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谁写的?

作者&投稿:官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谁写的?~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唐诗读来朗朗上口,是妇孺皆知的佳句。然而,此诗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呢?
  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绅的诗风,与“锄禾日当午”诗的格调相一致。《全唐诗》收录李绅的诗,题《古风二首》,又称作《悯农二首》,其中之一就是“锄禾日当午”,另一首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两首诗的意义相同。
  一说“锄禾日当午”诗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唐朝另一位诗人聂夷中。此说的主要理由是:一,《全唐诗》于聂夷中和李绅名下分别收录这两首五言绝句,李绅《古风二首》诗后无篇章互见的说明,而在聂夷中《田家二首》诗后,加了一个脚注,称“锄禾日当午”等四句一作李绅诗。后来,人们选注聂夷中诗,干脆不取“锄禾”四句,这才引起误传。二,影印宋刻本《全芳备祖》列“锄禾”诗于聂夷中名下,所辑《田家二首》诗全文曰:“父耕原上田,子削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山;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而此书在李绅名下仅收录“春种一粒粟”等四句,可见古人把这首诗判归了聂夷中。三,聂夷中(837~?),字坦之,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咸通进士。《唐诗纪事》说:“(聂夷中)奋身草泽,备尝辛楚,尤为清苦。”聂夷中出身贫寒,入仕后仅做过县尉小吏,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才有如此贴近生活的诗句。《全唐文》共收聂夷中诗一卷,诸如《田家》这类题材的诗歌占四分之一,看来“锄禾日当午”诗的作者,非聂夷中莫属。

李绅,这个在唐朝并不出名的诗人,甚至很多人都不认识他到底是哪位?然而,他的两首《悯农》诗却脍炙人口,且经久不衰。

“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是不是非常熟悉,不仅在小学课本上有,而且还在食堂、餐厅可以说随处可见。正是因为这两首《悯农》诗,这个李绅被誉为悯农诗人。正因为如此,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个李绅是一个勤俭节约、体恤百姓的好人。然而历史的真相令人无语,万万没想到我们都被他的诗文给骗了。

李绅,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曾祖父是中书令李敬玄,父亲是个县令。但是他运气有点背,幼年丧父,家道中落。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的《悯农》诗2首,传颂千古!随后,他参加了科举考试,35岁中进士,就此开启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刚开始,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顺,因不满李锜谋叛而下狱,后被释放回家,与元稹、白居易搞起了新乐府运动。此时的他,醉情于诗歌中,闲云野鹤,好不快活!

然而,在他48岁的时候,他就就任翰林学士,卷入了朋党之争,成为了李党的重要人物,就此他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的变化。

他在朋党之争中,也因争斗被贬,但在李德裕为相后,作为李党重要人物的李绅如坐火箭一般高升,竟然最后还当了4年的宰相。李绅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性格也随之发生了剧变。

他不再是那个悲天悯人,体恤百姓的热血青年,而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为官酷暴、一意孤行的酷吏!身居高位的李绅贪图享乐,妻妾成群。李绅曾宴请刘禹锡,席间刘禹锡有写下了《赠李司空妓》的绝句:“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由此,可见当时李绅妻妾成群,是多么的腐败,到了令刘禹锡咋舌的地步。

曾经的悲天悯人,体恤百姓的悯农诗人,此时却成了一个酷吏。据记载,由于李绅为官酷暴,当地百姓常常担惊受怕,很多人甚至渡过长江、淮河外出逃难,不敢在他的地盘生存。这还没有完,这个李绅一生最大的人生污点是他一意孤行,草菅人命。他晚年经手“吴湘案”,在调查吴湘之后,发现这个吴湘虽有贪污,但并不严重,且强娶民女不实,罪不至死的时候,李绅却不听下属劝解,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全诗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意思是:有谁知道人们碗里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呢?是啊!我们每天都 吃着又香又甜的大米饭,碗里吃不了就倒了,一点儿都不觉得在浪费,真是无所谓,难道真的不知道“粒粒皆辛苦”的诗意吗?现在我们不防想想当时农民是怎样在地里为庄稼除草松土的。一位农民伯伯正在地里铲除草已经忙到中午,热汗滴到了苗下泥土里。这时你要也在地里看到这一情景,能端上一碗水上前给这位农民伯伯吗?

大家还记得《悯农》这首诗吗?当然,我记得,我牢牢地记得。

那是二年级时发生的事,那天我正好学《悯农》这首诗。中午回家后早已饥肠辘辘的我,抓起桌上的面包就啃,吃了一口才发现里面居然有我最讨厌吃的葡萄干,便大声地说:“这面包一点儿也不好吃,我不吃了!”并随手扔在了桌上。在一旁的爷爷默不作声的拿起桌上我吃剩的面包吃了起来。咦!爷爷从来都不吃面包的呀,难道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疑惑不解!爷爷看着我,意味深长地说:“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你知道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苦劳作呀!”

吃完晚饭后,我被一则新闻报道吸引了:据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统计,全球每天有1.8万儿童饿死,有8.5亿人处于饥饿或营养不良状态……我震惊了,回想起中午的行径,眼前仿佛看到了那些挨饿的人,仿佛看到了他们那一双双饥渴的眼睛,对于自己不久前的铺张浪费感到了深深的愧疚。

夜里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便嚷着要奶奶给我讲故事,奶奶不大会讲故事,便 给我讲述了自己以前那艰苦的岁月。“每天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地平线上,我们兄妹几个就要下田干活挣工分,一人一把锄的锄地,翻了这块地要翻那块地,累到中午,才可以坐到田垦上休息,午餐就是从家里出来时带的一些干窝窝头就着腌萝卜……奶奶咳了咳又继续说:”有一次,弟妹几个饿得慌,身为老大的我偷偷从缸里翻出一些黄豆炒给弟弟们解馋,还没送到嘴上,我妈妈看见自家烟囱冒烟,便匆匆从田里赶回,二话不说,将我按在地上,先是打,然后不解恨地拖起我一只脚往门外赶,头在地上被蹭出了血,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我爸心疼我,和我妈打起架来,我妈哭着说,是家里仅有的一点留着做种的豆子呀……“讲到这里,我心疼得哭了,奶奶浑浊的眼里也流出了眼泪,奶奶告诉我,不怨婆太太,只怪当时的生活太穷太苦了!

从那以后,我知道了粮食是多么的宝贵,每一粒米,每一克面粉都来之不易。如今每当我捧着雪白的香喷喷的米饭里都会乖乖全部吃完,爷爷奶奶看了,都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此我想呼吁大家:为了世界每天不再有饥饿,不再有儿童饿死,让我们从不浪费粮食开始,重新做回一个节俭的中国人,让“粮”心永驻!

这首诗大家小学时都学过,尤其是后两句更是千古佳句。一直以来,《悯农》的作者李绅在我心中都是一个大好人,忧国忧民,体恤人间疾苦,有情怀有道德。

实际上,这只是年轻时候的李绅,人总是会变的。


李绅的父亲李晤是县令,但是英年早逝。父亲死后,李绅跟随母亲去了无锡。这段时间李绅过得不太好,经常跟农民在一块儿干活儿,因此他写出了人生中最优秀的两首《悯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一)》


因为这两首脍炙人口并且主题深刻的诗,李绅被誉为“悯农诗人”,但是他考中进士当了官以后,就变了。

李绅考上进士之前很落魄,经常到一个叫李元将的人家里蹭饭,李元将辈分比李绅大,年纪与李绅相仿,李绅一直低三下四的称其为叔叔。但是李绅当了官之后就开始装逼了,李元将有事求李绅,见到李绅后主动称自己为“弟”,李绅看都不看他,李元将又自称“侄”,李绅瞟了他一眼,还是不理他,最后李元将自称为“孙”,李绅才满脸不情愿的跟李元将说话。


不只是他的叔叔,连他的朋友也被李绅整。李绅有个朋友姓崔,跟李绅是同科进士,关系一直不错,但是后来官位比李绅低。有一次他去看望李绅,在旅馆的时候小崔的手下跟村民吵架了。李绅知道是小崔手下以后,立马派人抓住吵架的两人当场斩了,并且把小崔也抓了起来。李绅到牢里跟小崔说:“你不知道我是谁吗?你为什么不来见我!”小崔吓得面无人色,李绅命人打了小崔20棍并将其赶了出去。

当地的平民也深受李绅的迫害,甚至偷渡去别的地方。而他对此毫不在乎,觉得逃跑的都是人渣。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就是刚愎自用,滥用重刑。当时有一个叫吴湘的县尉被人举报贪污、强娶。李绅接到举报之后马上逮捕了吴湘,并判处死刑。但是卷宗送到朝廷之后,有人发现这个案子疑点太多,逻辑不通,于是朝廷派了一个御史去当地调查真相。

御史调查后,发现吴湘贪污属实,但是没有卷宗里写的那么多,关于强娶这件事是诬告,罪不至死,应重新判决。但是李绅却不听这些劝告,一意孤行,硬是斩了吴湘。


此事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是李绅第二年就病死了,于是不了了之。民间却传出了李绅作恶太多遭天谴之类的说辞。

两年后,“吴湘案”被平反,虽然李绅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爵位名号还是被剥夺了,并且朝廷勒令他的子孙永世不得入仕,可以说是遗臭万年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是谁写的?
答:一说此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李绅(772~846),字公垂,无锡(今属江苏)人,元和进士,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与著名文人白居易、元稹等交往甚密。元稹称李绅说:“予友李公垂,贶予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显见,李...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名字叫什么
答:《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出自()代诗人()的《》。
答: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答:李绅.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谁的诗作
答:出自李绅的《悯农二首》,又叫《古风二首》:其一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其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又名<锄禾>

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这首诗的谁写的
答:谁知盘中飧,粒粒皆辛苦。 作者: 李绅,字公垂,中唐诗人,曾做过翰林学士。 「司空见惯」 一词中的人物─李司空。 翻译: 在春天来临时,种下一粒粟,到了秋天就能收获万颗种子。 即使所有的田地都没有荒废,也还有农夫被饿死呢!中午太 阳炽烈的时候,还要背着锄头到田里耕种,汗水滴落到禾苗 ...

“粒粒皆辛苦”的古诗作者是谁?
答:“粒粒皆辛苦”的古诗作者是:唐朝诗人李绅。出处: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之一。全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诗人简介:李绅(772年...

李绅的哪句古诗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答:《悯农一》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译文:诗一: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诗二: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主要的词什么意思
答:《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谁写的
答:悯农 朝代:唐代 作者:李绅 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