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延徽有智略

作者&投稿:伊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文言文阅读

小题1:⑴应当 ⑵到 ⑶原先,从前

小题1:B

小题1: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就让他在郊外放马。

小题1:①述律后的知人(举荐);②契丹主的善任;③延徽的贤能。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前一个“以”,用来;后一个“以”,因为。 A项的“于”均解释为“向”;C项的“之”均解释为“到、往”;D项的“自”均解释为“从”。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如:“拜、牧马于野”等。

小题1:学生能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内容,提高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2.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中的文言知识【急】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

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

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

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

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

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

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这是译文。其中向者何往是宾前,遂以为谋主是省略。

文言文主要还是看语境,翻译通顺了特殊句式自然就出来了。其他的时间有点急没仔细看。

3.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

8.D9.B10、A11、A12.C13.C 8.寓书:寄信。

“寓”有“寄”“托”之意。إ9.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

A.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故乡:家乡。إ10、①焉:助词。

②焉: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B.于:介词“在”;C.安:哪里,怎么;D.所以:……的原因。إ 11、B项应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C项应为“延徽自感不安(全)”;D项应为:“去北方(契丹)的想法”。

إ12、主要是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还有延徽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إ13、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参考译文:韩延徽是幽州人,很有智谋,也很懂写文章。刘守光的晚年非常衰困,曾派遣参军韩延徽到契丹国去求援,契丹主对于他不行拜见礼十分生气,于是就把韩延徽发配到野外牧马。

述律后对契丹主说:“韩延徽能够操守气节而不屈服,是当今的贤者,怎么能侮辱他而让他去放马呢?应当以礼相待而起用他。”于是契丹主召见韩延徽,并和他谈话,非常喜欢他,于是把他当作主要的参谋人物,只要一有举动,就要去和他商量。

韩延徽初到契丹时就教契丹建牙开府,修筑城郭,设立市场里巷,用来安置汉民,使每个人都有配偶,开垦种植荒田。从此以后,汉族人都各自安居乐业,逃亡的人越来越少。

契丹能够威服各国,韩延徽给予了很大帮助。 没多久,韩延徽逃奔到晋阳。

晋王打算把他安置在自己的幕府里,掌书记王缄很嫉妒他。韩延徽感到不能自安,所以请求回幽州看望母亲,路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住下。

王德明问他下一步到哪里去,韩延徽说:“现在河北地区都归晋国所有,应当重新回到契丹国去。”王德明说:“你叛背了契丹国,而今又要返回去,这不是去找死吗?”韩延徽说:“契丹国自从我出走后,国王如丧手目,今天我再返回契丹国,契丹国王的手目不是又完备了吗?他怎么能够杀害我呢?”等他看望了母亲以后,就又重新回到了契丹国。

契丹国主听说韩延徽回来非常高兴,就好像韩延徽从天而降,国王抚着韩延徽的背说:“前一段你走到哪里去了?”韩延徽说:“我很思念母亲,本想请假回去看看,但又害怕国王不答应我,所以我就私自回去了。”从此以后,契丹国主待他更加丰厚。

契丹国主称皇帝时,就任命韩延徽为宰相,一直提拔到中书令。 晋王派出使者到契丹国,韩延徽借机给晋王写信,追叙了当初所以北去契丹的原因。

并且说:“不是我不留恋英明的君主,也不是我不思念故乡,我之所以不能留在晋国,正是害怕王缄嫉妒我而说我的坏话。”因此又以老母相托,信中又说:“有我韩延徽在此,契丹国一定不会向南侵扰。”

所以在李存勖成为后唐庄宗的时期,契丹不向南面深入侵扰,靠的是韩延徽之力。

4. 《资治通鉴》中“延徽,幽州人,有智略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王德明说:“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延徽说:“假如我回来,那里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附原文: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①!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5. 《延徽》文言文翻译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②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大悦,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

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之前你去了哪里?”延徽说:“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答案:1.D;2.B;3.A;4.C;5.C;解析:(1) D项,寓书:寄信。

“寓”有“寄”“托”之意。 (2) B项,市里:古义,市井里巷;今义,市区。

A项,举动:举止、行为、措施;C项,荒田:没有开垦耕种的田地;D项,故乡:家乡。 (3) B项应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C项应为“延徽自感不安(全)”;D项应为“去北方(契丹)的想法”。

(4) 本文主要是叙述延徽在契丹的所作所为,他使契丹民族安居乐业,在民族关系上也起了关键作用,就如他说的:“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5) C项,韩延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7.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1)A句子译为: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泾水善暴城”译为“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所以在“城”后断,排除CD.“费”是“不赀”的主语,所以在“费”前停顿,故选择A.(2)C “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3)D “他率军征伐,将其斩首”错,依据原文“慕家族颉佷难制,摇动种落,勒兵讨擒之,余遁入夏国.守约驻师境上,檄取不置,居数日,械以来,斩于市”,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4)①“简”,动词,挑选;“逆”,动词,迎战;“侔”,动词,匹敌;“小”,副词,稍微;“却”,动词,后退.译为:(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5分)②“檄”,名词作动词,下军令;“置”,动词,放弃;“居”,动词,停留,引申为“过了”;“械”,名词作动词,用枷锁拘捕;“斩于市”,状语后置,于市斩.译为: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 上斩首.(5分)答案:(1)A(2)C(3)D(4)①(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5分)②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 上斩首.(5分) 参考译文:张守约,字希参,是濮州人.(他)凭借父祖的功勋主管原州截原寨.(他)担任广南走马承受公事,两年中四次入朝,陈述南方形势的利弊,(建议)都被采纳.欧阳修推荐他有智慧谋略、通晓边塞事务,(他)被提拔为融州知州.峒族将领吴侬凭恃险要地势而成为边境祸患,(张守约)捕杀了他.欧阳修又推荐张守约可以担任将帅,(他)担任了定州路驻泊都监,调往秦凤(任职).在职六年,查出生羌隐瞒一千顷田地用来招募射手,修筑硖石堡、甘谷城,评定功劳(数他)最多.夏人万名骑兵前来侵犯边境,张守约恰好巡视边境,与他们相遇.(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夏人从两边包抄,张守约在阵前挺身站立,亲自擂响战鼓,发强弩射杀敌方的首领,敌人于是退走了.河州羌族部落首领率三万人马在敦波驻扎,想收复失地,张守约渡过洮水打败了他们,取出他们藏在地窖里的粟米给自己的部队吃.年老体弱的羌人带着牲畜和财产逃往南山,张守约的部下想堵截他们,说可以缴获很多.张守约说:“他们不敢迎战,只是逃命罢了,擅自出击的人斩首!”鬼章包围岷州,张守约带领敢死队在高山上擂响战鼓,竖立战旗,贼兵惊慌得四处张望,仓皇而逃,(张守约)于是担任岷州知州,降服他手下的大小首领一千七百人.(朝廷)提升(张守约)为西上阁门使,镇戎军主管,调往环州任职.慕氏家族强横凶狠难以节制,鼓动部落滋事,(张守约)统率军队征讨并擒获他们,部落余众逃到夏国.张守约在边境上驻扎军队,下军令追捕不舍,过了几天,用枷锁拘捕来,在街市上斩首.跟随(皇帝)征讨灵武,到达清远军,劝告高遵裕命令士兵保护好粮饷,以防备被(敌方)抢劫,(但高遵裕)不听从劝告,结果兵败而归.张守约有捍卫海南咸平的功劳,不被记功.(张守约)进职为环庆都钤辖、邠州知州,又调任泾原、鄜延、秦凤副总管,兼任康州刺史.夏人在南牟驻军十万,畏惧张守约的威名,带领军队退走了.任泾州知州,泾水经常冲毁城墙,每年春天都必须加固堤坝,所花费用无法计算.正值饥荒之年,(张守约)废除了这一劳役.有人问:“怎么对付水灾?”张守约说:“饥荒之年役使民众,比水患还要厉害,我将慢慢想办法解决.”河神祠原来在河南岸,(张守约)祷告后把它迁到河北岸,(用这种方法)来制止河水泛滥.有一天夜里雷雨大作,第二天,河水改向南流,河的北岸就成为沙滩.(朝廷)召(张守约)回朝担任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张守约)在途中去世,享年七十五岁.。

8. 《资治通鉴》中延徽,幽州人,有智略文章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爱问知识

这是《资治通鉴。

后梁记》的文章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إ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 ”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إ倾之,延徽逃奔晋阳。

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 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德明问所之,延徽曰:“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 ”契丹主待之益厚。

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إ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比如“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应该是遣参军韩延徽于契丹求援“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应该为丹主怒其不拜,使其于野牧马“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因该为述律后于契丹主言曰这里好这样的句式都应该去理解。



袁甫字广徽文言文
答:他去世后,吏部说他没有世袭诰券,便授予他的儿子谭序为指挥使。 10. 文言文韩延徽不忘故乡翻译 韩延徽传 全文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出众,燕京统帅刘仁恭认为他不同凡响,召他为幽都府文学、平州录事参军,与冯道同在祗候院,被任命为...

德明问所之的之什么意思,向着何往的往什么意思,原文见问题补充_百度知 ...
答:之:前往。德明问他要前往哪里。往:去的地方。何往:去哪里、去什么地方。

文言文不忘根本的译文
答:10.孔文举(孔融)有两个儿子,大的六岁,小的五岁。趁父亲白天睡觉的时候,小儿子到床头偷酒喝,大儿子对他说:" 你怎么不行礼呢?" 小儿子答道:" 偷,怎么能行礼!" 6. 文言文韩延徽不忘故乡翻译 韩延徽传 全文翻译: 韩延徽,字藏明,幽州安次人。父亲韩梦殷,相继担任蓟、儒、顺三州的刺史。韩延徽从小就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