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王”这个姓氏的来源!历史上同姓名人的事迹,小传!

作者&投稿:闭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乡名人小传要写姓名出身年代主要事迹~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民族英雄。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弘光时监生,隆武帝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郑成功一生,抗清驱荷,以赶走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祖国领土台湾的业绩载入史册,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中文名: 郑成功
  别名: 郑森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日本九州平户藩
  出生日期: 公元1624年8月27日
  逝世日期: 公元1662年6月23日
  职业: 军事家、政治家
  主要成就: 驱逐荷兰人,收复宝岛台湾
  父亲: 郑芝龙
  母亲: 田川氏(日本人)
  爵位: 延平郡王

  少年时期 台湾台南郑氏家庙
  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日本宽永元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平户川内浦千里滨。父亲郑芝龙为海商及海盗之首领,于中国东南沿海及日本、台湾、菲律宾等海域拥有极大势力。郑成功六岁之前跟随母亲住在平户,直到父亲郑芝龙受大明朝廷招安任官之后,郑成功才被接回泉州府南安县石井津(原福建省晋江县安平镇,现安海镇)居住读书,该处现为成功小学校址。 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郑成功考中秀才,又经考试成为南安县二十位“廪膳生”之一。 崇祯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进士礼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祯十七年(1644年),郑成功为求深造进入南京国子监就读,拜入江浙名儒钱谦益门下;钱谦益为了勉励郑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别字。 同年,李自成攻破燕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大明帝国灭亡;随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进驻北京城。大明遗臣遂于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嵩登基,于隔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破扬州、南京,史可法等人殉国,弘光帝被俘,杀之。弘光政权灭亡。 隆武时期 1645年大明弘光朝覆灭后,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福州拥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 郑成功画像
  当年七月改元“隆武”。同年稍后,鲁王朱以海亦称监国于绍兴,改隔年为“鲁监国元年”。隆武、鲁监国两政权虽皆“矢志恢复”,却彼此矛盾、冲突不断,各行其是。 隆武元年(1645年),郑成功得隆武帝赏识,封忠孝伯、御营中军都督,赐国姓、改名“成功”、仪同驸马;郑鸿逵之子郑肇基,亦受隆武帝赐国姓。这就是人称郑成功为“国姓爷”的由来;郑肇基因为年纪较小,人称“小国姓爷”。 隆武二年(1646年)起,郑成功即开始领军,多次奉命进出闽、赣与清兵作战,颇受隆武帝的器重。然而真正握有军政大权的郑芝龙,却无意全力抗击清军,甚至在清军南下福建的时候,命令仙霞关守将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琅族叔)将军队撤回福州。此举导致清军攻入闽北时几乎没有遭受抵抗。 贰臣洪承畴为郑芝龙同乡,在其承诺给予三省王爵的利诱下,郑芝龙不顾郑成功、郑鸿逵等人的反对,决意带着其他几位儿子北上向清军投降。郑成功劝阻父亲不成,只好带着部分兵将出走金门。郑芝龙本以为投降清军之后不但得保家业,还能加官晋爵;不料清军将领博洛背约,不但将郑芝龙与诸子一同挟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郑家的故乡闽南南安。郑成功之母田川氏当时已从日本搬至南安定居,却不幸碰上此次劫难,于战乱中自缢身亡;郑成功得知母亲死后,更加坚定了自己抗击建虏的决心。 隆武二年八月,清军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却在汀州遭清军俘虏,之后绝食不屈而亡。 起兵抗清 郑成功势力范围示意图
  郑成功走避金门之后,便开始于沿海各地招兵买马、收编郑芝龙的旧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数千兵力。隆武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郑成功在烈屿(小金门),以“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之名誓师反清。 隆武三年(1647年)七月,郑成功会同郑彩部队攻打海澄,失败。八月,成功又与郑鸿逵部合围泉州城,清军漳州副将王进率援军至,郑军不敌败退。 隆武四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抚卢若腾等人来归,郑成功蓄积实力后再次出击,攻克同安县。五月,郑军围攻泉州。七月,清军靖南将军陈泰、浙闽总督陈锦、福建提督赵国祚等转而攻击同安,郑军不敌,守将、军民死伤无数。不久,大清援军抵达泉州,郑成功乃解泉州之围,怆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总兵金声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正,清朝广东提督李成栋亦投向永历朝廷,使反清复明的声势一时大涨。只可惜各方反清势力在彼此没有默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大多沦为地方性的抗争。不久后,清朝压制了江西的金声桓、王得仁势力;广东李成栋军亦于永历三年灭亡。 永历三年(1649年),郑成功改奉永历年号为正朔。后永历帝册封他为延平王,故亦有称其为郑延平者。 潮州之役 郑成功
  是时,闽南地区呈现混乱的局面,除了大明的官方部队和清军以外,到处都有土豪、山贼拥据城寨,相互争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课收钱粮,宛如土皇帝;相较于这些地方势力,郑成功拥有较完善的军备,但却也因为军队太庞大,而领土太少,面临筹集粮饷的重大问题。永历三年十月,郑成功决定挥兵南下,除了打击闽南清军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为粮源。一个多月下来,从建虏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达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郑军攻诏安不克,乃决定转入粤东,经分水关至潮州一带征讨不合作的零星势力;至隔年五月之间,又第次收服了潮阳以及周边许多山寨。 潮州守将郝尚久虽于永历二年时就已随李成栋反清,但其曾经袭击施琅、郑鸿逵的部队,也曾经拒绝郑成功“联军”的要求,并在郑成功攻打新墟寨时派兵与郑军为难,与郑成功之间素有嫌隙。永历四年六月,郑成功军队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场“不清不明”为由,出兵攻击潮州。郝尚久部队不敌郑军,只好退守潮州府城;揭阳、普宁、惠来等县尽入郑军之手。不久,建虏亦再次攻入广东,使得郝尚久在潮州处于背腹受敌的情形,一气之下便向清军投降,引清军进入潮州城,一同对抗郑成功。郑军围困潮州城长达三个月,除了久战不克、士气低落,亦面临粮饷接济问题,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围退回闽南。 夺取厦门 永历四年(1650年),时郑成功族叔(一说族兄)郑彩、郑联的军队领有厦门。郑成功退回闽南之后,为了拓展实力乃借口郑联在厦门横征暴敛、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琅的献策,用计图取厦门。永历四年中秋节,郑成功趁著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大意并未设防,惨遭刺杀身亡。不久,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更加不敢与郑成功作对,回到厦门便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自此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厦门失守 永历四年十一月,清军平南、靖南二王率数万铁骑攻入广州;郑成功奉永历帝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郑芝莞留守厦门。十二月,郑成功抵广东揭阳,与郑鸿逵会师;两人商讨后,决定由郑成功继续率军南下勤王,而郑鸿逵则移师往厦门协防。同年,鲁王在阁部曾樱等人陪同下,来到厦门投靠 郑成功
  郑成功,被安置在金门。 永历五年(1651年)正月,郑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郑军舰队于盐州港附近遭遇风暴,郑成功的主船险些解体、翻覆,几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丢失;据记载当时船上甚至连食物都无法准备,郑成功本人也连饿两餐。直到隔天下午风雨渐歇,郑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边与舰队会合。此乃郑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凶险,事后郑成功也重赏主副中军船的两位驾驶。 三月,郑军抵达广东大星所。另一方面,清朝福建巡抚张学圣得知郑成功的主力军队已经前往广东,厦门防务松散,似有可趁之机;乃命令马得功、王邦俊等趁虚攻击厦门。马得功挟持身在南安的郑芝豹,命其交出船舰渡载清军往厦门,并且顺利在海面上击败郑军。面对清军来袭,负责厦门防务的郑芝莞未战先怯,只顾著将财物搬运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军相当轻松就攻破厦门,并将郑家的积蓄、装备掠夺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与郑成功长子郑经只来得及携带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过一劫。清军侥幸偷袭得逞之后,却没打算留在厦门与郑军决战,于是满载战利品即返回内陆。这时赶赴厦门支援的郑鸿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马得功部队,将其围困,却被马得功威胁将害其母、兄(郑芝龙)性命,无奈之下只好放走马得功。不久,郑成功于广东得知了厦门遭袭击的讯息;原本他仍坚持继续南下勤王,但终因上下将士思归,哭声遍闻,乃不得已班师回厦门。收复厦门后,郑成功追究起责任,将怯战以逃的叔父郑芝莞斩首;而放走马得功的郑鸿逵则交出兵权、自请退隐白沙,不再过问政事。 永历五年五月,郑成功麾下大将施琅处决郑成功手下曾德,因而得罪了郑成功,使得郑成功决定诛杀施琅一家。施琅在友人帮助下虽逃过一命,但父亲、亲弟都被郑成功处死,从此与之结下深仇。施琅逃离厦门后,决定再次向大清投降。

孟泰———爱厂如家

(2004-04-27 08:06:20)

孟泰是河北省丰润县人。1926年到鞍山,同年入日本人经营的昭和制铁所当配管学徒工。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配管组长、技术员、副技师、炼铁厂副厂长、鞍钢工会副主席等职。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高炉炉体及动力机械设备几乎被破坏洗劫得荡然无存。面对如此困难的情况,他带领工友们跑遍十里厂区,日以继夜地搜寻挖掘器材,并加以整理、分类、修复,然后储存在“孟泰仓库”中,以备急需;不向国家伸手要钱,先后恢复了一、二、四号3座高炉的生产。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鞍钢受到敌机和暗藏敌人的威胁。为防止高炉遭到破坏,他日夜守护在高炉旁,“守炉餐伴炉眠”是他当年提出的颇具影响的口号。爱厂如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便是孟泰精神。孟泰精神在鞍钢整整影响了一、两代人,并将一代代传下去。

孟泰是新中国第一代全国劳动模范,是中国工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执行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开闽王——王审知

王审知(862-925),字信通、祥卿,号白马三郎,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光启元年(885年)入闽直到去世,在闽39年,其中在福州32年,先后任福州观察副使、威武军留后、检校刑部尚书、威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右仆射、检校司空、特进检校司徒、检校太保、琅琊王、中书令、福建大都督长史、闽王等。

王审知重视社会的安全、稳定工作。光启二年(886)八月,王审知兄弟带兵攻打泉州,杀了贪赃枉法、无恶不作的泉州刺使廖彦若。在福州的福建观察使陈岩迫于形势,承认王氏兄弟,并疏请唐朝廷委任其为泉州刺史,泉州面貌很快好转。大顺二年(891),陈岩病卒,内弟范晖在福州自称留后。景福元年(892),王审知兄弟为了统一福建作了周密准备,经过一年三个月的苦战,终于在景福二年(893年)五月二十一日,打下了福州城。王氏兄弟入城后,亲自"素服葬陈岩"、"厚抚其家属",取得安定局面。随后,王氏兄弟还立刘行全庙祀之,大得人心军威大震,传檄四方,建州徐归范、汀州钟全慕,以及山区、沿海等处游散的武装力量都相继归顺,全闽得到统一。王审知采取种种措施,使福建境内的社会秩序得到安定、稳定,为福建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王审知很重视经济开发,主要表现:第一、发展水陆交通。天复元年(901)他在筑罗城的同时,挖护城濠,建有去思桥、津通门等。天佑三年(906),王审知又在福州正街(今东街口北)毛应桥南筑还珠门,建南关桥(今称安泰桥),还开河通沃桥浦,引潮贯城,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建沙合桥(又名九仙桥)等。第二、扩大内外贸易。他执政时,取消闽江流域的关卡,以便货物畅通,以保山区、沿海城市的物资交流。同时,他在黄岐半岛开辟对外贸易港,史称"甘棠港"。随后福州与朝鲜、印度、苏门答腊的三佛齐等国家,都经常有使者和商旅往来,在福州等地进行经济、文化等贸易活动。舶来品有象牙、犀角、珍珠、香药等应有尽有。第三、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委派有生产经验的颜仁郁管理农业,又派得力的官吏"出巡州县,劝课农桑",把因战乱而流亡各地的农民尽数招抚回乡,给予合理安排,鼓励他们开荒造田,发展生产;他为了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决定凡耕种"公田",其税"什一","敛不加暴"、"莫有出征之役"等来减轻农民负担,他还鼓励农民栽种茶树,大量生产出口茶叶等,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他重视兴修水利,如修浚福州西湖,把原来周围20里的西湖,扩展到40里,灌溉闽县、侯官两县民田;他在福清筑海堤,防潮护田,灌溉民田数千亩。第四、发展手工业发展。如闽北山区,办有很多茶厂,官焙有38处,民焙有1336处。在福州西南,王审知建炉治13所,供铸造用。在建阳,陶瓷业也较发达。在汀州置铅场,铸铅钱和铜钱。后来又铸大铁钱,以五百文为贯。当时手工业生产发展很快。王审知任职期间,福建经济建设有很大发展,出现了"时和年丰,家给人足"的现象。

王审知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重视使用人才,到福建以后,安置了大批的中原流民,特别对文人业士很爱惜,专门设招贤院等机构来接待他们。当时避乱入闽的有诏相溥之子王?唐相涉从弟杨沂、知名进士徐寅,还有中原人士杨承休、郑璘、韩偓、归傅懿、杨赞图、郑戬等,王审知聘任他们做闽国官员,发挥他们的才干;王审知对福建的知名文人也礼聘他们做官,如任翁承赞为相,黄滔为节度推官等;王审知对义存、师备、神晏等宗教界名流也很尊重。王审知如此爱护文人,使当时福建,特别是福州地区诗文进步很快,陈衍说:"文教之开兴,吾闽最晚,至唐始有诗人;至唐末五代,中士诗人时有流寓入闽者,诗教乃渐昌,至宋而日益盛。"

王审知重视发展教育。他采纳了翁承赞的建议,在福州"建四门学(高等学府),以教闽中之秀者",选知名人士黄滔等担任"四门博士"。在王审知的倡导下,当时州有州学,县有县学,乡僻村间设有私塾,"幼已佩于师训,长者置国庠",使文化教育事业大大发展。

王审知重视搜求书籍。天佑元年(904),王审知组织了大批知识分子,搜集缮写各家遗书,奉献给唐政府,充实编史资料,又为徐寅刊印《钓矶文集》等,为抢救和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王审知还修复和创建许多寺和塔,他在主政时,兴建和修复了260座寺和6座塔,这些寺塔有的为后代留下了价值的文物,也就是旅游资源之一。

王审知为唐末五代时期福建的社会安定、稳定、经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受到后人的好评。

文学大师——谢冰心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二十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忠诚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屈全国委员会委员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儿童节出任校长。冰心4岁时随家迁往东烟台,便生活在大海边,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格,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在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冰心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辛亥革命后回到福州,1912年考入福建女子师范学校预科。1913年迁居北京。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下,她在1919年8、9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产生影响。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等作品被认为是当时极有代表性的"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女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以《繁星》、《春水》两个集子为代表推动了新诗初期的"小诗"写作潮流。1923年,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出国留学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最早的儿童文学力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1926年她在国外学成,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同时仍创作不辍。作品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等。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在日本期间,她和吴文藻先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是世纪同龄人,一生都伴随着世纪风云变幻,坚持写作75年,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札》等。她创作多种"冰心体"的文学样式,是我国第一代儿童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她的译作如黎巴嫩凯罗.纪伯伦的《先知》、《沙与沫》,印度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园丁集》及戏剧集多种,都是公认的文学翻译精品。1995年曾因此获黎巴嫩共和国总统签署授予国家级雪松勋章。

民族英雄——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福建泉州南安县(今福建南安东)人。本名森,字名俨,号大木。明清之际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国姓"将军忠君爱国

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早年到日本经商,娶田川氏为妻,所以郑成功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生于日本平户(今长崎县松浦郡)。明末的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郑芝龙稍后经常往来闽粤间,亦商亦盗,崇祯二年(1629年)受明朝招抚,任游击将军,又升为总兵。郑成功7岁时返国,在安平(今福建晋江安海镇)从师学习。自幼才思敏捷,聪明过人。
郑芝龙后来被弘光帝封为南安伯,郑成功曾随他到南京读书。1645年,弘光政权覆灭后,郑芝龙和其弟郑鸿逵、黄道周等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做皇帝,改年号为隆武。郑芝龙被封为太师平国公,权势最大。那时,郑成功已22岁了,能文能武。郑芝龙为巩固自己的地位和为儿子争取仕途,便带郑成功拜谒隆武帝。接见之后,隆武帝见到郑成功少年英俊,谈吐不俗,满腔热忱,产生了好感。于是就问他:怎样才能挽救当前的危局。郑成功对弘光小朝廷的腐败感触很深,就用岳飞说过的"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来回答。隆武帝认为他的意见切中时弊,君臣谈得很投机。隆武帝感慨地说;"可惜我没有公主,否则就招你做驸马。你一定要尽忠报国,千万不要忘记!"当即赐他和皇帝同姓,把他的本名"森"改为"成功"。此后,人们都称他为"国姓爷"。

郑成功心怀忠义,肝胆照人,和他父亲的暗怀二心截然不同。隆武帝多次派郑成功带兵去援救建昌、南昌、铅山等地,他都英勇地完成了使命。1646年3月,他向隆武帝陈述抗清之策,认为必须"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可是由于实权掌握在郑芝龙手里,隆武帝的旨意如果郑芝龙不点头便行不通。郑芝龙甚至暗害与他不和的大臣。名臣黄道周因此愤然离开,自己去征募义兵抗清,不久便壮烈牺牲。有一次在便殿里,郑成功见皇帝闷闷不乐,便叩问是不是因为他父亲不尽忠的缘故,并叩头说:"臣愿以死奉卫陛下,刀山火海也决不变心。"隆武帝听了很高兴,立即封年轻的郑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

谏父拒降矢志抗清

郑成功奉隆武帝之命,去救赣州等地的危急,后又赴漳州、泉州等地去招募兵士,希望建立一支新军,以完成抗清复明的大业。但他父亲郑芝龙开始时只是消极抗战,后来竟暗中和已降清的洪承畴挂上钩。
1646年8月,清军入闽,郑芝龙拥兵不战。隆武帝获悉仙霞关失守,自延平出奔汀州。清军进攻计卅,隆武帝被擒身亡。20天后,福州也陷落。

汀州失守后,郑芝龙回到安平镇,和满清大臣博洛暗中联系,准备投降。郑成功坚持要抗清,痛哭流涕,多次苦谏父亲,并提出继续抗清的办法,请父亲千万不要做叫子孙后代笑骂的事,但郑艺龙不听忠告。郑成功又请他叔父郑鸿逵规劝他父亲,郑芝龙照旧不理,终于在11月中到福州降清,被执送北京。郑成功的母亲田川氏稍后被清兵侮辱,愤恨地自杀了。

郑芝龙降清后还派人捎信给郑成功,要他一起降清。在那"父为子纲"的封建时代,儿子应当绝对服从父亲,但郑成功仍坚持抗清,他回复说:"只听说父亲应该教子尽忠,没听说有教子投降敌人的。"整军经武不断出征

郑成功听说清兵到处烧杀淫掠、母亲在家乡死节的事,悲愤万分,他先后在孔庙和母亲坟前祭告,表示报仇决心。接着,他与陈辉、洪政等人招集旧部,并招贤纳士,起兵海上,誓师抗清。他以厦门、金门,还有闽粤交界处的南澳岛为基地,开始了扩大力量整军经武的活动。

郑成功从23岁到32岁这近十年期间,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和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加紧了扩军练兵活动。他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清廷和他父亲的诱降活动,还不断出击清军,成为东南人民抗清复明的一面旗帜。

1656年7月,郑成功派遣中提督甘辉为元帅率军北上,首先从海上攻克闽安镇。接着,郑成功亲率大队舟师进逼福州城,入南台,夺居其桥,登岸扎营,分兵守乌龙江、洪塘、水口、连江岭等地。他派人侦知福州城大兵少,就命令攻打。由于传令的船只丢失谕帖,大部队未到,只有南台、潭尾处打了一阵,获胜。可是郑成功未防福州外围清兵骁骑驰援,只好退保闽安镇和罗星塔一带。他亲自察看地势,决定在此建立抗清基地,下令增筑土堡寨城。另外,他派兵攻克连江县,屯兵北岭以窥福州,还巡视闽清永福港肖家渡,派设水师。年底,进攻罗源、宁德,袭杀清军。直到1657年9月,闽安镇失守,才回师厦门。这一年,南明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招讨大将军。

郑成功在福建奋战多年后,决定兴师北上。1658年农历七月,他率兵十余万,大小战船数十艘,联合鲁王部将张煌言的抗清队伍,开始北伐。翌年五月,再率兵由舟山出发,连克瓜州、镇江,进逼南京。他曾满怀激情写了一首诗:"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由于他屡战屡胜,麻痹轻敌,战略失策,在南京大败,只好退出长江,回到厦门。

收复台湾建设台湾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曾奋起反击清廷大军的进攻,守住厦门。清军主将达素兵败回福州后自杀。但此时,清朝在全国已逐渐形成统一局面,可以集中更多兵力围剿郑成功。面对这种局势,郑成功经周密的思考,决定收复台湾,以作为长期的抗清基地。这也是他多年的愿望。
台湾于1624年和1626年先后遭到荷兰殖民者和西班牙殖民者入侵。1642年,荷兰殖民者打败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全岛,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于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率领250O0名官兵,大小战舰数百艘,从福建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于四月一日(4月29日)到达台湾西南的鹿耳门港外。因遇上涨潮,有人引航,船队迅速直抵赤嵌城附近的禾寮港靠岸。荷兰殖民者发现,惊呼"神兵从天而降"。在海战中,郑军用火船击沉荷兰主要舰只赫克托号船;在陆战中,又击毙荷兰侵略军头目汤玛斯•贝德尔和110余名官兵。郑成功指挥围攻赤嵌城,用断水的办法逼迫荷军守将描难实可于五月四日率军出降。郑成功一面指挥军队围困荷兰殖民者首府台湾城(今台湾安平),一面在已收复地区加强政治、经济建设。在围困台湾城八个月后,于顺治十八年(1662年)十二月初,用火炮轰击并占领台湾城东的乌特利堡,逼攻台湾城。十三日(2月1日),荷兰殖民总督揆一献城投降。郑成功终于收复了被荷兰殖民者盘踞38年的台湾岛。他在《复台》一诗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姓氏来源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近代
王明,中共政治家
王士珍,北洋军阀
王震,中共政治家

现代
王安,美国企业家
王小波,中国作家
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
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

俞姓的来源?
答: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

“达”这个姓氏的来源是什么?
答:达(Dá 逹)姓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出自姬姓,为颛顼帝之后;一说出自回族中的达姓。目前该姓氏在我国分布较广,曾出现过达云等历史名人。 姓氏源流 达(Dá 逹)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以祖名为氏。古代部族首领颛顼帝的后代高阳氏有子弟八人,都是治国安邦的贤人,称为高阳氏“八恺”,...

陆姓氏的来源
答:陆姓的来源有以下两种:1、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

有谁可以告诉我姓氏里呼这个姓氏的来源,有劳各位大侠了!
答:一.姓氏渊源:第一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古代匈奴族呼衍儿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匈奴四族呼衍氏,入中国改为呼延氏”。在史籍《汉书》中也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古代匈奴族呼衍部落以部落名称为姓氏,称呼衍儿氏,为古代匈奴族四大贵族姓氏呼延儿氏、卜氏...

百家姓有负姓 语文 吗
答:百家姓没有负姓语文。百家姓有复姓“宇文”。宇文姓氏来源:本出辽东,南单于之后,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所授。鲜卑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

刘姓祖籍所在地是那里
答:最早的一支刘姓来源于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形成于夏朝后期,出自今河南鲁山。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爱新觉罗姓人口现在还有多少?谁知道?
答:截至2020年,姓爱新觉罗的人已经高达30~40万。且每年都还在增长。爱新觉罗,罗马字转写为Aisin Gioro(穆麟德式转写),历史上清朝皇室姓氏。“爱新”是满语“黄金”的意思。作为姓氏,发源地在宁古塔旧城东门外三里。“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是根据远祖部族支系远近划分的。意思即为爱新部族远支。

王这个姓氏的来源
答:1. 王姓起源之一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的后代,以王族爵号作为姓氏。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为原本是王族,所以以王为姓。2. 另一个来源是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的后代,以爵号作为姓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

稀有的姓氏有哪些:我国稀有姓氏起源与分布盘点
答:二是嬴姓伯益的后裔有个善于制盐的人叫子,他奉周孝王之命大力发展制盐业,周孝王因此赐他姓盐。盐姓与古代的盐商、制盐业、无盐大夫息息相关三根据《姓氏考略》记载:盐姓出自姜姓,毋盐,即无盐,封于齐邑,以邑为姓氏,无盐故城在今山东东平县内,齐国毋盐大夫的后代因此姓盐。盐姓分布:春秋时在河南颍川地区,...

谁知道“左”这个姓氏的来源,尽量详细些,或者告诉我网页
答:西汉时,左槐困姓仅名左咸者就有四位(《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将四者合一,谬也),其一为任郡守九卿的琅琊(今山东省临沂一带)人左咸,另一左咸后赐爵关内侯,子孙袭爵留居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剩下两位因只有只言片语,不论。另外,由于淮南王外家姓左,故有左吴、左修事淮南王,此际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