阵阵冷风吹过,卷起股股雪烟。他把先生的袖子一拉,用手一指,说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先生笑道:“好你个李群玉,真是天助你也!”

二人赏罢雪景,又来到船主处闲谈。看到船上新装了许多木桶,便问船家装运何物。船家告诉他们,是今早津市上船的桐油和生漆。私塾先生凝神默想了片刻,道:我出一更绝的上句,看你能否仍有天助?

船装油漆桶,油七桶,漆八桶。

此句出得实在是绝,”漆“、”七“二字同音,语音又谐,使李群玉着实有些发慌。但他却不动声色,放眼四周环视一番,仍觉茫然。正凝眉苦思,李群玉突然间发现岸上一个手提菜把卖菜的农人,顿时来了灵感,脱口对道:

手提葱韭把,葱九把,韭十把。

先生不禁惊呼:”绝妙!绝妙啊!“

船行至关山,李群玉见左岸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山溪汩汩,景色如画,便提议船家靠岸登山游玩。当他们登上一座山岗,放眼眺望时,只见高树掩映中,有一高阁,飞檐翘角,先生禁不住出句道: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

李群玉对道:
远峰远看,近峰近看,人在山上观山。

先生又道:
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再走。

李群玉劝道:
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重来。

这一玩,直到尽兴,两人与船家才回到江边。先生感慨道:
鸿是江边鸟。

李群玉归心似箭,道:我的故居四周都是桑树,恰可对你:
蚕为天下虫。

先生看着江边一涨一落的浪头,道:

少水沙即现。

李群玉说:

是土堤方成。

上船后,船主看他们两个出口朱玉,很是佩服,又见那边码头上几个人正和船夫为船钱讨价还价,便说:我是个粗人,不会你们的文雅话。我出个白话上联,你们对对看:
港口讲口,港口因船钱讲口。

原来,澧县方言中,“港”与“讲”同音。先生吟了两遍,说:“着两个同音异字对,最难对,我是无能。看看我们这位诗人如何?”

李群玉想了一会,也觉难对,便对船主说:“让我想想。”

船行了约四五里地,李群玉发现山坡上的砖瓦窑边,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指手画脚,心中一动,说:你们看,有下联了:

窑头摇头,窑头为瓦价摇头。

众人闻句,齐声叫绝。

却说私塾先生随李群玉走完水路,告别船主,登上仙眠洲,只见桑林深处透出一片绿雾,那便是李群玉的水竹居。走进绿雾,只听得鸟声呢喃,又见竹枝婆娑,先生叹道:“好一个百鸟朝凤处!”

李群玉用手扳弯一枝竹子,一边示意一边说:

栖凤枝头犹软弱。

先生答道:

成龙形象已依稀。

此句一出,惊得李群玉张皇四顾,连连摆手道:“龙是皇上形象,不是你我随便可比,快快打住!”

先生哈哈大笑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说说无妨。”

走进竹林深处的水竹居,先生道:

三分水竹三分屋。

李群玉看着竹林中透进来的阳光,照得满地晃动如金,深有感慨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李群玉把先生让进屋,便准备烹茶。他提着竹篮,到竹林里捡了些竹叶,生火煮茶。先生见状,笑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李群玉正要劈些木柴,闻声答道:

劈碎松根煮菜根。

对毕,二人哈哈大笑。李群玉进屋对先生说:“先生切勿见笑,到我这里,只有粗茶、淡饭、薄酒,不过饭管饱,酒管足,联管对!”

“无妨,无妨!”先生截断李群玉的话说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对道:

品字三方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尽一杯酒。

随即提来酒壶,二人开怀畅饮。正饮间,先生感慨道:比不得你了,吾垂垂老矣,想过去:

客来醉,客去睡,老来无事殊可愧。

李群玉说: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三杯酒下肚,狂劲上来,先生出句道:

入座三杯醉者也。

李群玉连忙扶正先生,接口对道:

出门一拱歪之乎。

二人饮酒毕,便回到卧榻休息。坐于榻上,先生举手拂拭,就觉有尘埃扑面而来。李群玉正要唤书童前来训斥,被先生拦住,劝道:我们回来得唐突,书童年幼不必怪他。我出一上联,解你此烦:

茅舍无人,难却款埃生榻上。

李群玉这才消了气,双手抱在胸前,在榻前踱步,踱到窗前,推开窗户,如水的月光泄进屋内,清新的空气也随之涌进。便对道:

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前。

接着,先生问李群玉:“可有妻室?”李群玉摇摇头。先生又问:“可有意中人?”李群玉又摇摇头,道: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先生笑笑道:我在家时是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接着说,如今老矣,也毫无浪漫气息。要是年轻时,那也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呢!说完,高声吟道:

放胆文章拼命酒。

李群玉与先生抵足而卧,在另一头对道:

无腔曲子断肠诗。

……第二天,二人对窗而坐,谈诗饮酒。先生道:

但倾杯酒哪计盏?

李群玉对道:

偶题诗句不须编。

先生转口道:

诗甘称弟子。

李群玉一听,赶忙起身离座道:晚生出言不慎,如有冒犯还望先生原谅。没有您的出句,哪有我的对句?您自称弟子,那晚生该如何称呼您呢?在下我唯一敢在先生前夸口者:

酒不让先生。

先生笑着,指着窗外的竹林,夸赞李群玉道:

虚心竹有低头叶。

李群玉看着竹林边那株铮铮铁骨般的腊梅对道:

傲骨梅无仰面花。

二人携手走出屋门,进到竹林,见遮阴处的积雪上留有鸡犬的足迹,先生出句道:

鸡随犬行,遍地梅花竹叶。

李群玉不禁大声叫好:“好句!好句!可怜我又要搜肠刮肚了。”

他俩来到大路上,看到人来人往。李群玉见路上有如松子的羊粪和如核桃般的马粪,便以此对句道:

羊跟马走,连路松子核桃。

当他们绕过竹林回转时,但见竹林上空,炊烟缭绕,书童正在屋内预备早点。先生赞叹道:好一幅水墨画,亦有一个好上联:

竹疏烟补密。

李群玉反复推敲,不得下句。待回到屋前,只见梅花横斜,雪裹其上,在深绿色竹林映衬下,越发楚楚动人,李群玉灵感突至,对道:

梅瘦雪添肥。

先生击掌赞道:“好!你对的下句绝妙无伦!不愧澧州才子!”说着,走到一株特别粗的竹子前,手摸竹干道:

根生大地,渴饮甘泉,未出土时先有节。

李群玉赞叹道:好句!既是实写翠竹,又巧抒胸臆,语意双关,难得啊!“他循竹梢望去,随即也吟出语意双关的下联:

枝横云梦,叶拍苍天,到凌云处更虚心。

先生又道:为人亦应如此——

无贪心,无私心,心存清白才快乐。

李群玉随声应道:是啊——

不寻事,不怕事,事留余地自逍遥。

这对因联成为好友的唐朝雅士,你唱我和,忘却了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