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作者&投稿:第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敌对关系

  1360年夏,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只有数千,顽强抵抗。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巨舰直泊于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与城平,士卒蜂拥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擒,不屈痛骂:“贼奴!汝辈现缚我,吾主必为我报仇,斩汝等万段!”他又奋力跃起挣开绳索,夺刀杀五六人。

  陈友谅大怒,派人把花云绑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万箭齐射,把花云射成个刺猬。

  攻得太平城,陈友谅更觉“徐皇帝”再无用处,派壮士用铁锤击碎其头,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登基仪式,自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这位陈皇帝称帝太心急,“群臣”立于江边,草率行礼。突遇大雨,殊列仪节,狼狈不堪。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陈友谅以张必先为“丞相”,以张定边为“太尉”。然后,他率军还江州。

  到了老窝后,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朱元璋。张士诚只想自固,没有应承。

  在江州修整了数日,陈友谅引大军东下,直扑建康。

  金陵城中,人心大骇,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摇动,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据钟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遂意决。

  当是时也,朱元璋文臣武将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计连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着觉,细想过是否当个“汉臣”。正是刘基一席话,终使朱元璋心稳神固。刘基于1360年春与宋濂、章溢、叶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诸书,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进士出身(元朝汉人中举者,百年间仅两千人左右,极其稀罕)。

  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建康御敌,均为朱元璋所拒。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堑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倘使我们现在去围城,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屯兵于坚城之下,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亏。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我,牵着我们主力四处兜圈,陈友谅会以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时,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百里趋战,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呵。”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以制其后,然后招指挥康茂才议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陈野先属下将领,闻召立至。朱元璋开门见山:

  “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今其入寇,我很想让他来快些。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以弱其势。”

  康茂才唯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必无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一笑:“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二寇谋合,何以对付!今先破陈贼,则张士诚闻之胆落!”

  老康恍然,依计行事。

  康茂才的门子化装进入陈友谅军,老陈得书大喜,问:“康公今何在?”

  门子答:“正提军守护江东桥。”

  问:“桥是何质地?”

  答:“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贼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改成铁石桥,一夜之间,桥成。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陈兵于建康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待敌。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分持红黄旗埋伏于卢龙山左右,“寇至,则举红旗;黄旗举,则伏兵皆发。”

  陈友谅自恃有康茂才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来,直进大胜港。

  港湾窄狭,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严阵以待,每拨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也不想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趋江东桥。

  结果,船队大集出发,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近前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绕以铁环,灌以铁汁。

  陈友谅大惊,忙急呼“老康”,希望“内线”康茂才出来接应。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忽悟自己中计。

  迂回半日,费了牛鼻子的劲,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汉军势锐。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船上,体力并未消耗。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

  身在卢龙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细,下令击鼓举旗。红旗扬起,诸军争相趋前拔栅,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现,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一时云集。

  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恰值退潮,无数巨舰搁浅,汉兵被杀掉、溺毙无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皆为朱元璋所得。

  坐在指挥大舟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没有鸣金,下令诸将急追。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溃亡之众,复与朱元璋军大战,复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吓得陈友谅太平守军也无斗志,慌忙遁去。朱元璋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临姑溪水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巨舰可以直泊城头。
  胡大海方面进展也不错,攻取信州。

  有了这次大胜,朱元璋声名赫赫,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老朱并未见好就收,很快占据了长江上流要地安庆。安庆本来是陈友谅手下勇将赵普胜坚守,由于此人被老陈诱杀,将领皆有怨心,赵普胜手下将张志雄向朱元璋投降,尽告安庆城守详情,带着朱元璋军队一举攻克安庆。但不久,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率军突袭,又把安庆夺回。

  1361年,朱元璋觉得火候差不多,决定亲征陈友谅。他亲乘巨舰,自率水师进攻安庆。安庆城坚,数攻不下。刘基进言,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朱元璋从之,立刻率兵西上。

  经小孤山时,陈友谅大将傅友德、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朱元璋早闻傅友德的勇名,大喜过望,立刻把他擢为大将,派他去江西招谕诸郡归附。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径来江州施行攻击。

  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在江州城外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真如神兵天降。老陈仓猝间不能成军,只得携妻子率亲随逃奔武昌。苦心经营几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

  大军乘胜,又攻克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南昌的胡廷瑞见风使舵,派人向朱元璋约降。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版图。虽然后来小有反复,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此时此刻,陈友谅与朱元璋掉了位置。朱元璋一方咄咄逼人,陈友谅频频招架,疆域日蹙。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皆高数丈,丹漆涂饰,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置舻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可称是古代版航空母舰。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他纠结六十万兵(不一定有这么多,但怎么也有四十万),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

  可见,陈友谅毕竟一鲁莽汉,净爱干孤注一掷的事情。

  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陈友谅轻躁,大军甫出,却径自去南昌,想攻陷此城。当时的南昌守将,乃朱元璋亲侄朱文正和心腹大将邓愈。朱文正派出各将校分守南昌各门后,自提两千精兵,往来指挥、策应。

  陈友谅相中了看似容易进攻的抚州门,亲自指挥兵士进攻,并立于船上督战。守抚州门的正是猛将邓愈。汉兵准备很充分,各人手举箕状竹盾牌,矢石不能伤,加上威胁巨大的撞墙机,一下子撞毁城墙二十余丈,汉兵呐喊涌上。关键时刻,邓愈守军一排人从墙后忽然站起,个个手持火铳,枪声响处,冲在前排的汉兵全被打倒。如果是箭弩,威力即使比火铳大,也吓不住汉兵。眼见敌人手持喷火冒烟的怪家伙,声音震耳欲聋,汉兵很少有人见过这东西,登时胆落,屁滚尿流而去。其实,火器早在南宋对完颜之水军作战时就第一次使用。宋元更迭之际,忽必烈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火铳之物,发明制作于元朝中后期,战争中使用得并不多。江南多巧匠,朱元璋属下大将邓愈脑子活,先人一步,把这些“玩物”用在战争之中,效果惊人。倘无此物,南昌城当时就会陷落。

  一顿狂轰后,陈友谅督战队斩杀汉兵数人,剩下的活人咬咬牙,又重新冲向城边。守城兵士在城门处和城墙倒塌处一直争竖木栅,汉兵争先恐后攻击,朱文正督诸将死战,且战且筑,连夜把被撞毁的城墙又重新修整完毕。

  酷战之中,南昌城内李继先、牛海龙等数名将领皆战死。

  见抚州门难以遽破,陈友谅又督军转攻新城门。守城猛将薛显更出人意料,率领锐卒突然先发制人,守城部队大开城门,首先向汉军发动进攻。陈友谅猝不及防,手下平章刘震昭被斩杀,死伤数千人,乃退。

  情急之下,陈友谅增修攻具,想破栅后从南昌水关攻入城内。他下达死命令,退后者皆斩,于是汉兵冒死撞冲。

  朱文正派兵士手持长槊,隔栅刺杀汉兵。汉兵此次有准备,几个人抱住长槊尖头,死命往回拉,夺槊后,汉兵又发动新一轮猛攻,使得近战中南昌守兵被杀不少。幸亏朱文正的临时兵工厂就设在栅后,他命令士兵把长槊槊尖放入锻铁的火岸中烧红,再伸出栅外刺敌。汉兵夺槊,一时间皮焦肉烂,哀嚎遍地,终不得进。陈友谅用尽攻击之术,但城中备御万方,汉军被杀伤严重。

  见南昌攻不下,陈友谅分兵陷吉安、临江,把俘虏的几个守将殉于南昌城下,朱文正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陈友谅恼急,又挥兵猛攻官步、士步二门,朱元璋手下勇将赵德胜中伏弩身亡。

  南昌被围攻,内外隔绝,音信不通,朱文正在派遣千户张子明赴建康告急的同时,又派出一名外号“舍命王”的士兵出城诈降,诉称稍缓几日,城内主帅要降。陈友谅无谋,信以为真,马上缓其攻势。到了约定“投降”日,南昌城上旗帜一新,杀声动天。陈友谅恨极,命人把诈降的“舍命王”捆在城前碎剐,本来这位爷出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然就不叫“舍命王”了。

  当时的朱元璋,正亲自率兵去解救安丰被张士诚攻击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张士诚并非有意和陈友谅相互响应牵诱朱元璋,纯粹的临时性军事行动而已。激战中,刘福通战死,朱元璋赶到,打败了张士诚大将吕珍,“救”了小明王。至此,“皇帝”韩林儿变成老朱手中之物。

  张子明报告陈友谅猛攻南昌,朱元璋真吓了一大跳,问:“陈友谅兵势如何?”

  张子明答:“陈友谅兵势很盛,但攻城中战死不少。现今江水转涸,很快就不利于巨舟泊行。其师出已久,兵粮马上也会成问题。如果有援兵至,里外夹攻,必可破敌!”

  朱元璋沉吟片刻,对张子明说:“你回去告诉文正,让他再坚守一个月,我将亲自率兵前往破敌!”

  张子明得命而还。行至湖口,被陈友谅巡逻兵抓住。

  陈友谅亲自审问,说:“如能为我诱降,不仅不杀你,高官厚爵任你选。”

  张子明假装答应。

  转天,汉军押张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将士皆凭城往下观望。

  张子明站定,仰头高呼道:“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马上就来!”

  朱文正等人闻言,守志益坚。狂怒之下,陈友谅又在阵前剐杀张子明。

  朱元璋调兵遣将,他立命正围攻庐州的徐达、常遇春还兵,共集水陆兵二十万,与自己一起共征南昌。进至湖口后,朱元璋先遣一万军屯于泾江口,又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准备一战全歼这个宿敌。

  至此,陈友谅整整包围南昌八十五天,虽杀掉朱元璋十四员大将,仍未能克坚城。

  听闻朱元璋亲自来战,他马上解围,掉头杀出鄱阳湖,前来迎战。

  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军自松门入鄱阳湖,扬帆而来,与陈友谅军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当时,乍从水军的阵容看上去,汉军占有明显优势,其巨舰高大威猛,铁皮闪烁黑光,虎虎逼人。

  朱元璋仔细观察后,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相联,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老朱命已方舟师列为二十队,其间以小船遍载火器弓弩,告诫诸将说:“接近敌船后,先发火器,再发弓弩,舟船相接后,则以短兵击之!”

  由此,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

  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

  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

  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三国故事在元末成型,四处开讲,比现在《百家讲坛》还热闹,陈友谅以前应该在哪个场子中听哪位说书的白话过。

  战事紧急,老陈很可能早忘了那些评话。他忘了,朱元璋没忘。

  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

  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

  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

  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

  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

  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

  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

  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

  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夜轻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

  相持三日后,陈友谅最强的左右金吾部将领来降,更使汉军势弱胆丧。

  见陈友谅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之:“陈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殒兵敝甲,与我相持。以陈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奈何徐徐随后,似听我指挥尾随,此非大丈夫所为也!”

  陈友谅见信大怒,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几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

  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

  相持一月有余,朱元璋除写信激怒陈友谅逗他玩以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意气弥壮。”并分兵连克蕲州、兴国。

  陈友谅残军粮尽,遣精锐突袭南昌抄粮,被朱文正派人尽焚其舟,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顾朱元璋军水陆结营的严阵以待,陈友谅最终不得不冒死突围,绕江下流,准备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准备,指挥诸军尽锐出击,满纵火筏冲击敌舰。汉军舟船散走,朱元璋军队追奔数十里。

  其间,陈友谅把脑袋伸出舷窗帘看形势,一枝弩箭飞来,不偏不倚贯其眼睛而入,老陈一命呜呼。

  朱元璋军士闻讯,大呼喜跃,斗志更奋,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不久,汉军“平章”陈荣等人率水军五万余人投降。

  张定边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朱元璋称帝后,犹对自己亲征击灭陈友谅一事津津乐道: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起初压根没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得侥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巢穴,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出此下计,不亡何待!”

  所以,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不如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

  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张必先也气沮,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张定边“气索不能言”,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张定边一身箭疮,咬牙坚持。

  见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与陈理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转天大清早,陈理衔璧肉袒,率张定边等人出城,诣军门投降。这小孩子俯伏战栗,不敢仰视。朱元璋见其弱幼,心觉可怜,亲自扶起,握其手称:“我不会治罪于你。”

  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人的关系,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扩展资料:
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是指1360年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展开的战役。这场战役中,朱元璋终于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
经过这次战争,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朱元璋与陈友谅龙湾战役-百度百科

敌对关系

  1360年夏,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只有数千,顽强抵抗。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巨舰直泊于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与城平,士卒蜂拥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擒,不屈痛骂:“贼奴!汝辈现缚我,吾主必为我报仇,斩汝等万段!”他又奋力跃起挣开绳索,夺刀杀五六人。

  陈友谅大怒,派人把花云绑在大船桅杆上,命兵士万箭齐射,把花云射成个刺猬。

  攻得太平城,陈友谅更觉“徐皇帝”再无用处,派壮士用铁锤击碎其头,胡乱抛尸完事。“天完”政权,这下真的彻底完了。

  然后,陈友谅在采石矶一带的五通庙举行登基仪式,自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

  这位陈皇帝称帝太心急,“群臣”立于江边,草率行礼。突遇大雨,殊列仪节,狼狈不堪。最早拥立徐寿辉当“皇帝”的邹普胜,如今反成为陈友谅的“太师”。陈友谅以张必先为“丞相”,以张定边为“太尉”。然后,他率军还江州。

  到了老窝后,他马上遣使送信给张士诚,约定共灭朱元璋。张士诚只想自固,没有应承。

  在江州修整了数日,陈友谅引大军东下,直扑建康。

  金陵城中,人心大骇,朱元璋手下人不少心意摇动,有欲降的,有欲逃的,有欲据钟山死守的,人心惶惶。

  朱元璋问计于刘基。刘基心沉气稳,说:“天道后举者胜。我军以逸待劳,何患不克!明公您宜开府库,固士心,倾至诚,伏兵伺陈击敌。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一举。”

  朱元璋遂意决。

  当是时也,朱元璋文臣武将中多有出迎自保之心,估计连朱元璋本人也多夜睡不着觉,细想过是否当个“汉臣”。正是刘基一席话,终使朱元璋心稳神固。刘基于1360年春与宋濂、章溢、叶琛三人一起往建康投附朱元璋,此人精通天文、兵法、性理诸书,通才人物,很是有真本事。更引人注意的是,他乃元朝进士出身(元朝汉人中举者,百年间仅两千人左右,极其稀罕)。

  这时,有人提议朱元璋先收复太平以牵制敌方,有人建议朱元璋自己亲自指挥出建康御敌,均为朱元璋所拒。这位爷没读过什么兵书,属于那种天生有感觉的军事家,他说:“太平城濠堑深固,如果当时陈友谅没有巨舰,不能水上进攻,太平根本不会陷落。倘使我们现在去围城,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而且,贼军水军十倍于我军,屯兵于坚城之下,进不能取,退不及援,肯定吃亏。如果我自己出城逆敌,敌军以偏师牵制我,牵着我们主力四处兜圈,陈友谅会以舟师顺流而下直奔建康,半日即可抵城下。到时,即使我们的步兵骑兵能够即时回援,也是百里趋战,精疲力竭,乃兵法大忌呵。”

  朱元璋先派出胡大海直捣广信(今江西上饶)以制其后,然后招指挥康茂才议事。老康乃是先前降而复叛的陈野先属下将领,闻召立至。朱元璋开门见山:

  “听说你一直和陈友谅关系不错,今其入寇,我很想让他来快些。你假装充当他的内应,派人捎信给他约他速来,最好让他兵分三道来击,以弱其势。”

  康茂才唯唯,仍旧有些摸不着头脑。“我家中有个门子,从前一直在陈友谅家中做事,让他送信,对方必无疑心……不过,我们如今多数人都害怕汉军到来,为何要引诱对方来找我们打?”

  朱元璋一笑:“情况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必和张士诚联手,二寇谋合,何以对付!今先破陈贼,则张士诚闻之胆落!”

  老康恍然,依计行事。

  康茂才的门子化装进入陈友谅军,老陈得书大喜,问:“康公今何在?”

  门子答:“正提军守护江东桥。”

  问:“桥是何质地?”

  答:“木桥。”

  陈友谅喜形于色,“你回去告诉康公,我很快就去那里,到达后则高呼‘老康’,让他闻呼而出。”

  门子回来后,康茂才马上报知朱元璋。老朱大喜:“贼人入套了!”忙命李善长派人把江东桥木板拆掉,改成铁石桥,一夜之间,桥成。同时,听说陈友谅一军打探过新河口方面的道路,老朱派大将赵德胜在新河两岸筑虎口新城。

  于是,朱元璋动员所有人马,命常遇春、冯胜等人率精军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侧,徐达等陈兵于建康南门外,杨璟驻兵大胜港,张德胜等人率水军出龙江关外,老朱本人亲统大军在卢龙山待敌。

  他命令持旗信号兵分持红黄旗埋伏于卢龙山左右,“寇至,则举红旗;黄旗举,则伏兵皆发。”

  陈友谅自恃有康茂才做内应,人马船只又多,果然引水军浩浩荡荡杀来,直进大胜港。

  港湾窄狭,又有朱元璋大将杨璟严阵以待,每拨只能有三船并进,急得陈友谅跳脚,也不想分兵了,他马上从大胜港掉头,出长江之上,径直扬帆趋江东桥。

  结果,船队大集出发,巨船大舟,本想一下子撞毁木桥直行,近前却发现桥身是大石砌成,绕以铁环,灌以铁汁。

  陈友谅大惊,忙急呼“老康”,希望“内线”康茂才出来接应。喊了半天,根本没人应声,陈友谅忽悟自己中计。

  迂回半日,费了牛鼻子的劲,陈友谅只能下令舰队再次掉头,直趋龙江。汉军势锐。他们绕了半天道,却都是呆在船上,体力并未消耗。靠岸后,一万多精兵飞身下船,在滩头立栅,准备结阵进攻。

  身在卢龙山的朱元璋看得仔细,下令击鼓举旗。红旗扬起,诸军争相趋前拔栅,与陈友谅汉军厮杀在一起,你死我活。正相持间,又一轮鼓声响起,山前黄旗又起,常遇春伏兵忽现,徐达率部杀至,张德胜的水师也一时云集。

  内外合击之下,陈友谅登岸的兵士根本招架不住,争相往岸边的船上跑。恰值退潮,无数巨舰搁浅,汉兵被杀掉、溺毙无数,仅被俘虏的就有近万人,又有巨舰百余艘、战船数百皆为朱元璋所得。

  坐在指挥大舟上的陈友谅见势不妙,忙乘小船逃走。朱元璋没有鸣金,下令诸将急追。追至采石,陈友谅纠结溃亡之众,复与朱元璋军大战,复被廖永忠、华云龙等人打得大败。

  朱元璋军队乘胜之下,吓得陈友谅太平守军也无斗志,慌忙遁去。朱元璋收复了太平城。

  汲取上次太平城西南临姑溪水道的经验教训,常遇春派人改筑城墙,往后移二十余步重筑,以免敌方巨舰可以直泊城头。
  胡大海方面进展也不错,攻取信州。

  有了这次大胜,朱元璋声名赫赫,被小明王封为吴国公。老朱并未见好就收,很快占据了长江上流要地安庆。安庆本来是陈友谅手下勇将赵普胜坚守,由于此人被老陈诱杀,将领皆有怨心,赵普胜手下将张志雄向朱元璋投降,尽告安庆城守详情,带着朱元璋军队一举攻克安庆。但不久,陈友谅手下大将张定边率军突袭,又把安庆夺回。

  1361年,朱元璋觉得火候差不多,决定亲征陈友谅。他亲乘巨舰,自率水师进攻安庆。安庆城坚,数攻不下。刘基进言,要朱元璋舍安庆不取,直接进攻陈友谅的老窝江州。朱元璋从之,立刻率兵西上。

  经小孤山时,陈友谅大将傅友德、丁普郎主动率部投降。朱元璋早闻傅友德的勇名,大喜过望,立刻把他擢为大将,派他去江西招谕诸郡归附。由于朱元璋行动迅速,陈友谅根本不知道对方径来江州施行攻击。

  忽然之间,陈友谅发现朱元璋大型水师舰队在江州城外江面上密麻麻一大片,真如神兵天降。老陈仓猝间不能成军,只得携妻子率亲随逃奔武昌。苦心经营几年的老根据地,一朝为朱元璋所据。

  大军乘胜,又攻克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等地。不仅如此,形势逼人之下,为陈友谅守南昌的胡廷瑞见风使舵,派人向朱元璋约降。不废吹灰之力,南昌又入版图。虽然后来小有反复,南昌仍为朱元璋牢牢掌握。

  此时此刻,陈友谅与朱元璋掉了位置。朱元璋一方咄咄逼人,陈友谅频频招架,疆域日蹙。愤恨之下,陈友谅大整水军,命人制作上千艘巨舰,皆高数丈,丹漆涂饰,上下三屋,每层可以驰马,又置马栅于其间。楼船下方,“设板房为蔽,置舻数十其中,上下人语不相闻”,可称是古代版航空母舰。更惊人的是,陈友谅巨船皆以铁皮包裹,极其坚实。他纠结六十万兵(不一定有这么多,但怎么也有四十万),尽载其家属官员,空国而来,直冲南昌,准备先拿下这一重城。

  可见,陈友谅毕竟一鲁莽汉,净爱干孤注一掷的事情。

  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

  陈友谅轻躁,大军甫出,却径自去南昌,想攻陷此城。当时的南昌守将,乃朱元璋亲侄朱文正和心腹大将邓愈。朱文正派出各将校分守南昌各门后,自提两千精兵,往来指挥、策应。

  陈友谅相中了看似容易进攻的抚州门,亲自指挥兵士进攻,并立于船上督战。守抚州门的正是猛将邓愈。汉兵准备很充分,各人手举箕状竹盾牌,矢石不能伤,加上威胁巨大的撞墙机,一下子撞毁城墙二十余丈,汉兵呐喊涌上。关键时刻,邓愈守军一排人从墙后忽然站起,个个手持火铳,枪声响处,冲在前排的汉兵全被打倒。如果是箭弩,威力即使比火铳大,也吓不住汉兵。眼见敌人手持喷火冒烟的怪家伙,声音震耳欲聋,汉兵很少有人见过这东西,登时胆落,屁滚尿流而去。其实,火器早在南宋对完颜之水军作战时就第一次使用。宋元更迭之际,忽必烈把这些东西发扬光大。火铳之物,发明制作于元朝中后期,战争中使用得并不多。江南多巧匠,朱元璋属下大将邓愈脑子活,先人一步,把这些“玩物”用在战争之中,效果惊人。倘无此物,南昌城当时就会陷落。

  一顿狂轰后,陈友谅督战队斩杀汉兵数人,剩下的活人咬咬牙,又重新冲向城边。守城兵士在城门处和城墙倒塌处一直争竖木栅,汉兵争先恐后攻击,朱文正督诸将死战,且战且筑,连夜把被撞毁的城墙又重新修整完毕。

  酷战之中,南昌城内李继先、牛海龙等数名将领皆战死。

  见抚州门难以遽破,陈友谅又督军转攻新城门。守城猛将薛显更出人意料,率领锐卒突然先发制人,守城部队大开城门,首先向汉军发动进攻。陈友谅猝不及防,手下平章刘震昭被斩杀,死伤数千人,乃退。

  情急之下,陈友谅增修攻具,想破栅后从南昌水关攻入城内。他下达死命令,退后者皆斩,于是汉兵冒死撞冲。

  朱文正派兵士手持长槊,隔栅刺杀汉兵。汉兵此次有准备,几个人抱住长槊尖头,死命往回拉,夺槊后,汉兵又发动新一轮猛攻,使得近战中南昌守兵被杀不少。幸亏朱文正的临时兵工厂就设在栅后,他命令士兵把长槊槊尖放入锻铁的火岸中烧红,再伸出栅外刺敌。汉兵夺槊,一时间皮焦肉烂,哀嚎遍地,终不得进。陈友谅用尽攻击之术,但城中备御万方,汉军被杀伤严重。

  见南昌攻不下,陈友谅分兵陷吉安、临江,把俘虏的几个守将殉于南昌城下,朱文正等人丝毫不为所动。陈友谅恼急,又挥兵猛攻官步、士步二门,朱元璋手下勇将赵德胜中伏弩身亡。

  南昌被围攻,内外隔绝,音信不通,朱文正在派遣千户张子明赴建康告急的同时,又派出一名外号“舍命王”的士兵出城诈降,诉称稍缓几日,城内主帅要降。陈友谅无谋,信以为真,马上缓其攻势。到了约定“投降”日,南昌城上旗帜一新,杀声动天。陈友谅恨极,命人把诈降的“舍命王”捆在城前碎剐,本来这位爷出来就没想活着回去,不然就不叫“舍命王”了。

  当时的朱元璋,正亲自率兵去解救安丰被张士诚攻击的小明王和刘福通。张士诚并非有意和陈友谅相互响应牵诱朱元璋,纯粹的临时性军事行动而已。激战中,刘福通战死,朱元璋赶到,打败了张士诚大将吕珍,“救”了小明王。至此,“皇帝”韩林儿变成老朱手中之物。

  张子明报告陈友谅猛攻南昌,朱元璋真吓了一大跳,问:“陈友谅兵势如何?”

  张子明答:“陈友谅兵势很盛,但攻城中战死不少。现今江水转涸,很快就不利于巨舟泊行。其师出已久,兵粮马上也会成问题。如果有援兵至,里外夹攻,必可破敌!”

  朱元璋沉吟片刻,对张子明说:“你回去告诉文正,让他再坚守一个月,我将亲自率兵前往破敌!”

  张子明得命而还。行至湖口,被陈友谅巡逻兵抓住。

  陈友谅亲自审问,说:“如能为我诱降,不仅不杀你,高官厚爵任你选。”

  张子明假装答应。

  转天,汉军押张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将士皆凭城往下观望。

  张子明站定,仰头高呼道:“主上令诸公坚守,大军马上就来!”

  朱文正等人闻言,守志益坚。狂怒之下,陈友谅又在阵前剐杀张子明。

  朱元璋调兵遣将,他立命正围攻庐州的徐达、常遇春还兵,共集水陆兵二十万,与自己一起共征南昌。进至湖口后,朱元璋先遣一万军屯于泾江口,又派一军屯于南湖嘴,准备一战全歼这个宿敌。

  至此,陈友谅整整包围南昌八十五天,虽杀掉朱元璋十四员大将,仍未能克坚城。

  听闻朱元璋亲自来战,他马上解围,掉头杀出鄱阳湖,前来迎战。

  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军自松门入鄱阳湖,扬帆而来,与陈友谅军在康郎山附近相遇。

  当时,乍从水军的阵容看上去,汉军占有明显优势,其巨舰高大威猛,铁皮闪烁黑光,虎虎逼人。

  朱元璋仔细观察后,对诸将说:“彼巨舟首尾相联,不利进退,可破也!”于是,老朱命已方舟师列为二十队,其间以小船遍载火器弓弩,告诫诸将说:“接近敌船后,先发火器,再发弓弩,舟船相接后,则以短兵击之!”

  由此,鄱阳湖大战拉开序幕。

  徐达、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发,驱船直逼敌人巨舰薄战。徐达表现最出色,他身先士卒,击败汉军前锋,杀敌一千五百人,并俘获汉军巨舰一艘,使得军声大震。

  首战告捷,对于朱元璋一方军士的心理来讲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将俞通海乘风发射火炮,又一举焚毁汉军巨舰二十艘,汉兵被杀被溺一万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扑腾。当然,汉军并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齐发,朱元璋手下两位元帅即当即战死。而且,汉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临下扔火把,连徐达的指挥船也被烧着。徐达临危不惧,边扑火边指挥,奋战得免。

  陈友谅手下骁将张定边有勇有谋,他看见朱元璋的指挥舰居中,立刻率几只巨舰直扑而来。朱元璋心慌,掉头避逃时慌不择路,在近岸处搁浅。汉军一围而上,数艘巨舰及几千兵士包拢过来。

  朱元璋手下猛将程国胜和陈兆先冒死抵抗,四跃奋击。情急之下,牙将韩成跪告朱元璋说:“古人言杀身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言毕,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对密麻麻进攻的汉军大叫一声,投水而死。

  汉军见“朱元璋”投水自杀,喜跃高呼。消息传出,围攻之势稍缓,不少兵将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捞“朱元璋”的尸体方面,准备捞上后剁成数块向陈友谅请功。混战之间,朱元璋指挥舰上大将陈兆先和宋贵皆战死。

  危急时刻,常遇春指挥船队逼近敌将张定边巨舰,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挥的张定边,使得他本人的指挥舰不得不后撤。俞通海闻朱元璋被围,也红了眼,他从水战中抽出数艘船,一直冲向朱元璋的指挥舰,连挤带撞,终于把大船从沙中撞动,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过一大劫。

  俞通海小船,“复为敌巨舰所压,兵皆以头抵舰,兜鍪尽裂,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后,又与廖永忠一起乘轻舸小船追击败走的张定边,边追边放箭,致使张定边身上中箭百余,完全成了一个刺猬,倒在甲板之上。

  见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鸣金收兵,召集诸将议事,总结首战一日的经验。为防止张士诚乘虚入寇,朱元璋命令徐达率一支部队回防建康。

  转日,朱元璋亲自布阵,与陈友谅重新交手。

  陈友谅急红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连锁串在一起为水中巨阵,“旌旗楼橹,望之如山”。壮观是壮观,老陈忘了“火烧赤壁”的故事。三国故事在元末成型,四处开讲,比现在《百家讲坛》还热闹,陈友谅以前应该在哪个场子中听哪位说书的白话过。

  战事紧急,老陈很可能早忘了那些评话。他忘了,朱元璋没忘。

  也甭说,面对如此水中浮荡的巨舰城,朱元璋船队短小简陋,仰攻多却,似乎面对铜墙铁壁。朱元璋怒恼,立刻下令斩杀退却的队长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势。

  正当朱元璋声嘶力竭下令杀人的当口儿,大将郭兴进言:“不是我方将士不用命,敌人舟船太高大,我认为一定要火攻才行。”这句话提醒了听过《三国》的朱元璋,他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别调集七艘渔船,载满芦苇秆柴,以火药填充其间,等待时机投入战场。

  待东北风起,时机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扎稻草人在七艘渔船上直立,衣以甲胄战盔,持矛在手,伪装成兵士的样子。然后,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于船中划船。这样,陈友谅军士以为来船是普通战船,没有太多防备。

  时值黄昏,七艘渔船竟然趁乱驶入汉军巨舰近前。敢死士卒乘风纵火,风急火烈,须臾之间已经冲撞到汉军舰队内,猛烈燃烧。火势迅急,数百艘船一齐着火。“燔焰涨天,湖水尽赤,(汉军)死者大半。”

  这一把大火,烧死陈友谅两个弟弟陈友仁、陈友贵及大将陈普略。特别是陈友仁,号称“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数,骁勇善战。他的死亡,对陈友谅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当然,朱元璋军损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数员大将也战死。

  第三天,双方又各集众大战。

  汉军虽然损失惨重,战斗力仍旧不弱于朱元璋军,双方在湖上进行殊死搏斗。

  文士刘基在朱元璋船上东走西望,一直不闲着,他忽然大叫“难星过,马上换船!”拉起老朱就跳上另外一艘船,甫坐未定,老朱原来所乘大船立刻被炮石击毁。刘基也是装神弄鬼,大白天哪里能见到“难星”,无非是观察到有敌船的大炮在向帅舰瞄准而已。虽如此,精神暗示作用很大,朱元璋及其手下均觉得有“诸葛亮”大仙在船上,勇气百倍。

  陈友谅乘高,见朱元璋指挥舰被击碎,高兴得大叫。俄顷,又见帅旗高悬,朱元璋又出现在船头指挥,汉军将领皆相顾失色。

  廖永忠、俞通海等人率六只战船深入,汉军联大舰拒战,“蔽之,舟若没。有顷,六舟旋绕汉军而出,势如游龙。诸将见之,勇气百倍,呼声动天地,波涛立起,日为之晦。”

  打仗打的就是精气神,精神原子弹一爆发,想不胜也难。就这样,朱元璋军队以小打大,无数小船围着汉军巨舰,纷纷飞登敌船,待甲板上汉军被杀尽,底层摇橹兵士犹茫然不知,仍旧一个劲儿喊号子卖力摇橹。朱元璋士兵图省事,掷火烧船后,纷纷跳回自己小船上,摇橹汉兵尽被烧死。

  战至中午,陈友谅汉军气泄,大败,“弃旗鼓器杖,浮蔽湖面”。

  胡通海等人回来报功,朱元璋喜不自胜,赞赏道:“今日之捷,诸君之功也!”

  俞通海进言:“湖水有浅有深,战船难以回旋。不如急入大江,据敌上流。”朱元璋颔首。水军先行抵至罂子口,横截湖面,把陈友谅军队堵在水道中不敢动弹。

  这一次,老陈丧胆,再不敢轻易出战。不久,朱元璋又指挥水军连夜轻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

  相持三日后,陈友谅最强的左右金吾部将领来降,更使汉军势弱胆丧。

  见陈友谅龟缩不出,朱元璋写信激之:“陈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殒兵敝甲,与我相持。以陈公平日之强暴,正当亲决一死战,奈何徐徐随后,似听我指挥尾随,此非大丈夫所为也!”

  陈友谅见信大怒,下令尽杀交战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几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汉军俘虏放掉,伤员发药疗伤,仁义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敌死难者。

  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

  相持一月有余,朱元璋除写信激怒陈友谅逗他玩以外,“与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赋诗,意气弥壮。”并分兵连克蕲州、兴国。

  陈友谅残军粮尽,遣精锐突袭南昌抄粮,被朱文正派人尽焚其舟,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顾朱元璋军水陆结营的严阵以待,陈友谅最终不得不冒死突围,绕江下流,准备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准备,指挥诸军尽锐出击,满纵火筏冲击敌舰。汉军舟船散走,朱元璋军队追奔数十里。

  其间,陈友谅把脑袋伸出舷窗帘看形势,一枝弩箭飞来,不偏不倚贯其眼睛而入,老陈一命呜呼。

  朱元璋军士闻讯,大呼喜跃,斗志更奋,激战中又活捉了老陈的“太子”陈善见。不久,汉军“平章”陈荣等人率水军五万余人投降。

  张定边趁天黑,乘小船装载陈友谅尸体及其另外一个儿子陈理奔还武昌。回武昌后,张定边拥立小孩子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军亲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围城事宜后,老朱分兵徇汉阳、德安州郡,“湖北诸郡皆来降”。见形势大好,朱元璋留诸将围城,自己率护卫军返回金陵。

  朱元璋称帝后,犹对自己亲征击灭陈友谅一事津津乐道:

  朕遭时丧乱,初起乡土,本图自全(起初压根没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来,观群雄所为,徒为生民之患,而张士诚、陈友谅尤为巨蠹。(张)士诚恃富,(陈)友谅恃强,朕独无所恃。惟不嗜杀人,布信义,行节俭,与卿等同心共济。初与二寇相恃,士诚尤逼近。或谓宜先击之。朕以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故先攻友谅。鄱阳之役,士诚卒不能出姑苏一步以为之援。向使先攻士诚,浙西负固坚守,友谅必空国而来,吾腹背受敌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当然,鄱阳湖大战胜利后,朱元璋也知道自己胜得侥幸,对刘基说:“我不该亲自去安丰(救韩林儿)。假使那时陈友谅乘我不在建康,顺流而下直捣巢穴,我进无所成,退无所归,大事去矣!今陈友谅不攻建康,而围南昌,出此下计,不亡何待!”

  所以,渔贩子出身的陈友谅,毕竟不如种田娃出身的朱元璋。性格即命运,老陈的冒险轻躁,也决定了他失败的结局。
  进围武昌四个月,城坚不下。1364年春,朱元璋从建康出发,再次亲自临敌指挥。其间,汉军“丞相”张必先自岳州率军来赶援,乘其立足未稳,朱元璋派常遇春突然中道攻袭,活擒了这位外号“泼张”的骁将。

  常遇春押着张必先来到城下,向上喊话:“汝所恃者,惟‘泼张’一人,今已为我所擒,尚何恃而不降!”

  张必先也气沮,仰头向上,对张定边喊话:“吾已至此,事不济矣,兄宜速降为善。”

  张定边“气索不能言”,本来就在水战中中箭百余,张定边一身箭疮,咬牙坚持。

  见火候差不多,朱元璋派俘虏的陈友谅旧臣罗复仁入城劝降,表示说:“陈理若来降,当不失富贵。”

  罗复仁入城,与陈理抱头大哭,张定边也在一旁大哭。于是,转天大清早,陈理衔璧肉袒,率张定边等人出城,诣军门投降。这小孩子俯伏战栗,不敢仰视。朱元璋见其弱幼,心觉可怜,亲自扶起,握其手称:“我不会治罪于你。”

  归建康后,朱元璋授陈理为归德侯,又授陈友谅的爸爸陈普才伯爵,封陈友谅两个弟弟伯爵。明朝建立后,陈理逐渐长大,朱元璋不放心,把陈理远徙高丽,命高丽王严加看视,又把陈友谅二弟迁往滁阳软禁,但都未加以杀害。老陈僭号称帝四年,未料想后代子孙天天倒去高丽天天吃泡菜度日,福兮祸兮,自不多讲。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对关系。

  陈友谅,湖北仙桃(原沔阳)人。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

  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龙湾(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阳湖(二十三年夏)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也是他失败的原因。张定边等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理为帝,改元德寿。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

会把曾经那些回忆深埋心底,任凭时间怎样冲刷,都还是深深地刻在内心深处。挽着淡淡的思绪,寻一处清幽,生活是如此清新雅致

对头,应该是在潘阳湖决战

朱元璋陈友谅是亲兄弟么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亲兄弟吗?
答:朱元璋陈友谅不是亲兄弟,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反元朝的人士,在反元初期,他们没有关系,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他们成为了死敌,最后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决战中胜出。陈友谅陈友谅,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陈汉开国皇帝。出身渔家子,曾为县吏。参加天完红巾军,隶丞相倪文俊为簿书掾,以功升...

陈友谅和朱元璋啥关系
答:陈友谅和朱元璋都是反元朝的人士,在反元初期,他们没有关系,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他们成为了死敌,最后朱元璋在与陈友谅决战中胜出。陈友谅,湖北人,出生于渔家,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是群雄之一,最后被朱元璋打败被箭射死。朱元璋,安徽人,家境贫寒,参加红巾军反抗元朝,最后夺得天下统一全国。陈友谅起义...

朱元璋与陈友谅有何关系?他们是敌是友?
答:朱元璋跟陈友谅是敌人不假,但是两人也有很多共同点,就是两个人都是贫苦农民出身,两个人都很痛恨贪官污吏,都将元朝当作自己最大的敌人,都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推翻元朝的统治,只不过在元朝已经没有威胁后,两人就谁逐鹿天下展开了争夺。二、两人都有着夺取天下称帝的野心 朱元璋跟陈友谅两个人在元朝末期...

朱元璋与陈友谅什么关系?
答: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人的关系,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双方在鄱阳湖展开决战。鄱阳湖水战自八月二十九日开始,到十月三日结束,进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军队充分发挥小船灵活的长处,火攻陈军,最终取胜,陈友谅被乱箭射死。

陈友谅和朱元璋啥关系
答:陈友谅和朱元璋是敌对关系。朱元璋和陈友谅是敌对关系。朱元璋生于1328年10月21日,逝于1398年6月24日,濠州钟离人,参加农民起义军并改名元璋,为明朝开国皇帝,史称明太祖。其于1353年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1368年其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并在应天府称帝...

陈友谅同朱元璋是两兄弟吗?
答:他们两个当然不是兄弟了。他们两个是敌对势力的。刚开始他们是共同反抗元朝的,后来是各自为政的。

朱元璋哪个儿子是陈友谅的
答:1. 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关系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的儿子众多,其中有一个名叫朱标的儿子与陈友谅有密切关系。陈友谅原是朱元璋的士兵,他是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被朱元璋看中的,因此他深受朱元璋的信任。2. 朱标与陈友谅的结交 朱标和陈友谅曾一同在征战的战场上奋斗多年,两人之间相处甚欢,朱标亦对...

朱元璋和陈友谅是什么关系
答:敌对关系 1360年夏,陈友谅挟持徐寿辉,率水军直犯太平。朱元璋手下猛将花云守太平,人数只有数千,顽强抵抗。三天后,陈友谅乘涨水之际,巨舰直泊于太平城西南角,大船船尾高与城平,士卒蜂拥而登,太平城被攻陷。猛将花云被擒,不屈痛骂:“贼奴!汝辈现缚我,吾主必为我报仇,斩汝等万段!”他又奋力跃起挣开绳索,夺刀杀...

陈友谅墓位于武汉 他是元末农民起义的领袖(是朱元璋的老对手)_百度知 ...
答:其实,陈友谅比朱元璋更早参加义军,在朱元璋还只是一名不起眼的小人物时,他已经是反元的主将了,为推翻元王朝立下了很多功劳。但就因为他败与朱元璋,是朱元璋做了皇帝。所以明史为了讨好朱元璋,就极力的抹杀他的功劳。就连很多小说,也是将陈友谅描写成一个心计歹毒的恶人。可以说,这是对陈友谅非常不...

深度解析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陈友谅前期和朱元璋没得什么关系,两人毫不相关,只是都是反元的人士罢了,但是随着朱元璋势力的壮大,陈友谅就成了他最大的敌人。所以最后陈友谅和朱元璋是敌对死对头关系。陈友谅是湖北人,出生于渔家,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是群雄之一,最后被朱元璋打败被箭射死。朱元璋是安徽人,家境贫寒,参加红巾军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