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修建的原理

作者&投稿:暨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都江堰的原理是什么?~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缘岷江由山谷进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冲入平原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为了变害为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是修筑宝瓶口引水工程,将岷江水流分为两道,使岷江水流向东边的成都平原,同时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成都平原的干旱,灌溉那里的良田。
宝瓶口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又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鱼嘴”,迫使大量江水流入宝瓶口。
鱼嘴将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道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扩展资料: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 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参考资料:都江堰-百度百科

都江堰水利工程三大主体,鱼嘴、飞沙堰、宝瓶口:
1、鱼嘴和金刚堤,金刚堤迎着上游江水的头部,就叫做“鱼嘴”。从“鱼嘴”到“离堆”之间的金刚堤,等于把岷江水进一步一分为二,西面的原有岷江河道,叫做“外江”;东面的河道,叫做“内江”。
2、飞沙堰实际上是在金刚堤最靠近离堆的地方,故意留出的一段凹槽。堰和堤的共同点是拦水,而堰,就是又拦水,还又让水能漫过去。
3、宝瓶口上游内江东岸是“S型”的,大水冲到这里,直接撞玉垒山体岩壁,就会翻滚,下层泥沙翻上来,翻过飞沙堰,翻到外江里。这又解决了剩余泥沙的淤积问题。

扩展资料都江堰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执理会全体会议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中国的都江堰等4个项目全部申报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运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

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中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堰流原理。

扩展资料:

修建都江堰原因:

古代蜀地(今四川)非涝即旱,有“泽国”、“赤盆”之称。四川人民世世代代同洪水作斗争。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蜀国。秦为了将蜀地建成其重要基地,决定彻底治理岷江水患。同时派精通治水的李冰取代政治家张若任蜀守。李冰为蜀守的时间,没有明文记载,大约在秦昭王三十年至秦孝王之间(公元前277—前250年)。

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

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冰




都江堰工程的所有设计都顺应自然、乘势利导。把岷江一分为二的鱼嘴,前方有一沙洲,河流在沙洲中走成弯道,枯水季节,岷江主流直冲内江,把水自动分成内江6成、外江4成,以保证成都平原用水需要。而当洪水来袭,沙洲被淹没,水流不再受河床弯道的制约,主流直奔外江。

分水比例就自动变成内江4成、外江6成,以保证成都平原不受岷江洪水袭击。都江堰经久不衰的另一个原因是遵循了“因时制宜”的科学原则。它所有的工程一直处于与岷江河道的演变相协调的动态平衡中,所有的改变都基于岷江水势、河流地形,都遵循无坝引水、自动调水调沙的科学思路。

扩展资料

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地位独特的是四通八达的渠系。它们交织在一起,密如蛛网,将岷江水输送到城市乡村。这些不断延伸的水渠,推动着巴蜀大地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四川省经济十强县中,有九个处于都江堰灌区;灌区的经济体量,占整个四川省经济总量的一半。

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

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杰作。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都江堰:大道无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深淘滩、低作堰”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

都江堰为今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它开创的“深淘滩、低作堰”以及“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方针,在今天看来,依然可以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思想。

其“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设计思路不仅是中华文化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也应该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总体设计,不仅仅考虑如何引水灌溉,而且兼顾分流、防洪、排沙、疏浚等多功能的发挥,这种多元化设计思路,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扩展资料:

都江堰修建历史贡献:

1、疏导型无坝引水方式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首要历史贡献。

史书记载,作为长江主要支流的岷江曾泛滥成灾、为害甚重。据传,古蜀都及三星堆文化遗址都是被它突然淹没。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太守李冰率众利用岷江出山口的山形地貌,借助弯道环流,以疏导型无坝引水方式建成都江堰水利工程。

2、成就“天府之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又一历史贡献。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乎整个国家命运。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都江堰水利工程对于四川的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都江堰:一项古老而神奇的水利工程



原理: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答: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都江堰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首先是修筑宝瓶口引水工程,将岷江水流分为两道,使岷江水流向东边的成都平原,同时减少...

都江堰的原理是什么?
答: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成都平原西缘岷江由山谷进入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修建之前,雨季岷江河水冲入平原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为了变害为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总的原理简单来说就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

跪求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的图解 不是相片
答: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一)第一期工程:宝瓶口 注:修建宝瓶口的目的主要是想将岷江江水分流部分进入成都平原,防洪减旱。(二)第二期工程:鱼嘴 注:在宝瓶口修建之后,虽然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流和灌溉的作用,成都平原干旱得到一定缓解,但是由于东都地势较西部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因此开始进行二期...

都江堰原理
答:都江堰的原理是筑坝分水,修渠引水。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的原理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筑坝分水,修渠引水。筑坝分水就是将岷江的干流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一条引入成都平原,修渠引水就是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溢洪道,让江水形成环流,避免泥沙淤塞河道...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什么?
答: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是流量控制的原理。从总体上看,都江堰的建造结构极为简单。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宝瓶口(进水)、鱼嘴(分水)和飞沙堰(泄洪)。建造宝瓶口之后,岷江被分流为两条江水,东边的一部分江水可以灌溉成都平原。这样在枯水期,大部分江水会流入内江,而在汛期,多余的江水会从外江流走。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
答:4、第二工序就是飞沙堰,飞沙堰是连接外江和内江水的重要工程,内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外江的水流向河流。在修筑工程时,李冰父子将内江的河床低于外交的河床,这就保证了在枯水节的时候,外江有6成的水能够通过飞沙堰进入内江,补给成都平原的用。5、而在飞沙堰还有一个人工的阀口,进入内江的水...

都江堰原理
答:都江堰的原理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即筑坝分水,修渠引水。筑坝分水就是将岷江的干流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一条引入成都平原,修渠引水就是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溢洪道,让江水形成环流,避免泥沙淤塞河道。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

修都江堰时用了哪些物理原理
答:修都江堰时用到的物理原理:1、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2、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