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汉初使用道家思想

作者&投稿:钭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为何又转用儒家思想?~

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又转用儒家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时间回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穷兵黩武,荒淫无度,父亲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纷纷起义,讨伐秦二世。

其中最有实力的是项羽和刘邦,而历史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国以后,刘邦在思想上采用“无为而治”的治国方法,其实想想有其道理之处,一是秦朝采用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各项治国体系非常完善,后世只需要稍加修改就可以拿来所用;一是刘邦文化程度低,本来是个小亭长,这在治理国家起来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还好他能够认识到这一点,轻徭薄赋;最后一点是秦朝末年民不聊生,社会生产力亟需恢复,百姓休养生息。
这些都促使了刘邦在执政思想上采用道家,顺应自然,来达到兴盛的目的。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候,国力一点点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开始富足。统治者也从七王之乱中认识到诸侯割据的严重性,其内在所缺乏的是官员在内心深处的忠君思想,从道家很少谈及仁义礼智信,反而孔子的儒家能为他们提供指导。
整体来讲,汉武帝推行将其他思想逐一罢免,只遵从儒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试图用儒家的三纲五常规范臣子与君王、子嗣与先祖之间关系,起到江山稳固的作用。

西汉帝国建制,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以道家的清静俭约作为官,员,以,身,作,则,奉,行的圭臬,以无为的政,策,推,行,方,法取代有为的积极实行。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太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吕后仍能忠实执刘邦生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对,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整合起来。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黄老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种。后来变为道教的开端,老子之门人,托言黄帝,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而不扰民,天下安宁而治。秦始皇以来,滥,耗,民,力,,使用,酷,刑,以致百,姓,反,叛,国,家,灭,亡。故汉太祖即位以后,就奉行黄老的道,家,思,想,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也都力行黄老之术以,治,国,家,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这些天子后妃基本上,都是以黄老之术执,政的奉,行,者,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黄老之风才移转至民间。这个学派的主要著作有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黄帝四经》,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等书。
“黄”指春秋战国时的黄帝学派(以道,家为本,融合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伪托黄帝著书,《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登于天”),“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老子学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黄老道”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王涣传》:“延熹(公元158年—166年)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黄老道”意为以黄帝和老子为依托,发扬“道德”思想的一个学派。汉时言道家,多指黄老道,如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后来黄学失传,仅存老学,直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马,王,堆出土‘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经,据信为黄学经典黄帝四经。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说,因发明序其指意。” 又载:“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汉桓帝曾亲自去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黄帝四经》(注意不是黄帝内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

西汉帝国建制,经过数年反秦战争与楚汉相争之后,原本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的农业人口大量流失,当时西汉丞相萧何为了让流,失,人,口,快,速回到原有工作岗位上以及减少多余的政策支出和浪费,制定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清静俭约”三大政策方针作为西汉帝国建制初年的政,府,政,策,大,纲。以道家的清静俭约作为官,员,以,身,作,则,奉,行的圭臬,以无为的政,策,推,行,方,法取代有为的积极实行。
前209年,秦末,由于政,令,愈,发,严,苛,而最终爆发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国诸,侯,旧,贵,族也借此时机纷纷复,国。前207年四月,楚国贵,族后代项羽在巨鹿之战消灭秦军主力,而刘邦则入关推,翻,秦,廷。其后,项羽尊楚怀王为“义帝”,并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之后两股势力开始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在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辅佐下,最终在垓下之战中击,败项羽,于前202年正式称帝,立国号“汉”,西汉建国。
汉太祖刘邦登基后,采用叔孙通的建议,恢复礼法,设三公和九卿,任用萧何为丞相,采取与民休息、清静无为的黄老治术政,策,鼓励生产,轻徭薄赋。在政,治上,则先分封功臣韩信、臧荼、彭越、英布等为王,以及一些功臣为列侯。
吕后掌,权,惠帝七年,临朝称制八年,前后共15年。高层之权的夺,权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大,政,方,针。吕后仍能忠实执刘邦生所定的休,养,生,息、恢,复,民,力的政,策。相国(或丞相)之人选一如刘邦生前安排。萧何去,世,后,曹参继任,举事无所更改,一遵萧何约,力行清静无为之政,史称萧规曹随。除此之外,吕后秉政,继续宽,刑,薄,罚,如废除“三,族,罪”、“挟,书,律”等秦朝恶法。对,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静处理,继续“和,亲”政,策,避,免,战,争。这样,吕后时期,国,家,经,济呈上升之势,国力亦有很大增强。史称:“孝惠皇帝、高祖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拱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稀。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汉文帝和儿子汉景帝在位期间,继续采取黄老无为的手,段,奉行“无为无不为”的方针,实行轻,徭,薄,赋、力行节俭的与民,休,息,政,策,恩威并施,以弥补秦末民,变和楚汉战,争的多,年,动,乱带来的巨,大,破,坏,使人,民,负,担大大得到减,轻。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史记》卷三十《平准书》对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细的描述,当中提到两帝在位其间,并无重,大,事,故,百姓人给家足。国,库累积了上亿的铜,钱,因为久而不用,串钱的绳子都烂了。粮仓里堆满谷子,由于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仓外,以致腐,烂而不能食用。
景帝驾,崩,后,其子刘彻即位,是为汉世宗孝武皇帝,史称汉武帝。武帝在位期间,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西汉的政,治、经,济、军,事整合起来。
在政,治上,武帝加强皇权,建立年号“建元”,始开中国以皇帝年号纪年的滥觞,采纳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削弱诸侯藩王的势,力,从此,诸侯藩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朝,廷,构,成,威,胁;后又以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由,取消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经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权得到大大的加强。文化上,废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思,想从此逐步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黄老是早期道,家,思,想的一种。后来变为道教的开端,老子之门人,托言黄帝,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而不扰民,天下安宁而治。秦始皇以来,滥,耗,民,力,,使用,酷,刑,以致百,姓,反,叛,国,家,灭,亡。故汉太祖即位以后,就奉行黄老的道,家,思,想,著名的宰相萧何、曹参也都力行黄老之术以,治,国,家,汉惠帝、吕后、汉文帝、汉景帝这些天子后妃基本上,都是以黄老之术执,政的奉,行,者,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黄老之风才移转至民间。这个学派的主要著作有马王堆出土的《黄老帛书》、《黄帝四经》,汉初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等书。
“黄”指春秋战国时的黄帝学派(以道,家为本,融合神,仙,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伪托黄帝著书,《史记·封禅书》记载“黄帝且战且学仙”,“仙登于天”),“老”指老子,代表道家的老子学说(《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黄老道”一名最初见于《后汉书·王涣传》:“延熹(公元158年—166年)中,桓帝事黄老道,悉废诸房祀”。“黄老道”意为以黄帝和老子为依托,发扬“道德”思想的一个学派。汉时言道家,多指黄老道,如司马谈之‘论六家要旨’。后来黄学失传,仅存老学,直至19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马,王,堆出土‘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经,据信为黄学经典黄帝四经。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田骈、慎到、环渊、接子等人,“皆学黄老道德之说,因发明序其指意。” 又载:“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汉桓帝曾亲自去陈国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和濯龙亲,祀,老,子,由于帝,王,亲,祀,百姓更加崇拜,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黄帝四经》(注意不是黄帝内经)是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初付于帛,书,老,子,乙,本,前,当时称《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后经鉴定,认为此书是失传已久的《黄帝四经》。《汉书.艺文志》曾经著录此书,但汉以后就失传了。

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可巩固专制主义中央及权

道家思想用于拨乱反正

前言:西汉是在农民大起义推翻了暴秦统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推毁旧世界的同时,人们向往一个安定和谐的新世界。为稳固封建统治恢复封建经济,汉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变化,实行黄老政治。这是当时的思想家、政治家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的通向盛世的途径,并以此回应农民大起义。黄老无为政治应运而生,指导着汉初的统治,由思想上升为政治理论,具体为方针政策,通过国家力量来恢复加强经济。一、黄老思想的渊流黄老思想中的:黄,指黄帝,老,指老子。稷下之学中把这种以道法为主,兼收各家之学称为“黄老之学”。而司马迁将老子、庄子、韩非等合为列传,因为从他们的思想渊源看,“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老子与当时兵家、法家也密切相关,可见所谓黄老之术是假托黄帝而以老子学派为主体的一个学派,它借黄帝之名,引老子之学,兼收百家,辅以时代物证,产生于战国,形成于汉初。老子尚清静、虚无,做事要顺其自然,一切顺应万物;尚“无为”,认为“无为”方可“无不为”。历来都认为《老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魏晋以前,就认为《老子》是治道之人作,教人南面之术,即帝王之术,是一个十分讲究权势与策略的著作,可见道家一开始也是一个十分关心政治的学派,黄老学派虽是诸家思想融为一体的,但其思想的本质,即“无为而无不为”仍是黄老之学主干。春秋时期的“无为而治”的一般含义正如孔子所说:“无为而治者舜也与!无何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1。但当时的现实情况仍使孔子主张用礼来仁义治国。老子从“道”的学说出发,对“无为而治”阐发了系统主张。作为一种政治思想,老子讲“无为”是针对“有为”的。他说:“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法令滋彰,盗贼多有”2。“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3”。“无为”主要指的是消除独断的意志和专断的行为,含有不亡为的意思,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顺手“自然”便没有办不成功的,那“无为而无不为”。二、汉初黄老政治黄老之学本身所固有的思想内涵,清静无为,俭朴寡欲的主张,成为汉初新黄老学说的根基,同样是时代的产物。面对秦短祚而亡,汉初陆贾等一批黄老思想家首先以政治家的面目出现,他们和萧何、刘安等人一道,思考现实,使新黄老学说内容更丰富,称之为新黄老学说,用以指导现实。新黄老学说“不仅讲道,而且讲法,以无为掩饰无不为”4。但他们主张的无为而治有个前提,即“政治上肯定新的封建一统王朝的统治秩序,承认君臣关系不可改变”6。适应时势的新黄老学说迅速成为黄老政治的核心思想。所谓黄老政治即黄老而治,无为而治,以道家无为思想为物证,它的本质是休养生息。司马谈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6。黄老政治成为汉初治国的基本方针原因有:其一,汉初反秦之弊为黄老学说兴起创造良好条件。其建国以后,尊奉法家思想,非但没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反而大兴土木,滥用民力,推行酷法,超出了国家经济和百姓承受力,激化了阶级矛盾。从秦末农民战争中走出来的汉初布衣卿相们,要恢复经济,稳固统治,必须了解秦亡原因,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秦短暂而亡,源于它的暴虐轻民,不修文教,是其尊法统治破产的标志。汉初的统治者们处处以秦亡为戒,如刘邦大封同姓王即是一例。“秦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汉初统治者如惊弓之鸟,时时影响着汉廷的决策7。故汉初反秦之弊,使黄老思想再次得宠。”其二,源于陆贾、贾谊等人的政治实践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黄老思想,成为汉初治国方针,却不是一步到位的。秦的灭亡对当时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庙堂之中汉的统治者。陆贾、贾谊等总结秦亡原因,认为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实行仁义。秦思想僵化,没认识到取与守,攻与守的不同,一旦国家有战争,国家的所有经济、政治活动都要服务战争。陆贾提出了“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又曰“逆取顺守”,“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8。攻天下生死两不立,而守天下是二者要并存,不能将百姓当成敌人看待,若百姓难以生存,则君主也难以生存。因此君民关系要协调,要施行仁义,让人心服,行仁义表现在政治上就是“无为”,这直接反映经过长期战乱后,社会需要安定,国家需要休养生息。如果说陆贾是“汉初第一个提出运用黄老思想指导政治的人”,那么刘邦宿将曹参则是“首先实践以黄老思想指导政治”9的人。曹参相齐王刘肥时,就采纳胶西学者盖分意见,休养生息,“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10。后继萧何为相国,“兴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仍奉行“清静无为”。曹参辅佐惠帝,论政绩不及高祖,但却以黄老思想为指导,有助于安定社会,其影响正如《史记》中民歌所颂:“萧何为法,颟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11。陆贾将法律与仁义对立,而贾谊认为法律和政治是仁的基础,可见贾谊比陆贾在总结秦历史教训的认识上前进了一步。汉初人口与秦代相比,大为减少,大城市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统治者无法搜刮更多的财富,“自天子不能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12。刚经历农民起义风暴的西汉统治者再也不能因循秦制,只能采取一些较现实的措施。从前202年开始,颁布了一系列诏令。刘邦以萧何为相,组织军队官兵复员为民,根据功绩大小及军功爵位高低,赐给数量不等的土地。同时规定“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13。“大夫以上赐爵各一级,其七大夫以上皆令食色,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14。含战争期间流亡山泽不著户籍的人口,“各归其县,复故妥田宅”15。地主返乡,农民返籍。同时“民以饥饿自卖为奴婢者,皆免为庶人”16。减轻田租税为“什五税一”之制,奖励肯荒,以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汉汲取秦滥用刑罚前车之鉴,正如陆贾在《新语·主德篇》中所说:“君子之为治也,诀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到惠帝、高后时期继续推行无为政治。如惠帝即位之初,采取曹参的“宽刑简政”主张。废除族诛法、妖言令两项酷法。针对当时的人心思定,惠帝继续减轻田租税率,增加劳动人口与民休息,以稳定社会。文帝即位之初,面临政治上诸侯王势力膨胀,经济上经过二十余年的休养生息,财务仍然十分衰弱,农民贫困,地主农民矛盾再次激化。为巩固封建统治,发展生产,文景仍奉“清静无为”,极力推行无为而治。加之文帝“好刑名之言”,窦太后信奉黄老之术,贾谊视“安民”为治乱之本,使文景年间采取一系列休养生息政策。文景倡导以农为本,进一步推行“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的政策。前156年六月,景帝“令田半租”17,即三十税一,并成为汉朝定制。除此之外,还减少地方徭役,开放山泽禁苑给农民耕种,颁布振贷鳏寡孤独的法令,这些都利于减轻农民负担,保证农民生活的安定,对恢复和发展生产起了一定作用。文景在恢复经济的同时,“惩恶之秦之政,议论各在宽厚”18。施行约法省禁政策。通过兴教化,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劝励百姓勤于农事,以保持社会稳定。总之文景时期的刑罚,并之秦和惠帝高后年间,都更为宽刑简政,是无为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君臣关系,文景多是宽容谦让,以礼相待,但对诸侯王的宽容甚至放纵终成祸患。三、黄老政治对汉初影响在黄老思想指导下,经过汉初五、六十年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得到调整,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对西汉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到文景时期,西汉封建统治基本上稳定下来,所谓“故逮文景四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19。出现了封建史家所谓的“文景之治”局面。到武帝时,西汉王朝更是达到空前繁荣。至武帝之初,西汉六十年经济有了显著发展。汉初还是“齐民无盖藏”,但到汉武帝时,“国家无事,非遇水旱,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瘐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不可姣;太仓之杰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孛牝者不得会聚”20。足见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首先农业生产获得发展。冶铁归国家垄断,铁器推广更为迅速。从中原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种类也随之增多,甚至发明了早欧洲一千年的梨壁。铁农具的广泛使用,促进了西汉水利事业的发展。水利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关中继续成为水利中心,开始发展到黄河中下游。汉初黄河屡次决堤,公元前109前(元封二年),武帝征调几万民工治理黄河,成效颇大。淮河流域成为另一个水利中心。前111年郑国渠上游修了六辅渠,前95年,从仲山口(陕西泾阳西北)引泾河至栎阳(陕西临潼栎阳镇)是为白渠,这两条渠对关中农业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正如班固在《西都赋》中所言“郑白之沃,衣食之源”。在水利工程中还发明了一种称为“井渠”21的地下水道,最适于灌溉于旱土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在安徽的舒城刘信修了七门堰。农业耕作技术方面,搜粟都尉赵过总结西北地区坑旱斗争经验,推广了“代田法”,提高了关中的河西走廊农作物产量。赵过还发明了耧车,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这是我国古代农业机械方面的重大发明。稍后农学家汜胜之在关中发明了“区种”法,这种以点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精耕细作技术提高了单位面积产理。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次,手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冶铸制品大量出现,铜冶铸制造一些工艺和铸币,铁冶铸制造武器和工具,同时还有铅锡等冶铸。丝织业比较发达,丝织技术有很大提高。当时有谚语说:“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22。有长沙和临淄是全国丝织中心,既有官营手工业作坊,又有农民家庭手工业;丝织品种类增多,纺纪念品工具不为革新,出现了织布机、提花机,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锦绮衣衾残片,充分证明当时丝织工艺水平之高。另外漆器工业也取得了杰出成效。再次,商业出现了繁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文景时期“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使当时的富商大贾大量增加,非常活跃,甚至“富埒天予”,“交通五侯”23,势力很大。可见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既强调以农为本,又活跃流通领域,出现了“蓄积岁增,户口寝食”24局面。但为了防止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破坏,所谓“以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25。汉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末”政策。但这并不能阻止由于商业的繁荣而出现的大城市,除此之外,将私人铸币权收归国家,实现了货币的再统一。陆贾围绕仁义思想提出“无为”、“簿于利”等主张,经曹参、文帝、窦太后等人的实践,到淮南救灾派,以司马谈和刘安为代表,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理论体系,提出“经纲道德,经纬人事”,“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为了更有所作为”26。有他们不断充实完善黄老思想,可见政治和思想其实是相互作用的。总之,时代造就某种思想,而适应时代的学说肯定给当时会打下一定烙印。西汉初期实行黄老政治是当时社会的需要,确实是秦亡给汉儒及统治者们带来剧烈震荡的结果,而黄老之术给汉初带来的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到了汉武帝时,若继续实行无为而治的政策,就不合适宜了。因为当时社会需要着手国家政权的巩固,进行政治、经济改革,平叛“四夷侵凌中国”27,开创强大的封建统一局面,为封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仁义为主旨的陆贾思想,也逐渐走向弱势,何况汉初虽宽刑简政,但仍因袭秦制,代之以董种舒的“独尊儒术”。

汉文帝为何要实行的“无为而治”?与历史环境脱不了关系吗?
答:所以,从刘邦时期开始为了稳定汉朝的统治,便采用了从道家思想结合黄老学说诞生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治国基本策略,无论是从律法方面又或者是从经济生产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缓解秦朝带来的影响。对农业生产带来好处。除了从思想上面来讲,无为而治对于农业的生产也带来了很多好处。虽然汉文帝作为汉朝...

大汉无为而治已历三世,汉武帝为何又要废道从儒?
答:汉武帝废除之前祖宗沿用的无为而治制度,主要是看到了这种制度的局限性。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由于秦帝国刚刚经历了战争,与天下的那么多诸侯争夺天下并最终胜利,定然会消耗非常多的元气。因此在汉朝建立之后,汉高祖刘邦为了使得自己的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恢复,就使用道家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作为自己的治国...

汉朝初期以道家为治国之道,为何汉武帝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发展,很多国家都采用思想家们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治国之策,而这种状况一直到汉朝时期都在实行,当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统治者实行的是道家的思想政策,但是等到汉武帝时期却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底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改变呢?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当时汉武帝刚刚继承大统,所以需要巩固...

汉初时期,为什么盛行“黄老道德之术”?
答:经历了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相争的战争之后,汉初统治者迫切要求“休养生息”,遂假借黄帝之言,以黄为本,以老为宗,宣扬无为而治的经世治国术。此时,推崇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代表,为使道家在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孔孟儒家相抗衡中取得优势,便把黄帝抬出来,排在首位,把老子作为黄帝“修德振兵...

汉初黄老思想的内涵?
答: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

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为何又转用儒家思想?
答:汉代初期采用道家思想治国,汉武帝又转用儒家思想,是和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时间回到了秦朝末年,秦二世穷兵黩武,荒淫无度,父亲秦始皇建立的秦朝风雨飘摇,大厦将倾。各地纷纷起义,讨伐秦二世。其中最有实力的是项羽和刘邦,而历史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国以后,刘邦在思想上采用“无为...

为什么说道教是东汉后期明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思想结合形成的...
答: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民间流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的结合,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这迎合了封 建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欲望。统治者利用道 教统治人民,允许各地建立道观。

道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请从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及时代背景来说明。_百度...
答:黄老学派假托黄帝的名义,引进法家学说,改造老子的道家思想,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这就是黄老思想。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但西汉初年的黄老思想还掺入了儒家的某些观点,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禁,务在安民。汉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连年战争...

秦以法治国一统天下,汉以道治国安定天下,而宋以儒治国而灭,为什么...
答:西汉初期,面对战后的萧条景象,开始运用道家的黄老思想治国,萧规曹随,休养生息,无为而治。汉初60年的休养生息,确实让汉朝实现经济复苏,可是,休养生息必然导致地方势力抬头,于是七国之乱发生了!从汉武帝开始的“外儒内法,道家辅助”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核心统治思想,也成为中国式整体的...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起源
答: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未必切合,尤须深详;其间异同,颇值玩味。然道教既祖称老、庄,奉《老子》、《庄子》为经典,毕竟吸收继承了老、庄思想的大量内容。此外,它也受到了《易》以及阴阳家的影响。[编辑]历史参看道教历史[编辑]渊源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