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 湘中南盆地群煤层气地质概述

作者&投稿:关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湘中南盆地群是古生代华南克拉通盆地经改造变形后的沉积构造盆地。石炭、二叠系发育含煤岩系,形成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

湘中南盆地群位于扬子陆块的江南地块之上,华南克拉通盆地震旦纪至中三叠世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早石炭世大塘中期测水组和晚二叠世早期龙潭组为含煤沉积岩系,中三叠世早期(安尼期)江南地块隆升,地块东侧的湘赣桂海湾继续沉积,中三叠世晚期(拉丁期)江南地块与华夏古陆一起隆升连为一体。印支运动扬子陆块受到藏滇板块、印支陆块的北推,华北陆块的南冲和来自东南方向的古太平洋板块的强烈挤压。由于大陆东南部向北西方向的挤压,在南华块体与扬子陆块之间形成一个向西凸出的弧形褶皱带,印支期岩浆活动强烈,花岗岩遍及整个褶皱带。燕山运动时期,处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华南大陆,受到周边板块不均衡的或交替性的碰撞挤压,板缘及板内变形十分复杂,由于陆块已趋硬化,构造变形以基底波状隆起、壳熔造浆和断裂发育为主要形式。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来自大陆东南的挤压应力除继续强化褶皱变形,还发育了北北东向断裂和侵入了花岗岩体,形成白垩—第三纪断陷叠置在褶皱带之上。经燕山运动及喜马拉雅运动改造变形,湘中褶皱系造型为走向南北、向西凸出的宽缓复式褶皱带,被褶皱隆起的前三叠纪岩层遭受剥蚀,形成以石炭纪岩层为圈闭的涟源坳陷、邵阳坳陷、零陵坳陷(不连续)和郴耒坳陷,与残留在石炭系复式向斜核部的二叠系地层形成叠置的石炭二叠纪含煤盆地群。

湘中南盆地群含煤岩系为下石炭统测水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早石炭世湘桂浅海域为陆表海沉积,测水早期海水退却,出现了大片潮坪沉积环境,形成泥炭沼泽沉积。晚二叠世龙潭初期海域范围缩小,形成开阔的滨海平原,气候温暖潮湿,植被茂盛,泥炭沼泽发育,三角洲平原、滨海潟湖成为有利的聚煤相带,含煤最好。三角洲及前缘沙洲、沙坝亦形成较好的聚煤相带,但因地势低洼长期覆水缺乏物源,煤系较薄。

下石炭统测水组为海陆交替相含煤碎屑岩沉积,与下伏石磴子组和上覆梓门桥组连续沉积,以中部石英砂岩或含砾石英砂岩划界,分为上、下段。下段含煤段为灰白色细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粉砂岩、煤层,厚100~350 m,含煤1~8层,3、5煤发育,厚0.7~4.70 m。上段不含煤段为紫红、灰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泥灰岩、透镜状灰岩,含煤线、薄煤层,厚55~145 m。测水组下段为海退沉积,上段为海进沉积,组成完整的沉积旋回。测水期沉积相可划分四个相区:冷水江—太平寺海湾潟湖沼泽相区,测水早期四周有多岛和水下隆起,阻隔了海水由南向北侵入,形成较闭塞的弱还原滨海海湾潟湖环境,是聚煤的有利沉积环境。长沙—浏阳滨海三角洲相区,沉降幅度大,粗粒砂岩,弱氧化沉积环境,不利聚煤。郴州—耒阳陆缘滨海相区,为弱还原为主的陆缘滨海环境,对聚煤不利。邵阳—宁远滨海相区,古地形平坦,强还原为主的滨海沉积环境,由于沉积物长期处于水下,泥炭沼泽不发育,不利聚煤。

上二叠统龙潭组分为上、下段。下段不含煤段为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炭质泥岩,顶部一层富含菱铁矿结核的泥岩或砂质泥岩,称“龟形结核泥岩”,为上、下段分界标志层。该段分布在邵阳—株注洲一线以南,具有岩层单层厚度大、泥岩岩性均一、砂岩疏松特征,不含可采煤,邵阳至攸县一线厚66~540 m,湘南厚151~563 m,自南而北、由东向西逐渐减薄。上段含煤段为灰—深灰色石英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炭质泥岩、煤层。该段以涟源—株洲一线为界,分为“南型”和“北型”。南型的煤层段发育较全,旋回清楚,结构完整。东部界化垅厚220~615 m,中部永耒、白沙厚92~539 m,西部邵阳、隆回厚22~615 m,由东而西、由南向北逐渐减薄。北型的煤层段与下伏茅口组之间缺失或只有极薄的不含煤段,涟源厚20~27 m,湘潭厚19~88 m,浏阳厚43~52 m,由东而西逐渐变薄。龙潭煤系因南北沉积类型的差别,含煤性亦不相同。北型含煤1~6层,多达12层,可采煤1~2层,结构简单稳定,涟源至株洲一带发育最好,厚度0~12.94 m,一般2~3 m,东部浏阳一带变薄,一般为1 m。南型煤各地差异大,分三个含煤区,南部郴耒含煤区,含煤7层,主采煤2层,厚0.94~15.76 m;东部茶醴含煤区,含煤10层,可采煤5层,厚2.55~8.31 m;西部邵阳含煤区,含煤3~7层,可采煤2层,厚0~5.82 m。龙潭组为一套过渡相为主的含煤沉积,海退后滨海平原沉积环境,有利于泥炭沼泽的发育。可划分三个相区:长沙—涟源滨海沼泽相区,古地形南低北高,下段地层向北逐渐缺失,上段地层超覆在茅口灰岩之上呈假整合接触,整体地势平缓,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形成利于聚煤的泥炭沼泽沉积。娄底—邵阳、醴陵—郴州海湾潟湖相区,受古陆、古岛、水下隆起的阻隔,水域宁静,植被茂盛,为强还原环境,对聚煤十分有利。祁东—零陵覆水海湾潟湖相区,由于覆水较深不易形成泥炭沼泽,不利聚煤。

湘中南含煤地层为早石炭世测水组和晚二叠世龙潭组,分布范围较广,煤层较厚,层位较稳定。测水组主要分布于涟源、邵阳、零陵、郴耒坳陷,以涟源坳陷最好,湘潭、宁远坳陷亦有沉积。测水组含煤岩系富集带位于金竹山和太平寺,面积2000 km2和1200 km2,含煤1~8层,3煤和5煤厚度大于1 m,西部厚1.6~5.2 m,东部厚1.2~4.10 m,其中3煤最好,最大厚度7.80 m,煤层由西向东减薄。耒阳和资兴富煤带面积为150~700 km2,1~2层较稳定,一般厚1~1.7 m,最大单层厚1.80 m。龙潭组是主要含煤岩系,与测水组叠置分布于涟源、邵阳、郴耒等坳陷。龙潭组煤系地层发育不如测水组,但大于1 m的煤层分布范围较为广泛,煤层厚度亦大,湘东南更好。可分四个富煤带:郴耒富煤带包括白沙、永耒、梅田等向斜,含煤5~17层,一般为7层,大于1 m的煤层2~6层,其中6煤普遍发育,煤层总厚0.94~15.76 m,大于1m单层煤层均厚 0.94~6 m,最大厚度 12.28 m,富煤带呈南北向展布。茶陵—攸县富煤带包括界化垅、黄丰桥、华塘等向斜,含煤8~22层,一般为10层,大于1 m的煤层2~8层,煤层总厚2.55~8.31 m,富煤带呈北东向展布。涟源富煤带包括恩口、斗笠山、桥头河、煤炭坝向斜,属北型含煤带,含煤1~6层,最多达12层,大于1 m 的煤层厚1.2~5.40 m,煤层总厚1.2~12.94 m,煤层层数少,单层厚度大,分布较稳定,为不同煤阶的烟煤,富煤带呈北东向展布。洪山殿—邵阳富煤带包括洪山殿、牛马司、保和堂、短陂桥等向斜,含煤3~6层,大于1m的煤层2~3层,煤层总厚2.1~4.30 m,大于1 m的煤层均厚1.20 m,洪山殿平均大于3.0 m,向斜东翼大于4.0 m,富煤带呈东西向展布。

湘中南盆地群煤岩煤阶发育较齐全,除褐煤外长焰煤至无烟煤均有,其中无烟煤占三分之二左右。测水组分布面广,为单一无烟煤,仅在江永有少量焦煤和瘦煤。龙潭组煤阶齐全,郴州、耒阳向斜为无烟煤,西至斗岭向斜为瘦、焦煤。湘中煤阶呈环状分带,在湘潭、涟源、邵东、沙子坪和祁阳等构成五个环状变质带,环带边缘为无烟煤或瘦贫煤,中心为变质程度低的肥焦煤,其中沙子坪环状变质带范围小,煤阶单调,变质程度高。由于含煤岩系形成演化历史不同,因此不同含煤盆地,甚至同一含煤盆地,煤岩变质程度亦不相同。测水组煤层埋深较大,变质程度较高,均为无烟煤。龙潭组煤层埋深较浅和后期地壳抬升,加之岩浆活动对煤岩的影响,煤阶范围较宽,湘中煤阶发育较全,在湘东南多为高变质无烟煤。龙潭组煤层沉降幅度一般不超过3500m,分布在环带中的煤阶展布的走向多与聚煤坳陷总体走向一致,而与坳陷内褶皱轴向斜交。高变质煤岩层多沿隆起区展布,环带边缘煤岩变质程度高,中心变质程度低,在环带周缘则是侵入岩和火山岩发育区。由此分析,龙潭组煤岩变质与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以及构造应力变质作用有关。

煤岩的显微组分一般以镜质组为主,次为惰质组。测水组煤层无机组分(>10%)相对较高,龙潭组镜质组含量比测水组低10%左右,惰质组含量相对高10%~20%,无机组分以粘土岩为主,镜质组含量有随煤阶升高而增加的趋势。

煤岩类型气煤多以半亮、半暗煤为主;肥煤以半亮煤为主,半暗煤次之,局部为暗淡煤;焦煤兼有半亮、半暗煤,半亮煤较多;瘦贫煤以半亮煤为主,光亮、半暗、暗淡煤为次;无烟煤以光亮、半亮煤为主。同一煤层在横向上相对稳定,不同层段煤岩类型有差异,顶、底部出现暗淡煤。煤岩遭受构造变动,破坏程度高的多出现暗淡煤或半暗淡煤。煤质分析表明,不同煤阶煤质差异较大,随煤阶升高挥发分减少,气煤为低中灰、中富硫、低磷煤,肥、焦煤为低—特低灰、低磷、低硫煤,瘦煤为特低—低灰煤,贫煤一般为中高灰、中高硫煤。测水组或龙潭组无烟煤为中灰煤,比烟煤含灰分高,含硫较低。

煤田资料表明,区内瓦斯突出强度大,压力高,次数多。1965~1991年,洪山殿蛇形山井田瓦斯突出327次,突出煤23740t,最大突出强度1020t,平均一吨煤(岩)涌出瓦斯量118.8 m3,为实测含气量的6倍。区内自1975年开始井下抽放瓦斯,年抽放量最高达172×104m3,抽放率为8.7%~14%。在井深204m机巷实测含气量为21.70 m3/t,压力2.36 MPa。区内资料反映,在焦煤至无烟煤区间,瓦斯突出强大的井即是煤层气量高的井。从实测7个钻井含气量和收集107份煤田钻井含气量资料表明,含气量普遍大于10 m3/t,一般为15~20m3/t,最高达59.05 m3/t。如测水组无烟煤平均含气量,渣渡为24.05 m3/t,冷水江为16.63 m3/t,金竹山为16.63 m3/t,芦毛江为18.90 m3/t。龙潭组平均含气量,短陂桥瘦煤为19.28 m3/t,斗笠山焦瘦煤为19.66 m3/t,洪山殿无烟煤为19.30 m3/t。以煤层含气富集程度可分为高富集区、较高富集区和低富集区。龙潭组煤层(南型)分布在涟源坳陷南部和邵阳坳陷的北部。如涟源坳陷洪山殿属瘦、贫煤,含气量18.48 m3/t;短陂桥属瘦煤,含气量19.28 m3/t;枫江溪属无烟煤,含气量20.31 m3/t;斗笠山属焦煤,含气量为13.73 m3/t;两市塘属肥焦煤,含气量为13.86 m3/t。该区富气强度为0.31×108m3/km2,属富气区。邵阳坳陷马田属无烟煤,含气量为19.30 m3/t;白沙属无烟煤,含气量19.10 m3/t;袁家属瘦煤、无烟煤,含气量为22.5 m3/t;盐湖属无烟煤,含气量20.77 m3/t。该区富气强度为0.32×108m3/km2,属富气区。龙潭组煤层(北型)分布于涟源坳陷,属较富含气区,富气强度为0.21×108m3/km2。晏家铺属瘦煤,含气量为19.66 m3/t;桥头河属肥、焦煤,含气量为7.23 m3/t;恩口属肥、焦煤,含气量为4.60m3/t;马鞍山属焦煤,含气量为13.15 m3/t。测水组煤层均属无烟煤,高富气区在涟源坳陷,低富气区位于邵阳、郴耒坳陷。在涟源坳陷富气强度为0.51×108m3/km2,渣渡含气量高为24.05 m3/t,太平寺含气量低为12.77 m3/t,金竹山、冷水江、毛易、建新含气量均在16~18 m3/t区间。

煤岩吸附特征测试结果表明,恒温30℃煤层吸附甲烷变化范围为22.73%~47.32%之间,随着煤阶的升高,煤的吸附能力亦增强。等温吸附曲线的形态可分三种类型:一种是斗笠山、桥头河焦煤型,曲线平缓,兰氏压力值大;短陂桥、洪山殿瘦煤型,曲线较平缓略有起伏,末端有上扬趋势,兰氏压力值较大;渣渡无烟煤型,曲线较陡,兰氏压力值较小。斗笠山、洪山殿、渣渡、马田向斜,3个钻孔对焦煤至无烟煤含气量进行测试,具有气体释放时间短,解吸速度快的特点,解吸时间一般小于24小时,逸散气与总气量比率较高,为28.4%~59.2%,平均为46.2%。

煤储层储集性能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影响煤岩孔隙结构的因素为煤岩变质程度、煤岩类型、显微组分及煤体结构。测试资料编绘的基质孔隙、孔径变化图表明,区内容孔变化范围为0.013~0.666 mm3/g,在肥—焦煤、贫—无烟煤区间出现两个峰值。测试平均孔径在10000 nm左右,亦在焦煤、贫煤处出现两个峰值。各种孔隙所占比例显示,微孔所占比率随煤岩变质程度增加而增加,而小孔和大孔所占比率相应减少,中孔分布在焦、贫煤处有增加趋势。电镜观察表明,煤岩孔隙类型次生孔隙较原生孔隙发育。主要孔洞类型有气孔、溶蚀孔、失水孔、粒间孔及植物细胞腔与细胞间孔隙。

煤岩组分、煤体结构影响基质孔隙,显微组分中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含量不同,可以影响基岩的孔隙度。冷水江向斜3煤丝质体含量高,孔隙度却很小。同一变质程度的煤,光亮煤—半亮煤—半暗煤—不含丝炭的暗淡煤孔隙度遂次降低,微孔隙亦不发育。斗笠山向斜镜煤、光亮煤、半亮煤的微裂隙比其它煤岩数目多,张开度小。无机矿物组分对基岩孔隙度的影响表现在灰分低则孔隙度高。煤体结构对基岩孔隙的影响,反映在致密块状、条带状构造的煤岩基质胶结致密,微孔不发育。冷水江向斜煤岩变质程度高,基质十分致密,孔隙不发育。粉粒状结构的煤岩,孔隙发育但不连通。渣渡、金竹山向斜网状裂隙结构煤层,孔隙和微裂隙发育,但易发生瓦斯突出。

煤岩裂缝,包括煤岩变质过程中形成的内生裂隙和构造应力形成的外生裂隙。内生裂隙发育程度受煤阶、煤质及煤岩类型的控制。斗笠山向斜实测焦煤割理线密度(条/5cm),光亮煤为45、半亮煤32、半暗煤27、暗淡煤11。洪山殿向斜瘦、贫煤实测密度,光亮煤为35、半光亮煤20。冷水江向斜无烟煤实测密度,光亮煤为22、半暗煤10。外生裂隙的发育主要受煤体结构的影响,洪山殿向斜成沙坝井田外生裂隙长度大,多切过整个煤层。

煤岩渗透性优劣是煤层气成藏的重要条件。鉴于勘探研究现状,区内尚未进行煤层气渗透率的直接测试,主要使用矿区测试的透气系数作为参考值。对涟源坳陷洪山殿向斜和郴耒坳陷白沙向斜测试表明,渗透率均较低,为0.01×10-3μm2,煤层压裂后渗透率可增加几十倍乃至上百倍。洪山殿向斜4煤渗透系数(m2/大气压2·日)为2.2×10-3~3.07×10-2,相当渗透率(0.55~0.768)×10-5μm2,煤层解放后渗透率为(0.5280~0.95)×10-3μm2,增长96~124倍。白沙向斜渗透系数(2.40~4.72)×10-3,相当渗透率(0.6~1.18)×10-5μm2,煤层解放后渗透率4.86×10-5μm2~1.3×10-3μm2,增长8.1~110倍。煤岩渗透率受多种地质因素控制,煤岩变质程度、地应力、水文地质条件及构造运动等对其均有影响。涟源坳陷区域渗透性表明,龙潭组煤层割理、裂隙较测水组无烟煤及郴耒坳陷龙潭组无烟煤发育,渗透性高。褶皱构造的部位不同渗透性有所差异,背斜构造轴部裂隙发育,渗透性相对较好,但区内背斜部位煤层往往被剥蚀。断裂带附近裂隙较发育,在坳陷东部隐伏断裂及张裂隙发育。龙潭组南型煤系盆地地下水活动弱,对煤层渗透性影响小,北型煤系煤盆与地下水层连通渗透性有所提高。整个坳陷渗透性在中部、东部洪山殿、斗笠山和恩口等向斜较好。测水组无烟煤多为粉状、鳞片状构造煤,渗透性差。

煤层作为煤层气藏的储集层,对其性能影响的因素较多,依据煤层生气量、煤体结构、孔渗性、吸附性能及水文地质等综合因素,区内煤储层可分为五种类型。

Ⅰ型煤为焦、瘦煤,储层性能最好。为块状煤,破碎程度中等,变质程度中等,孔隙度大,割理发育,外生裂隙延伸不长,煤体较脆,碎裂组分偏多,属易保护型。煤生气量和吸附性能较好,含气量为15~20 m3/t,等温吸附曲线较平缓。水文地质条件简单—较复杂。

Ⅱ型煤为焦、瘦煤,储层性能好。发育在盆地倒转翼或陡峭翼,受构造破坏程度较低,煤体保护状况较好,碎裂组分较少,多为块状至碎块状煤。孔隙度较大,割理发育,外生裂隙密度大、延伸长,大多跨越整个煤层,渗透性良好,属易保护型。煤岩生气量较大和吸附性能较强,含气量10 m3/t左右,等温吸附曲线形态较好。煤层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是良好的储集层。

Ⅲ型煤为无烟煤,储层性能较好。煤岩破碎程度较低,块状至碎块状,属易保护型。变质程度高,Ro均值为4.395%。基岩孔隙度为6%左右,多为裂隙孔隙,微裂隙不发育,外生裂隙发育,渗透性较好。煤层生气量大,吸附能力强,储集性能差,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Ⅳ型煤为气肥煤,储层性能一般。煤体结构较好,块状为主,变质程度中等偏低,孔隙度小于5%,等温吸附曲线形态好,煤层含气量小于10%,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Ⅴ型煤为瘦—无烟煤,储层性能差。变质程度高,煤体结构差,保存状况不好,多为粉状煤。基岩孔隙大于10%,但孔隙间互不连通,外生裂隙少,渗透性很差。生气量大,吸附能力很强,含气量大于20 m3/t。煤难以保护,瓦斯突出严重,等温吸附曲线陡,临界解吸压力低。煤层含水量微弱,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湘中南盆地群煤层气远景资源量测算,参选参数以煤炭储量基础数据作为参考基数,以大于0.6 m单层可采煤为基本单位,煤层埋深以300~1500 m为计算范围,煤层含气量采用7个实测煤心数据,107口钻孔煤心解吸法(无水、无灰基)测试数据,参选区块30个,含煤岩系为测水组和龙潭组。测水组为8个盆地,龙潭组为22个盆地。测算结果煤层气资源量为1171.79×108m3,其中龙潭组资源量为546.22×108m3,测水组资源量为625.57×108m3。从资源丰度分析,大于0.3×108m3/km2的有洪山殿、白沙、冷水江、渣渡、斗笠山、马田等16个盆地;(0.2~0.3)×108m3/km2为两市塘、桥头河、恩口、马鞍山等4个盆地,其它为小于0.2×108m3/km2盆地。

洪山殿向斜是湘中涟源坳陷中的二叠纪含煤盆地,新星石油公司中南石油局曾于1993年施钻了煤层气勘探井湘煤1井,并对湘中南盆地群煤层气地质条件进行评价研究。湘煤1井1993年10月施钻,井深626 m,钻遇1、4煤层。1煤总厚3.6 m,测试含气量18.46 m3/t,4煤厚0.4 m,则将1煤作为目的层,裸眼完井。1994年1月中测,计算瞬时产气量1781.1 m3/d,裸眼洞穴完井,1994年4月排水采气,获气产量5624 m3/d。

洪山殿向斜位于涟源坳陷东端,为北东东向复式向斜,杨梅岭背斜将其分隔为东、西两个向斜,西部鲤鱼塘向斜断层发育,东部南塘为北缓南陡向斜。凹陷深度(4煤)约1350 m,含煤面积43 km2。含煤岩系为晚二叠世龙潭组,是在海陆交替相三角洲相形成的煤炭沼泽沉积。龙潭组厚400~470 m,分上、下含煤段。上含煤段厚122 m,含煤5层,可采煤3层,4煤为主采煤层,1、3煤局部可采。4煤除彭家冲不可采外,全区厚度稳定,均厚1.84m,以光亮煤为主,为低硫、低灰分贫煤,煤体以碎裂煤为主,有少量块状煤。

区内煤层储集性能较好,基岩孔隙发育,孔隙度大于5%,一般达8%,局部为11.9%。孔容为0.0658 m3/g,孔面积为14.147 m2/g,平均孔径12300 nm,以中孔(10000~100000 nm)为主,占34.72%,微孔(<1000 nm)次之,占33.52%,小孔(1000~10000 nm)占19.47%,大孔(>100 μm)占12.24%。基岩孔隙以原生孔隙为主。煤层割理发育状况,光亮煤面割理线密度35~40 条/5 cm,长度及张开度较大,以4煤为好。井下煤层透气性测定,1 煤渗透率5.43×10 -6μm2 ,3 煤1.88×10 -6μm2 ,4 煤5.1×10 -6μm2。对煤层实施解放措施后,3 煤增至1.3×10 -3μm2 ,4 煤增至0.73×10 -3μm2

据煤田钻孔测定煤层含气量与瓦斯抽放结果,1煤含气量均值为18.24 m3/t,3煤为14.8 m3/t,4煤达22.02 m3/t。湘煤1井测试1煤含气量18.46 m3/t(未包括残余气),平均15.5 m3/t。区内含气量大,煤层压力高,煤田钻井于井深281.29 m测试4煤压力为2.77 MPa。蛇形山井田瓦斯抽放为180×104m3/a,湘煤1井初始气量达1781 m3/d,(瞬时产量),排水3个月后采气量2419 m3/d,计算瞬时产量为5624 m3/d,关井套压19大气压。

洪山殿向斜可采煤层保有储量8.1144×104t,预测储量9700×104t,总储量为1.78×108t,煤层含气量均值为18.48 m3/t,煤层气远景资源量为32.92×108m3,资源丰度为0.765×108m3/km2

中国石油集团1994年在涟源坳陷冷水江施钻冷试1井,在井深550~565 m钻遇厚1.6 m和1.4 m的石炭系测水组3煤和5煤层,煤岩Ro为3.971%和4.099%,属Ⅱ号无烟煤,孔隙度为8.13%~13.58%,渗透率为(2.3~2.4)×10-3μm2,3煤含气量为17.33~18.4 m3/t,5煤为10.02 m3/t。煤层段为尾管割缝裸眼完井混层加砂压裂,试气产量为200 m3/d。

参见《中国煤层气盆地图集》“湘中南盆地群地质图”、“湘中南盆地群早石炭世测水期岩相古地理图”、“湘中南盆地群晚二叠世龙潭期岩相古地理图”、“湘中南盆地群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岩变质程度图”、“湘中南盆地群煤储层类型划分表”、“湘中南盆地群不同煤阶等温吸附参数表”、“湘中南盆地群煤岩等温吸附曲线”、“湘中南盆地群煤层气资源参数表”、“湘中南盆地群上二叠统龙潭组柱状剖面(北型)”、“湘中南盆地群上二叠统龙潭组柱状剖面(南型)”、“湘中南盆地群下石炭统测水组柱状剖面”、“湘中南盆地群D2—J1柱状剖面”、“洪山殿向斜地质图”、“湘煤1井1煤等温吸附曲线”、“湘煤1井煤层综合解释”、“湘煤1井煤层参数表”、“湘煤1井初期排采情况表”、“湘煤1、2井试井数据对比表”、“洪山殿向斜地层柱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