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为拜月节,它起源于哪个时代呢?

作者&投稿:林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秋节起源于哪个朝代~

中秋节又称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或团圆节,在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始于唐朝,盛行于宋朝,到明清时,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节日之一。中秋节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习俗。2006年,国务院将中秋节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早有记载“秋暮夕月”,意为拜祭月神,逢此时则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香案。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文人或相邀至寺观之中赏月相对,或相邀至亭台酒肆中把酒抒情,但这种文人风尚并没有最终形成一个节日。
来源:雪豆月读·中年级

如今的中秋节已经越来越简化,它最重要的一个寓意是团圆,最主要的一种美食是月饼,实际上在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活动,甚至会有大型祭祀活动,即拜月。根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和《礼记》中,比如《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有这样的记载:“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礼记·月令 》中则这样记载:“仲秋之月,日在角,昏牵牛中,旦觜觿中。”
这里的仲秋或者中秋,是与仲春或者中春相对的,即秋季的第二个月,就是八月,八月是一个很重要的月份,在农耕时代,八月既是收获的一个月,又是需要种植麦子的一个月,在这个月需要催收和鼓励耕种,也要积极储备各种粮食和过冬需要的物品。与此同时,仲秋正是阴盛阳衰的分界点,夕月(即拜月)成为这个月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其实是国之大事。
《国语》、《周礼》、《史记》中都有朝日夕月的记载,即春分祭祀太阳、秋分祭祀月亮。韦昭注解说:“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于东门之外,然则夕月在西门之外也。”秋分现在看来是固定在某几天,但在古代,尤其是唐朝之前,这个秋分夕月的时间并不固定,似乎在八月的任何一天都可以,只要是好日子,都可以用来举行拜月大典。
但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之前,这种仲秋月拜月大典是由皇家主持的,即普通百姓是不可能有机会参加的,拜月大典的目的是“教民事君”,为百姓求得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农耕时代百姓最朴素的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期盼。但只能由皇帝来祭祀才有效,所以八月的拜月大典都由当时的皇帝来主持,比如《北史》中记载,578年,“八月丙寅,(宣帝)夕月于西郊。”这是北周宣帝宇文赟于八月初二在西郊进行的一次拜月大典。
唐朝之前的各种古籍包括正史中都来没有中秋节的任何记载,唯一的就是这个仲秋之月的祭祀活动,或许在经年的祭祀中,人们发现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最大,是最适合用来拜月的,于是八月十五很可能在唐朝之前就成为固定的夕月日期。但这种活动进局限于皇室来举行,普通百姓没有资格参加,其在史籍中的记载不免就简单了很多,也没有什么有趣的值得记载下来的事情发生。
这种情况在唐朝时期有了变法,史籍中的记载虽不多,但是诗歌中的记载却是相当多的,我们知道,唐朝时期是诗歌大爆发的时期,唐诗是我国古代最具魅力的存在,是唐朝的文化象征,整个唐代,有记录的就有一百首以上关于八月十五的记载,这说明到了唐朝,拜月活动逐渐为普通人开放,而八月十五这一天也开始逐渐走进大众,尤其是被学士文人赋予了更多的东西,比如杜甫、刘禹锡、白居易、韩愈等,都有关于八月十五的诗作,诗人本就是性情中人,他们多是远离故乡在外为生计奔波,到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对着圆圆的月亮,突然就想到了家中的亲人,于是会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众多诗人的这种情感寄托中,八月十五的月亮承载了人们对于亲人的思念,于是思念一步步演变为盼着团圆,这或许就是后来八月十五中秋节最终成为一个法定假日的原因吧。当然在大唐时期,八月十五的确是多了很多活动,皇帝拜月大典,百姓也有拜月活动,还有赏月、玩月的活动出现,总之,从大唐开始,八月十五的月亮就与寂寞无缘了。
唐玄宗李隆基和杨贵妃也在这一天有诸多的故事流传下来,比如会所《霓裳羽衣曲》就是在这一天被创作出来的,比如唐玄宗为杨贵妃造望月台,《开元天宝遗事》称之为望站台,说是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八月十五这一夜在太液池凭栏望月并不尽兴,于是唐玄宗下令在太液池的西岸另造一座百尺高台,为的是来年能登台望月,这不是望月台是什么。只可惜唐玄宗和杨贵妃的这等雅趣注定实现不了了,因为望月台还没有建起来,安禄山就领兵气势汹汹的杀来了,望月台只建了个地基而已,倘若事实属实,那么这一年当时755年。
拜月从原先的政治需要和农耕需要演变为百姓心中对未来生活的各种美好期盼,或者单单就是在这一天生出平安喜乐的幸福,八月十五成为全民节日,各种相关的诗歌创作有人层出不穷。于普通百姓来说,八月十五拜月就不仅仅是祈祷风调雨顺了,各种各样的期盼以及情感似乎都可以在这一刻进行处理,当然也有黯然伤魂在其中,比如吉中孚妻的《拜新月》,其中有这么几句不忍卒读:
“望月更长生。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仪,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
从明眸皓齿的少女到如今的庭院怨妇再到未来的悲寂阿母,时间究竟对人做了什么?这首诗中写的是女子的拜月,实际上,古代,男女拜月所求的都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十二三岁的花季年龄,南宋时期的《新编醉翁谈录》中记载:
“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所有十二三岁的少男少女都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作成人打扮,然后焚香拜月,少男求得自然是金榜题名,少女求得则是相貌出众将来有个好夫君。
这个时期的拜月活动早已不局限于皇帝的拜月大典,普通老百姓可以在中秋节这一天进行各种的活动,包括拜月、玩月、望月等等各种与月亮有关的活动,而且中秋节逐渐成为团圆的一个好日子,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再之后就是固定的一个假日。南宋时期,中秋节正式成为一个假日,而在明朝的一些著作中,中秋节已经逐渐被称为团圆节,在这一天不仅亲人要团聚,很多食物的形状也必须是圆的。或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中秋节逐渐成为百姓的团圆节,而原本的隆重的拜月节逐渐被普通百姓所舍弃,准确来说应该是被部分百姓所舍弃。
曾经的国之大事夕月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拜月节越来越不被重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心底最深的渴望,即团圆,人们更加注重中秋节的团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比什么都好。当然,这并不是说拜月活动就没有了,在一些地区,拜月活动时至今日还在举行,有些地区的拜月大典还相当隆重,这也算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在刚刚开始的时候中秋节又被称为拜月节,它主要起源于春秋时期。

一、中秋节来源祭祀

中秋节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个名字,其中有人把它称为团圆节,有人把它称为拜月节,也有人把它称为仲秋节等等。然而,中国历史上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比较多说法,但是最早中秋节是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周礼》中。在《周礼》这一本书中将中秋节描述为一个祭祀节日,在那一天,人们开人们会有举办祭祀活动专门来祭拜月亮。中秋节祭拜月亮,这种礼仪一开始仅仅是在春秋的国王宫殿之后,后来随着这种礼仪慢慢被大众接受,在民间也开始过起了中秋节。

二、中秋节来源于民间

有些人认为中秋节这一个节日,它的起源与古代劳动人民所生产的农业有一定的关系。其中中秋节中的秋指的是秋天。人们之所以过中秋节,主要是因为在中秋的时候刚刚好是农民丰收的日子。在丰收的季节,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庆祝自己的收获。中秋指的是秋天的中间也正好是农历八月十五,刚刚好这一天天上的月亮又特别的圆,所以人们在民间就过起了中秋节。

三、不同朝代的中秋节

在不同朝代过中秋节的习俗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唐朝的时候,由于经济十分发达,人们安居乐业。因此,当时的人们也有很多空暇的时间来好好的生活。唐朝的人们一般都会把中秋节这一个节日搞得是相当隆重。北宋王朝的时候,我们已经正式的将中秋节定为农历八月十五。而在这一天,人们也会有很多的习俗,例如他们举办猜灯谜活动,同时还可以到街上看花灯等等。现代人民过中秋节一般都是吃月饼,赏月光,吃团圆饭。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
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谱曲编舞,创作了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在唐朝,朝廷就规定,中秋要放假三天,所以唐朝人中秋也会放假。南宋时,中秋放假一天,在元、明、清三朝,包括中秋在内的大部分传统节假日都被取消。
月饼最早是用来祭拜月神的供奉祭品,到了唐朝时成为士兵庆祝胜利的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人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话说高祖接过西域而来的月饼,进一步也说明月饼的普及程度在唐朝时已经是十分的广泛,到了宋朝是一度将中秋文化发展成了巅峰,各种中秋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一直流传至今,中秋一直到了今天仍是全球华人最为重要的团圆佳节之一,不论身在何方,头顶一轮圆月的全球华夏民族都知道今天是团聚的美好日子!

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中的《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起源在上古时代,在汉代普及,在唐朝定型,在宋朝盛行,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有谁知道“中秋节”与“春节”的来历?
答:请说明中秋与春节的来历吧。解析: 中秋节: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显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答:中秋节,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

中秋节的来历?
答:中秋节普及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南北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融合时期,各地文化上的交流使节俗融合传播。“中秋”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之间的《周礼》(世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中说,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据记载,...

中秋的习俗
答:中秋的习俗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等。中秋节又称拜月节、月光诞、月夕等,节期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的来历、风俗、传说、诗词、谜语
答: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

中秋节是什么意思
答:农历八月十五日。因居秋季三月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民俗于是日全家团聚,吃月饼赏月。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是怎样的
答: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rdquo...

中秋节又可以称为什么节
答: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是由古代祭月演变而来,古代历法把每个季节分为三个月,分别是孟月、仲月、季月。农历八月份正好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

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的由来
答:3、中秋节 中秋,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是上古秋收祭月的遗俗。中秋习俗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中秋已与年节齐名,成为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4、端午节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

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
答: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传说1 传说: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玄宗故事、月饼起义。来历: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风俗:传统习俗有:祭月、赏月、拜月、观潮、燃灯、猜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