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为何考中秀才就很满意了

作者&投稿:绪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代读书人为何考中秀才就很满意了秀才有什么特权吗

在中国的历史上,寻常百姓人家的孩子只有通过一条路才能得到做官发财的机会,那就是读书考取功名,只有这样才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有人说练武也可以出人头地,只要武艺高强,到时候考取一个武状元,一样可以做一名威震天下的大将军。

在古代想要从小习武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习武之人体格都十分健壮,吃的粮食很多,而且时不时还要吃肉来维持自身所需要的蛋白质。

但是古代很多寻常百姓人家,连饭都吃不饱,哪有空余的粮食供孩子练武所需,连粮食都没有就更不要提吃肉了。

所以寻常百姓人家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就只能走读书考取功名这条路。而想要考取功名,最先考的就是“秀才”这一步,只有考上了“秀才”,以后才能一步步的向举人、进士努力。

而“秀才”这一步确是很多人终其一生的努力都无法逾越的高点,因为考“秀才”的人很多,而每年就只要那么一小部分人,所以有些人要用一生的努力去争取这么一个“秀才”的名分。

其实有些人考取“秀才”并不是为了向更高级的功名去努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天姿也就是常人的水准,在怎么努力也都不可能靠读书去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梦想。那他们为什么明知道读书也不可能考取到好的功名,还要努力的去考“秀才”呢?其实他们只不过就是为了“秀才”的特权而已。

那古代的“秀才”到底有哪些特权呢?总结来说“秀才”共有三大特权,每一个特权都是寻常百姓求之不得的。

特权一、不用服兵役、徭役

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是特别先进,所以无论是出兵打仗,还是修建城池、防御工事,都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完成。这些打仗或者是干活的人,一小部分都是犯了罪的囚犯,朝廷为了惩罚他们,于是派他们充军,或者去干活。

但是大部分人还是需要从底层百姓中征调的,有的人家男孩子多,可能去一两个就算完成任务了。但要是男孩子少的家庭可能就都被征走了,所以有的家庭为了不让孩子去服兵役、徭役,就让他们拼命读书。

因为在古代任何朝廷,只要是考上“秀才”的男孩子都可以不用服兵役、徭役。

特权二、免交粮食,不用纳税

古代的等级制度分封十分严格,上层社会的大人物,像皇上、皇后、王公大臣们是不需要干活的,他们吃的粮食完全就是底层的老百姓们交上来的。

古代百姓种地,纯是靠天吃饭,赶上丰收的年景,百姓们除去交给官府的粮食、赋税,自己还可以有一点余存,勉强够养活一家人活命。

但如果要是考中了“秀才”,一家人就都可以免交粮食和赋税了,要知道只要培养出来一个“秀才”,那一家人的口粮就全都有了。古代的百姓根本不在乎能不能过上富裕的生活,他们考虑的仅仅只是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

所以很多百姓家里,全家人用所有的心血来培养一个人读书,为的就是让他可以考上“秀才”,然后免交粮食、赋税。

特权三、见地方官可以不跪,即使犯罪地方政府无权直接审判

在古代无论你是地主还是富商,只要是上了公堂都需给县太爷跪下,跪着向县太爷陈述案情。但如果你要是“秀才”,根本不用向县太爷下跪,站着就可以和其他人对簿公堂,县太爷也不会因此对你有任何的不满。

而且古代告状可不向现代,只处罚犯错误的人,在古代无论是被告人还是告状人,只要是上了公堂肯定先各自被打一顿板子,然后在陈述案情。

如果要是一个“秀才”上了公堂,就可以免除这一顿板子。而且要真的是“秀才”犯了罪,地方的政府根本就无权直接审判他们,必须要将案情呈报给朝廷专管功名的部门。

要等到朝廷将“秀才”的功名除去以后,地方政府才可以将“秀才”依法定罪。可是我们也知道,古代的办事效率低下,真等到朝廷的除名文书下来,可能很长时间都过去了。

这三大特权在古代真的是寻常百姓人家梦寐以求的,所以他们不为别的,就算是为了这三大特权也会努力读书,然后去考取“秀才”。

但是很多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他们的梦想根本就不是“秀才”,他们想要的是高中“举人”,然后用自己所学去匡扶天下,其实这些才是读书的终极目标。



在古代“秀才”含金量有多高?
答:一.秀才不用服劳役和交公粮,且家人跟着受惠。在古代社会,供养一个读书人要花费较多的钱财,因此能够读书识字的一般都是比较富裕的家庭。社会底层人民要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走向仕途之路,首先在经济上就是个难题。再加上科举考试的第一关,童子试的考取难度较大,有些读书人甚至到年老时,还未能成功...

为啥范进中举后就疯了?你把他当的官放到现代,可能你会更激动,这是为何...
答:后来范进考中秀才,周围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些改变,一直看不起范进的胡屠夫,专门拿了两斤猪大肠来庆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秀才是正儿八经的读书人,拥有一定的特权,面见知县的时候可以不用下跪,即使是犯了错误,地方衙门也不能随便动刑。范进考中举人时,可以说是真正的鲤鱼跳龙门,从普通的...

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什么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读书...
答:“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古代要想功成名就,位列官职,读书做官无疑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尤其对于穷人家的孩子来说,所以为了名利,古代非常推崇读书。只要考中了,绝对是名利双收的事情。那为什么古代学子进京赶考应该已经是举人了,为什么还有穷困潦倒的落魄读书人?其实是由多方面的原因...

蒲松龄为何热衷科举却总是名落孙山,靠着鬼话连篇做到了名垂千古?_百度...
答:蒲松龄非常有自己的想法,这样子他考试时不循规蹈矩,思维方式和科举考试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就难以考过了。可是蒲松龄的鬼故事《聊斋志异》却名垂千古。蒲松龄19岁时参加县府的考试,县、府、道试均夺得第一名,考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赞誉,施闰章本身是清朝著名诗人, 正好很喜欢蒲松龄的思路和...

为什么古代人们将穷书生,要称作为“酸秀才”?
答:宋朝礼部试没中的话,考生归零到秀才,下一轮还要在州上考一次解试,通过了才能进京。也就是明清以前,举人只是参加全国性考试的 一次性 资格。所以不大会有穷酸举人的说法出现。而明清朝廷为了鼓励科举,给了读书人特权,秀才有几丁的免税,仅靠此特权又不事生产,那么活得很勉强很拮据,和普通人没...

秀才有多厉害,可以跟现在的什么学历对比?
答:梁启超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录取率1%,完全不是夸张。注意这是从读过书的童生中录取的,不是有人想象的那样,说古代人不识字,文盲率高,所以考秀才很容易。同时要注意的是,童生是什么年龄段都有,多数是青少年,是所有年龄阶段没考上的都叫童生,因此也不能单纯按照高考类比,...

不是所有读书人都能成为秀才,为何古代骂读书人却都骂作穷秀才
答:古代读书人有很多,秀才只是其中很多读书人中的必经之路,就是说,秀才这个职位并不是很高的,应该算是很多职位中最低层的一个,虽然规定了秀才见到一些做官的人可以不用行礼,也就是说不用去跪着拜见他们。但是,古代秀才有很多,国家也不可能给每一个秀才都发布贴,只是针对于那么多人当中的几个特别...

古代为什么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
答:秀才,最初称作“茂才”,指才华杰出者,科举制度诞生后,成为了学校生员的专称,古代的读书人只有通过艰难的层层考试之后,才能够成为秀才,成为国家承认的学生。读书人之所以努力考取秀才,目的也很简单:一,是为了继续通过科举考试,按照“秀才、举人、进士”的道路不断高升;二,是因为秀才本身待遇就...

常说读书人是穷秀才,为何进京赶考的举子全都富得流油?
答:文/寂寞的红酒 穷秀才,是读书人对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一种无奈自嘲。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凑盘缠进京赶考的画面,也常常看到举子们中榜前没钱住店吃饭的落魄场面。但事实上,进京赶考的举子们都不是穷光蛋,个个都富得流油。那么为何举子们都是有钱人?那我们就要好好说说了。古代读书人分...

在古代的时候考取功名很重要,秀才和举人的待遇如何?
答:所以一个读书人即使什么工作都不做也不能饿死,但是坐在山上就会穷,所以也叫穷读书人。穷书生能穷到什么地步?如果科举不成功,士人只能另辟蹊径,一般从事教学、参谋、行医、打官司、看风水、下海经商。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年轻时考上秀才。没想到,这成了他科举的巅峰。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在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