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上下两册的文言文知识点

作者&投稿:枝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所有文言文!~

《郑人买履》
《刻舟求剑》
《幼时记趣》
《三峡》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狼》
《〈论语〉八则》
《赵普》
《两小儿辩日》
《黄鹤楼》
《于园》
《黔之驴》
《爱莲说》

《赵普》至《爱莲说》翻译请参考:
http://tieba.baidu.com/f?kz=337276672

全部吗

一、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坐,同“座”,座位。)
2.反归取之。 (反,同“返”,返回。)
3.项为之强。 (强,同“僵”,僵硬)
4.以土砾凸者为邱。(邱,同“丘”,土山)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阙,同“缺”,缺口)
6.土人为之傍不肯。(傍,同“旁”,旁边)
7.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9.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10.止有剩骨。(止,同“只”)
11.止增笑耳。(止,同“只”)

二、“之”字句:
1.而置之(代词,它,指尺码)其坐。
2.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
3.而忘操之。(代词,它,指尺码)
4.反归取之(代词,它,指尺码)。
5.何不试之(代词,它,指鞋)以足?
6.从其所契者如水求之(代词,它,指剑)。
7.心之(代词,这样的)所向。
8.昂首观之(代词,它,指群鹤舞空的景象),项为之(代词,它,指这样的景观)强。
9.观之(代词,它们,指二虫斗这样的景观)正浓。
10.则以钳搏之。(代词,它,指子方虫)
11.土人为之傍不肯。(代词,它,指旁不肯)
12.钱帅登之。(代词,它,指木塔)
13.乃以瓦布之。(代词,它,指木塔)
14.便实钉之。(代词,它,指木板)
15.学而时习之。(代词,它,指知识)
16.诲汝知之乎。(代词,它,指孔子的训言)
17.知之为知之,(代词,它,两个“之”都指代事物)不知为不知。
18.默而知之。(代词,它,指所学的知识道理)
19.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它,指好的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指不好的方面)
20.复投之。(代词,它,指前狼)
21.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

22.至之(动词,到)市。
23.故时有物外之(助词,的)趣。
24.春冬之(助词,的)时。
25.密使其妻见于皓之妻。(助词,的)
26.问塔动之因。(助词,的)
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28.是吾剑之(主谓之间,不译)所从追。
29.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之间,不译)
30.其虫旧曾有之。(句末语气词,不译)
31.久之。(句末语气词,不译)

三、“其”字句:
1.先自度其(代词,他的,指郑人的)足。
2.而置之其(代词,自己的,指郑人的)坐。
3.其(代词,他的,指楚人的)剑自舟中坠于水。
4.遽契其(代词,那)舟。
5.从其(代词,他,指楚人)所契者如水求之。
6.必细查其(代词,它的,指渺小微物的)纹理。
7.使其(代词,它,指蚊子)冲烟飞鸣。
8.常蹲其(代词,自己的,指“我”)身。
9.神游其(代词,幻想的这一景象中间)中。
10.其(代词,这中间,指白帝城和江陵之间)间千二百里。
11.,悬泉瀑布,飞漱其(代词,这中间,指高山怪柏之间)间。
12.其(代词,它的,指像狗蝎的虫子)喙有钳。
13.其(代词,这种虫)虫旧曾有之。
14.患其(代词,它,指塔)塔动。
15.密使其(代词,他的,指匠师的)妻见于皓之妻。
16.匠师如其言。(代词,他,指于皓)
17.人皆服其(代词,他,指于皓)精炼。
18.择其(代词,他的)善者而从之,其(代词,他的)不善者而改之。
19.恐前后受其(代词,它,指狼)敌。
20.场主积薪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中。
21.屠乃奔倚其(代词,它,指柴草堆)下。
22.其(代词,另外)一犬坐于前(。
23.一狼洞其(代词,它的,指柴草堆的)中。
24.欲将隧入以攻其(代词,他,指屠夫)后也。
25.屠自后断其(代词,它的,指狼的)股。

四、“者”字句:
1.郑人有欲买旅者(的人)。
2.楚人有涉江者(的人)。
3.从其所契者(的地方)如水求之。
4.择其善者(……的方面)而从之,
其不善者(……的方面)而改之。
5.故渔者(……的人)歌曰。

五、“而”字句:
1.而(承接,然后)置之其坐。
2.而(转折,但是)忘操之。
3.而(转折,但是)剑不行。
4.舌一吐而(顺接,就)二虫尽为所吞。
5.乃以瓦布之,而(转折,但是)动如初。
6.学而(递进,并且)时习之。
7.人不知而(转折,但是)不愠。
8.温故而(顺接,就)知新。
9.学而(转折,但是)不思则罔,
思而(转折,但是)不学则殆。
10.敏而(递进,而且)好学。
11.学而(递进,并且)不厌。
12.择其善者而(递进,并且)从之,
其不善者而(顺接,就)改之。
13.后狼止而(转折,但是)前狼又至。
14.骨已尽矣,而(转折,但是)两狼之并驱如故。
15.狼亦黠矣,而(转折,但是)顷刻两毙。
六、“以”字句
1.何不试之以(用)足?
2.徐喷以烟。(用)
3.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把……当作)
4.以虫治虫。(用)
5.则以钳搏之。(用)
6.岁以大穰。(因此)
7.乃以瓦布之。(用)
8.贻以金钗。(把)
9.孔文子何以(为什么)谓之文也。
10.是以(因此)谓之文也。
11.投以(把)骨。
12.以(用)刀劈狼首。
13.意将隧入以(来)攻其后也。
14.盖以诱敌。(用来)

七、“为”字句
1.项为(因为)之强。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被)
3.悉为两段。(成为)
4.可以为(成为)师矣。
5.知之为(就是)知之,不知为(就是)不知,是知也。

八、“也”字句
1.宁信度,无自信也。(表陈述)
2.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感叹)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表比较)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表陈述)
5.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表感叹)
6.欲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表判断)

九、“自”字句
1.先自(自己)度其足。
2.无自(自己)信也。
3.其剑自(从)舟中坠于水。
4.自(在)三峡七百里中。
5.自(如果)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六幕相持,自(自然)不能动。
7.有朋自(从)远方来。
8、屠自(从)后断其股(大腿)。

十、“故”字句
1.故(因此)时有物外之趣。
2.未布瓦,上轻,故(所以)如此。

十一、“乃”字句。
1.乃(才)曰:“吾忘持度。”
2.屠乃(于是,就)奔倚其下。
3.乃(才)悟前狼假寐。

十二、“于”字句:
1.其剑自舟中坠于(在)水。
2.又留蚊于(在)素帐中。
3.于(在)土墙凹凸处。
4.于(在)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对于)我哉?
6.其一犬坐于(在)前。

十三、“方”字句。
1.方(正)出神。
2.方(才)两三级。
3.方(正)欲行。

十四、词类活用:
1.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数十。
2.虽乘奔(动词活用为名词,这里指奔驰的快马)御风不以疾也。
3.狼不敢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4.其一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坐于前。

十五、古今异义词

方↗ 古 : 正在 岁↗古 : 年成
↘ 今 : 方向 ↘今 : 岁数
驱↗古 : 追赶 敌↗古 : 攻击
↘今 : 驱使 ↘今 :敌人
复↗古 :又
↘今 :复数

十六、名句翻译:
1.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2.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船已经走了,而剑没有走。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3.故时有物外之趣。
(翻译:因此时常有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翻译: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被(它)吞下去了。)
5.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翻译: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6.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翻译:这中间一千二百多里,即使乘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它快。)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翻译:江水清澈,山峰高峻,草木茂盛,的确有很多趣味。)
8.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翻译:半个月以后,子方虫都被消灭了,年成得以大丰收。)
9.人皆伏其精练。
(翻译: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精熟。)
1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学习但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思考但不学习就会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1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翻译: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的所有必背课文
答:诗词:《次北固山下》、《水调歌头》、《赤壁》、《十五月望月》、《浣溪沙》、《早春呈谁不张十八员外》、《迢迢牵牛星》、《观沧海》、《蝉》、《过故人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江南风李龟年》、《登岳阳楼》(汗!好多啊,找了n本书)文言文:《郑人买履》、《刻舟求剑》、...

苏教版七年级下期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答:苏教版七年级下期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复习资料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jiayuan201 2012-04-07 · TA获得超过670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96 采纳率:92% 帮助的人:191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文言文阅读一、《赵普》普少习吏事,...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和八年级所有古诗文言文
答:苏教版语文七年级和八年级所有古诗文言文 一定要全,文言文要翻译。好了继续加分... 一定要全,文言文要翻译。 好了继续加分 展开 3个回答 #热议# 该不该让孩子很早学习人情世故?1012128381 2011-08-21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

帮忙找一下:语文苏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白莲》,《莲》
答:陆龟蒙《白莲》素葩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莲》苏轼 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

文言文一点通苏教版
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 ...

苏教版7下文言文古诗课文
答:(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赵普》第二单元(童年趣事)第三单元(建筑艺术)《黄鹤楼》《于园》第四单元(动物世界)《古诗三首》蝉 孤雁 鹧鸪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第六单元(诗词拔萃)《古代诗词三首》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黄鹤楼 归园田...

苏教版初一课本第十四课短文两篇文言文《黄鹤楼》《于园》翻译_百度知...
答:阁:我国古代的一种建筑物,供游息、远眺、供佛或藏书之用。阁的平面呈方形、长方形或多边形等,一般四周设隔扇。艇子:小船。蒙丛:覆盖,丛生。啾唧:细小而碎杂的声音:颓然:柔顺的样子,文中是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千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有哪些
答:《赵普》(《宋史》)古诗二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登岳阳楼》(杜甫)《两小儿辩日》短文两篇:《黄鹤楼》(阎伯理);《于园》(张岱)《黔之驴》(柳宗元)古诗三首:《蝉》(虞世南);《孤雁》(杜甫);《鹧鸪》(郑谷)专题:荷:咏荷诗歌五首《采莲曲》(王昌龄);《莲叶》(...

七年级文言文实词虚词
答:3.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实词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

苏教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
答:1.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古诗文 七年级(上)1、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思乡)。2、赤壁 杜牧(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