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重阳节

作者&投稿:泊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要叫重阳节~

为什么叫重阳节,我来讲讲他的典故!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在那天,人们或登高望远,或饮一壶菊花酒,或遍插茱萸,以不同的活动丰富了节日的内涵。

为什么叫重阳节呢?
因为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皆阳,两九相重,所以称为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民间在当天有登高的节日习俗,所以又叫登高节;因为民间有插茱萸、赏菊花的节日活动,所以又叫茱萸节、菊花节;到了现代,又成为法定的“老年节”。
现今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一、重阳节介绍
关于时间
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又名“茱萸节”,“菊花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通常在公历(阳历)的十月份。
关于命名
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那天,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关于意义
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九月也预示着冬天的来临。天气渐冷,人们需要准备衣服保暖,孝顺的子孙由此思及祖先,便将这天作为给先祖们烧冬衣的时间。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奠死去的家人的节日。
二、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源于《易经》中九之阳数相重。第二种说法是先秦之前有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际祭天帝、祭祖的活动。第3种说法是起源于祭祀仪式,因为我国南方地区在重阳节仍然有重阳祭灶的习俗。
重阳节的形成、发展、延伸,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重阳节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先秦时代。《吕氏春秋.季秋纪》中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通过这段文字的记载可以发现,在当时九月农作物丰收的时候,已经有了祭祀天地、祭祖的活动。另外,重阳这个名词,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屈原《远游》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的词句。到了唐朝时期,重阳节就被定为正式节日,从此以后,每逢重阳节,宫廷、民间都会组织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庆祝节日。
三、重 阳 节 的 传 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有一位神通广大的道人名叫费长房。他习道多年,终于长生不老。一个叫桓景的青年很崇拜他,并想追随他学习道术。费长房就收他为徒,教他学本事。桓景也潜心学习,刻苦修炼。
有一天,在爬山的时候,费长房对桓景说:“在九月初九这天,你们全家将有一场大灾难降临,你要提早回家做好准备。”桓景听了,十分惊慌,连忙跪下求师傅教给他躲避灾难的办法。费长房说:“在九月九这一天,你多做几个红色的布袋,里面放进茱萸,并缠到胳膊上,再带些用菊花浸泡的酒,携全家老小到一个高坡上饮酒。只有这样,你才能避开大祸。”
听到此言,桓景飞奔回家,让家人认真遵照他师傅的要求去做。到了九月初九这一天清晨,桓景带着家人来到附近的高坡,平安度过了这一天。到了晚上,桓景和家人一起回到家中一看,不觉大吃一惊,家里的牛羊鸡犬都死了。
从此,重阳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相沿成习,流传了近两千年,人们以此方式来驱邪避难。
四、重阳节的风俗
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比如晒秋、放纸鸢、登高、赏菊花、佩戴茱萸等。重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其时间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
登高
阴历9 月这天,正值秋高气爽,适合旅行观光。所以,一到金秋九月,不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在此时旅行登高。
登高可以驱除霉运,还意指“ 晋升高位”。这也是古人为什么很重视这一传统习俗。登高之所以受人重视,特别受老人重视,是因为人们认为登高还意寓“登顶长寿”。除此之外,人们还相信登山能使人健康长寿。
在九月登高既是件惬意放松的事,又是件可以欣赏到自然之美的幸事。重阳节登高,在唐代就开始盛行了,古时也有很多跟重阳登高有关的诗歌。

插茱萸
茱萸为长青乔木。该植物具有浓香,它的果实可食用或干存。它的叶子可以用作药材。茱萸具有驱虫去湿,助消化去内热的功效。春季它开紫色的花,然后开始孕育果实。到了秋天,就结出了紫褐色,味酸,带皱,质感柔软的果实。
放纸鸢
纸鸢类似于风筝。据中国传统习俗,人们通常在清明节放风筝。但每逢清明,也是雨纷纷的时节,因而并不适合放风筝。相比之下,重阳节这天,秋高气爽,最适合户外放风筝。
最后轻松一下。来个诗 歌 赏 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自古有许多故事和重阳节相关,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以及王勃的《蜀中九日》等。王维的这首诗可谓是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宋—李清照)


  名称来历:
  《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
  节日简介: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节由来简介: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

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

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

等活动。

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

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

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

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

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

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重阳节的来历和由来
答: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重阳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

重阳节的来历
答:“重阳”是在霜降后、即将冬藏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踏春”,重阳“辞青”、“踏秋”之说。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老人节”。《易经》中数字“6”为阴数,数字“9”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因此叫重九。“九九”的诣音是“久久”,也...

重阳节的来历50字
答:重阳节的习俗50字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重阳节也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茱萸节。茱萸...

人们为什么把农历九月初九叫做重阳节
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数字九被视为吉利的数字,被认为是长寿和繁荣的象征。因此,农历九月初九被视为一个吉祥的日子。而在古代,重阳节也被称为“祭祖节”,因为人们将这个节日视为拜祭祖先和祈求祖宗保佑的日子。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也很有趣。一些地方的人们会登高、采菊花、饮酒、赏月和吃重阳糕...

什么是重阳节?
答: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在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

重阳节为什么叫重阳节?
答: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都是重阳节,每到这一天民间就开始喝菊花酒,放纸鸢等,那么关于重阳节知识你们又了解多少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重阳节的一些小知识吧。一、为什么叫“重阳”节 重阳节还有个名字叫重九节,因为节日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所以“重九”这个名字很好理解,那么为什么把“九”换成了“阳”呢...

重阳节是指什么?
答:重阳节,中国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而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

为什么叫重阳节?它有什么意义呢?
答: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意义: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

九月九为什么是重阳节
答:把 重阳节 叫做老人节,虽说少了些历史 文化 底蕴的衬托,但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体现我们那源远流长的传统 民俗文化 。一起来看看九月九为什么是重阳节,欢迎查阅!九月初九重阳节也称什么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

每年农历几月几日是重阳节,重阳节又称为什么节,在重阳节民间有什么习...
答:重阳节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又叫登高节、晒秋节、敬老节、重九节、九九重阳等。重阳节习俗:赏秋,登高,吃重阳糕,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