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家姓氏的起源文化与分部地区跟历史名人

作者&投稿:星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蒙家姓起源有谁知道~

你好,很高兴为你答题!蒙姓的来源有三:
  1 以山名为姓。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 为他姓所改。这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3 来源于高阳氏。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一、姓氏源流
  蒙(Mé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周朝的时期,有官职名为东蒙主,职责是管理、主持祭祀蒙山。这位官吏的后代也世世代代居住在蒙山,并且以山名为姓,形成蒙姓。
  2、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夏朝建立以后,颛顼的后代被封在蒙双(有说法为双蒙),他的后代于是将封地的名作为姓氏,成为蒙姓和双姓。
  3、为他姓所改:
  ① 有一支蒙姓改自东蒙氏。
  ② 元朝时有复姓蒙古氏,后来其子孙逐渐以单姓“蒙”为氏。
  ③ 南诏国姓蒙,居于蒙舍州,其后进入中原,定居于安定(今甘肃省定西一带)。
  蒙姓始祖:蒙双。蒙姓中国人是黄帝的直系后裔,许多姓氏古籍都有详尽的记载。根据《路氏疏传记》是所说,蒙姓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氏距今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他是黄帝轩辕氏的嫡孙,秦时有将军蒙骜。而《姓氏考略》上说,高阳氏的后代被封蒙双,有蒙氏,双氏。蒙氏是先秦时期赫赫有名的家族。望族居于安定郡,即现在的甘肃省固原县。蒙氏后人奉蒙双为蒙姓的始祖。
  二、历史名人
  蒙 觳: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楚国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 恬: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 毅: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蒙姓源源有三个,一是出自以山名、官名为氏;二是来源于高阳氏,以地名为姓;三是为他姓所改。人口主要分布在山东蒙山、广西平南、重庆等地,历史名人有楚国大夫蒙觳、秦朝著名将领蒙恬、金代右副元帅蒙古纲。当代名人有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司令员蒙进喜,中共党员,1961年入伍,2002年晋升为中将。
第一个渊源:源于高阳氏,出自远古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上古时候,人文始祖黄帝是著名的氏族联盟首领,他有一个孙子叫作颛顼,后来也是著名的部落首领。
到了夏王朝时候,敬重古代的伟人,就把颛顼的后代封到蒙双城(双蒙城,今山西交城),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蒙双氏、双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双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源于风姓包氏,《百家姓·东》载:包羲伏羲氏后裔掌管蒙山之祀,建立东夷蒙国,世为东蒙主,属于以国为氏。
在蒙山(今山东蒙山)设了祭坛,祭祀蒙山之神,并设有专门主持蒙山祭祀的官员,称为东蒙主。
东蒙主的后裔子孙中,世代居于蒙山承袭东蒙主之职,遂以山名为姓氏,称蒙山氏、东蒙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蒙氏、东氏、山氏、东方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出自清朝时期巫罗俊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江西于都蒙氏族人主要集居于盘古山、靖石等地,古今都是当地望族之一。他们的先袓何时何地迁来此地,其族谱记载不一致。
于都蒙氏自称是蒙念五的后代,由蒙信举从南康迁来。其族谱记载:“万承公生三子,念五公初徏广东番禺以及河南大草坊,后又徏会昌西山,最后徏至南康崇文堡传九世。信举公又于宋泰定初年徏会昌之西山。”然而,在其清乾隆年间五修和清光绪年间七修谱的谱序中又记载:“蒙得姓于周先王封后裔以东蒙主,祀遂因以为氏,至秦有蒙骜、蒙恬;晋时有其昌者由关西安定徏金陵:五代时黄巢之乱,有禧公由金陵徏粤之罗江,数传至元初有富一公,由罗江徏虔之城岗,是为始袓。富一公生以诚公,又由城岗徏会昌西山,其后由西山分居仁凤、铺背、上林、旱塘等处。”
到了公元1995年八修谱时,于都蒙氏又称其先袓原为巫氏,始袓原为福建黄连镇的巫罗俊,传至二十二世时在广东兴宁为官,因犯案逃至江西于都长河堡西山定居,遂改为蒙氏,世代相传至今,并已将其正式定入八修“昌远堂”蒙氏族谱中。
第四个渊源:源于彝族,出自唐朝时期南诏蒙氏,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唐朝时期的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古城,是古白族、彝族等土著先民最早居住和生活的地区之一。在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刘彻即在其境设有邪龙县,三国时期受蜀汉政权的羁縻,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白子国属地。
唐朝初期,白子国王张乐进求将国位分别禅让于巍山的彝族蒙舍部落酋长蒙细奴逻、俎豆本主。
蒙细奴逻,公元617~674年,其祖父蒙舍龙,原居住于哀牢(今云南保山),为了躲避仇杀迁居到蒙舍诏(今云南巍山),成为一个彝族部落的首领之一。在唐朝初年,云南西北洱海一带已经分布着六个比较大的夷民部落,史称“六诏”,是今天少数民族彝族、白族的祖先(俎豆本主)。其中的蒙舍族的地理位置在六诏的最南面,因称“南诏”。
蒙细奴逻受禅后,经过大小战争,于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统一了蒙舍川地区,建号“大蒙国”。蒙氏历三代经略八十年后的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细奴逻的重孙皮逻阁自称为南诏王,建“南诏国”,先筑王城于图山(山龙、山于),后建都城于蒙舍川(今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村南部)。
一百七十余年后的唐昭宗李晔天复二年(公元902年),蒙氏南诏政权走到了末路。先由世为南诏清平官(宰相)郑回的七世孙郑买嗣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借南诏蒙氏近臣扬登之手杀死了南诏王隆舜,而后在唐天福二年(公元902年),又杀死隆舜之子舜化贞,并屠戮其王室族人八百余,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著名的大长和国,自称国王。至后梁太祖朱温开平四年(公元910年),郑买嗣在位九年逝世,其子郑仁旻嗣位,直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东川节度使杨乾真杀郑仁旻之子郑隆亶,大长和国灭亡。
在蒙氏南诏政权灭亡后,南诏王隆舜、舜化贞家族的子孙中有躲过灭族劫难,迁逃进入中原者,后辗转定居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安定(今甘肃定西)等地,后裔子孙多以原国名“大蒙国”为姓氏,称蒙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蒙古族蒙古尔济氏,亦称孟古尔济氏,是蒙古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的一个东部分支,蒙语为?????????,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东部通辽地区、吉林西部一带科尔沁草原)。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Menggu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等地。
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蒙古尔济氏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
第六个渊源:出自明朝初期巫氏族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明洪武年间,巫禧族派第四房巫景茂,配袁氏生四子:巫仲兴、巫贵兴、巫宁保、巫必子。移江西省安远县长河堡,巫宁保于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参与兴宁户房吏,因事戌滇南涉及其弟巫贵兴、巫必子,逃往江西安远县长河堡,所遗田产尽粥,用费结绝军丁,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巫发、巫成、巫新拆立民户各当差。巫贵兴,字法贵,迁江西安远县东营脑(现属于都县盘古山镇人和村),生子巫万承,从此隐姓埋名改姓为蒙氏。
巫万承(蒙万承)生三子:蒙念四郎、蒙念五郎、蒙念六郎;蒙念四郎迁广东省仁化恩村,其裔有居海南岛、香港等地。蒙念五郎传至三十一世蒙信立、蒙信可迁江西南康龙华乡上下蒙村。蒙信举仍居于都人和村,蒙念五郎之后裔有迁宁都县赖村乡蒙坊,广州市城内外和汕尾等地。蒙念六郎则迁广西各县、市,其人口众多无法详算。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记载:
⑴.满族蒙古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蒙古部,以部为氏,后来主动归附蒙古汗国,元太祖成吉思汗曾特赐姓为蒙古氏,遂成大族,满语为Monggu Hala,世居土默特一带地区(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银氏等。
⑵.满族蒙鄂啰氏,源出分居在“西寨”的伊尔根觉罗氏,为其分支之一,满语为Mengero Hala,世居西寨(今河北迁西一带),后多冠汉姓为蒙氏、罗氏等。
⑶.满族蒙鄂索氏,亦称蒙古索氏、蒙乌素氏,满语为Mongeso Hala,世居瓦面河(今土库曼斯坦尼沙卜尔西北利宛特山穆护村)、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拉发(今吉林蛟河北部)、长白山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鄂氏、索氏等。
⑷.满族蒙古楚氏,亦称孟郭绰氏,满语为Menggucu Hala,世居乌喇蒙古楚山(今牡丹江楚山)、叶赫(今吉林叶赫河、伊通河、伊丹河、东辽河流域)、盛京(今辽宁沈阳)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楚氏等。
⑸.满族蒙古里氏,满语为Mongguri Hala,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等地,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古氏等。
⑹.满族蒙果资氏,满语为Menggosi Hala,世居绥分(今中俄交界处绥分河上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孟氏等。
⑺.满族蒙果氏,亦称蒙郭氏,满语为Monggo Hala,为满族脱谱姓氏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蒙氏。
第八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壮族、苗族、瑶族、水族、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蒙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蒙氏,世代相传至今。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进一步考证之后,再予以补充刊载。

蒙觳
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春秋时期,楚国复国以后,楚昭王决定重新治理国家,壮大国家的势力。但发现楚国以前的一切典章制度都没有了,这时楚国大夫蒙谷又为楚王制定了一整套新的典章制度献给楚王,使楚国的治理有了新的标准。
蒙骜
蒙骜,齐国人,战国后期秦国名将。秦昭王时自齐入秦。三年,攻赵榆次、新城,狼孟等地,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赵重镇晋阳,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领兵攻韩,取十三城。前247年,蒙骜率军东向攻魏。屡败魏兵,后被魏公子信陵君率联军击败。五年,秦闻魏公子死,使蒙骜攻魏,取二十城,置东郡,使秦国土与齐相接,对韩、魏形成三面包围之势。因屡立战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蒙骜卒。其子蒙武、孙蒙恬均为秦国名将。
蒙武
蒙武具体生卒年月不详, 中国战国时秦国名将。祖居齐国 ,父蒙骜 、子蒙恬、蒙毅皆为秦名将。公元前224年作为裨将军和王翦带兵六十万进攻楚国,击破楚军主力于蕲 ,楚国大将项燕于此役战死。公元前223年又和王翦带兵击楚,再次击破楚军,虏末代楚王负刍,灭亡了楚国。
蒙恬
秦朝著名将领。他的祖先为齐国人,自从他的祖父开始,他的家庭就世代为秦朝的名将。他的主要功绩是抗击匈奴。秦国统一六国以后,他率兵30万人击退了匈奴,收复了河南地区,并且奉命修筑长城,长达万余里。在他守卫边疆的数余年,匈奴都不敢进犯。他同时还是毛笔的发明者,他用枯木作为笔管,鹿毛为柱,羊毛作为被。这种笔又叫做“苍毫”。
蒙毅
秦朝上卿,在朝廷中势力很大,经常作为皇帝的参谋,其他将臣都不能和他相比。典故“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中山得颖,永为文士宝珍”中的“上国掌谋,无愧名卿显职”指的是蒙毅。
蒙古纲
女真进士,金代右副元帅,咸平府猛安人。本名和罗噶,原作胡里纲,金咸平(开原)路人。承安五年进士。累官东平府事、拜右副元帅、权参知政事、行尚书省。贞祜四年,益都张林侵东平,蒙古纲派遣行枢密院事王廷玉讨擒之。后改靖难军节度使,行省邳州。纲为人御下严信,赏罚必当。后来发生兵变,其为经略使禄格所杀。
蒙得恩
太平天国的将领。广西平南人。贫苦农民出身,早年参加拜上帝会,后来跟随太平天国参加了金田起义,曾任御林侍卫、殿右二指挥。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以后又任春官又正丞相,总理女营事务。后来升职为正掌率,得到洪秀全的宠信。咸丰十一年五月病死。终年55岁。
蒙定军
蒙定军(1913-1988.05.16),陕西旬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除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参谋长。建国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统战部部长、秘书长,甘肃省委统战部部长、省委常委、民委副书记,西北民族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甘肃省第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第三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蒙进喜(1944.9-——),四川省重庆市(现直辖市)人。1961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9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师117团1营通信员、班长,1964年7月任边防1支队1营2连副排长,1965年1月任3连排长,1968年1月任1营参谋,1969年2月任3连连长,7月任1营副营长,11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司令部作训股股长,1978年8月任步兵第32师94团副参谋长,11月任参谋长,1979年6月任副团长,11月任团长。1980年9月-1982年9月在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后任陆军第32师副参谋长,1983年2月任副师长,11月任陆军第11军副参谋长,1984年11月任参谋长。1985年3月任陆军第14军军长,1985年9月-1988年9月任陆军第14集团军军长。1989年7月任昆明陆军学院副院长兼训练部部长,1990年6月任副院长,1992年8月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1996年6月任西藏军区司令员。2001年7月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兼西藏军区司令员。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

满族来历
答:满族历史悠久,据推测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肃慎新开流文化和茶啊冲文化时期。肃慎、挹娄、勿吉、H、渤海、女真,是现代满族一脉相承的祖先。黑水H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世居祖国的东北部,分布地域辽阔。长白山被满族视为发源地、圣山。 满...

百家姓是怎么由来的,辈份又是怎么来的
答: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

夏姓有多少人口_夏姓取名及起源分布
答: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浙江、江西,这三省夏姓大约占夏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安徽、湖北、四川、山东,这四省的夏姓又集中了22%。江苏为夏姓第一大省,占夏姓总人口的33%。宋元明期间,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和南部地区迁移,西北地区夏姓人口萎缩严重。全国重新形成了以苏、浙、赣...

中国姓氏文化的渊源
答: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所谓“天道”,即一切事物皆有的规则。关于图腾,目前学界有3种观点:图腾名称是一个群体共同的名称;图腾是群体的祖先,成员都是由图腾繁衍而来;图腾是群体的保护神。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

人的姓氏是怎么来的?
答: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

鄙人姓"应",请问应姓的起源,与发展分布,其姓有何名人.
答:一、姓氏源流 应(Yīng)姓源出有二: 1、应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姬发之后。周武王克商后,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滍阳镇),为应侯,建立应国。应侯的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 2、历史上,西域人的姓氏中有应氏。蒙古族中有的姓应氏。 得姓始祖:应叔(侯)。应姓源出自姬姓。周...

中国汉族一共有多少个姓氏?
答: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是姓氏资源第一大省,海内外华人的祖根大半在河南。河南为何在中华姓氏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概括地说,河南是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自然也是华人姓氏的摇篮。如果进一步分析,把中华姓氏史与河南历史加以对照,就不难发现,无论是姓氏的萌芽、产生,还是普及、定型,无不...

百家姓的由来
答:《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吴越国的邻国南唐国主李氏成...

应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答:清乾隆四年族谱记载明代自山西迁入,至明末清初时传至五世周应举,因人祸徙于山东菏泽应家楼村避难,匿周姓而名应举,以应为姓。生应升兄弟二人为应家楼开村始祖,至今应家楼已有应姓2000余口人,后代亦有迁往各地,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脉的应姓分支,也说明应姓传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应姓迁徙分布 1,滍...

姓氏的由来及分布
答:这样,杨伯侨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杨姓的发源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杨为晋所灭后,其子孙便向西发展繁衍,首先是迁入陕西冯翊(今大荔),后又有迁至今山西霍州,尔后繁衍至今河南境内。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姓人迁江汉地区(今湖北省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向东南迁至今江西省一带;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