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作者&投稿:司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人合一的境界怎么达到?~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对人生很负责的人,是一个讲究个人修养的人,也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贫乏,你能有这样的品质很难能可贵。

人生境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恒新的哲学话题。它包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等诸多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阅览的人见解自然不同,因此哦也没有标准答案。我这里给你介绍几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知名看法吧,供你参考。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对人生境界的不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采取了不同态度,或入世、或出世、或既入世又出世,这便绘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理论的多重色彩,同时也影响和造就了中国数千年来芸芸众生的多彩人生。

A,孔子的圣贤人生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至今仍被许多中国人沿用和仿效的一段妙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描述自己一生修养经过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过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大彻大悟而又大通的圣灵境界,是在知“真 ”、得“美”而又至“善”之后达到的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也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

B,老子的无为人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人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应当一切顺其自然,即应当"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 生的准则是"惟道是从",具体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是效法之意。效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而为,不是有意去为,故称"无为"。

C,墨子的兼爱人生
墨家创始人墨子,严于律已,注重实践,以"兼爱"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一是博爱众生。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意思是,实行兼爱相利,是直接利人,同时也间接利已,自己也受兼爱之利。 二是苦行救世。"子独苦而为义"。为实行兼爱目标,墨子栖栖惶惶,奔走各国,宣传"非攻",即制止战争。 三是勤俭节用,主张"节葬"。

2,近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3,西方人崇尚理性。他们认为用理性驯服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的理性天然的高于情欲,因此应该成为统治者。尼采则强调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超人境界”。

我记得某一存在主义先驱曾把人生分为三境界(我的记忆可能有些词句上的偏差):情欲境界(以一时的苦乐、欲望为行事标准,少年多如此),善恶境界(有是非观念,并能管住自己,以功利标准或是非善恶标准为行事标准,成熟的成年人多如此),宗教境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练、安详,饱经风霜的老人多如此)。

4,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

其中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为争夺心理能量而冲突,冲突的结果是能量的提取与分配,不同人的心里能量在本我、自我与超我中的非配不同也就构成了不同人生境界的人。

好了就写这些吧,我建议你读读姚新中 和焦国成著的《中西方人生哲学比论》、冯友兰著的的《中国哲学简史》等书,它们通俗易懂、很有教益。

多与自然亲近。可以爬山,可以去躺在天地间。去感受天地万物的生命气息,去看那朝霞夕照

题主是武侠小说看多了,还是都市小说看多了。

看到这个标题我忍不住就笑了。

甚至有一种微微地邪恶感。哈哈哈哈。

要不,你去打太极拳吧,我觉得通过这个运动你可以做到天人合一。

在哲学中,自然统一性的领域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的原始统一性、主客体关系阶段和人的先进性。太极拳的状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熟悉阶段、理解阶段和神圣阶段。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因为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追求先进性的境界。

第一阶段:原始人和人类,原始人和世界。在这个阶段,没有主客的分离,没有自我意识,原始的感觉提升。在这个阶段,它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一种“原始的活动”。但是这种活动是不知道的,没有简单的活动的指导,如一个人的原始欲望的要求,如婴儿的吮吸。在太极拳的开始,对太极拳的了解就像原始自然的统一,人们的活动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命本能和未知的太极的原因。但是太极的方式仍然存在于他身上。俗话说:“当你出生的时候,你可以看到你的耳朵,你的耳朵能听到,你的鼻子能闻,你的嘴能吃东西。”颜色、声音、气味和五种口味都是天生的;它的舞蹈和四肢,所有的自然运动的好。是人类吗?因为人的天性接近于距离,失去了固有的。如果你想要回我自己的,那不是运动的根源。

第二阶段:主体阶段。一个阶段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意识、认知和实践。太极在第二阶段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意识,认知和实践的三个阶段也在主体和对象的状态,通过独立的意识和意识的太极,然后意识到太极思维,最后逐渐打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二分法在实践中,自然状态,当然不是严格分离的三个阶段,但采取的总和。

第三阶段:高级的“天人合一”阶段。高级的“天人合一”境界,也就是人的精神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即审美意识。审美意识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完全融合,不分物我,超越本能欲望,超越知识,超越功利,正如胡塞尔所说的,把“主体——客体”关系中的独立外在的客体或对象“放在括号里”,或如海德格尔所说的,是人的“世界”与“物”的“差异”合二为一。《老子》中论述更是有无限的审美情趣,那就是“学不学”、“欲不欲”,“复归于婴儿”,这一婴儿状态即是经过了原始的天人合一、主客二分后,对自己的精神的重塑,对自己内在的完善,把自己融入到万事万物之中去,达到完满的天人合一之境。太极拳的目标就是“及神明”,“神明”顾名思义就是神而明之,也就是道家所说的“天人合一”、“万物齐一”及“物我齐发”的状态,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回到澄明之境”。



中国儒家历来倡导“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1]《汉书·司马迁传》说:“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反映出中国传统哲学的独到之处。“天人合一”思想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意蕴。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生态哲学家林恩·瓦特认为,具有深厚历史远渊源的中国文化中关于“人——自然”互相协调的观念,值得全西方人借鉴。[2]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著名哲学家施韦兹在对西方人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进行反思时,对中国古代思想家追求天人关系和谐一致表示由衷敬佩和赞赏,认为这种哲学以“奇迹般深刻的直觉思维”体现了人类的最高的生态智慧,称赞它“伦理地肯定了世界和人生”,是“最丰富和无所不包的哲学”。[3]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借助于它,历史才能得以延续,社会的文明成就才能得以保存和发展”[4],挖掘梳理“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注重整体思维,从事物发展的全面性出发来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地万物一体,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吕氏春秋·情欲》曰“人与天地同”。《周易》将天、地与人并称三才,认为自然界是一大天地,人是一小天地。天和人在生理、心理诸多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借天例人,推天道以明人事,这就是“天人一理”。(《史记·乐书》)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天人合一”思想,但将人和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的生态伦理观念非常鲜明。孔子对天有着很深的敬意,但它并不认为天就是神,而是有生命意义和伦理价值的自然界。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兴焉,百物兴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篇》)这里所说的天就是自然界。他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雍也篇》)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比附,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需要,因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界是密不可分的,人与自然在生态关系上是一致的。孟子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思想,他从人与禽兽区别出发,认为人性与天相通。“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天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的共同性、统一性。荀子提出:“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篇》)也就是说,人和物其生命皆源自于自然界,人根本离不开自然界。董仲舒则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有机整体。他说:“为人者天也。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他又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以类言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阴阳义》)他还表明了天地人之间的密切联系:“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人,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锑,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成一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董仲舒认为,天地人三者合为一体,缺一不可,情同手足,构成了万物生化之根本。张载进一步提出:“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焉,乃浑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西铭》)乾(天)如父亲,坤(母)如母亲,天地之体就是我们之体,天地之性就是我们之性。“民吾同胞,吾物与也。”(《西铭》)人与万物都源于自然和宇宙,人与宇宙中其他事物都可以看作是同一个躯体的不同部分,一切人彼此之间都是兄弟,宇宙万物都是我的亲密朋友,人与天地万物有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程颢继承张载思想的精华,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观点。所谓“天地万物为一体”是说通过人心固有的仁爱之性的扩展,而把人与天地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种无私的 大我”的天地境界。王阳明遵循“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提出了“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阳明集要·大学问》)的主张。他在《阴阳全书》中论述道: “夫圣人之心认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万物一体之念。”很显然,王阳明不仅强调人与自然为一体,而且强调人与人统一于天,应诚爱无私,和谐相处。这样人与万物、自然都处于和谐、均衡、统一之中。由此可见,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明确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其一部分,人的生命和与万物的生命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正如巴巴拉·沃德所说的那样:“在人类的任何一个历程中,我们都属于一个单一的体系,这个体系靠单一的能量提供生命的活动。这个体系在各种变化的形式中表现出根本的统一性,人类的生存有赖于整个体系的平衡和健全。” [5]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不只是肯定人和自然不可分割,一切生命密切联系在一起,并且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确信“天地之大德曰生”(《易传》),尊重“只为公则物我兼照”,(《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的超我的仁爱观念,把尊重所有生命,爱护所有天地万物看作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孔子讲“仁”,“仁”作为道德情感就是关爱和同情,由于“仁”的根本来源是天地“生生之德”或“生生之理”,而这对人和万物并无两样,所以,“仁”者不仅要“爱人”,而且还要爱万物。孔子讲“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把人所具有的仁、智等德性与自然界的山、水相联系,透露出对天和自然界的尊敬与热爱。孟子在继承孔子仁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主张,把“爱物”充实为仁的基本内涵,把爱护自然万物提高到君子的道德职责的地位。他说:“君子之于物也,受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而孟子提出来的“恩及禽兽”的思想观念则是对爱物思想的一个最好的注释。他说:“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孟子·梁惠王上》)“恩”,也就是“爱物”的另一种阐释,而“禽兽”则是相对于“物”来说的,是“物”的一个属概念而已。因而“爱物”以及“恩及禽兽”的思想构成了孟子生态伦理观的基本内核。董仲舒作为被朱熹称道的“醇儒”,也继承和发扬了仁民爱物思想。董仲舒说:“质子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为仁?”即是说,仅仅爱人还不足以称之为仁,只有将爱民扩大到爱鸟兽昆虫等生物,才算做到了仁。可见这里的仁,不仅包含了人际道德,而且包含了生态道德。他在《春秋繁露·离合根》中又强调了这一爱物思想。他说:“泛爱群生,不以喜怒赏罚,所以为仁也。”即广泛地爱护一切生物,才能表现出仁爱来。儒家特别是宋明儒家都有一种普遍的生命关怀和宇宙关怀,他们对于自然界的万物充满了爱,因为万物与自家生命是息息相关的。张载在《正蒙·证明篇》中说:“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人不仅爱人类,而且还要爱鸟兽、草木、瓦石,凡有生命之物,都要尽力加以爱护,勿使之遭到破坏。程颢也强调人既要爱有生之物,又要爱无生之物。他明确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还说:“学者须先识仁。忍者浑然与物同体。”(《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把仁的对象和边界扩大到了天地万物和整个自然界,在伦理上实现了人道和天道的彻底贯通,把人际道德和人对自然的道德完整地统一起来。这种以平等态度仁爱万物的思想正是人类生态伦理思想的重要先声。“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命题,是儒家“爱物”思想的最好概括。



儒家把“天人合一”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大力倡导“中和”。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不仅不能破坏自然,而且在管理自然物时,应使它们按自己固有的方式自由发展,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周易·泰卦·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财(裁)成天地之道,辅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天地万物只有互相交融,和谐协调,才能有安泰繁荣。儒家把自然保护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落脚点。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又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宁固。”(《论语·述而》)在奢侈与简陋之间,孔子宁肯选择简陋。这里揭示了孔子的生态资源节用观。此种“取物以节”的态度,体现在人和动物的关系上,就是反对乱捕乱杀。《论语·述而》说:“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子捕鱼用钓竿而不用网,用带生丝的箭射鸟却不射杀宿巢的鸟,这样就不会破坏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这种思想,主张对自然资源“时禁”。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只有尊重自然万物生长的规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不过分掠夺与破坏,才能促进万物的生长和与人类的共同发展。孟子把这种有计划地利用资源视为“王道之始”。孟子对自然资源同样强调“养”。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孟子·告子上》)养护万物,使之“各得其所”,这是人类的责任。孟子反对“辟草莱,任土地”(《孟子·离娄上》),强调“民非水火不生活”(《孟子·尽心上》),告戒人们尽量减少向自然界的索取,保持自然界原有的面貌,从而养护好自然资源,使自然界的万物繁育旺盛、和谐有序,维持可持续的良好生态循环系统。旬子虽然提出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但他并不排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提出“圣人之制”的生态资源爱护观,体现了“制用”和“爱护”相结合的生态伦理辩证法思想。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蝠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天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先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汗池测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奈材也。”(《荀子·王制》) 这段文字荀子是把它作为《王制》篇中的核心——“圣人之制”(亦即篇名“王制”之义)提出来的,由此可见爱护自然资源在荀子心目中的地位何等重要!这也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荀子对天地万物不仅仅是“制而用之”的,他也是高度重视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和自觉地维护生态平衡的。董仲舒直接继承了孔孟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始终保持一颗热爱大自然的心。“天地之行美也……其可食者,益食之,天为之利人,独代生之;其不可食者,益蓄之,天愍州华之间。”(《春秋繁露·天地之行》)他把自然资源分为“可食”资源和“不可食”资源,主张对“可食”资源要保持天天都可食即“益食之”,以不辜负“天为之利人”的目的;而对“不可食”资源也要“益蓄之”,加以蓄养保护,因为这是上天对天下九州和华夏的体恤赐福(“天愍”)。 人类应该发扬“最为天下贵”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有意识地爱护好大自然,做到“下长万物,上参天地”,(《天地阴阳》)始终保持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相处。程颢、程颐发展了儒家的生态哲学,主张要以同情、关爱的情感对待自然界的生命,并与之和谐相处,以体现人生价值。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遗书卷二上》)的生态观,并说:“惟其与万物同流,便能与天地同流。”(《遗书卷六》)“与天地同流”就是“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要实现这一境界,必须与万物“同流”。所谓“同流”,就是与万物生命相通相贯,而不要自外于万物,更不要高居于万物之上,对万物实行宰制,来满足人的私欲。要做到与万物“同流”,要有“满腔恻隐之心”,不能有过多的“计度之心”,这样做起事来就会更多地保护生命;要使动植物“不失其性”,尽可能地完成他们的生命,以使人类有一个丰富多样而又美好的自然环境,与万物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现代生态伦理学创始人莱奥波德在《大地伦理》中指出:“任何事物当它趋向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趋向于相反结果时,就是错误的。”[6]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就是这样一种保护地球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以生态平衡为中心的伦理思想。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历代统治者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利用和培植生态资源的法令和措施,形成了我国古代独特的生态文化风貌。



中国先哲深刻地洞悉到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本质联系,有其自身秩序和自身规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直接把自然界看作是与人相似的生命体,是活生生的有机体。自然有生命的特征,万物处于永恒的生死变化之中,“天行健”,“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万物。不仅如此,人类还应当师法自然,做到“人道”和“天道”相符合。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论语·阳货篇》)明确提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固有规律来运行。但人在自然界面前并非无所作为。 “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就是说,天是可则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共处,除了人们必须主动地积极地认识自然规律以外,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同样认识到自然界有规律可循。“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在孟子看来,天虽高不可攀,变化莫测,但有一定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那么如何认识呢?孟子认为:“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孟子所谓的“行”即孔子所言之“四时行焉”,孟子所谓的“事”即孔子所言“百物生焉”之事。只要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就会认识自然界,就会认识天,了解天。孟子有一句警语:“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就是告诫人们,认识了自然规律还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行事,违反者必然遭受灾难。孟子还把遵循自然规律视作“智”、“圣” 的必然要求。“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 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囊。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孟子·离娄下》)自然界有自身发展的规律,依自然规律则 智”,就像禹之治水一样。荀子则进一步认为,“天”是具有独立运行规律的自然存在, 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也具有存在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不会由于人们主观情绪的波动改变自己的运行节律。“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 “繁启番长于春夏,蓄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荀子·天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四时,均源于“天地之变,阴阳之化”,“天有常道,地有常数”。 (《荀子·天论》)万物的变化都是依自然规律而运动,不因 人之憎恶、位之显卑而有不同,因此,它们的存在和个性也是应该得到尊重的。荀子还指出:“天有行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在这里,他不仅肯定了自然万物运行规律的客观性,而且强调人们只有认识规律,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避 凶”趋 吉”,由“乱”致 治”。这种“制天命”以“应天时”的主张,表明荀子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董仲舒通过分析人的命运和天地相连关系,提出了 “行有伦理副天地”的生态伦理观。他说:“天地之符,阴阳之副,常设于身。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此皆暗肤著身,与人俱生,比而偶之弇合。”(《春秋繁露·人副天数》)这里的“天地”指自然界。“行有伦理副天地”即人的行为伦理与天地相符,人要顺应天地,按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行事。这样就会出现“自然之赏”,否则,人就会受到“自然之罚”。刘禹锡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各有所能所不能,“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强调天不干预人事,否定天干预人事的神学说教,同时强调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人胜天并不是改变自然规律,而是遵循自然规律造福自然万物,这是在更高阶段上向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观点的复归。张载针对佛教“以人生为幻妄”的观点,把“性与天道”和“诚明”观念综合起来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使传统儒学的“天人合一”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所谓“诚”指天道,即认为天是自然万物又具有客观规律。所谓“明”即是对于自然万物及其客观规律性的认识。诚明就是“天道”和“人性”的同一,是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能和自然和谐相处。“性与天道存乎诚”。 (《正蒙·乾称》)是说人的道德与天道的根本法则是一致的。张载认为,人是天地所生,因而人能认识天地万物。人的道德的合理性,在于人认识“天道”,在于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行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把人的行为规范建立在与自然规律协调一致的基础之上。这一深刻而重要的生态伦理观念,值得我们在审视当今人与自然关系遇到的问题时认真思考。

在今天生态惨遭破坏的严峻事实面前,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意蕴不啻是一剂难得的济世良药!儒家“天人合一”命题肯定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把尊重一切生命,爱护自然万物视为人类的崇高道德职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自然资源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反对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大有可鉴之必要。要有效保护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就应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决摒弃“人类中心主义”,改变人类对自然的错误价值导向,辩证地认识和确立“天人合一”的价值取向,应用“泛爱万物”、“天人一体”的观点对待自然,加强生态道德建设。我们必须看到,自然界是一个按照自身客观规律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必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只有保持“天人合一”的崇高道德境界,才能真正解决我们在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时所面临的困难抉择。

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

世界观、自然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解释。如:天人合一、天人互泰,均体现其不同的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人类文明的过程,实质就是从“天人合一”出发,朝着“天人互泰”方向不断迈进的过程。“天人互泰”是“天人合一”的一脉赓续,是人类文明的别样绽放。

“天人合一”之“一”,即元、始。“一画开天”、“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唯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天人合一”,源于古代庄子《齐物论》中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观点。认为人与天地是同源一统的有机结合体,蕴含着人与万物同构、同体、同象、同理、同律、同心、同气……等关系。思想核心:万物合一。因此,古人用“合一”解释世界。而正式使用“天人合一”一词,是北宋思想家张载在其《正蒙·乾称》中。
“天人互泰”之“泰”,即“安宁”,“泰,通也”。也作“极”、“太”。《易经》中“泰”卦,是阴阳和谐、包容一体的完整结合,“天地交,泰”。“天人互泰”,源于当代梁缺《天人互泰》中的“与天为善,其趣无穷;与地为善,其益无穷;与人为善,其乐无穷。天人互泰,方存浩长”观点。思想核心:万物互泰。因此,今人以“互泰”展望世界。它以取法天道,合乎自然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人们对自然万物应持有仁德之心,将自然万物视作与自身有机的相连存在。并明确了人的责任义务,规范了人的行为准则,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
“天人互泰”是指天与人、人与自然彼此保持安定太平、和谐美好的常态关系,即天人和谐共生关系。它是以“天人合一”理论为基石的新构建,是以中华民族文化为根脉的新发展。“天人合一”与“天人互泰”,两者由于出现的历史背景不同,故思想意蕴也不尽相同,后者除文字表达上的创新外,内涵方面也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不高,其许多行为与结果只能以“应天而行”、“上天意旨”等态度作解释和把握。“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人们着重思考的是“合一”问题,形式多以“静态化”、“单一性”、“机械式”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天人互泰”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宝库的深入挖掘、承古人智慧基础上的推陈出新,它将人与天的互动作思考,着重探讨“互泰”思想及“因果”辩证,形式多以“动态化”、“多元性”、“灵活式”出现,在科技文明时代的背景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唤醒人的道德良知,积极应对生存发展中所面临的一切,破解当下的难题和困惑。故“天人互泰”是一种博采众长、海纳百川、与时俱进的世界观、自然观。(文/啠囦)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哲学异於西方的最显著的特徵,其义蕴广远,不易简约叙述,张其昀孔学今义第九章宗教哲学中,有天人合一一节,言之极精要,兹引录於下:   「中国自唐虞以来,即有天人合一的思想。敬天即所以爱人,爱民即所以尊天。所谓天人合一,实包含了天定胜人与人定胜天两个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卦大象)中国的思想,不偏於天定胜人,亦不偏於人定胜天。中国无宗教,但中国人极富於宗教精神,此为中国文明的特徵。左传载:『史嚣曰:吾闻之,国将兴,听於民;将亡,听於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庄公三十二年,西元前六六二年)史嚣之语,代表中国古来之人文主义,即天人合一的宏旨。历代圣哲,莫不为继续宏扬此天人合一之道而努力。  以中国与西方比较,中国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合;而西方哲学之归趋,人与天分。故中国哲学,以人生观察宇宙,使人与天合而为一。周易『乾元资始』之说,不涵神学气氛,以天道贯通人事,正性命以明道德修身之原。此说明中国正统哲学之天道思想,纯是合理化的形而上学。『先天而天弗违,後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非与天合德,其孰能如是哉?西方哲学,则道德哲学(精神哲学)与自然哲学,各有领域,分送发展,源远而未益分。中西治学方法之不同,其所成思想体系亦迥异。吾人确信,在古今各民族,最能了解人与天地宇宙之关系,因而企求保持天人和谐者,为中华民族。  我们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乃是承认了『天』的存在,亦就是承认了『神』的存在。故『天曰神』,又曰:『神者,天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上帝是在人的心中,这正是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思想的真谛。这种观念,自然和共产匪徒无神论的唯物主义的观念,是水火不能相容的。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性的古训,即为天之所生;命之古训,即为天之所命。很显然的,中庸所说,把天、性、道、教连成一气。因此,天人合一观念,实在就是提高人的价值。惟有天人合一的尊神论者,才能乐道顺天,不忧不惧,安心立命,生死不二。  中国哲学裏不包括宗教信仰,但也不反对宗教信仰,骨子裏隐藏著对『上天』信仰的观念,却不显露出来,所讲的对象乃是『人』。这种以人为重点的天人之学,可以称为人文哲学。钱穆说:『中国传统思想,既信宇宙乃为浑然一体者,故不喜再作现象与本体之分别。中国人常认天即在人之中,理即在事之中,道即在器之中,形而上即在形而下之中,亦即本体即在现象中。』熊十力曰:『天理即是人欲,人欲无非天理,去人欲而求天理,天理岂可得乎?而後知圣人言,感於物而动,性之欲也,真是天理烂熟於胸襟,一言而尽天人之奥,後人可以知所归矣。如果真正见得、信得天人本不二,天不在人之外,人亦不在天之外,则吾人生存之必需处,如何不有天理存耶?』

爱护自己 爱护万物 不去追究高于自己的追求 不去烦恼理不完的烦恼 淡定一切 随遇而安 处处皆可以顺其自然 此乃天人合一之一角也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对自然人的最好状态,那怎样才能实现?
答:进入到天人合一的通灵状态 万法相通,天地一心。心若合一,万物相融。由内而外,一合一于心中的天意,二合一于生活中的工具;三合一于天地间的智慧;四合一于现实中的人心。一、败本我而后行天意;二、用工具而后驭天资;三、悟智慧而后悟天理;四、动人心而后成天命。以超我的意识击败本我的想法,...

什么样的人算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答:宇宙万事万物都是气的凝聚状态,我们修炼就是要有一个化的境界。气化还原,回归到宇宙的自然状态。人也是气的凝聚物,顺则为人,顺其自然发展下去就是普通的人,逆则为仙,逆其道而行,思想回归到婴儿态气化了,就是成仙成道了,老子的清静无为就是婴儿状态,返朴归真了,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舍我得道,化了,虚无了,空...

旭说千古名句(7):普通人也能达到天人合一
答:人欲与天地相应相合,以能做到自然睡眠和正常饮食最为可贵。解读:中国文化用一个词来表达是“天人合一”,即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不分你我。一般人看到天人合一这四个字,会习惯性的认为这需要很高的修为或者功力才能达到这个境界,因此望而生畏。其实一点也不玄奥,古人只是把天人合...

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答:而所谓的生而知之、安而行之就是指不用学习就懂得了道理。懂得道理之后,按照自身的意愿,从容不迫地实行,就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圣人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很容易,因为他们天生就知道如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他们只要按照自己的认知层次,从容不迫、坚持不懈的抓好执行就行了。

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
答: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我们应该尊重自然,尊重客观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修行的目的...

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答: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天人合一”理念的核心,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2. 这种理念强调人类不应将自然界仅仅视为资源的源泉或利用的工具,而是要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的密切联系。3. 在实践中,人类应遵循自然的法则,维护生态环境,确保与自然的和谐共存。4. 这样的和谐不仅...

如何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答:1. 实际上,道教的修炼方法与天人合一的理念颇为接近。道教修炼过程中,通过炼精化气,再由气化神,最终神返虚境。2. 虚境即是道,也被称为合道。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做到无欲无求,心神清净。3. 虽然言语难以完全描述这种高深的境界,但真正的修炼始于内心的决心。4. 佛教与道教在追求上有着...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天人合一思想?
答:人修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上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

到达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答:达到天人合一的途径是: (C)A. 尽心 B. 慎独 C. 仁礼的统一 D. 穷理

如何才能做到“天人合一”?
答:道教又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宗教,其关于“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养方面,道教以求得人身的和谐再向外延伸至“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道教认为,人首先由自身内在的和谐为初始基础而发散开来,进而以人类生存命运为主线和内容,更多的还在于关注人与人以及人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