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作者&投稿:闫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小,文化的范围比较大,文化分为很多方面,语言只是其一个方面。
拓展资料: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迄今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条,目前文化最古典,最受公认的还是英国的杰出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语言”不但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来说,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语言不包括文字。
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语言,而且还包括准语言,根据诉诸感觉的不同,准语言又可分为听觉的(伴随声音、音乐语言、其他声响符号),视觉的(表情、体态、动作、聋哑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图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的(盲文等)。本文所探讨的语言只要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头语、书面语和文字。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本文对语言的内在系统,从语言的形式和结构上作了分析,并对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进行了探讨.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然而,人类的语言现象又如此神秘,是人类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东西.自古以来,语言学家们都试图从多方面对语言进行探讨,形成了许多语言学流派.归纳起来,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语文学传统从比较语言学和历史语言学开始,根据文学作品和书面文献的研究对语言进行分析和比较.19世纪语文学家的工作为现代语言学的独立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发展到布龙菲尔德的结构主义和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这一传统的继承者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把语言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独立的系统,把语言学看成是一门横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独立的边缘科学.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和萨丕尔以来,人类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必须把语言学看作是一门社会科学,把语言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研究.人类语言学的研究传统诱发了文化语言学的出现和兴起.通过从文化的角度来考察语言的交际过程,语言学家们发现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语言系统,而且涉及同语言系统紧密关联并赖以生存的文化系统.
在语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两种提法:“语言与文化”和“文化中的语言”.为了界定语言与其它文化现象的关系,有的语言学家将文化分为两大范畴,“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语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在文化结构中,语义的基本单位是“义素”.义素是词位通过文化结构表示语义的基本单位.一种语言中的词位和义素之间的关系是基本稳定的.这种稳定关系反映出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同时使语言成为了解文化的钥匙.但是,词位和义素之间并不一定总是一对一关系.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地区或不同社会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为也会影响词位和义素的对应关系.
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是一个完整的语音符号系统和书写符号系统,是一种语言区别于另一种语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种语言的语言结构,就无法辨认该语言的语音或书写的符号,并从中获取语义.没有掌握法语语言结构的人,就很难辨认法语字母不同组合后所表现出的词义,同样,不懂俄语的人,也会把俄语当成抽象的字母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达的词义.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小,文化的范围比较大,文化分为很多方面,语言只是其一个方面。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文化背景不同,操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对于不同的人们,同一个词或同一种表达方式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汉字是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1、没有汉字,就没有中华文化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和智慧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汉字是维系祖国统一的文化基因

作为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与媒介,汉字一直是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支柱。汉字是形、音、义“三位一体”的图形符号。从汉朝到现在,不管历朝各地如何读音,汉字的构形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宋代印刷术发达以后,汉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是维护国家统一之最恒久、最深刻、最强大的力量。

扩展资料:

汉字既古老又现代:

中国汉字巨大的优势就是高度凝练和紧凑,这从翻译联合国宪章中可见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语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数少且“信雅达”。今天,小小的手机什么都能做,而同样的事情用欧洲语言写起来就冗长繁复。

我们今天能在世界范围内引领移动互联网浪潮,和中国文字的这个特点有关,过去曾有人质疑汉字难以适应现代化,现在汉语不仅适应了现代化,而且还展示出其独特的优势,看来是欧洲语言应该与时俱进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汉字:文化自信的伟大基石



  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李世民说过:“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英国大诗人拜伦也说过:“最好的预言家是过去。”那么,知其现在,探索未来,让我们追溯一下民族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吧!

  上古时期,在埃及、中国、巴比伦、印度、波斯,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冶炼技术,使人类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雅典奴隶制的建立,使古希腊创造了光辉的科学文化,古罗马,以武力征服了希腊,建立了横跨三大洲的帝国。中国高举文明的火炬进入封建社会。

  人类在地球上产生后,什么年代开始出现文化与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从构建文化的生物性前提着眼,生存于晚更新世(距今四万至一万年前)的智人,与现代人在智慧上已无质的差别了,即作为构建文化的思维能力——行为意识能力,在四万年前已经完全具备了。当代生物学家的研究证明,人类在掌握最复杂的现代科学时,仅仅动用人脑全部智力中的一小部份,也就是说人类智能具有巨大的潜在可利用范围。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比智人更早的尼安得塔人(生存于二十万年至四万年前)和早期智人(生存于七十万至二十万年前),他们的智力虽低于现代人,但是在较大程度上动用其有限智能时,创造出文化也是有可能性;加上早期文化适应面小,专用性高,所需智能数量上亦相应较小这一情况,在早期智人时代已有文化产生,并有文化维系的人们共同体产生,这是十分可能的事情。

  我们明白了文化的产生这一点,读者在本文将处处碰到文化一词,但是却不能将它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文化相混淆。

  “文化”这个概念的涵盖面极为广泛,内涵极为丰富。对它的解释和定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民族学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与修订,目前倾向于用下述定义去阐明民族学所讨论的文化,即文化是人类为维系各个具体的社会集团(这里指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经由该集团所有成员在其世代延续中以渐次积累和约定俗成的方式建立起来,并由后天习得而加以延续与丰富的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独立完整的规范总和。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干1871年在他的名著《原始文化》第一章中,以简明的语言,概括地给文化下了描述性的定义,即文化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作为社会一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合体。

  国内学者肖前、陈志良把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实质与人的发展作统一的理解,认为文化的实质即人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以及人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人化的形式的特殊活动。文化通常在广义和狭义的两个意义上被使用。广义的文化即人化,它映现的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力量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则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广义的文化具有人化形式、社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它的构建可作多层次的分析。

  不难看出,上述这些定义所界定的文化内涵真是太宽广了,人世间的一切创造发明都包括在内,它与我们日常谈论的“某人文化水平高低”之类的“文化”真是差别甚远。但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往往用来指涉人类普通性知识的掌握水平。按照这个理解掌握文化并不是人人必须,也不是人人可以达到的事情。但是文化在民族学中却用去指涉各民族成员人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基于社会上每一个人,他们由社会习得的文化各不相同,因而人与人之间可以划出不同的民族来,这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同样每一个人必须掌握一种文化,以便使自已置身于某一个民族中,也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现象。两者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社会上没有民族归宿的人绝对不存在,人人都有自己专属的民族,有自己的特定族籍,这就是民族的客观归宿性。

  二、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

  我们首先对民族语言的起源作一简要的探讨。自古代以至十九世纪,各派学者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不知几几,其中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心理学家们,如英国的洛克(Lock),亚当斯密士(Adam smith),德国的菜伯兹(Seib niz)、赫尔德(Herder)、冯德(Wundt)、法国的卢骚(J·J·Rousseu)、勒南(Renan)等,各有各的看法。根据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考证,从地球冷到地面上能够生长植物和动物的进候算起,人类的历史大约也有几十万年。在这几十万年当中,有历史记载的不过几千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和最新科学认定语言是原始人类在太古时代,在集体劳动中为了适应交际的迫切要求和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的定论。

  每一个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四个特征,然而在民族众多特征中,语言具有多重性的特殊地位。语言与民族的这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不仅十分专化,甚至十分顽固,即使延续数百年上千年之久,民族与语言皆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但对应关系却依然如故。

  语言在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特殊性,与语言在民族文化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有关。文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从文化结构上看,当然也包括语言在内。则这个总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相互联系,构成文化的总网罗。就语言而言,它与其子系统的关系就比较特殊,它不仅可以一个子系统的身份参加文化整体运作,它还必须充当所有子系统多种特征、属性、内容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也就是说,该民族文化中一切文化现象,在其母语中都必须有相应的有声表达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这种文化现象具有概括整理表达说明文化中一切文化特点的功能。这种功能的发挥又得凭借本民族特有的有声符号系统,如果用民族学的术语来说,那就是语言的这套符号系统——以声符为物化形式的符号;事实上使该民族的其他文化现象都在有声符号之上结成了同根关系。正因为如此,语言实际上是该民族文化各组成部分共同的桥梁作用,因而在文化运作中,它使用的频率最高,运行的周期最短,因此,从局外人看来,要把握其特征,并通过它去掌握该民族的整个文化将都是最简捷的途径。一个民族的母语既然是该种文化的有声符号物化表达形式,而且是专用表达形式,因而它对于该民族来说,当然具有专一的归宿性。

  语言对一个民族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说是一个公用的桥梁。语言在充当这种桥梁作用的同时,将该民族文化中所有的内容经常发生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作为该民族文化特有的信息体系,存入该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大脑。

  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特殊关系,都在各民族语言的宝库里反映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不仅仅是表现在语言、词汇上,更重要的是对上述这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的内在语言系统,即贮存于每个使用该语言成员大脑中充当建立联想关系的依据的内贮信息库。这个内贮存信息库的习得,不仅是通过幼儿在学习本民族母语中逐步地学到存入大脑。正如结构主义学派追随者雅可布孙所说的,人类祖先传递到后代有两大基本的信息系统,即由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生物遗传密码,和由神径——生理及社会——心理机制传递的语言能力。索给尔与雅可布明确地告诉人们单分析各民族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还不足以反映该语言的特点,还必须把这些东西放入具体的民族之中,才能真正反映该民族的语言的主要特征,它证明了“内语言”的存在,而且让我们注意到“内语言’与民族文化的依存关系。

  语言从原始人类创造有声之后,直到今天,它是不断发展着的。这种发展,这种随着时代而发生演变,虽然很少被语民们所觉察。语言这种发展究竟是什么来做基础呢?语言本质上是全民的交际工具,包括生产领域,也包括经济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领域。人类社会从石器时代最原始的共同劳动的时候起,一直到当代电脑时代止,都是一往直前的发展着,作为为社会服务的语言也不可能不向前发展。要是不了解这种语言的发展历史,也就不能完全了解使用这种语言的语民的社会发展历史和语言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

  三、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

  文字的起源。任何语言都是脱离不了声音的,但不见得每种语言都有文字。语言起源很早,但文字却是后来很久才有的。在文字没有出现之前,曾经有不少的摸索。中国古代有“上古结绳而治”的传记,所谓“大事作大结,小事作小结”。据说南美洲秘鲁古代也曾用过类似的办法,用红色代表兵,黄色代替黄金,白色代表白银,绿色代表谷物,一个结表示十,两个结表示二十,一个双结表示一百,两个双结表示二百等。所有这些只是一种符号,还不是文字,因为这些符号不代表人们各种概念,并不能把它念出来。用图画表示意义可说是由实物帮助记忆过渡到象形文字的一座桥梁,也叫表形文字的萌芽。世界上最早的有楔形文字,埃及的神圣书体,中美洲马雅人图形文字,中国的汉字。这四种文字体系符号不相同,但是它们的发展却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就是由表形趋向于表意,由表意趋向于表音。

  楔形文字在古代曾为苏美利人、巴比伦人、古波斯人、喜地特人取用,现在已消亡。埃及的圣书体曾演变成僧侣书体和平民书体,自纪元三世纪埃及为亚历山大王所侵服后已日渐衰落,所以三世纪后所用的科泊特文已经改用希腊字母,而埃及的圣书体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了。中美州马雅人所用的图形文字也久已不复存在于世。

  汉字可说是现在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它的书写体也曾经过篆、隶、楷、行、草等几度变化,汉字并且曾传到日本、朝鲜、越南等地,演化成了他们的假名、许文和字哺。汉文字是从古到今传统一贯,使用人数最多的超级文字。藏文创制于17世纪,彝文最早物证为贵州省大方县大铜钟(1485)所存文献内容极广。傣文成于14世纪。水族占卜用书写文字,创制时代不详,大约不会早于明代。

  综观汉藏语系的各种文字的创制与发展,可以大致划为前后两个时期,分界时期在19世纪末。后期国内民族在外籍族的影响下创制的文字,其中又可以从公元1950年后为界划出两段。前段为外籍宗教徒为布道传教而创,方式取法于这些宗教徒的本族文字体系。后段则出于民族平等和加速少数民族智力开发的需要,则一律取用拉式拼音文字,如茵文、布依文、壮文、侗文等均属于这一类型。

  古今中外,众多民族的社会里都是有语言的,不曾看到任何一个民族只有文字没有民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各民族文化中用以荷载意义的口头有声符号系统,而文字则是语言的记录用书面符号系统,以民族文化形态结构的角度,文字是一组附着于语言的文字因子。由于文字与语言诸因子群之间存在的是附着关系,所以文字与语言的结合较为松散。这就是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不呈严格的对应关系的主要原因。

  地球上所有民族的存在,充分表明了文字与民族文化整体联系的松驰。有文字的民族往往经历了多次的文字改革,甚至全盘重来,然而语言却无法简单地人为左右。蒙古文创于13世纪,原型取法于回鹘文字母,几经改良后,其中最重要的是“斯巴达文”,尚通用于我国内蒙古地区。

  文字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书写工具,社会的上层教育制度和社会信息的跨地超时传递机构,而语言则依于信息的直接传递需要,家庭内的教育和人体发音器官的训练,致使文字在功能上依存于语言,但在存活条件上不与语言结成同根关系。

  文字的社会功能与语言不同,清代学者陈澧在《东熟读书记》中有言:“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出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声之迹也。”这名话明确指出文字的功能是信息的贮存,虽然它专用于语言信息的贮存,但是贮存与被贮存者毕意不是同一回事。“文字不受时空的限制,这是文字的长处,语言没有这个长处,不得不依靠文字来帮助”,或者说:“语言受时空的限制,这是语言的缺点。”事实上是不能相比的相比事物,无法定其优劣。

  文字在语言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要研究古代的语言和文化,必须有古文字的研究基础,否则就没有研究古语和古文化、古文献的工具;另一方面,就研究现代语言、文字来说,这种研究工具在发展文化上的作用也更大,它与提高人民文化水平,解决国内外的文化交往等都有直接的关系。

  没有文字的民族,如侗族、苗族、布依族等,本族人民只能用唯一的方式“日耳相传”,虽然也能把文化知识继承下来,但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往往使之失传。每个民族的文化遗产都是逐渐积累起来的,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新的文化是在前人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从天上掉下来的新文化。没有文字,文化虽然也有可能流传下来,但是有文字流传文化,它的效果就要大得多。文字使用对积累文化和发展文化起着继承发展的巨大作用。它不但是各民族文化的积累和交流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各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工具。

  四、民族文化差异及相互影响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和内涵。长城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赵州桥、蔡伦造纸、毕升活字印刷是中国文化的积淀;瓦特蒸气机、爱迪生电灯、牛顿三大定律是西方文化的精华。鼓楼花桥是侗族古代建筑艺术的精粹。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其内涵的准则、规范、行为、模式表层下,都有一套价值系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生长在某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人移居另外一个民族文化环境生活,往往区触,会产生一种茫然与心理失衡的感觉。这是民族文化的排抗效应特征。一个民族、社团行为方式的总体以及个人从其总体中得到的文化信息,常常是这一民族或集团中较为固定的模式。换句话说,同一民族或社团是以同一文化模式进行社会活动的。同一民族的成员互相间可以用这一模式会预知和理解对方的行为意义,从而不会发生误解。

  跨文化的交际,则情况完全不同。因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文化观及行为模式,所以不能用本民族的价值行为观去理解对方。例如毛南族旧历五月为最大的节日是“庙节”,土家族大年为腊月二十九,小年为腊月二十八。苗族的鼓丈(牯脏)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侗族的”颖社”等;如生活方面,酉南云溃川一些地区,对炖狗肉津津乐道,日本人有生鱼席、美国人如兔子般生吃多种蔬菜,巴黎人则视蜗牛为美味佳淆,印度人有童婚之风气,凡此种种,无不说明文化习俗,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显露出各自的特色。不同的民族,有各自固定的行为模式、风俗习惯。这种模式不以个人为代表,而以一个民族或地区社团为代表。这些特定的模式客观地构成了文化差异性。

  但它受到社会的制约,是人们长期生活能觉察到,在共同意愿基础上建构起来并反复出现;得到该民族成员所默认的一种契约,一种受群体制约的特殊模式。它可以说是一本社会集团全体成员的行为规范手册,是社会活动的准绳。

  由于人类社会具有社会性,世界上任何人群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民族或社团发生交往.尤其是当今社会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际越来越频繁,,电视的普及更加强了全球性的大交流。如今电视卫星的“足迹”几乎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全世界现在拥有十多亿台电视机,其中50%是近五年来增加的;全球已设立有三百多个卫星电视系统,未来五年里,将有许多通讯卫星发射升空。这种全球性的电视革命对文化、政治和经济的影响非常巨大。显而易见,电视对各族观众而言,已不仅仅是旁观历史的媒介,实际,绝大多数人是通过电视来经历历史的。每一个民族将难以控制外来的信息,这种不可遏制的观念、意象和文化交融正在漫延和发展。卫星电视影响最大的是冲击各族文化,以往一种文化要被另外一种文化吸收需要几十年或百年之久,如今的卡拉OK、牛仔裤传遍全球。正是通过开放往来,尤其是通过电视屏幕,几秒钟就可以办到事情。

  但是话又说回来,尽管如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一个民族固有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也不是一朝一夕短时期所能改变得了的。

  文化导入和输出,不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高级的还是通俗的,知识的还是交际的文化都可以互相导入。古代两河流域的宗教文化在西方及世界各地传播,中国儒家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现在的西服在中国的出现和流行等都是文化交流的现象。文化差异的导入和相互影响,产生了这样那样的潜移默化因素。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而文化交流、导入输出也是有可能的。中国四大发明、英国的火车、美国的电力学,德国的哲学。意大利的歌剧、日本的企业管理、中国的气功都互相渗透于世界大文化圈之中。反过来各民族、社团的文化本身也不可避免地相互受到影响。特别是当今社会生活的国际化潮流的文化演变过程中,更促使人们去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以便互学互补。

  民族之间不可能共有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中也不可能并存两种以上的文化。这并不是说。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相似或相近的文化圈子。但毕竟是汉族只有与汉族文化相对应,侗族文化只有与侗族文化相对应,苗族文化亦然。两个民族之间,当然会有文化交流和接受,借以互相取长补短,然而这种交流仅止于文化因子的接收和借用;而且决不能照搬,必须由该民族经过加工和改造,使之适应该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之需要,然后再纳入到他们民族固有传统文化整体中充当一个组成部分。接收异文化圈子与否?从来不会破坏本民族与其文化的直接对应关系,这就是民族文化的特有性。

  民族语言亦然,汉语里借用外国的词比较多,如卡车、康拜英……比比皆是。但是借入汉语里使用,要按汉语的构词法,按汉语传统构词习惯。因此,尽管汉语里借入外国的词汇不少,但从不会改变汉语言体系是同样的道理。

  族际文化演变中的整合互动律的完整阐述应该是,每一个民族总是倾向于保持自己文化传统固有的内涵、形式,在这个前提下再凭借代偿力去影响上下左右,使之向有利于自身的方向演化;同时在接受异文化反作用影响后,仍力图维护自身的文化完整和对文化阐释上的完整,这种抗拒外来作用的综合力,致使本民族文化虽然接受影响,但仍相对完整,并使该文化仍成为一个持续长期的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从民族文化广义和狭义的内涵,以及民族文化与民族语言、文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往相互发生、发展的特殊关系,作了粗浅的勾画与探讨。但由于笔者理论、专业水平有限,本文管窥一孔之见,挂一漏万的论述和认识。恳请同仁赐教,以便更好地深入研究这个问题。

这是个概念非常庞大而复杂的回答系统,如果说一位学者或者专门从事语言学家来论述,起码要有很多方面的专著。上网简单的搜一搜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的网页可以得到最浅显的表述。但对于我们而言,思考起来的确很有意思。像你接触的是外语,也就是要站在外国人的思维维度,历史角度,等等各方面去体会他们的文化。这种由浅显表述加独立思维 是最基础的办法,其次就是借助工具书和专业的学术书籍来提供思考这个问题的点。包括我学习的摄影,同样是站在外国经济,文化等发展角度去观看、思考它,同样也有工具书。 就我所知,在哲学方面,语言学是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我也觉得很好玩。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答: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文化也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的。1、文化的定义:一群人的思维模式和个性特征的融合。文化来源于拉丁语colere,意思是: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东西,所以当人们相互之间产生联系时,他们共同成长、从而塑造文化。通常来说,文化所表达的是一种浅层次的含义。

language和culture关系
答: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则是语言的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方式,是文化中的符号系统和语境,而文化则是语言的载体和根源。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交流和传播文化,同时,文化也会影响和塑造语言的形式和使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体现在语言的语法、词汇、语用和语言习惯等方面。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文化...

语言教学与文化学习的关系
答: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语言属于文化的范畴,语言包含的范围比较小,文化的范围比较大,文化分为很多方面,语言只是其一个方面。一、语言是文化的最重要载体 说它是最重要的载体,是相对于其他载体而言。其他载体只能向人们显现文化的一个部分,甚至是文化的一个角落;而语言则全面地储存着文化的整体信息。语...

语言与民族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早在本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文化角度,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

在汉语中,什么是语言?什么是文化?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如何?
答:语言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9793.htm 文化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3537.htm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3.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什么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背景"与"领域
答: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思维,语言与文化之间的联系
答:语言是一种工具,思维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通过语言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简单阐述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关系,并结合案例谈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
答:语言同时又可以代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化是交际的保障与资本。在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树立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各界文化优秀成果的意识,促进学生自觉地提高文化修养,具体的可以通过了解历史名人,阅读名著,游览著名景点等来培养。课本上的绝对 ...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
答: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既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和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2、语言与文化认知 语言是人们认知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语言,人们可以表达对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形成自己的文化认知。不同...

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
答: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沟通很重要,国与国合作很必要。沟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就是语言。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