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什么人?它们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还是海南古猿土生土长的呢?

作者&投稿:地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海南的黎族人是海南岛的最初居民吗?他们是从大陆南迁去的还是从东南亚群岛坐船北上到达的?~


不错最早的是黎族,但现在海南岛都成为世界民族之岛了,哪里人都有!海南拥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琼居住的历史已有六千多年。海南岛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如黎族、苗族三月三、黎家婚礼等。海南文化艺术更丰富多彩,主要文艺表演形式有传统的琼剧、黎族苗族歌舞、木偶戏、儋州调声等。地方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正月十五琼山府城镇的“换花节”(年青人以换花交朋结友);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在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的“军坡节”(纪念公元6世纪我国南方百越民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冼夫人);农历三月三在黎族聚居地举行的“三月三节”;农历八月十五在儋州举行的“中秋歌节”(群众欢歌赏月和对歌比赛活动);每年11月举行的“海南岛欢乐节”;每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等。每逢节庆活动,全省各地都要举行富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

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人,它们是从其他地区迁徙而来的。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大量的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多数人认为,黎族是从古代越族发展而来,特别是和“百越”的一支——“骆越”的关系更为密切。

扩展资料: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汉、黎、苗、回、彝、侗、瑶等30多个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汉等族。千百年来,古朴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本岛社会风貌显得丰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习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们世代聚居在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区及西南部,现有人口130余万。黎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黎语支,文化特征与我国南方的壮族和布依族有着密切的渊源。黎族又分杞、孝、润、赛和美孚五个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于山谷坡地或山间盆地之中,村寨周围长有茂密的树木或刺竹。黎族传统住宅以茅舍为屋,称为“船形茅草屋”,传说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来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为传统保留了下来。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庆佳节,黎族男女要相互对歌或载歌载舞通宵达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南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黎族



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他们是从大陆渡海迁徙过来的。

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黎族与古代活动在广东西部、西南的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汉书。贾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称为“骆越之人”。根据考古学者研究,这里的“骆越之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

到目前为止海南岛总共有6批移民。

分别是:

第一批

黎族,海南岛最早的移民

黎族被认为是海南岛上的原著民。但,即使被称为原著民的黎人,也是划着独木舟,从大陆渡海而来,他们便成为海南的第一代移民。

根据文献资料,考古发现,黎族与古代活动在广东西部、西南的百越人中的后裔俚人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汉书。贾捐之传》记载:西汉时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称为“骆越之人”。根据考古学者研究,这里的“骆越之人”是古百越人的一支。

根据黎族先民迁链的具体情况、居住地和分布概况等因素,可把黎族划分为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黎等五个分支。现分布在五指山周围,各大河上游,以保亭、琼中两县最为集中。

1侾(xiāo)黎

是由大陆渡海而来的一支,起先在今文昌、琼山、临高一带登陆,现主要居住在西南部,包括乐东盆地、昌化江和宁远河谷地,三亚,陵水海滨狭长平原和低丘地带。

2杞(qǐ)黎

他们横绝琼州海峡或北部湾以后,现分布在五指山周围,各大河上游,以保亭、琼中两县最为集中。

3本地黎

虽习惯上被认为是本岛最古老的居民,但其实不是土生土长的。现深处白沙县山区,为一完整支系,至今仍未分散,语言上与其他支系不同,难与通话。

4美孚黎

所谓“美孚”,黎语原意指“客生”。他们自认为非黎族.系由大陆过来的汉人。他们从大陆过来继而散布在昌化江流域大小河谷内。现分布在西部昌化江中游盆地,人数最少。

5加茂黎

因其自称“Sni”,即“赛”人。赛语呼“吃饭”为“德透”,故汉人取以为名,又因居住于保亭县加茂为中心区,故又称为“加茂黎”。



第二批

临高人,广西壮族移民

广西壮族移民除早期的“临高人”外,还包括后来加入“临高人”行列的宋代征夫。他们现居岛北部,以临高县为中心,包括儋县,澄迈、琼山和海口部分在内的大片地区,人口50多万。

在秦汉之际他们从广东、广西渡海迁入海南岛,到达本岛的时间比黎族晚,应在黎族先人从北向南迁移以后,地盘才为他们所占领,最迟不晚于西汉辟郡之后。故黎人一贯称呼临高人为“客”。



第三批

汉族,海南岛的主要移民

自西汉至明、清时期,海南岛的大陆移民成份主要是汉族。根据其迁移的来源地和分布的地域范围可分为中原汉人、闽人、客家人和潮州人。

1、中原汉人

早在秦时,已有大陆汉人迁入海南岛。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积极开拓疆土,征伐南越,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设置南海、桂林、象等南方三郡,并征发所谓“罪人”、“赘婿”以及商人共约50万人防卫于五岭、“使与百越杂处”,其中有些人到达海南岛。

这些中原汉人迁入岛上的动机和目的大致有经商贸易、远避战祸、流谪官吏、戍边兵丁等几种类型。

2、闽人

宋代之后,迁入海南岛的大陆移民成份发生变化。北宋初年,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辽、金、元等政权,他们之间连年混战,并不断南下攻宋侵扰宋朝边境,给中原以至江南地区的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迫使大批北方人民南迁,其中相当部分南迁的中原人先进入福建,再从福建迁入海南岛。这是最早的“闽人”进入海南的历史。

由于“闽人”南迁上岛,所操的“闽南话”逐步演变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方言——海南话。现闽入主要分布在琼山、文昌、定安、琼海、万宁、澄迈等地。

3、客家人、潮州人

自晋代“五胡乱华”时代,客家人从中原迁徙有五次大南迁。其中迁入海南岛的主要在清初时期。有部分客家人随同其他闽粤人一起南迁本岛。

老客: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朝廷发布《敕开垦琼州荒地》命令之后,移民日增。在海南祥发、怀集等乡的客家人,都是道光年间从潮州、嘉应州(今梅县市)移来的,被称为“老客”。

新客:在道光以后,从广州、肇庆府属之恩平、开平、高明、鹤山、新宁(今台山)、阳江等地来的移民,被称为“新客”。



第四批

苗族,广西苗兵的后裔

海南岛的苗族,大约始于明嘉靖或万历年间,从广西凌云县和臣恩州陆续迁入或作为士兵被朝廷征调而来,落藉海南岛的。

后来苗族他们及其子孙亦留在岛上。嘉靖十六年(1537年)乐东黎族起义,地方官“奏调目兵八万(苗人),台汉达官军士僮敢死士十数万人征之,苗人仅占目兵一部分。据考证,他们初米时包括家属计约万余人,主要分布于崖州。现以琼中,保亭两个黎族苗族自治县最为集中。



第五批     

回族, 历史上海南岛回族,主要分布于北部的海口市、西北部的儋县,东南部的万宁县、南部的三亚市、陵水县等地的沿海地区,其中以南部沿海地区最为集中,现主要聚居在三亚市羊栏镇的回新、回辉两个村。 



第六批    

海南解放到建省来的移民     

1、五十年代的“橡胶热”     我国一大批支援海南边疆建设的青年,他们中有军人、干部、知识分子。相当一部分人到农计划体制建立之初,中国经济与国际市场隔绝,为了取得橡胶、矿石等战略物资,中央投资到海南创办农垦,种植橡胶和其他热带作物。伴随这股热潮的移民大军,主要是从全国各省陆续前来的垦战线的各个农场工作,从事的便是橡胶生产发展事业。     

2、六十年代的“垦荒热”     处于十年动乱中的海南,被当作反帝防修前哨,其间出现的“垦荒热”。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农垦以至整个海南按军队方式管理,兵团在岛上发挥重要作用,大批知识分子涌进海南,开荒造田与保卫边疆交织一体.垦荒,海南进入了大批知识青年.     

3、七十年代的“育种热”     我国制定“以粮为纲”的政策后,海南以其热带亚热带气候和天然大温室的称谓,成为全国育种基地。期间,大批内地农民来到岛上,为国内大办农业服务的育种热潮步步高涨。     

4、八十年代的“建省热”     1987年岁末至1988年初,全国14个沿海城市开放之后,海南被作为中国唯一一个特区省的开发热潮在全国掀起。大批的人流涌进琼岛。



海南拥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琼居住的历史已有六千多年。 海南岛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如黎族、苗族三月三、黎家婚礼等。海南文化艺术更丰富多彩,主要文艺表演形式有传统的琼剧、黎族苗族歌舞、木偶戏、儋州调声等。地方节庆活动丰富多彩,有正月十五琼山府城镇的“换花节”(年青人以换花交朋结友);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九在琼山市新坡镇和全省不少地方举行的“军坡节”(纪念公元6世纪我国南方百越民族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冼夫人);农历三月三在黎族聚居地举行的“三月三节”;农历八月十五在儋州举行的“中秋歌节”(群众欢歌赏月和对歌比赛活动);每年11月举行的“海南岛欢乐节”;每年11月在三亚举行的“三亚天涯海角国际婚礼节”等。每逢节庆活动,全省各地都要举行富有浓郁地方文化色彩的娱乐活动。

海南有37个民族,包括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原住民。李先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琼的历史已经住了6000年。海南岛,少数仍保留着很多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如黎族,苗族三月,李家人的婚礼。海南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传统文化演出琼剧,黎族苗族舞蹈,木偶戏,儋州调声如主要形式。丰富多彩的地方节庆活动,有15琼山镇宅“花节”(年轻人花结识新朋友);月球第九琼山市19坡镇和全省地方不小的“军坡节” (纪念六世纪的中国南方百越突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西安)3月李月球殖民地举行“三月三”,在儋州“秋歌节”(质量月亮和对歌比赛)举行的农历八月十五,每年十一月“海南欢乐节”,每年11月举行,在三亚“三亚国际婚礼节的天涯海角。”等。每逢节日,举行全省丰富当地的文化和娱乐。

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答:黎族在饮食方面也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个民族有家家户户酿米酒的习惯,在来客人时都会拿出自己酿制的低度米酒招待客人。他们在春节前后还会制作年糕,也会酿年酒吃年饭,平时以番薯,玉米和大米为主食,肉是以狩猎为生。黎族特别喜欢吃鼠肉,那里山间生活的田鼠、山鼠都是人们餐桌上的美食。黎族人还有吃槟榔...

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什么族
答:海南的少数民族主要是黎族、回族、苗族。其中,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且黎族也是海南岛上独有的民族和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124万。而回族则是由东南亚以及我国某些族裔陆陆续续迁来组成。黎族“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西汉以前曾经以“骆越...

海南省人口
答: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世居的黎族、苗族大多数聚居在中部、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和三亚市、五指山市;汉族人口主要聚集在东北部、北部和沿海地区。 先秦至西汉时期,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根据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分析证明,骆越人...

黎族的由来是什么
答: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信仰仍处在原始宗教阶段。“黎”是他称,是汉民族对黎族的称呼。西汉以前曾经以 “骆越”,东汉以“里”、“蛮”,...

请问海南最早的人类是什么人?
答:这些石制品主要包括打制石器,如石核、石片、尖状器和石锤等。骨角制品种类繁多,包括铲、锤、锥和匕等,它们是通过切割、打制和刮磨等工艺制成。遗址中还发现了45种哺乳动物化石和24种水生动物化石,其中螺壳数量超过70000个。这些珍贵的牙齿化石是海南岛最早居民的实物证据。落笔洞人使用的工具主要...

海南岛最早的是什么民族?
答:不错最早的是黎族,但现在海南岛都成为世界民族之岛了,哪里人都有!海南拥有37个民族,其中,汉族、黎族、苗族、回族是世居民族。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居民,在琼居住的历史已有六千多年。海南岛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许多质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如黎族、苗族三月三、黎家婚礼等。海南文化艺术更...

海南省人口
答:海南省的汉族、黎族和苗族是世界性的民族,其余是解放后迁入的干部、工人和移民,分散在全省各地。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在世界上居住的黎族苗族,大多居住在中国中南部的琼中、保亭、白沙、陵水、昌江等县,以及三亚、五指山等地。汉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东北、北方和沿海地区。从先秦到西汉,古代百越人的...

黎族的信息
答: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未期,沿用至今。黎族有自已的语言,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不少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

海南岛最早的是什么民族?
答:1. 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是黎族,他们在岛上居住的历史可追溯至六千多年前。2. 如今,海南岛已成为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方,拥有37个民族群体。3. 汉族、黎族、苗族和回族是岛上主要的世居民族,各自保持着独特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4. 黎族和苗族的“三月三”节日、黎族婚礼等传统习俗,都是海南岛民族...

黎族在海南的什么地方
答: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白沙、琼中、五指山等县市,其余散居在海南省境内的万宁、儋州、屯昌、琼海等县市以及贵州等省。黎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大多数黎族人都能兼说汉语,过去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1957年在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