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

作者&投稿:始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鉴赏诗歌~

一、看类型
从诗歌内容的角度来看,古典诗歌的考查基本类型有以下几类。①送别类。②怀古类。③思乡怀人类。表达对家乡或亲人思念为主。④战争或边塞类。⑤闲适类。⑥借景抒情类。⑦托物言志类。⑧爱情类。⑨民生类。
以上九种类弄,只要学生掌握住基本的阅读水平,在认真阅读原诗二至三遍后,基本可以定住类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定主旨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
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扩展资料
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
(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
(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歌

古诗鉴赏技巧
1、认真读料
古诗文鉴赏,首先得认真读题,认认真真的读给出的诗词材料,反复读,看诗句的意境,品诗句的意蕴,看诗句的关键词,有句话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两遍,摸索出诗句的创作意境。
2、仔细审题
古诗文赏析,还得要注意仔细审题,也就是看看问题的设置,看看作者到底想考什么内容,看清问题焦点,找到问题关键,把题读懂读熟,才有利于去做鉴赏。
3、思维发散
回到古诗文赏析题,还要注意一个技巧,那就是做到思维发散,回答时,不要一直局限于诗句的词句,做这些题思维越发散越有利,因为能根据诗句内容联想到更多的知识。


4、答题简略
回答古诗文解析题,答题一定要简单明了,特别是那些意思翻译题,意境题,回答时找主题词,把自己想表达的意思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述,不要啰嗦的写一篇,但却没回答到点子上,真有点浪费笔墨和时间。
5、用词要准
回答古诗文解析题,在回答翻译类问题时,用词一定要准,用给出的词语及语句的近义词去回答,就一定不会错,用词精炼准确,就能得到高分,比如说到修辞手法时,是比喻就是比喻,是拟人就是拟人,不要张冠李戴。

1、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2、声甘洲,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喁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凭凝愁.

柳耆卿在世时,不为人重,但因擅长填词,却深受歌妓们的欢迎赏识,一生潦倒,死后也只有歌儿笛手们怀念不忘,逢时设祭。这种文士,旧时讥为“无行”,但是他并不象那些正统士大夫们所估计得那般微不足道,他写下的几篇名阕,境界高绝,成为词史上的丰碑,是第一流作品,千古传颂。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说其间佳句“何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轻易以此许人的。
赏会此词,全要着眼于开端,看他是何等气韵,笼罩一切。一个对字,已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尔时,天色已晚,暮雨潇潇,洒遍江天,千里无际。时节既入素秋,本已气肃天清,明净如水,却又加此一番秋雨,更是纤埃微雾,尽皆浣尽,一澄如洗。上来二句一韵,已有“雨”字,有“洒”字,三个上声,但一循声高诵,已觉振爽异常!素秋清矣,再加净洗,清至极处--而此中多少凄冷之感亦暗暗生焉。
仅此开头二句,便令人吟味无尽。
其下紧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贤高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渐”者何也?并非是说词人此刻登高而望,为时甚久,故为“渐” 也,云云。如此领会,末得词意。须知他是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如此方是“渐”之神态。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加倍峻肃。宋玉曾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至耆卿此词,乃尽得其意。当此之际,举目关河,寥阔迤逦,气势磅礴,然而春夏滋荣盛之气已尽,秋来肃杀凋零之气已浓,草木不芳,一片冷落之景象。于此,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
一经词人运用,其艺术效果,感染力量,已达极高的境地。然而,还有一句在后,曰:“残照当楼”。
上来“一番”二字,早已伏下秋雨晚晴的意思见于言外了。至此便出“残照”,并不突然。但此句之精彩,不在残照,端在“当楼”。夫着雨也,霜风也,江天也,关河也,落照也,无往而非至大之景城。若此寥廓乾坤,苍茫世界,何以包容?能否集聚?曰:能。词人只将“残照”(原来也是遍满江天的宏观)轻轻一笔转到了他所登临送目的高楼上来。如此一笔,不但“残照”集中于一个“焦点”,而仿佛整个江天,关何,冷雨,金风,统统集中于“当楼”一点,换言之,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的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他以此种极高超绝的俊笔,一口气,几句话,便将难以形容、不可为怀的羁愁暮景,写到至矣尽矣的地步!试思东坡对此高度评价,岂无故哉!
再下则笔致思绪,便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盖以上所观所写,总是高处远处之物然,自此而后,由仰观而转至俯察,乃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之景象。“红衰翠减”,乃用商隐诗之语,倍觉风流蕴藉,其下自加“苒苒”二字,真是好极!“苒苒”,正与“渐”字相为呼应,益信前文拙解不误。“休”字,岂是趁韵漫书?要体会此字实具千钧之力,其中寓有无穷的感慨愁恨!
再下,又补唯有江水东流,虽未必即与东坡《赤壁赋》所写短暂与永恒、亦改与不变这间的这种直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全同,但也可见柳耆卿亦非只知留恋景色的浅薄之辈。在词而论,又不可忽略了“无语”二字。着此二字,方觉十倍深沉,百端交集。
过片开端,回笔点明全篇的背景是登高临远;虽已登临,偏云“不忍”,多一番情致。然下阕妙处,全在摹拟“对想”: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远望,宁盼游子之归来!然而我能想见你在凭高而等待归舟,你却无由想象我真在何处--登舟无计,只自淹留!又是几层曲折!其情至而感深,学人须向此等处寻味,方知词笔之妙,--不止是笔巧,要紧是味厚。
以“倚阑干处,正凭凝愁”一收,也是于最末幅点出全篇题目。倚阑干,与“对”与“当楼”与“登高临远”,与“望”,与“叹”,与“想”,皆息息相关,笔笔辉辉映。故柳郎词笔貌似疏朗,实则绵密。一腔心事,唱叹无端,笔若连环,岂粗俗之流所及而至哉。“归思”,思去声,名词。“争”,其义为“怎生”,因律当来声,只能用“争”。今之人往往不明,宜为拈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烟村。”乃是谢眺名句,词人加“误几回”而用之,尤见匠心独运.

3、辛弃疾 (1140 ̄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在“靖康之难”后十三年,幼年随祖父辛赞在谯县读书,二十二岁时曾在济南聚众二千人奋起抗金, 后率部渡江归宋,以图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但南宋统治者对辛弃疾心怀疑忌, 虽然他屡次上书进献谋略,但均得不到采纳,只让他做江阴通判、建康府通判之类的小官。乾道八年后,先后出知滁州、绍兴、 镇江等地,还曾出任过福建提点刑狱、安抚使、浙东安抚使,但辛弃疾光复旧山河的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在开禧三年(1207)九月抑郁而终。

在报国无门、 收复失地无望的情况下,辛弃疾将全部精力投注到词的创作中, 在词作中表达自己恢复中原的理想抱负,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空怀壮志却难以实现的郁闷之情。 其词纵横谨严,以豪放悲壮为主,形成了独具一格的 “稼轩体”,成为最杰出的南宋词人。现存词六百二十九首,有《稼轩词》传世。

本词抒发了作者空有满腔报国热忱却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用典精当,情景交融,是辛词最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楚天千里清秋2,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3,献愁供恨,玉簪螺髻4。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5, 江南游子6。

把吴钩看了7,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8。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9?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10。

可惜流年11,忧愁风雨,树犹如此12!

倩何人唤取13,红巾翠袖14,揾英雄泪15。

【注释】

1 建康:今南京市。赏心亭:在建康下水门城下,下临秦淮河。遗址在今南京水西门。

2 楚天:长江中下游一带为古代楚国的辖地,这里以此泛指南方的天空。

3 遥岑:远处的山峰。目:望。

4 玉簪螺髻:女子头上的碧玉簪和螺形发髻,这里用以比喻山的形状。

5 断鸿:离群的孤雁。

6 游子:离开故乡漂泊在外的人。

7 吴钩:古代吴地打造的一种弯形的刀。

8 会:领会,理解。登临:登山临水望远。

9 脍:把鱼肉切细。尽:尽管。季鹰:晋人张翰的字,吴郡吴县(今苏州)人。他在洛阳做官时, 因见秋风起,联想到家乡的纯羹、鲈鱼脍,便弃官归乡;《世说新语•识鉴》、《晋书•张翰传》均有记载。

10 求田问舍:买田置屋。刘郎:刘备。“求田”三句典出《三国志•魏志•陈登传》:许汜去见陈登时,陈登让许汜睡床下而自己睡大床,此事令许汜大为不满,并把这事告诉刘备。刘备对许汜只经营个人生活而不关注国家大事的行为甚为不满,指责许汜只顾 “求田问舍”,并说,“如果是我,我就要自己睡在百尺高的楼上,而让你睡在地上。”

11 流年:年华如流水般逝去。

12 树犹如此:典出《世说新语?言语》,“桓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 慨然曰: ‘木犹如此, 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作者以此感叹年华如逝水而壮志未酬。

13 倩:请。

14 红巾翠袖:古代年轻女子装束,这里借指歌女。

15 揾(wèn):擦。

【简析】

辛弃疾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 他曾亲自集结两千余人起义以抗金,后又投入北方最强大的抗金队伍耿京领导的起义军, 后奉命南归。但词人的爱国豪情一直未能有机会得以施展, 南归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亲率军队讨金,只是作了几任小官,空有满腔救国的热忱但不被理解, 这使词人精神抑郁。《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即是这一心境下的创作。 作品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怀恋北方故土,渴望收复祖国山河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的极度不满。

寓情于景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品的上阕。“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连用两个“秋”字,隐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烟波浩淼、水天一望无际的画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临者的“情”有机地融合为一体。 下面的“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这些景物将作者的愁具体化了,远处美丽的山峦已沦陷敌手,景色之美词人已无心欣赏, 面对此情此景,作者只有愁和恨,因为如此美景却无法收复, 而任有由他人蹂躏!因而在作者眼里,是“献愁供恨”。恰在此时,夕阳西照, 一抹残晖似乎予示着风雨飘摇之中的南宋王朝的命运;离群孤雁凄厉的叫声让词人想起自己无家可归的游子处境,“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调和谐,一股悲凉凄切的氛围迎面而来,已分不清什么是景,什么是情,真正达到了情与景的有机统一。妙用典故抒情言志是这首词作艺术上的另一特色。 词的下阕连用三个典故说明自己的心境,由于作者贴切自然地运用了这些典故,非但没有给人以掉书袋的感觉,反而让人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的 “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说的是张翰因不满于官场的混浊不堪,见到秋风起,便想到家乡的鲈鱼脍,于是弃官返乡。 此典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对朝政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尽管壮志难酬, 但也不愿学张翰弃官归隐,一个“休说”表明了作者绝决的态度。“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则通过许汜在国势艰危之机不思报国却讲究个人生活的舒适与否的典故表明了作者尽管难以见用于朝廷, 但却渴慕刘备英雄气概而厌弃许汜的胸无大志。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有关桓温的这一典故颇富深意, 一方面作者借桓温北征来表达自己北征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华易逝而功业难成, 表明了作者对朝廷不思进取的不满之情。这三个典故的运用,既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又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作家深挚的感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是南宋豪放词派的领袖, 这首词写的慷慨悲壮, 体现了辛词豪放沉雄的风格。 如写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烟波浩淼,境界阔大;抒情句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如实地反映了作者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之情;无怪乎词评家们说本词有“裂竹之声”。

4、登快阁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黄庭坚当时在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澄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得名"(《清一统治·吉安府》)的快阁览胜。这一首著名的七律就是写登临时的所见所感。它集中体现了诗人的审美趣味和艺术主张,因而,常被评论家们作为代表举。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霞"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眺"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体现其特征的作品如: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题竹石牧牛》)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请参照上述材料或你熟知的其他山谷诗,论述其艺术风格的主要特征。

译文:
我也真是一介愚笨的书生,人生的旅途中无论遭遇多少困难、多少不幸,却总是痴心不改,克勤克俭、兢兢业业地治理好自己管辖的地方。忙碌了一天了,趁着傍晚雨后初晴,登上快阁来放松一下心情。举目远望,时至初冬,万木萧条,天地更显得阔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练分明地向远处流去。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好在身边还有美酒相伴,总可以提起一点精神。想想人生羁绊、为官蹭蹬,还真不如找只船坐上去吹着笛子,漂流到家乡去,在那里与白鸥做伴逍遥自在岂不是更好的归宿。

【原文】: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者】:李白 唐

【作者小传】: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

【补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见彩图四川江油李白故里陇西院)。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 (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 岭南、 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诗歌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唐代韩愈、李贺,宋代欧阳修、苏轼、陆游,明代高启,清代屈大均、黄景仁、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向李白诗歌汲取营养,受其影响。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中期,宋敏求增补旧本李白集,得诗近千首,曾巩为之考定次序,在一部分诗题下注明写作地点。稍后晏知止予以校正刊行,为《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后又有根据苏本翻刻的蜀本,是现存最早的李白集,原为清代藏书家收藏,康熙年间缪曰□据以翻刻,世称缪本。蜀本原刻(大约刻于北宋末叶、南宋初年)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曾影印问世。最早为李白集作注者,是南宋杨齐贤的《李翰林集》25卷,注释颇为繁富。元初萧士□删补杨注,撰成《分类补注李太白集》25卷,大致详赡,但仍嫌繁芜而有疏漏。明代胡震亨撰《李诗通》21卷,一般典实不注,偶下己见,并驳正旧注之误。清代乾隆年间,王琦汇集旧注,补充订正,编成《李太白文集》36卷,采择宏富,注释详备。最后6卷,1卷为年谱,其余5卷分类辑录有关李白生平和作品的资料。明代朱谏曾作《李诗辨疑》 2卷,摘举李白诗200多首指为伪作,但大抵多凭臆断。李白集子中,如《草书歌行》、《笑歌行》、《悲歌行》等,经后人考辨,目前可断为伪作者,不过20来首,清代末叶,黄锡□增订王琦旧谱编有《李太白年谱》,较旧谱内容更为详细。黄氏又撰《李太白编年诗集目录》一种,用力颇勤,虽编次不尽恰当,但对深入研究李白诗歌,颇有帮助,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编有《李白集校注》,以前此杨齐贤至王琦各家旧注为基础,旁搜唐宋以来有关诗话、笔记、考证资料以及近人研究成果,加以笺释补充,并考订缪误;又以王琦注本为底本,参考各本,撰成较详细的校记,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

【体裁】:七言律诗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十一尤;可"十一尤"通押。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注释】:

1.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凤凰山。《太平寰宇记》卷九十江南东道江宁县:"凤凰山,在县北一里,周回连三井冈,迤逦至死马涧。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集此山,状如孔雀,文彩五色,音声谐和,众鸟群集。仍置凤凰台里,起台于山,号为凤凰山。"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一:"金陵凤凰台,在城之东南,四顾江山,下窥井邑,古题咏唯谪仙为绝唱"(又见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

2.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3.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陆游《入蜀记》卷一:"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里"。半落:形容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4.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5.浮云:陆贾《新语·察征》:"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赏析】:

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此诗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此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格律气势,未易甲乙。”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极少写律诗,而他的这首诗,却是唐代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对仗工整,气象万千。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此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但李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诗的宏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两句有深刻的寓意:“浮云”喻奸佞小人,“日”喻指皇帝。诗句暗示皇帝已经被奸佞所包围,朝政已经腐败。这两句诗还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沉痛心情。
《登金陵凤凰台》,是通过对金陵凤凰台的凭吊, 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忧时伤世的心情,是他创作中
一篇著名的七言律诗。
诗的第一句点题。“凤凰台上凤凰游”,很自然地 将凤凰台的得名点了出来,起句自然飘逸。而接着的
一句,却是那样的无限感慨:“凤去台空江自流”!一 个“ 自 ”字,道出了多少历史兴亡的喟叹。这里的 “凤凰
”,一语双关,既点明了凤凰台的由来,又有 人世的沧桑蕴含其中。韵致高逸,寄慨遥深。
接着的三、四两句承上,以“吴宫”、“晋代”一 联 ,概指了凤凰台作为六朝故都所见证的历史兴亡。
语言平缓而对仗精工,寄寓着无限的悲凉 。“吴宫花 草 ”,表现昔日吴王的苑囿的似锦繁华和如今的湮没
幽径。“晋代衣冠”,是表现当年东晋的豪门权贵,是 何等的荣耀,如今他们的孤冢却散落在荒烟蔓草之中。 这一联
,浸透了无限的凄凉。如今登台,放眼望去,
那吴宫晋苑、六代繁华,早已看不见了,只有那历尽沧桑的青山依旧,绿水长流。那远处的三山,半落在
青天之外,云雾缭绕;白鹭洲横卧江心,使二水分流, 波涛汹涌,描绘出了凄迷的水阔山遥的景象。这无尽
的江山胜迹,留下了多少历史兴亡故事,令人咏叹不 已,惆怅难忘。因此,接下去的最后一联,诗人很自
然地回到眼前的现实,抒发了深沉的忧虑和关切:“总 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这里的“浮云蔽 日
”,是指朝中奸佞当道 。“浮云”比喻奸邪,“日”比喻君主。《古诗·行行重行行 》:“浮云蔽白日,游 子不顾返。”

李白离开长安后心系朝廷,始终希望能真正见用于世,但其时玄宗已日渐昏聩,在奸邪小人的包围之中.李白登上金陵凤凰台,吊古伤时,由六代繁华一去不复而想到大唐国运即将中衰,自己空怀壮志报国无门,于是悲不可遏,发出深长的感叹.
“眼前有景吟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此诗虽系仿作,但因寓意深远,思想意义胜过崔诗,艺术上各有千秋,同为神品.“三山半落”一联气势雄伟,造语奇峻,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坐在窗边端起酒杯欣赏天晴后的山景,书架上的书都好象知道我的心思也探出了身。
仲春时节花开得正艳逼人眼,雨后的山峰倒映在潭中显得越发碧绿。
天晴时的风景值得赋诗千首,那松树和山顶的白云可以画一室的画。
微醉之后轻轻低吟你不用笑话,那无数的山水美景可全在江南。
不是太喜欢这首诗,第二句架上图书得意探就觉得写得小气和无聊。写花时用红到眼,不但不觉得到字用得好,还非常容易使人想起红眼病这个意象。明时风月的明应该是对应前文是指晴朗的意思,但还不如一个睛字,很容易让人觉得是指明朝。觉得好的,纳晴岚的纳,绿沉潭。最后一整句让人觉得是地摊货,好象哪里都能看得到的那种感觉。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直接百度就好啦
,纠结什么

古诗的鉴赏方法有哪些
答:古诗词鉴赏方法:常见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2.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3.借景抒情: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

古诗词鉴赏及赏析有哪些?
答:古诗词鉴赏题的四种题型及解析:1、品味炼字类:诗歌中的“某”字或词有什么表达效果?“某”个字或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某”字能否改为“某”字?你最欣赏哪个字或词? 请赏析。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

诗词鉴赏一共有哪些角度?
答: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是诗歌抒情言志的基本单位.有两类诗:一类以意象单纯、内涵丰富取胜;另一类意象繁富,结构复杂,乍看炫眼,而细加咀嚼,又不难把握其内在、清晰的情感脉络 角度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古诗词鉴赏的作文
答: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

十首古诗词及其相应的鉴赏文章
答:14 2018-06-29 古诗词鉴赏 文章 8 2007-01-27 推荐一篇优秀的诗词鉴赏的文章 42 2008-09-13 急~~需要推荐一篇优秀的诗词鉴赏的文章 2008-09-15 古诗词赏析方面的文章的内容怎么写 38 2017-12-02 十首高中课外古诗词及鉴赏 770 2016-07-28 古诗词鉴赏 1 更多类似问题 > 为你推荐: 特别...

怎样鉴赏古诗词?
答:2008-11-27 古典诗词应怎样鉴赏? 8 2009-11-02 古诗词鉴赏怎么写 494 2017-11-18 如何鉴赏古诗词的景物描写 15 2015-07-10 如何对古诗词赏析 169 2008-06-01 怎样鉴赏诗歌 1143 2018-01-24 如何鉴赏古诗词语言? 1 2013-12-04 语文古诗词怎样提高鉴赏水平? 15 更多类似问题 > 为...

如何赏析古诗词?
答: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

赏析诗歌的方法技巧有哪些
答: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

如何鉴赏古诗词?
答:而谈诗词鉴赏,必言《人间词话》——王国维的见解,可谓空前绝后,值得学者反复咀嚼。 斯人全面地阐述了“意境”“情”“韵”“格调”“气象”“隔与不隔”“有无替代字”“名篇与名句”等赏析要点及方法,并结合相应的诗词,具体地予以点评,着实精辟透彻。鄙人作此拙文,旨在梳理鉴赏要点;并无高见卓识,可以补其未...

古诗词鉴赏方法
答:古诗词鉴赏方法如下:1、看标题。从题材看诗人写诗的缘起及情感的触发点,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例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2、看作者,品风格。“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李白之诗清新飘逸,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谈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