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怎么写(市政单位)

作者&投稿:厍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怎么写~

为有效应对
,提高企、事业单位应对
的能力,将
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至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
,维护社会稳定。
2编制依据
依据《
》、《
》可能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可能造成或者可能造成
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及《国家突发环境事故
》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适用于本企业可预见的环境污染及其他事故引发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
4.组织机构与职责权限

4.1组织机构
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构由领导机构、日常管理机构、现场处置机构组成,须明确组成各机构的部门和人员,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队伍的建设 ,并附
表示。
4.2职责权限
明确相关机构、责任人的
和权限。特别是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如需对生产线作出紧急关机、临时停产等决定的权限一定要明确。
5.突发环境污染事件防范重点、防范设施及防范措施
5.1防范重点
明确企、事业单位在生产、仓储或运输等环节中易发生事故的目标、岗位以及污染治理设施的具体位置,并附上具体

5.2防范设施
明确事故发生时能起到控制、减缓污染作用与防范重点相配套的设施和设备(如
事故应急池、燃油和硫酸

等)。
5.3防范措施
明确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现场监控、现场应急处置具体措施的内容以及组织方式和要求。
6. 应急响应
6.1.响应程序和内容
6.1.1当接到发布的
预警信息或
后,公司应急
立即启动相应的
,应急工作小组成员快速集结赶到事故现场,同时,现场人呗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并根据事态及时救援,防止事扩大。(*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信息报告的部门、渠道、时限、程序等要求,并附
。)
6.1.2明确突发环境事件报告方式(电话和文字)与报告内容要求(事发时间、地点、污染物种类、数量或浓度以及严重和危害程度、可能造成的后果和影响范围)。
6.1.3启动相应应急处置措施。
6.2.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结束的条件、程序、决策机构,应急过程的评价程序和要求。
7.
处置
7.1明确污染物消除、处置,现场清理等工作程序。
7.2明确污染损害评估、补(赔)偿工作的组织、配合及落实。
8.

8.1 资金保障
须明确应急经费来源。
8.2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企业应急机构各成员及与当地政府应急联动部门的通讯方式,联系方式和通讯录。
8.3物质与装备保障
8.3.1.要有满足现场应急处置人员使用的防护装备。
8.3.2.要有物资的储备,根据本单位污染特征储备消除污染物的各种物质,要在数量、位置分布和使用功能上满足应急时的需要。
8.3.3.要有用于现场应急处置使用的机械装备(如大、
、起吊机)储备或借助外来支持的固定合作方式及联系方式。
8.3.4.企、事业
据自身情况自定的一些

9.宣传、培训与演习
9.1职工宣传教育
向职工公布本企、事业突发环境
、报警电话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职工的防范意识和相关心理准备,提高职工的防范能力。
9.2培训
明确日常管理和现场处理等应急机构的领导、企业技术人员和工人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等要求。
9.3演习
明确每年演习的内容和频次(演习每年不少于一次)。

可以根据你单位的性质,到百度文库查找下载相应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资料,然后结合你单位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

  编制应急预案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a)全面分析本单位危险因素,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b)排查事故隐患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情况,并在隐患治理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事故的危害程度;

  c)确定事故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d)针对事故危险源和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e)客观评价本单位应急能力;

  f)充分借鉴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教训及应急工作经验。

  3.2 编制程序

  3.2.1 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

  结合本单位部门职能分工,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领导的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组,明确编制任务、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计划。

  3.2.2 资料收集

  收集应急预案编制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技术标准、国内外同行业事故案例分析、本单位技术资料等)。

  3.2.3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在危险因素分析及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的基础上,确定本单位可能发生事故的危险源、事故的类型和后果,进行事故风险分析,并指出事故可能产生的次生、衍生事故,形成分析报告,分析结果作为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

  3.2.4 应急能力评估

  对本单位应急装备、应急队伍等应急能力进行评估,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3.2.5 应急预案编制

  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注重全体人员的参与和培训,使所有与事故有关人员均掌握危险源的危险性、应急处置方案和技能。应急预案应充分利用社会应急资源,与地方政府预案、上级主管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预案相衔接。

  3.2.6 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编制完成后,应进行评审。内部评审由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外部评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负责安全管理的部门组织审查。评审后,按规定报有关部门备案,并经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签署发布。

  4 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

  应急预案应形成体系,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订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生产规模小、危险因素少的生产经营单位,综合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可以合并编写。

  4.1 综合应急预案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4.2 专项应急预案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煤矿瓦斯爆炸、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应按照综合应急预案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制定,并作为综合应急预案的附件。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4.3 现场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5 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5.1 总则

  5.1.1 编制目的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的目的、作用等。

  5.1.2 编制依据

  简述应急预案编制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有关行业管理规定、技术规范和标准等。

  5.1.3 适用范围

  说明应急预案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

  5.1.4 应急预案体系

  说明本单位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情况。

  5.1.5 应急工作原则

  说明本单位应急工作的原则,内容应简明扼要、明确具体。

  5.2 生产经营单位的危险性分析

  5.2.1 生产经营单位概况

  主要包括单位地址、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原材料、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周边重大危险源、重要设施、目标、场所和周边布局情况。必要时,可附平面图进行说明。

  5.2.2 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主要阐述本单位存在的危险源及风险分析结果。

  5.3 组织机构及职责

  5.3.1 应急组织体系

  明确应急组织形式,构成单位或人员,并尽可能以结构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5.3.2 指挥机构及职责

  明确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总指挥、副总指挥、各成员单位及其相应职责。应急救援指挥机构根据事故类型和应急工作需要,可以设置相应的应急救援工作小组,并明确各小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5.4 预防与预警

  5.4.1 危险源监控

  明确本单位对危险源监测监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5.4.2 预警行动

  明确事故预警的条件、方式、方法和信息的发布程序。

  5.4.3 信息报告与处置

  按照有关规定,明确事故及未遂伤亡事故信息报告与处置办法。

  a)信息报告与通知

  明确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事故信息接收和通报程序。

  b)信息上报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报告事故信息的流程、内容和时限。

  c)信息传递

  明确事故发生后向有关部门或单位通报事故信息的方法和程序。

  5.5 应急响应

  5.5.1 响应分级

  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

  5.5.2 响应程序

  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发展态势,明确应急指挥、应急行动、资源调配、应急避险、扩大应急等响应程序。

  5.5.3 应急结束

  明确应急终止的条件。事故现场得以控制,环境符合有关标准,导致次生、衍生事故隐患消除后,经事故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现场应急结束。应急结束后,应明确:

  a)事故情况上报事项;

  b)需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的相关事项;

  c)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总结报告。

  5.6 信息发布

  明确事故信息发布的部门,发布原则。事故信息应由事故现场指挥部及时准确向新闻媒体通报事故信息。

  5.7 后期处置

  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

  5.8 保障措施

  5.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明确与应急工作相关联的单位或人员通信联系方式和方法,并提供备用方案。建立信息通信系统及维护方案,确保应急期间信息通畅。

  5.8.2 应急队伍保障

  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

  5.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明确应急救援需要使用的应急物资和装备的类型、数量、性能、存放位置、管理责任人及其联系方式等内容。

  5.8.4 经费保障

  明确应急专项经费来源、使用范围、数量和监督管理措施,保障应急状态时生产经营单位应急经费的及时到位。

  5.8.5 其他保障

  根据本单位应急工作需求而确定的其他相关保障措施(如:交通运输保障、治安保障、技术保障、医疗保障、后勤保障等)。

  

这个“专业性”比较强,除了参考其他单位的预案,还要结合本单位、本系统的情况制定,要与政府编制的《应急预案》衔接,要通过市级安监局的审查。

《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
答:《安全生产法》规定,当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他人财产损失时,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赔偿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具体责任类型和责任大小取决于事故的性质、损失程度和法律规定。一、民事赔偿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安全事故中造成人员伤亡和他人财产损失的,应...

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
答: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当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负有特定的职责和义务。这些人员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一、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当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时,事故现场的有关人员应首先确保自身安全,然后迅速评估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单位什么
答: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单位应该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时,单位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人员赶赴现场,进行紧急处...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对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处罚
答:3、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逾期未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产停业整顿;4、主要负责人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给予撤职处分;构成犯罪的,追究刑事责任;5、受刑事处罚或撤职处分的主要负责人,五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重大、特别重大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
答: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了减少事故的发生,生产经营单位需要加强员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加强对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检查,确保生产现场的安全环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依据《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答: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一百一十四条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对负有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除要求其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等责任外,由应急管理部门依照下列规定处以罚款: (一)发生一般事故的,处三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发生较大事故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
答:生产经营单位在安全管理上往往存在漏洞,例如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监管不到位、安全培训不足等。这些问题导致员工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操作不规范,从而增加了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二、设备设施存在隐患 设备设施的老化、损坏或安装不当等问题也是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常见原因。生产经营单位应定期对设备设施进行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
答:职工一旦因生产安全事故导致死亡,一般分为一次性补偿和次性补偿;所谓生产安全事故,其实主要就是指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造成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而对于受害人来说,只有其认定成工伤,才能再次主张安全生产事故赔偿。安全生产事故造成劳动者受伤的,劳动者受伤可以申请工伤赔偿。而...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的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是
答:对员工反映的安全隐患没有及时处理;对员工提出的安全生产建议没有反馈或置之不理。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危险状态、管理上的缺陷、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生产三要素指的是:人、物、环境是构成事故的三要素。一般认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答:1、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2、安全生产管理不到位;3、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不到位;4、安全投入不到位;5、建筑、设备未经正规设计;6、没有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