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问题

作者&投稿:除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际经济学问题?~

贸易条件(Terms of Trade )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反映该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一般以贸易条件指数表示,在双边贸易中尤其重要。贸易条件指数也称“进出口比价指数”,通常是通过出口物价指数和进口物价指数相比而得的一种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为:进出口比价指数=出口物价指数/进口物价指数·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也可以理解为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还指厂商把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到其他行业当中去可以获得的最高收益。
贸易条件越好,出口品价值越高,而本国生产的商品在国内消费的机会成本就是出口到外国,则机会成本也越高。例如中国的高铁在国外市场可以有较高收益,其在国内消费的机会成本较高,则选择出口,同时也改善了贸易条件。

两产品市场的相对均衡价格和单产品市场的绝对均衡价格决定机制不相同。

两产品市场的相对均衡价格:瓦尔拉斯均衡。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463525.htm

单产品市场的绝对均衡价格即市场均衡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579460.htm

(1)会,由于相对价格差异存在;

(2)会,这与教材中的阐述完全一致;

(3)不会,在相同的偏好和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条件下不会发生贸易。

H-O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以要素分布为客观基础,强调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的不同生产函数对贸易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是俄林研究国际贸易对要素价格的影响而得出的著名结论。俄林认为,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

要素丰裕度是一国的资源拥有状况,即一国的要素禀赋状况。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决定该国各产业适宜的或可行的要素使用比例范围;同样,也决定着要素价格的适宜的或可行的范围。

H-O理论认为要素丰裕度是国际贸易发生的根源,一国出口该国丰裕要素密集使用的产品,进口稀缺要素密集的产品,这样各国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可见H-O定理,除了强调出口外,还重视了进口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衡量要素丰裕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
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
价格——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格法
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

这里该国进口配额,说明国内供小于求,显然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要素稀缺。

8. 为什么反贸易自由化: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全球化只是客观规律,本身并无利害可言.只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同的参与主体运用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战略权谋,从全球
化中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而这一行为导致了全球化收益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出现较大的偏差,即所谓的贫富差距扩大.联合国的报告就指出了全球化的收益绝大部份都流入了发达国家富裕阶层的口袋.
从国别贫富差距来看,从全球化收益中获取更多利益的关键在于拥有足够的话语权,而拥有话语权的关键在于自身资源禀赋的垄断.具体来说,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核心技术和资金是独一无二的,任何发展中国家都有求于发达国家.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绝对的.发达国家同样会有求于发展中国家,只要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资源具有不可复制性,如中国和印度的市场和廉价劳动力、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等.利益分配的关键在于大家如何利用这些资源.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发达国家所有的核心技术和资金毕竟属于高级的生产资料,其优势比较明显,因而在发达国家拥有这些资源的富裕阶层成为了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如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甲国通货膨胀率为高于乙国,则甲国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乙国的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上升,购买同一样商品需要更多的甲国货币,甲国的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1.指派法则,将稳定国内经济使其在没有过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达到充分就业之均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让每一种政策工具集中于一项任务,从而免去了部门间不必要的协调甚至妥协。 2.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将引起黄金外流,货币流通量减少,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将引起黄金流入,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输出减少,输入增加,最后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的机能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5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概括起来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具体内容是:美国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为 0.888671克,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盎司黄金=35美元。其它货币按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挂钩,确定其与美元的汇率。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都钉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限度内波动,1971年12月后调整为平价上下2.25%波动,超过这个限度,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各会员国如需变更平价,必须事先通知基金组织,如果变动的幅度在旧平价的10%以下,基金组织应无异议;若超过10%,须取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变更。如果在基金组织反对的情况下,会员国擅自变更货币平价,基金组织有权停止该会员国向基金组织借款的权利。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类似弹性汇率。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尽管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固定汇率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与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货币间的汇兑平价只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反映,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特别是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讲,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应该说,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它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多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第十章 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在上一章内容的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考察内外均衡的含义,以及不同汇率制度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以IS-LM-BP模型为核心,正确评价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学习重点和难点:本章的学习重点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以及它的政策的含义,难点是IS-LM-BP模型的推导和变形。 第一节 IS-LM-BP模型的推导 一、内外均衡的含义1.在开放的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2.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三个。对内均衡指内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状态;对外均衡指国际收支达到均衡。二、开放条件下IS曲线的推导根据国民收入均衡条件求出IS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进出口变化、汇率的变化会引起IS曲线的移动。 三、开放条件下LM曲线的推导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求出LM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汇率变化会引起LM曲线的移动。四、国际收支平衡线——BP曲线的推导根据国际收支均衡的条件求出BP曲线的几何和代数推导。BP曲线表示国际收支平衡的利率和收入组合。五、IS-LM-BP模型将BP曲线引入到IS-LM模型中,从而形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开放的宏观经济模型,是我们研究开发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重要工具。 第二节 固定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为要维持汇率稳定,货币政策很难同时兼顾内外两个政策目标,政府运用货币政策的能力会受到限制。二、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若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变化反应比较敏感的话,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刺激就业、提高国民收入比较有效;反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三、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以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为假设前提的开放经济模型,该模型系统阐述了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短期效应问题,政策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国际金融资产的流动性和汇率制度的安排。第三节 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一、浮动汇率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与目标由于浮动汇率可以使一国经济自动达到对外均衡,因此,在浮动汇率制下,政府的政策目标只有一个,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达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实现对内均衡。二、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作用不通,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对国内生产与收入有较强的影响力。三、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浮动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受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国际资本流动利率弹性越大,财政政策的作用效果就越有限。四、资本完全流动下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当国际资本完全流动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则是有效的,即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制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主要参考书目:1.[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第11版),国外经济学教材库,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2.薛敬孝:《国际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3.Meade,J.E.:Theroy of Internatioanl Economic Policy.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三卷)(国际宏观经济模型),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5.向松祚译:《蒙代尔经济学文集》(第二卷)(一般货币与宏观经济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版。核心概念内外均衡 BP曲线 IS-LM-BP模型 米德冲突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思考题1.试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内容以及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政策工具。2.试推导IS-LM-BP模型。 3.试述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重要内容。4.试比较在固定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效果。5.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资本完全不流动、资本不完全流动和资本完全流动三种情况下,试比较:(1)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短期内(国内货币供给尚未来得及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效果(假设最初国际收支是均衡的);(2)扩张性财政政策在长期内(中央银行为维持固定汇率采取干预措施之后)对国内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效果。6.浮动汇率制度下的政策目标与固定汇率制下有什么区别?7.比较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下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并对之加以解释。8.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9. 试分析在浮动汇率制下,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

指派法则,是指将稳定国内经济使其在没有过度通货膨胀的情况下达到充分就业之均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稳定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让每一种政策工具集中于一项任务,从而免去了部门间不必要的协调甚至妥协。优点:加强国家宏观调换能力,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和效果评估。 突出了财政和倾向政策各自的主要优势,可以在短期内有效的解决就业和国际收支问题。缺点:倾向政策和财政政策其传导作用不可忽视更不可隔绝,真正意义上的指派不现实 容易导致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现象的产生。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国际经济学理论渊源久远,对国际经济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国际贸易理论,其比较利益的思想是现代国际经济分析的起点,古典经济学说之后的“边际革命”在一定程度上为国际经济学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经济学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系统的和独立的理论,它的出现大约在本世纪四十年代, 即以凯恩斯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学派兴起后不久,几十年来,国际经济学研究吸引了西方许多经济学者的注意力并不断得以发展,新的方法和学说层出不穷。国际经济学的一般理论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贸易基础、贸易条件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金融理论和国家货币政(汇率理论与制度、国际收支调节理论与政策,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要素流动(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理论)等。最近几十年来,在以克鲁格曼、弗里德曼等经济学家的推动下,国际经济学一般理论各个方面方面均获得了持续和富有成效的发展。

我做过这份 一样的 如果需要 请和我qq交谈

求大神来解决!国际经济学书上遇到了难题,如果按照比较劣势的原则进行...
答:分析: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虽然X与Y确切的相对价格取决于需求,但这一相对价格必定位于两国用Y衡量的X的机会成本之间。3:6<12:8,(所以相对价格可以设为1),所以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旦进行国际分工,最好的方式...

国际经济学中关于比较优势的问题
答:其实两个说的是一回事。这里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就是指的a(LC)与a(LW)与a*(LC)与a*(LW)之比。课本中应该解释了“多种商品模型中的比较优势"。工资也就是在这里引入的,因为有多种商品所以工资率就不能简单的标示为2种商品生产率之比,而引入了货币单位用于衡量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

求助T T 国际经济学的问题
答:这个图表示的是A和B 两个国家生产X Y 产品的数量,即一单位时间里A能生产8单位的X 和4单位的Y。同理可以知道B国家的生产情况。关于绝对优势是一单位时间里生产的同样产品数量总是大于另外一个国家。所以根据你给的图可以知道,A国家在X和Y产品都具有优势,即相同时间下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A国家在...

关于国际经济学汇率计算的问题。求大神进
答:(1)根据利率平价理论,利率高的货币远期贴水,美元利率高于瑞士法郎,远期美元贴水,瑞士法郎升水,瑞士法郎升水的幅度与两种货币的利差一致,升水率8.26%-4.04%=4.22%。瑞士法郎升水后,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抛补利率平价汇率应该为0.8275*(1+4.22%/4)=0.8362,与瑞士法郎升水幅度不一致(与0....

关于国际经济学的2个问题
答:1、根据要素禀赋理论直接可以知道吧?比如石油,由于这种要素只有部分国家有,于是即使再富裕的国家也要从这些国家进口,这和收入水平无关。高级一点的解释:由于要素禀赋差异导致两国该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2、机会成本递增。规模经济使其内凹,是因为机会成本递减。

国际经济学方面问题
答:甲国通货膨胀率为高于乙国,则甲国的货币购买力下降,乙国的货币的购买力相对上升,购买同一样商品需要更多的甲国货币,甲国的货币贬值,汇率下降。

求高手帮忙解决国际经济学问题 急!!!
答:新西兰小麦:1000/500=2,澳大利亚:800/300>2,所以澳大利亚的是土地密集型产品。这个不能单独看数量而是比例关系。2、根据国际经济学,不管两个国家的贸易出口是偏向哪种,最终引起的都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就以中国和美国的为例。中国主要生产布(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时也出口布,美国生产小麦(属于...

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部分问题
答:社会实际创造的财富如果不变的前提下,货币发行量越多,钱就越不值钱,通胀就越厉害,实际汇率肯定会受通胀影响上涨,名义汇率长期看也应该会涨。本国产品供给增加或者相对需求增加,在货币发行量不变的前提下,钱就越值钱,跟上面正好相反。国民储蓄由投资跟经常收支组成,经常收支包括对话贸易顺差跟对外...

国际经济学问题
答:答案错了。选C。从比较成本上考虑, 甲生产手表成本相对低,所以应该生产手和出口手表。而乙生产自行车相对自身而言更低一些,所以应该生产出口自行车。所以选C。

国际经济学的一个问题,有大佬懂吗
答:公共物品导致市场失灵。因为消费者使用公共物品的机会成本为零,所以每个人的都是免费乘车者,导致公共物品的总收益小于总成本,产量低于帕累托最有产量。只好政府根据成本–收益分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