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的树上和塔上为什么绕着五颜六色的布?经常遇到路上有人为什么一直在拜?

作者&投稿:以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何西藏人挂五颜六色的布?~

因为这种五颜六色的布就是经幡,当地信徒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无法诠释经文,只好借助自然的力量,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念了一次经,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
一、经幡的概念:
“经幡”一般是指“风马旗”,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的藏族聚居区以及尼泊尔、锡金、不丹、克什米尔等邻邦,人们随处都能见到一串串、一丛丛、一片片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不但有着许许多多的宗教含意,还是一片片很有水平的艺术品。
经幡作为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都要换新。换新的日子不能随意选择,它是根据藏族历算,选择在藏历新年初一过后某一个良辰吉日。这一天早上,全院的人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在楼顶上,举行一次隆重而欢乐的插经幡仪式,藏语里这个仪式称为“托随”,意为祭神祈福仪式。
经幡幡条具有特定的含义,其组合排列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经幡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和鸟兽图案,各图案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经幡是藏民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藏民们都要挑选良辰吉日,举行庆典活动,更新经幡。
二、经幡的分类:
蓝、白、红、绿、黄五色相间的小方块布按一定的顺序缝在一根长绳上,高悬在两个山头之间;
好几米长的狭长布条,或红或白,上面印有密密麻麻的经文,布条的一侧连在一个粗长的木杆之上,立在庭前、路边或山口处。
五块颜色不一的无字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布块组合在一起,主幡条上有经验和鸟兽图案。经幡是藏民内心信仰世界的实录,它寄托了藏民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对命运的祈求,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也是藏区特有的一种景观。
三、经幡的来源: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
牟沓,是藏文“雾”和“绳”的合写,在现实中,牟沓则是一种从地面引向空中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着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与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
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风马旗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经常在草原上都能看见一串串,一片片的风景以经咒图像木版印于布、麻纱、丝绸和土纸上的各色风幡。这彩旗的寓意是藏民们特有的一种祈福的方式,叫做经幡或者风马旗。

对于信仰佛教的信徒来说,把这些幡上面印有佛经和鸟兽的图案等,随风而舞的经幡飘动一下,就代表诵经一次,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祈求神的庇佑。
布的颜色在这里是有明确的寓意的,即所谓西赤、东青、南黄、北绿的宇宙四方之说。在藏族人心目中,白色纯洁善良,红色兴旺刚猛,绿色阴柔平和,黄色仁慈博才,蓝色勇敢机智。

藏族认为,"风马"在深层意义上指人的气数和运道,或者特指五行;在灵气聚集之处(神山圣湖等),挂置印有敬畏神灵和祈求护佑等愿望的风马,让风吹送,有利于愿望向上苍神灵的传达和实现。为报答山神和上苍神灵,每到祭日,人们便虔诚地举行煨桑仪式,献上"隆达"。所以制作插挂"隆达"成为不可或缺的仪轨。
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

风马旗的创作与传播,也首先是受宗教意念驱使并为之服务的,它是僧俗信众精神世界与神灵交通的一种媒介物。藏族原始宗教认为,山神是地方保护神,它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本地区众生的安全,常骑马巡视辖区,保护一方水土和人畜平安。
但在实际运用中,风马旗在现实生活中是军队的标志。风马旗还象征着祥和,总之,风马旗是沟通世俗与灵界的通用媒介。

那是经幡.
经幡大部分采用绸布做成,颜色有蓝、白、红、黄、绿色等,多为素色,大小不等。经幡幡条具有特定的含义,其组合排列顺序都有严格的规定。经幡上面印着密密麻麻的经文和鸟兽图案,各图案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听人说,经幡是藏民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每年藏民们都要挑选良辰吉日,举行庆典活动,更新经幡。之所以插上经幡,是因为当地的信徒们大多没有文化,念不了经文,只为借助自然的力量,风每吹动经幡一次,就意味着他们念了一次经,以此来表达他们对上天的虔诚和敬意。
经幡就其外形来说大致有以下几种:一种是蓝、白、红、绿、黄五色相间的小方块布按一定的顺序缝在一根长绳上,高悬在两个山头之间;一种是好几米长的狭长布条,或红或白,上面印有密密麻麻的经文,布条的一侧连在一个粗长的木杆之上,立在庭前、路边或山口处。还有一种是五块颜色不一的无字幡和一块单色镶边的主幡方布块组合在一起,主幡条上有经验和鸟兽图案。
经幡是藏民内心信仰世界的实录,它寄托了藏民们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对命运的祈求,具有浓厚的佛教色彩,也是藏区特有的一种景观。
代表藏民信仰与崇拜的经幡(又名风马旗),最初见于噶举教派(白教)的“牟沓”之上。牟沓,是藏文“雾”和“绳”的合写,在现实中,牟沓则是一种从地面引向空中的牛毛绳子,绳子上挂着绘有经文及图腾崇拜的白布幡旗,用来象征好运与平安。经幡上的图案以龙、凤、雪狮、神鸟和佛像等吉祥物为主。随着佛教的发展,经幡的应用范围从牟沓之上发展到屋顶、山头、大树、桥梁、佛塔寺院,从白色发展到红、黄、蓝、白、紫、绿等多种色彩;形状从正方扩大到长方、大宽条,甚至还有组合式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经幡实际上是一种印在布面上的版画作品,它和玛尼刻石、壁画一样,不仅有宗教意义,还具有艺术价值,是中国民间版画中的一个鲜为人知的品种。
经幡艺术的内容颇为丰富。经幡上有历辈高僧、贤圣的传记画、肖像画,如莲花生大师、米拉日巴大师、宗喀巴大师和藏戏的创始人唐东杰波等。另外,表现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的题材,在经幡艺术中也占一定的比例。这些经幡代表了藏族同胞的信仰。这是由于旧时西藏底层人民,生活在兵荒马乱以及重重压力之下,他们只好把新生与幸福的愿望寄托于虚幻的来生,以虔诚的行为来换取一张廉价的通往极乐世界的“门票”,经幡也就成为人们寄托理想的一种艺术形式。如佛本生故事中的变象“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等,把因果报应轮回流转等抽象的教义,用艺术的想象力加以显现出来

那是经幡,上面写着藏文的经文,有信教的都会拜

汉藏节日有哪些区别
答:每年这天,藏族人民都身穿节日盛装,有的打着彩旗,有的抬着青稞、麦穗扎成的丰收塔, 丰收塔上系着洁白的“哈达”,举着标语,有的敲锣打鼓,唱着歌曲和藏戏,有的抬着毛主席像,绕地头转圈,绕圈后,人们携带帐篷,青稞酒,一边说古道今,一边狂欢畅饮,有的还举办传统的赛马、射箭、赛牦牛、骑马拾哈达和歌舞、藏戏比赛...

西藏旅游全攻略
答:位于青海省中部的一座新工业城市,长途汽车定期往来西藏甘肃等地,而当新藏、滇藏和川藏公路因冬天封路或路段塌方时,更会绕道格尔木,是西藏陆路对外交通的咽喉。格尔木旅游名胜不多,但经青藏公路进出拉萨的旅客,格尔木是必然的中转站。 昆仑山口 离开格尔木,行车110公里翻越昆仑山口,下午从格尔木出发的汽车,一般会停在...

到西藏要注意什么?
答:在西藏如果去边境县,就是与外国接壤的县,都要办理边境通行证,如去樟木、阿里、珠峰、墨脱、米林等地。原则上这些证件要在游客的户口所在地办理,但到了拉萨由居住旅馆所在地派出所也能办理,要3-4天,有时还需要照片,所以要随身携带一寸免冠照片4张,如果旅游时间紧张,到了拉萨后,可以到西藏各旅行社、饭店去办理边境...

佛塔寺院为什么都是尖顶 急
答:5. 覆钵式塔:是印度古老的传统佛塔形制,在中国很早就开始建造了,主要流行于元代以后。它的塔身部分是一个平面呈圆形的覆钵体,上面安置着高大的塔刹,下面有须弥座承托着。这种塔由于被西藏的藏传佛教使用较多,所以又被人们称作"喇嘛塔"。又因为它的形状很象一个瓶子,还被人们俗称为"宝瓶式塔"。 6. 金刚宝座式...

西藏旅游指南
答:西藏以其壮丽、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它幅员辽阔,地貌壮观,资源丰富。自古以来,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真正去西藏的人,往往是寻求内心的平静。这里有纯粹的信仰。这里的人很单纯。他们每天都不用穿着街边小摊在众人面前扮演光鲜亮丽的小白领。在这里,他们可以脱下所有的伪装,恢复自己的身...

西藏异域风情拍照打卡推荐地点
答:来看看去西藏旅游的朋友吧!1、樟木镇西藏多彩边境城镇樟木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分支,东南、西两面与尼泊尔接壤,距海拔2300米的拉萨736公里,距加德满都120公里。这个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湿润,风景宜人。该镇位于中尼边境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山谷斜坡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镇,古称“塔觉嘎布”,...

西藏那么多湖为什么没人钓鱼?
答:当地对于鱼类的保护,也使得这里成为了高原鱼类的天堂,当地人如果看到有人在湖泊钓鱼,都会立刻上前阻止劝退的,大家对于鱼类保护已经形成了一种习俗。 4、在这里钓鱼没有意思 为啥说在西藏钓鱼没意思呢?对于西藏的鱼实在是太多了,那怕随便拿根绳子和鱼饵扔下去就能钓上来,这对于爱好钓鱼的人来说没有一点挑战性更没...

西藏藏民有什么习俗?
答: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拉萨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西藏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

西藏行记--与神灵的近距离接触(原文写于2009年)
答:不觉得已经绕了一圈了,我们来到大昭寺。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开创了藏式平川式的寺庙布局规式。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的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

西藏布达拉宫的传说故事说的是不是松赞干布和公主
答:是的。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叫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红山内外围城三重,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宫殿之间有一道银铜合制的桥相连。布达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