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力的《诗词格律》

作者&投稿:汝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王力的《诗词格律》?~

王力的《诗词格律》是一本学写诗词的入门书,很好!我在十三、四岁时读过。这本书印过好多次,好多出版社都重印过,是学写诗词者最好的入门书。我希望能反复重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最好把它推荐给他的学生们。让初中生都能学写诗词和懂诗词!

第一讲诗韵和平仄
诗写下来不是为了看的,而是为了逗吟地的。古人所谓逗吟地,跟今天所谓朗诵差不多。因此,诗和声律就发生极其密切的关系。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声律,而所谓声律只有两件事:第一是韵,第二是平仄。其中尤以平仄的规则最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平仄规则就没有诗词格律。现在先请大家读几首唐诗: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唐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这是三首五言绝句。在这些诗里,逢双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一收音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是放在句尾。韵的作用是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例如《登鹳雀楼》,逗流地字读liú,逗楼地读lóu,都是收音于ou的;《相思》,逗枝地字读zhī,思字读sī,都是收音于i的。这就显得非常和谐了。
有时候,依照现代普通话的语音去读并不和谐,这是因为时代不同,语音有了发展。例如《江南曲》,逗期地字读qí,逗儿地字读ér,很不和谐,但是如果依照上海话的白话音来读逗儿地字,就十分和谐了,因为上海白话逗儿地字念ní,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唐代的古音。
至于讲到平仄规则,就必须先说明什么是平仄。古代有四个声调,即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声以外,共余三声都是仄声(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大约是比较长的音,而且是一个平调,不升也不降;其余三声大约是比较短的音,有升有降,因此形成了平仄的对立。诗人们利用这种对立来造成诗的节奏美。
上面所引的三首五言绝句是依照同一个平仄格式写成的。每首只有二十个字,其平仄格式如下: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字外带圈表示可平可仄,字外带框的表示押韵,下同。)
有一件事值得注意:在普通话里,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入声已经消失了,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平声好办,只要把阴平和阳平同等看就是了。入声归入上声、去声的也都好办,反正上、去两声也都是仄声。唯有归入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就非查字典不可(可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同音字典》)。大概平仄格式上标明仄声而普通话读平声的字,多半是古入声。这三首诗中的入声字是逗白地、逗日地、逗入地、逗欲地、逗目地、逗一地、逗国地、逗发地、逗撷地、逗物地、逗得地、逗妾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逗国地、逗发地、逗撷地、逗得地,它们在普通话里都变了平声,而它们所在的位置是规定要用仄声字的。
这三首诗是严格依照平仄格式写成的。一般地说,每句的第一个字可以不拘平仄。试看第一句第一个字,逗白地、逗嫁地是仄,而逗红地是平,第三句和第四句的第一个字,这里三首诗都是用了仄音,但是在其他唐诗中也有用平声的。唯独像逗平平仄仄平地这样一个五言平仄句式(在这三首诗中是第二句),第一个字只能用平声,不能用仄声,否则叫做逗犯孤平地。
这一讲所讲的是最基本的东西。讲的虽然是五言,但是可以类推到七言。讲的虽然是绝句,但是可以类推到律诗。讲的虽然是诗,但是可以类推到词。
第二讲 五言绝句
绝句都是四句。五言绝句可以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现在先谈律绝。律绝一般之用平声韵,而平仄格式则有四种。第一讲所讲的平仄格式是第一种:
(仄)仄平平仄 平 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里有四种句式:
第一种句式是平仄脚,第二种句式是仄平脚,第三种句式是仄仄脚,第四种句式是平平脚。这四种句式是所有变化的基础,四种五言绝句都是由这四种句式错综变化而成的。
第二种五言绝句只是把第一中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了一下: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听筝 李端
鸣筝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第三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一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平平脚: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溪居 裴度
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
红尘飞不到,时有水禽啼。

第四种五言绝句基本上和第二种相同,只因首句用韵,所以首句改为仄平脚: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闺人赠远 王崖
花明绮陌春,柳拂御沟新。
为报辽阳客,流芳不待人。
在四种平韵五言律绝当中,以第一种最为常见,其次是第三种。其余两种都是少见的。去了平韵律绝之外,还有一些仄韵律绝。现在只举一个例子:
(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忆旧游 顾况
悠悠南国思,夜向江南泊。
楚客断肠时,月明枫子落。
律绝只有四种句式,即使是仄韵的五言律绝,也不超出这个范围。依照这四种句式写成的诗句叫做律句,凡不用或基本上不用律句的五言绝句可以称为逗古绝地。古绝不拘平仄,在押韵方面即可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例如: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拜新月 李端
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夜思》是平声韵,《拜新月》是仄声韵。逗疑是地句逗平仄仄仄平地,逗细语地句逗仄仄平仄平地,逗北风地句逗仄平平平仄地,都不是律句。
第三讲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也是四句,总共二十八个字。七言律绝是以五言律绝为基础的。跟五言律绝一样,七言律绝共有四种平仄句式,这只是在五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如果是仄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平起的七字句,如果是平起的五字句,就把它变成仄起的七字句。试看下面的比较表:
平仄脚:
五字句——□□(仄)仄平平仄
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平脚:
五字句——□□平平仄仄平
七字句——(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脚:
五字句——□□(平)平平仄仄
七字句——(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脚:
五字句——□□(仄)仄仄平平
七字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绝句也有四种平仄格式,跟五言绝句是相一致的。不过,七言绝句以首句押韵为比较常见,所以次序应该改变一下。第一种七言绝句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第二种七言绝句是把第一种的前半首和后半首对调,并且使首句仍然收平脚,第三句仍然收仄脚: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第三种七言绝句是第一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忆江柳白居易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第四种七言绝句是第二种的变相,只是把首句改为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仄韵七绝颇为罕见,这里不举例了。
七言绝句每句的第一字都是不拘平仄的,第三个字在许多情况下也不拘平仄,因此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地但是,这个口诀是不全面的,在正常的情况下,第五个字不能不论;更重要的是仄平脚的句子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了孤平。凡是不合于这里所讲的都是变格,在第六讲里还要谈到。
第四讲 五言律诗和长律
我们在第二讲中讲了五言绝句,这里再讲五言律诗就非常好懂了。五言律诗共有八句,四十个字,比五言绝句(指律绝)的字数多一倍,可以说两首五言绝句合起来就是一首五言律诗。按发展情况说,应该说五言绝句是五言律诗的一半;但是,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说五言律诗是五言绝句的双倍也未尝不可。
跟五言绝句一样,五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第一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一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塞下曲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第二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二种五言绝句的两首: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春江次白居易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
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
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
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
第三种五言律诗等于第三种五言绝句加第一种五言绝句: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北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第四种五言律诗等于第四种五言绝句加第二种五言绝句(这一种比较少见):
(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风雨李商隐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律诗中间四句要用对仗。所谓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关于对仗,后面还要专题讨论。
长律是超过八句的律诗,有长到一百六十韵的。两句一押韵,一百六十韵就是一千六百个字。有一种试贴诗规定五言六韵(清代规定五言八韵),那是应科举时写的。例如:
湘灵鼓瑟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长律的平仄很容易知道,因为它只是把五言绝句加起来。例如五言六韵的长律就等于三首五言绝句。除头两句和末两句以外,中间各句都是要用对仗的。长律一般只是五言诗,七言长律非常罕见的。
第五讲 七言律诗
七言律诗,就其平仄格式说,是七言绝句的扩展。七言律诗共有八句,五十六个字,比七言绝句的字数多一倍,正好把两首七绝合成一首七律。七言律诗也有四种平仄格式。
第一种七律等于第一种七绝加第三种七绝: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望蓟门祖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第二种七律等于第二种七绝加第四种七绝: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无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第三种七律等于第三种七绝的两首: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客至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遣悲怀元稹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第四种七律等于第四种七绝的两首: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七律跟五律一样,中间四句要用对仗;至于头两句和末两句,一般不用对仗。特别是末两句,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样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把律诗、绝句的平仄规则总结一下。平仄有逗对地的规则和逗粘地的规则。单句称为出句,双句称为对句,出句和对句加起来叫一联。第一联称为首联,第二联称为颔联,第三联称为颈联,第四联称为尾联。出句的平仄和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叫做对。下联出句的平仄和上联对句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叫做粘。当然,在逗粘地的时候,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的平仄不可能相同;在逗对地的时候,如果首句入韵,首联出句和对句第五、七两字(在五言则是第三、五两字)也不可能相对。总之,我们可以拿每句的第二个字作为衡量对粘的标准。
知道了粘对的道理,要背诵口诀(平仄格式)就不难了。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首诗的平仄都可以按照粘对的规则背诵如流。即使是百韵长律,也不会背错一个字。
违反粘的规则叫做逗失粘地(广义的逗失粘地指的是不合平仄,这里用的是狭义);违反对的规则叫逗失对地。唐人偶尔有不粘的律诗、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但是不足为训,因为一般的律诗、绝句总是粘的。至于失对,则是更大的毛病,唐人虽也有个别失对的情况,那或者是模仿逗齐梁体地(律诗未定型以前的诗体),或者是诗人一时的疏忽,后人是不能引为口实的。
第六讲 平仄的变格
上面说过,前人做律诗、绝句有个口诀是:逗一三五不论。地这是就七言说的;如果是五言,那就应该是逗一三不论地。其实仄平脚的五言第一字或七言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按常规来说,也是要论的,但是在这些地方可以有变格,就是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也可以用仄声,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也可以用平声。
例如: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看归雁洛阳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是平平脚,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仍以用仄声唯一,否则末三字变成平平平,而三字尾连用三个平声是古风的特点(见第八讲),最好律诗、绝句不要用它。
现在讲到三种特别的句式。这三种句式是不合于前面五讲中所列的平仄格式的,然而它们是律诗、绝句所容许的。
(1)五言出句二、四字同平,七言出句四、六字同平。——依前面五讲的说法,仄仄脚的律诗,在五言是逗(平)平平仄仄地,在七言是逗(仄)仄(平)平平仄仄地;但是,这个格式有一个最常用的变格,就是:
五言:平平仄平仄
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
这是把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对调,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对调。对调以后,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再是不拘平仄的,而是必须用平声,例如:
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看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种句式多数被用在尾联的出句,即律诗的第七句,绝句的第三句。
(2)五言出句二、四字同仄,七言出句四、六字同仄。——依前面五讲的说法,平仄脚的律句,在五言是逗(仄)仄平平仄地,在七言是逗(平)平(仄)仄平平仄地;但是,这个格式也有一个变格,就是:
五言:(仄)仄平仄仄
七言:(平)平(仄)仄(平)仄仄
这里五言第二、四两字都用仄声(全句可以有四仄,甚至五仄),七言第四、六两字都用仄声。但是,有一个附带的条件,就是五言对句第三字,七言对句第五字必须用平声。例如:
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草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讲到这里,我们知道逗二四六分明地的口诀也不完全适用了。
(3)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指的是五字句的逗仄平仄仄平地,七字句的逗仄仄仄平仄仄平地。由于除了韵脚以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所以叫做孤平。凡不合平仄的句子叫做拗句。拗句和律句是反义词。孤平的句子也是拗句的一种。但是,拗句可以补救。补救的办法是:前面本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就在后面适当的位置用上一个平声意味抵偿。所谓孤平拗救,是指仄平脚的句子五言第一字用仄,第三字用平;七言第三字用仄,第五字用平,即:
五言:仄平平仄平
七言:(仄)仄仄平平仄平

试看下面的例子:
夜泊山寺李白
危楼高百尽,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孤平拗救常常和二、四字同仄的出句(在七言则是四、六字同仄)同时并用,向上文所引孟浩然的逗往来成古今地、陆游的逗双鬓向人无再青地都是。这样,倒数第三字(如孟诗的逗成地字,陆诗的逗无地字)所用的平声非常吃重,它一方面用于孤平拗救,另一方面还被用来补偿出句所缺乏的平声。上文所讲第一种特殊句式,五言第三字用了仄声,第四字就必须补一个平声,而且第一字不能再用仄声,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应该白变格和例外区别开来。变格是律诗所容许的格式,甚至能用于试帖诗;例外则是偶然出现的,如杜甫的逗昔闻洞庭水地,孟浩然的逗八月湖水平地。有时候,诗人可以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完全不拘平仄,叫做逗拗体地。但拗体是罕见的,这里不详细讨论了。
平仄的变格相当复杂,我们了解这个,主要为了欣赏古人的律诗、绝句。至于自己写诗,自然不一定要用变格。

第七讲 对仗
绝句用不用对仗是自由的;如果用对仗,一般用在首联。律诗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在唐人的律诗中偶然也有少到一联对仗的,那只是例外。至于对仗多到三联,则是相当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首句不入韵的情况下是如此。三联对仗,常常是首联、颔联和颈联。例如: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谷口书斋寄榻补阙钱起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僮扫罗径,昨与故人期。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仗首先要求句型的一致。例如杜诗首联逗细草微风岸地,这是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必须找另一个没有谓语的句子(这里是逗危樯独夜舟地)来对它。又如颈联逗名岂文章著地,逗著名地这个动宾结构被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对句是逗官应老病休地,逗休官地这个动宾结构也拆开放在一句的两头,才算对上了。又如钱诗颔联逗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地,逗竹怜地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逗山爱地也不是真正的主谓结构,实际上是逗怜新雨后的竹,爱夕阳时的山地,这样它们的句型就一致了。
对仗要求词性相对,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上文已经讲过了。此外还有三种特殊的对仗:第一是数目对,如逗万里悲秋常坐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地;第二是颜色对,如逗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地;第三是方位对,如逗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地。
名词还可以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等。例如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地,逗星地对逗月地是天文对,逗野地对逗江地是地理对。又如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地,逗夜地和逗年地是时令对。
凡同一小类相对,词性一致,句型又一致,叫做工对(就是对得工整)。例如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地,这是工对。邻类相对也算工对,例如逗一去柴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地,逗朔地(北方)对逗黄地是方位对颜色;又如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地,逗日地对逗春地是天文对时令。两种事物常常并提的,也算工对,例如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地,逗花地对逗鸟地是工对;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地,逗人地对逗马地是工对。有所谓借对,这里借用同音字为对,例如逗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地,逗白地对逗清地是借对,因为逗清地与逗青地同音。
凡五字句有四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逗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地,虽然逗阔地是形容词,逗流地是动词,也算工对。又如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地,虽然逗时地与逗别地不属于同一个小类,其余四字已经非常工整,也就不必再计较了。七字句有四、五个字对得工整,也就算得工对。例如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地,逗边地是名词,逗尽地是动词,似乎不对,但是逗无地对逗不地被认为工整,而逗无地字后面必须跟名词,逗不地字后面必须跟动词或形容词,只能做到这样了。
有一种对仗是句中自对而后两句相对。这样的对仗就只要求句中自对的工整,不再要求两句相对的工整,只要词类相对就行了。例如逗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地,逗风地对逗尘地、逗涕地对逗泪地已经很工整,逗风尘地对逗涕泪地就可以从宽了。又如逗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地,逗迟地与逗暮地相对,逗涓地与逗埃地相对,两句相对就可以从宽了。
过分追求对仗的工整会束缚思想。杰出的诗人能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一般说来,晚唐的对仗比盛唐的对仗工整,但是晚唐的诗不及盛唐的诗的意境高超。可见片面地追求对仗的工整是不能达到写好诗的目的的。

《诗词格律》是诗词常识名家谈系列丛书,由王力所编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发行。

书中所讲的诗词格律,大部分是前人研究的成果,也有一些地方是著者自己的意见。由于它是一部基本知识的书,所以书中不详细说明哪些部分是某书上叙述过的,哪些部分是著者自己的话。《诗词格律》着重在讲格律,不是诗词选本,所以对于举例的诗词,不加注释。

所引诗词的字句,也有版本的不同;著者对于版本是经过选择的,但是为了节省篇幅并避免烦琐,也不打算在每一个地方都加上校勘性的说明了。《诗词格律》有一个总的目的,就是试图简单扼要地叙述诗词的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告诉读者。

关于诗,着重在谈律诗,因为从律诗兴起以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唐代以前的古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形成格律,所以不谈。至于唐代以后的古体诗,虽然表面上也是不受格律的限制的,实际上还是有很多讲究,所以不能不谈,只不过可以少谈罢了。

扩展资料

王力(1900~1986),中国语言学家,诗人。字了一。1900年8月10日生于广西博白,卒于1986年5月3日。

《诗词格律概要》内容简介:

王力著,《诗词格律概要》虽然比《诗词格律》简单,而且基本内容也相同,但还是有它的特色。有些地方比《诗词格律》还要详细,例如,在讲平仄的时候,举出了常用的古代入声字,以便于没有入声的方言区的读者掌握平仄。

有的地方和《诗词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为两种情况: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这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诗律。还有一点不同的,《诗词格律》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诗词来分析诗词格律,而《诗词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据的全部是古典诗词。

毛泽东的诗词有很高的艺术性,也合乎格律,而且读者比较熟悉,用来举例是可以的,也有利于诗词格律的普及。但从根本上说,诗词格律是从古代一些大家的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用古代作家的诗词来讲诗词格律,应该说更为合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词格律



自近体诗在唐代繁荣以来,做诗成为中国读书人的基本功,从入塾时开始就训练做诗的技能。近体诗的规则也就通过口耳传授代代传承下来。从前的读书人,没有会不会做诗的问题,只有做得好不好的问题。所以古时候没有系统阐述诗律的著作传世。到满清末年废科举,至民国更兴学校,转为新式学堂教育,学生对诗之律则日益陌生了。本朝以马上得天下,不重文教,于传统文化更敝屣之,到文革之年,文化几乎已呈断统状态。很多人对流传下来的唐宋诗词虽心慕之,于诗词之规则则不甚了然。 王力教授早年即著有《汉语诗律学》,意图建立汉语诗歌诗律体系。鼎革以来,又陆续出版《诗词格律》及《诗词格律十讲》诸书,对普及诗律起了重大作用。后两本普及型的小册子更是风靡于世。这对于使人们得以避免写作不讲音律的旧诗之病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个功劳是应该肯定的。 但是物极必反,有一利必有一弊焉。《诗词格律》的流行至今已显出它的负面影响,产生了唯格律是尚的流弊。这虽然不能完全归咎于王力教授,但王力教授的诗律体系的一些缺陷,也确实与这种流弊具有一定的关系。 王力教授是一位语言学家。他研究汉语诗律,主要是从语言角度进行的。对于汉语诗歌的文学传统方面,王教授极少涉及。这种研究本来就是片面的。因为诗律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离开了诗人们的实践,单纯归纳所谓诗律,是很难切中肯綮的。 王力《诗词格律》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各种体裁等量齐观。无论五言、七言,也无论绝句、律诗,都是从同一公式推导出来的。而所谓律句,实际上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声音和谐的句式。因此它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公式化的东西。举个例子来说,“平平平仄仄”有一个运用同样普遍的格式是“平平仄平仄”。这两个句式具有同等的功效。它们都是诗人们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律句。但在《诗词格律》里,由于后一个句子不符合王氏公式,被王力归为“拗句”,被解释成第三字拗而用第四字救。这显然只能看成是臆说。对于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在平仄上的差异,王力的理论不能加以合理的解释。因为那只能从文学史绝句的发展中去理解。再比如,绝句与律诗相比,格律较为灵活。即拿对仗来说,对律诗,它是格律,对绝句则只是修辞手段。再说平仄,绝句也远较律诗灵活,押仄声韵的绝句也较仄韵律诗多得多。可是王力竟然把仄韵绝句归为古体。事实上历代都把律诗和绝句并称为近体诗。 王力为了把他的诗律学构成一个完整体系,扼杀了诗律的多样化元素。对于一些不符合王氏公式的诗律,王力一概加以否定。而他否定的理由不外乎当时格律未严,律体没有定型之类。王力研究诗律,却没有大量阅读古人诗词,而是借助清人的论述。中国古人对此类问题,一般都不作深入系统地研究,只存只言片语,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只有大量阅读、深入了解古人实践才能克服这种片面性。可是王力却没有做这种基础性的工作。举个例子来说,王力称在唐代律诗中“绝对找不到孤平的例子”,后来改口说只找到两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拗律(臂悬两角弓),实际上只有一个(百岁老翁不种田),可又不是律诗。实际上,《全唐诗》律诗中的孤平例子,并非没有。比如杜甫的“夜深露气清”,刘长卿的“五陵远客归”都是。这表明王力并没有仔细阅读《全唐诗》。 王力把不符合他的公式的句子都视为出律。但实际上,近体诗的格律远不是王力所规定的那么死板。像“故人西辞黄鹤楼”、“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大城少城柳已青,东台西台雪正晴。”这样的律句,在王力看来都是“出律”。这正是机械论者的观点,不符合历代对律诗的判断。 王力有一个法宝,凡是不利于他的证据,他都以当时律诗未定型来解释。譬如失粘的律诗,从唐以来不乏名篇佳作,怎么可能是由于律诗体未定型所致?再如崔颢的《黄鹤楼》诗被后人评为“唐人七律之首”,可它却不符合王力的诗律。王力的解释还是当时律体未定。不知律诗到底在什么时候才定型,王力教授究竟考证过没有?崔颢是盛唐诗人,他的许多律诗都是完全使用律句,却没有一首获得这首的声誉。在律诗已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年代,居然会有律诗还未定型的怪事。这能够叫人信服吗?杜甫是盛唐律诗的代表作家,却有不少失粘及“出律”(按王力的诗律)的律诗,王力依然声称这是唐初格律未严。那么,宋代仍有失粘的近体诗,是否到宋代近体诗仍未定型呢? 王力承袭赵执信说:“平平仄仄仄,下句仄仄仄平平,律诗常用;若仄平仄仄仄,则为落调矣。盖下有三仄,上必二平也。”而实际上,仄平仄仄仄的句子历来并不鲜见。《唐诗三百首》80首五言律诗中就有3例。 杜甫的名篇《登岳阳楼》中的“昔闻洞庭水”,被王力说成是“例外”,即不合律。可是《唐诗三百首》80首五律中竟有5句是用了“仄平仄平仄”的句式。例外多到这样的程度还能叫例外吗?脍炙人口,被选为私塾课本的名篇,居然是出律的律诗。那么这让塾师如何教学,让学生如何学诗呢?中国三大名楼均因唐人诗文闻名于世。其中滕王阁以王勃《滕王阁序》闻名,黄鹤楼以崔颢《黄鹤楼诗》著名,岳阳楼以孟浩然、杜甫诗著名。这三首最著名的律诗,居然全部是不符合王力诗律的“例外”(或今人眼中的“伪”律诗),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这种公式化诗律的流弊,在当前确实已产生了极大的危害。一些古典诗歌爱好者养成了只认平仄不认诗,把讲平仄当成学问的显现,把平仄当成了诗本身。这种理论还带来不少人耳朵“失聪”,他们不是根据自己的听觉,而是根据王力的“平仄谱”来判断句子是否声音和谐。一个典型的例证是去年发生的有“巴蜀鬼才”之称的当今才子魏明伦批赵忠祥的律诗为“伪律诗”,还说什么平仄错乱就是伪律诗、伪绝句(魏先生连古绝律绝之分也不要了),这还是发表在当今正规媒体上的言论。 总而言之,王力《诗词格律》的流行有有益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的一面。我们可以把《诗词格律》当成婴儿的学步车,学会走路后即可束之高阁,而不可把它当成金科玉律。要想掌握诗词格律,只有多读多思名贤名作,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提高。

这本书很基础,对于新学近体和古体诗的人还是比较有益的,平仄四声对仗都有提及,如果你要填词或写诗的话,推荐白香词谱和平水韵表

  第一章 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 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 ōng,其中g 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 ōng,"同"t óng,"隆"l óng,"宗"z ōng,"聪"c 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 ,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 ái ),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两山排闼送青来(l ái )。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 "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 ào ,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 、e 、o 的前面可能还有i ,u 、ü,如ia,ua,uai ,iao ,ian ,uan ,üan,iang,uang,ie,üe ,iong,ueng等,这种i ,u ,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
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 á),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 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 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 ī)。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 )。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 ī和ér 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 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纔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 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1 )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 )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 )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 )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 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 《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 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 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 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 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 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 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 ,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 )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 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纔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或-ng 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 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纔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注释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参考与:http://www.wcai.net/poetry/gelu/gelu00.htm

《诗词格律概要大家小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_百度知 ...
答:有的地方和《诗词格律》有所不同,例如,把拗救分为两种情况:大拗必救,小拗可救可不救,这也是为了使读者能更好地掌握诗律。还有一点不同的,《诗词格律》用了不少毛泽东的诗词来分析诗词格律,而《诗词格律概要》用作分析的依据的全部是古典诗词。作者介绍:王力(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

《诗词格律概要大家小书》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_百度知 ...
答:《诗词格律概要》(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提取码:yib1 书名:诗词格律概要 作者:王力 豆瓣评分:9.2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7-1 页数:224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古典诗词格律最基本的知识,为鉴赏古代诗词,学习诗词创作,提供一条准确而又简捷的途径。作品推陈出新,...

《诗词格律十讲》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答:《诗词格律十讲》(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hF0QWgl21RmJk9wqxWYyyA 密码:bcr1 书名:诗词格律十讲 作者:王力 豆瓣评分:8.4 出版社: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 页数:136 内容简介:语言泰斗王力经典普及 诗词格律初学必备手册 内容...

王力的诗词格律哪本好点?
答:《诗词格律简捷入门》 中华诗词学会专门为第一届中华诗词研修班学员编写的读物。只是该书系统性太强,而且比较难懂。个人建议,如果你要学习诗词格律,可以选择深圳大学徐晋如先生《大学诗词写作教程》,比较通俗易懂。如果满意,请采用,谢谢!

《诗词格律》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答:《诗词格律》(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提取码:c07u 书名:诗词格律 作者:王力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份:2009-5-18 页数:245 内容简介:本书是王力先生讲解中国古典诗词格律的名作,自出版以来,已售出几十万册。因作者的初衷便是将诗词格律作为一种基本知识来...

《诗词格律概要》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答:《诗词格律概要》(王力)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3Fz7J1992gY0eM3f_J5vQw ?pwd=gzjb 提取码: gzjb 书名:诗词格律概要 作者:王力 豆瓣评分:9.0 出版社: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6 页数:160 内容简介:语言大师诗词格律普及经典 ...

大家推给推荐本讲诗词平仄,音韵,格律的书~!
答:入门通例是王力的《诗词格律概要》。大学诗词那本观点颇为偏激,不宜初学。 南方人还是看地区吧,有些地区的方言保留了入声(而不是仄声,中华土地不存在没有仄声的方言)。粤语,以及云南、浙江、湖南的某些地区的方言都有入声,其完整程度也不一样,最好自己对照一下(拿入声字声部跟自己的方言对照一下),发音短促(按...

王力《诗词格律》什么时候发表的?
答:诗词格律(王力著) 中华书局 1977

能不忆江南怎样断句
答:1、【断句】:能不/忆江南 2、【原由】:由著名的古汉语专家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中列举了词牌《忆江南》的平仄格式所知,这里“不”和“忆”之间不存在连续发音。3、【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其一)4、【翻译】:...

请教高手,仄仄仄平仄平仄,是否不合格律
答:七言是五言的扩展,就看这句仄仄仄平仄平仄的后五个字就行了。相当于“仄平仄平仄”。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认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认为作为拗句的一种,“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这自然无需置疑。移舟泊烟渚、情人怨遥夜、垂緌饮清露、因思杜陵梦、无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