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老子所说“天之道”,“人之道"?

作者&投稿:宣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样理解老子所说“天之道”“人之道"?~


大砖说:天之道,人之道.源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只有一个,所谓天道,人道不过是大道的一部分.此处所讲天道,其意为天之法;人之道,即人之法.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以理解为道生天有一,天生地有二,天地生人有三.所以,天之法离道最近,地之法次之,人之法次之,这便是天地人三才.所谓修炼,修天道者成仙,修地道者成佛,修人道者成圣.天道为三才万物之统帅,却不离乎道也.

麻烦采纳,谢谢!

  1.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两种存在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态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2.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3.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说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础上,老子提出两种存在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万物”;人之道模式“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一般平衡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间万态都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以奉有余。

“天之道”就是天的运行规律,即自然规律,在总体上是平衡的。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应当做到社会公道,同情和帮助弱者,抑制豪强。

老子的主要思想

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天之道”大体就是自然规律,“人之道”大体就是人类社会的伦理、法则。
道是规律。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诚,真实无妄的意思。天指自然,天之道就是自然之道,或自然的规律。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都反映了这种思维方式。讲到诚也是这样,既然诚是天之道,人之道就应该思诚;思诚就是追求诚。思诚者,人之道,就是说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要求。这段话是从宇宙万物存在的现实和规律上说明了诚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因此也是为人的根本,这就从根本上论证了诚的意义。
作为人道的根本要求,诚渗透在一切方面。做人要诚实,不讲假话,不欺骗,不作弊,不掩盖错误缺点;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言必有信,说到做到,不折不扣地履行合同承诺;对国家、对事业、对工作,要忠诚,尽心竭力,不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对友情、爱情,也要忠诚,要全心全意,不三心二意,虚情假意。集中到一点,最高的要求是《大学》所说的“诚意”。所谓诚意,是说要能慎独,在个人独处,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也能实实在在、不折不扣按照道义要求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无论在人前还是人后,都能做到言行一致、内外一致,没有丝毫的虚假不实。
现在我们是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之下。市场经济的运行以契约、合同为纽带,讲诚信、守信用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自然之道,或者也可以说是市场经济下的天之道。因此诚信也就有更重要的意义。思诚,追求诚信更应该成为做人的根本。但现实的状况却是诚信缺失,虚假泛滥,作弊成风。这已经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而在对诚信的认识上,又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前些日子看到一篇讲诚信的文章,题为“诚信的妙用”。文章从教师、学生、企业家、商人等各个角度列举诚信的“妙用”。诚信可以带来好处,当然是对的;认识到诚信的这种“妙用”,可以促使人们愿意诚信,做到诚信,也是对的。但是如果只从“妙用”上认识诚信,那么一旦有机会放弃诚信会带来更大的好处,欺诈显示出更大的“妙用”,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弃诚信,选择欺诈了。对于作弊,有人说现在这种情况下不作弊是傻瓜,正证明了只看“妙用”也可以通向欺骗。还有人说作弊是“被逼无奈”,也是只从个人得失上衡量,而没有从根本的为人之道上来认识诚信的意义。很明显,有这样的认识就不可能坚持诚信。所以,重新认识“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也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真正认识到“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的道理,把诚信当作做人的根本要求,树立起追求诚信的自觉,才能奠定重建诚信的坚实基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所以天之道在于平衡。
人之道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两句“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句话是说,为别人奉献,自己奉献了,也获得更多。还有一句就是:人之道,为而弗争。意思是做事,但不去争,我觉得这个争引申的含义很多,很多人也做事,但做完以后争名夺利,生怕自己白干,怕自己做的别人不知道,怕自己做了但没有受到应有的表扬,应有的利益。所以总会去争。所以我对老子人之道的理解是付出。
天之道追求平衡,人之道追求奉献付出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什么意思_百度知 ...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这句话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是什么意思
答:天之道,不争而善胜:“天之道”就是自然规律和法则,规律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则就是人们按照所认识的规律所制定的行为规范。那么如果面对规律和法则采用顺应和不争的人,由于他合乎规律和法则,所以他能够处处胜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老子》 天之道,其犹张弓乎 分析
答:【解析】天之道如何的不可思议?用张弓射箭来比喻,高了自动向下,低了自动向上,需要平衡力量瞄准时,力量大了自动减少,力量小了自动增加,待时机成熟时以闪电般的速度击中目标。人的能力永远也超越不了自然。人要么想起这忘了那,要么想起那忘了这。而自然则是全面得体,尽其善美,所以自然才是完美...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是什么意思啊?
答:老子第六十八章 为而不争 [原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圣人不 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 争。[译文]诚实可信的话说来不动听,动听的话说来不诚实。有智慧的人不炫耀;炫耀的人没有智慧。善于用道...

天之道人之道是什么意思?
答:“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的意思是: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该句出自《老子》第七十七章,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

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什么意思
答: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老子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说,自然的规律是有利于物,而无害于物:圣人的法则是为施舍,而不争夺失之道利而不害”,这句话好懂,正如老子说过的"万物作焉而不辞”(第2章,有的本子作"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等),那不就是不...

天之道,利而不害;
答:意思是一个得道之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他人,自己就更为充足;尽力给予他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出自春秋时期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译文 有德行的智者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

道德经中的天之道是什么?
答:道德经中的“天之道”,其实就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也就是说,老子在《道德经》中给人们阐述了天地间的真理。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

天之道的内容和含义
答:天之道的内容和含义具体如下:一、简述 天之道是古人所说的“天道”,翻译成现在的白话就是“大自然的规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间的规矩”。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们生存的宇宙空间,“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规矩、道理。二、原文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

如何理解“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答:原文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