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过程

作者&投稿:才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国 是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经过漫长的进化,产生了不同时期的原始人、氏族部落,如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半坡人等等,同时经历了原始人群、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几个阶段。
中国又是一个有着辉煌文明的古老国度。从步入文明的门槛之日起,中国先后经历了夏朝、商朝、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朝、明朝和清朝等历史时期。
历代统治者,以其各自的政绩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内容不同的剧目,或名垂青史,或遗臭万年。其中在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经历了奴隶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从战国开始,封建社会孕育形成,秦朝则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帝国。
此后,两汉王朝是封建社会迅速成长的阶段,唐、宋时期经历了封建社会最辉煌的时代,至明、清两代,封建社会盛极而衰,并最终开始步入了多灾多难的近代社会。
在数千年的古代历史上,中华民族以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勇于探索的聪明才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创造了同期世界历史上极其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万里长城、大运河、明清故宫以及多姿多彩的各种出土文物,无不反映出大胆、高超的生产技术;同时在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领域产生了无数杰出的人物,创造出无比博大、深厚的业绩;而包括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在内的无数科技成就,更使全人类受益匪浅。
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扩展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物证,可将中国历史(炎黄文明)划分为十个纪:
炎黄、虞夏、商周、齐楚、秦汉;
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黄纪: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约两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纪)。以农业社会、母系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初期为准。炎黄纪已经出现私有制、商业、战争、奴隶。
二、虞夏纪: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约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纪)。二里头文化兜底:以青铜器时代初期、双轮车、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标志为准。传说时代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或可研究纳入本时代故事集。
三、商周纪: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为典型代表。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为本时代三部曲。约八百年。
四、齐楚纪:铜铁并用时代,约六百年。以齐楚为代表的众多周边族群势力(分别代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大规模融入华夏,为最终形成汉族奠定了基础。
这个时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东迁,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等重要历史故事。
五、秦汉纪:铁器时代初期,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大一统、书同文为时代口号,史记、汉书为时代标志,蔡伦改进造纸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秦并六国、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笔从戎等重要历史故事。
六、魏晋纪。亢龙有悔,黄巾起义,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南北朝并立。
七、隋唐纪。凤凰涅盘,盛世隋唐,隋文科举,大乘玄奘,贞观天可汗,则天女皇帝。(隋文帝……)
八、宋元纪。天下一家,地狱天堂,文明臻极,野蛮大成,华夏之殇无尽痛,上帝之鞭惊启蒙。(借用欧洲文艺复兴之意)(十字军东征、蒙古西征、巴格达百年翻译运动……)
九、明清纪。黄粱石头,南柯红楼,千载遗梦,百年屈辱,金粉帝国,罪恶毒瘤,极权桎梏瓜藤狱,十万成就皆嫁衣。(红楼梦……)
十、共和纪。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辛亥,北伐长征,民国共和,抗战翻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一)1949年以前
据记载,我国的石油物探工作始于1933年重庆商人意欲开采重庆南岸石油沟的石油,曾聘请德国技师在四川自流井、贡井、五通桥、资中罗泉井盐产地进行过直流电法探测。1939年,翁文波在四川巴县石油沟油矿1号井进行了电测井试验,属我国自己油气物探的开端。1940年,翁文波在甘肃玉门油矿开展了电测井、地面电法、磁测和重力法的试验。1945年,我国第一个重力队成立于甘肃玉门,翁文波任队长,在河西走廊开展了1:10万重、磁测量。1947年,该队又去台湾西部开展1:5万重力测量以探石油,而后曾在江苏太湖地区和上海郊区进行过工作。这些少量的工作对我国油气物探只是开个头,在找矿和勘探中的作用尚未显示出来[1~4]。
(二)1949~1959年创业和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我国的油气产地在西部,产量很小。在就矿找矿的思想指导下,物探和地质工作者一道在我国西部几个油气区外围或盆地开展工作。1955年前,石油部门主要在新疆、甘肃、陕北、青海、四川开展重力、磁测、电法及地震等方法的油气物探工作。1955年,国务院决定地质部承担油气普查和部分详查,物探部门组成了4个队在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南满地区工作。次年,中匈合作在鄂尔多斯,中苏合作在华北地区,开展了物探普查工作。
自1955年,地质部确定在全国实行战略展开,在有找油远景的松辽平原、华北平原进行大面积石油普查;根据原苏联专家的建议部署了重力、磁法和电测深工作。1956年起,又在这两个地区及渤海进行了1:100万航磁工作。为贯彻地质部油气普查战略东移的部署,地质部调集在四川、青海、鄂尔多斯的石油物探队伍集中到松辽,以实现“三年攻下松辽”的口号。同时,也加强了华北平原的物探工作。
石油部在新疆准噶尔盆地经过重力、磁测系统工作,根据地震勘探提供的构造于1955年在克拉玛依首次打出工业油流。1959年9月,在地质部综合物探圈出的松辽盆地中的中央坳陷内,地震勘探进一步提出了高台子构造。据此,石油部门打出了工业油流,成为大庆的首口发现井。当时所用的重力仪主要是瑞典的诺伽和原苏联的ГВ-52、CH-3,精度只有0.9×10-5m·s-2,只能进行小比例尺工作。地面磁测主要用东德悬丝式磁力仪;航空磁测用苏制ЭАМ-49型仪,精度5nT左右。电法则使用原苏联电测站、电位计和匈牙利的大地电流仪。地震主要使用苏制51型光点地震仪;测井主要使用的是苏制50型半自动测井仪、国产轻便半自动测井仪和仿苏AKC-51型全自动测井仪。
这一阶段石油调查工作,在东部全面开展区域大普查的同时,还在西部有所发现,扩大原有的石油基地。这一阶段最重大成果是在松辽盆地发现了大庆和扶余油田,使我国石油工业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同时,对华北、渤海也有了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发现渤海湾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找油远景好。这一阶段找油思想由海相生油转向东部陆相生油,找油目标基本是沉积盆地内的中央隆起带和二级构造带中的背斜构造[2~4,5,6]。
(三)1960~1966年奋斗和丰收
在松辽盆地取得突破后,石油部的地质和物探队伍集中到东部,首先在大庆开展会战。地质部则着重发现新油气工作区,首先加强华北、下辽河、江汉地区的工作。地质和石油两部分别开始了渤海的海洋石油物探工作。1963年,地质部在北部湾及雷琼地区开展了1:100万航磁工作,首次圈出了北部湾坳陷区。
1961年,根据地质部提出的地震勘探资料,石油部在华北东营构造打出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在华北取得突破后,石油部在1963年又集中力量在华北进行会战。借鉴松辽和华北的经验,地质部在江汉平原于1965年试获油流,实现突破。紧接着,石油部组织了江汉石油会战。同年,地质部在下辽河首获工业油气流,实现了辽河油区的突破。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石油两部在区域性工作基础上,石油部在地震详细圈定的构造上打出工业油流,进而发现长庆油田。
在东部几个盆地已有突破的基础上,为建设大、小三线和在中西部及海上找油的需要,地质部从东部抽调若干石油物探队伍加强了四川、鄂尔多斯的工作;同时在西藏、塔里木、黄海、东海等地区开展了工作;另外华东、中南各省也都开展了找油气的物探工作。石油部除在东部开展勘探外,也将一部分力量调往西部,同时也开展了海上的油气勘探。
这一阶段所用的仪器设备基本上没有较大变化,但自制的重力仪和航磁仪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开始投入使用,自制的光点地震仪逐步代替进口仪器。测井仪逐步实现多参数的全自动测井。在石油地震方法技术方面,开展了山区、黄土高原、海洋及水域的试验研究。1964~1965年,石油和地质两部分别引进了法国模拟磁带地震仪及回放仪,为石油地震技术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石油物探工作已开始走向成熟。运用在松辽工作中总结出的“区域预查、选区评价”和“局部构造普、详查”的经验,正确部署工作,从而在东部地区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在方法技术方面,积累和探索着适合我国地质、地貌特点的工作方法、经验、相应的一些问题[2,4~6,10,11]。
(四)1967~1979年坚持和开拓
“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地质勘查工作。为贯彻中央建设大、小三线的方针,进入20世纪70年代油气勘查方面又进行了一些会战,并取得了一些成果。这是油气物探工作者在困境中坚持为国家、为人民、为事业努力工作的结果。
这一阶段的重大发现和突破是:1965年起,石油部对渤海湾的油气远景区进行了详查,并于1967年打出我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气井,进而在渤海湾开始了详细的地震找油工作。1971年,地质部在四川用电法、地震圈出的中坝构造上钻探,钻井发生强烈的天然气井喷,实现川西北重大突破;继而在川北石龙场发现油田。在川中发现的构造,经石油部试获气流,成为重要气区之一。1970年,地质部在鄂尔多斯的庆阳、华池、吴旗地区根据地震低幅局部构造打出产油井,在盆地西南部获重要突破。1974~1976年,地质部在苏北陆续发现真武、刘庄、溱潼等油气田。经过系统的物探工作,地质部在北部湾、珠江口相继发现了局部构造。1977年,石油部在北部湾打井试获高产油流。1979年,地质部在珠江口盆地的构造上打钻也试获工业油流。在黄海及南海北部所进行的航磁、重力等物探工作结果,对其构造的特征有了全面了解。
在此期间,方法技术上最重要的进步是模拟磁带地震仪的推广代替光点地震仪;地震多次叠加技术试验成功和推广,使地震勘探法适应探测复杂构造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黄土、水域、山区及海洋地震技术均取得突破。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陆续开始引进了数字地震仪,同时建立起大型计算机的处理中心。重、磁方法因仪器的精度提高、解释方法的改进,在构造研究方面其水平也提高一步。
测井技术实现多线全自动模拟收录,增加了声波和感应测井。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数字测井,提高了砂岩和泥质砂岩油气藏的勘探效益[16]。
这一阶段,虽处困境,但工作地区由东向西拓展,并向海洋进军。在许多有找油前景的小盆地也逐步开展了工作,在四川、鄂尔多斯和海上均取得突破。方法技术上有较大进步,地震和测井技术进入以数字化为特征的第三代[2,4,5,6,10,11,16]。
(五)1980~1990年全面发展和提高
结束“文化大革命”后,物探工作迎来发展的春天;改革开放政策使技术进步、扩大对外交流有了保证。石油工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世纪80年代初,地质部提出了二轮石油普查,努力开辟“新领域、新类型、新地区、新深度”的四新方向。这一阶段石油物探工作发展较快,工作范围扩大到各省区及东海、南海海域。同时,开始了我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区的油气普查方法的攻关;海上地震工作进一步加强;在下扬子地区开展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为区域评价提供深部地质背景资料。
在这一阶段,全国地震队达到300个以上,石油测井队近500个。二维地震工作量自1985年后,一直在12万km测线以上。
这一阶段的重要发现有:1983年,地矿部在东海发现平湖油气田;1984年,地矿部在塔里木盆地北部雅克拉构造的海相碳酸盐岩内获高产油气流;1989年,石油部发现新疆吐哈盆地鄯善油田;1988年,地矿部在四川德阳合兴场、新场发现气田;20世纪80年代开始,石油部在渤海陆续发现绥中36-1及渤中34-2等一批大、中型油田;1988~1990年,石油部在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奥陶系白云岩顶部溶蚀段发现我国最大气田之一——长庆气田。
这一阶段为石油而进行的航空磁测、重力测量的精度有很大提高,并进行了中大比例尺工作。地震仪通过引进和自制设备,开始实现数字化,并相继生产了几种多道(240~480道)地震仪。多次覆盖技术广为使用,三维地震技术得到推广。大中型计算机广为采用,引进了多套解释系统,开始了地震资料数字化解释。
测井技术方面通过引进和技术改造,国产测井仪实现了数字化,使解决油、气、水的分层等问题更为有效。同时开始使用数控测井技术,有利于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的评价。开展了中美、中日、中法等多项石油物探的合作,及引进人才,使我国的石油物探技术有了相当的提高[2,5,6,8,10.11,13,16]。
(六)1991~2000年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走向世界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油气的需要量增长很快。自1991年起,我国原油产量超过亿吨。但据统计,这十年消费年增1000万t,而我国原油产量平均年增200万t。因此,1993年起我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在这种形势下,国家对油气工业寄以很大希望,特别对油气的新发现抱有较大希望,提出“东部挖潜、开拓西部、发展海域、油气并重”的战略方针。石油物探进入了一个以技术现代化为标志的新发展时期。
油气工业对外开放,引资进行勘探开发,特别是海上的油气资源的风险勘探和开发取得较好的效益。与此同时,为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自“九五”后期始我国石油物探已不同程度启动相应工作。在此期间,我国石油物探进入俄国、美国、秘鲁、苏丹、伊朗、菲律宾、缅甸等国际油气勘探开发市场进行工作。
这一阶段新油气区的发现并不多,主要是在渤海湾、南海、四川、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柴达木等盆地,通过深入工作,突破了原有的找油气层位、时代、储藏构造的模式,克服了若干技术难题,又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例如,石油部门(含中国石化集团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在渤海发现了蓬莱油田、大港千米桥潜山大气田、新疆塔中4油田、新疆库车克拉2大气田、新疆准噶尔三个泉陆9井大油田等。地矿部及以后的新星石油公司在西藏伦坡拉盆地打出稠油,在东海发现春晓气田,在四川西部发现洛带气田,在新疆塔北发现塔河油田。
自1999年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立项开展我国大陆边缘及毗邻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海洋地球物理首先开展工作(详见本章海洋调查一节)。
这一阶段的技术进步很大。对于像大庆等已开采很久的老油田,物探工作更多着眼于开采中的储层精细描述和强采中的动态监测,因而逐步开发了四维地震勘探技术和其他井中物探技术。最主要的是三维地震勘探、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及多波地震与立体地震勘探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地震仪的道数增加到480道以上,并开始使用千道以上的仪器。进一步完善了大沙漠区、山地、黄土塬及滩海、内陆水域地震勘探技术。为直接找油,着手开发了有针对性的数据处理及提取特征波的技术。测井则向数控及成像测井技术发展。数控测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测井技术;成像测井技术正在开发完善中,这种技术有利于非均质、复杂油气藏勘探。重、磁、电等物探技术也有较大进步,高精度重力、高密度磁测及激电、多种电磁法的应用,为特殊地区的找油发挥了作用[2,5,6,10,11,16]。

(一)1949年以前

国人从事煤矿地质调查者众多。据《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史》的记载,1949年前煤矿物探只有顾功叙、张宏吉于1942年在云南昭通褐炭田开展了电法探测,无其他国人进行物探工作的记载。

日本人在侵华期间曾在辽宁、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贾汪、开滦、淮南、新泰等煤田进行过地震勘探,在淮南煤田的大通至洞山根据地震结果还打到了煤层。

(二)1949~1957年创建和初显效果

1949年10月,成立了燃料工业部,煤矿的地质勘探工作陆续开展。这一时期主要在老矿区进行工作,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主要任务是为老矿井的扩建和部分新建矿井而进行勘探,煤的生产能力达到7131万t。这一期间没有进行物探工作。

自1953年起,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对煤炭的需要急速增加。新成立的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共同开展煤矿普、详查。燃料工业部重点在扩大老矿区,寻找新矿区;地质部重点地区是在拟新建铜铁基地附近。国家要求五年内能获得上百亿吨煤炭储量。

1954年初,地质部组织了首批煤田物探队在渭北、桌子山、平顶山开展工作,所采用的方法是重力、电法。燃料工业部在1954年开始组建电法队,1955年8月前往淮北、淮南煤矿工作。1955年9月,煤炭工业部(1955年7月撤销燃料工业部,设立煤炭工业部)的煤田地震队开始工作。

在学习原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地质勘探局分别于1953年开始了煤矿测井的筹备工作。1954年5月,地质部的煤矿测井队在河南平顶山首次完成了煤矿测井试验,取得了好的效果,相继在各地开展了测井工作,并成为煤田勘查工作的必要环节。燃料工业部派人去玉门油田和平顶山学习测井;1954年9月,该部在河北峰峰煤矿成立了测井试验站。

在此期间,地质部在华北平原(河北、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平原区)开展石油物探的同时,提出了若干含煤盆地(主要是复背斜中的向斜区),为在覆盖区找隐伏煤田提供了构造背景,例如淮北、豫东、唐山、蓟玉、沧县等地区的可能含煤盆地。地质部的有关队还在淮北几个煤区专门开展了电法圈煤盆地的工作。地质部在辽宁、河北、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陕西、甘肃、新疆、广东等老矿区开展勘探时,除少量地面物探工作外,进行了大量测井工作,主要是在山西两渡—义棠、重庆中梁山—华蓥山、内蒙古桌子山、江西丰城—乐平、新疆阜康、甘肃阿干镇及景泰、宁夏平罗、湖南湘中、贵州水城的大河边和小河边、云南曲靖羊场及永仁宝鼎等地,在判定煤层、确定深度及厚度,测量钻孔倾斜和方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这一阶段,煤矿物探工作有许多发现和结果当时就得到验证,发现或扩大了煤田。例如,煤炭部的物探人员在辽宁铁法、河北蓟玉、内蒙古伊敏、山东济宁、江苏九里山、安徽淮北、临焕、涡阳煤田和煤矿,地质部的物探人员在淮北的闸河、蒋河进行工作后发现和扩大了这些煤田。有的是这一时期开始了工作,而后才验证发现和扩大了煤田。

此期间所用的重力和电法仪器,多为原苏联和瑞典制造的;地震仪有民主德国的Askania-24型和原苏联CC-51型。测井仪是原苏联半自动测井仪和石油仪器厂、地质仪器厂的测井仪,主要是三条曲线的电测井,而后又发展了电流测井、激发极化测井。

这一时期煤矿物探处于边学习边工作阶段,在发现和扩大隐伏、半隐伏煤田及测井划分煤层方面已显示出其优越性[1~5]

(三)1958~1965年大发展和调整扩大应用效果

随着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转向平原掩盖区找隐伏煤田,煤炭工业部与地质部大力进行发现新煤田的普查。在这一阶段地质勘查队伍下放到省,物探队伍有了很大发展。以煤炭部门为例,地震队由1957年的3个队增加到1959年的9个队,1961~1962年还达到13个队;电法队在1958年达34个,1960年达56个;测井在各勘探队均有分队或组。

1958~1960年,煤炭工业部所属队伍,因地制宜地运用电法、地震、测井等方法配合钻探取心,发现并探明了一批隐伏煤田,如辽宁沈北、康平三台子、沈南红阳,黑龙江集贤、宝清梨树沟,山东肥城、济宁、汶上、曲阜、运西,安徽宿县、潘集一谢集,江苏丰沛,河北邢台、蓟玉,内蒙古霍林河,吉林梅河,甘肃红水等。

1959年,地质部召开了缺煤省、区煤田地质工作会议,确定大力加强缺煤省区的煤田普查。

1958~1965年期间,地质部的物探队伍配合地质工作在全国各地开始了大量的物探工作。一类工作是以电法、重力法为主,个别曾采用地震方法,圈定可能含煤盆地及其中的含煤层位,除东北外几乎涉及全国各省区,特别在南方缺煤省份开展了大量工作。在河北蔚县煤田、河南永城煤田等地所进行的地面物探工作,为圈煤盆地起到重要作用。另一类工作是有效地在各煤田地质工作区的钻孔中进行了测井,为发现煤层、探明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自1960年以后,钻探工作量大减,测井工作也随之减少。

1964年,为三线建设需要煤炭部在贵州六盘水、宁夏贺兰山、豫西等地区,地质部在云南永仁宝鼎、四川渡口、贵州水城、四川芙蓉山和华蓥山、青海格尔木等地区的煤田勘探会战中,测井工作配合钻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了解构造、追踪煤系地层和解决水文地质问题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据。

1965年,国务院曾通知地质部不再担负煤田勘探工作;但南方缺煤省的地质工作及相应的测井工作均未停止,如福建闽西、云南富源县老厂、四川兴文县先锋等矿取得好效果。

这一阶段的方法和仪器与前一阶段基本相同,国产仪器比重增加。地震从以折射法为主转变为以反射波法为主。电法的应用除解决构造问题外,还开展了探老窑采空区、岩溶、古河床,用自电法探无烟煤层,用激电法探浅覆盖下的煤层露头位置,自电和磁法探煤层火烧区。测井方法由常规电测井法外,增加了核测井法(自然伽马、散射伽马)、井温测井等方法的综合测井,使用全自动光点4笔记录仪[1~6]

(四)1966~1977年 困境中三线会战 在勘探中发挥作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展,以及机构的多变,管理薄弱,地质勘查工作受到严重影响。为了贯彻“准备打仗”、“三线建设”及“扭转北煤南运”、“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一系列方针,煤矿物探人员克服了种种困难,还是取得了一批找矿成果,特别是在一系列煤矿勘探会战中地面物探和测井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工作是在河北邯邢煤田,内蒙古霍林河、伊敏煤田、元宝山煤田,江苏徐淮煤田以及后期的河南永夏(永城-夏邑)煤田等。湘赣煤田会战虽然调动了很多力量,历时三年,因成煤地质条件不利致使收效不大。其余会战主要是为了尽快取得工业储量,多属勘探工作;物探的作用是减少了钻孔,提高了所打钻孔地质柱状图的质量。

在这一阶段,煤炭部门地震队达到20多个,并开始了模拟磁带地震仪的研制。将多次叠加技术用于煤矿是在1976年;电法队为24~31个,并研制成电磁频率测深和相应的仪器,还开展了钻孔和坑道无线电波法和仪器的研制。测井方法增加了侧向测井法、声波速度测井法,开始使用静电显影记录仪[1~6]

(五)1977~1990年 改革开放 技术进步 科学找煤 精细勘探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煤炭工业步入健康发展阶段。在地质勘探工作方面的部署更注重科学性,调整了布局,强调采用经济技术合理的勘探方法,重点开展一些地区的勘探会战;注意了煤田地质研究和聚煤规律的总结,开展了第二次煤田预测。

1977年,国家地质总局部署了为江南9省、区地方用煤的煤矿勘查工作,但仅在福建有较好的成果。

1979年起,煤炭部门调减了湘、粤、鄂、陕、苏的力量,加强了两淮、兖州、开滦、山西、豫西地区工作。在预测基础上用物探、遥感加钻探验证方法发现了内蒙古陈巴尔虎旗、乌尼特,云南昭通等一批隐伏煤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煤炭部门发现和勘探了陕西彬县、神木,河南登封,内蒙古东胜,黑龙江绥滨等一批重要煤田,特别是内蒙古东胜-陕北榆林、神木大煤田储量达上千亿吨。这些工作中物探工作,特别是其中测井工作为精细探测构造、煤系地层、划分煤层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1982年,全国煤矿地质工作会议后,地矿部加强了富煤省份的测井工作,队伍又有扩大,技术水平也有提高,21个省区新增了综合测井站。

1982~1987年,地质部门分省开展了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工作中充分运用已有的物探资料圈定盆地,估计煤系地层的埋深及厚度,经过少量钻探验证和地质资料分析,发现和评价了新疆、内蒙古、陕西、山西和四川等地的煤盆地及煤田。

这一阶段,由于大量新技术的引进,物探技术有了很大提高。首先是通过引进和自制,煤炭部门和地质部门的地震、测井实现了数字化;我国煤炭部门研制的电磁频率测深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引进的其他电法设备投入使用;重磁的工作精度也有较大提高;高分辨率地震技术的应用,使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上了一个台阶,在煤田精查中逐步实现了“以震代钻”。1982年以来,地质部门在河南永城煤田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技术较早开展了精查,探测埋深为1000m左右的煤层,并发现薄煤层及小断距断层[10]。1982年,中日合作在安徽淮南煤田刘庄井田用高分辨率地震查明了小断距断层及覆盖下的煤层露头,显示了物探在勘探精查中的突出作用。此后,在我国东部平原区煤炭勘查中普遍采用了这样的技术,从而放稀了钻探网,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勘探周期。中子-中子测井、选择伽马-伽马测井、超声成像测井、流量测井、三侧向测井等一系列方法用于实际工作,测井记录完成数字化,研究和配置了测井仪器刻度。地矿部门用数字测井技术,曾在山西河曲沙坪煤矿的精查中取得了地层产状、中子-中子等新的测井信息,并开展了煤层对比、原煤灰分、沉积环境、煤岩强度以及煤田储量计算等方面的研究[1~6]

(六)1991~2000年服务井田建设在调整中进步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原煤产量突破10亿t,资源量处于世界前列。已探明的储量很大,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可供建井的精查储量不足。物探围绕求精查储量而进行了地震和测井工作。为了满足机械化综合采煤建井需要,要求用高分辨率地震技术解决10m落差或更小的断层。1991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要求“凡列入计划建设的基本建设矿井项目,有条件的一律补做地震工作……在地震工作没有完成之前,不准进入采区施工……”。规定所需经费经过审定后纳入矿井的总预算。因此,煤矿物探进入了将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用于煤田建设采区的新时期,把煤田地震勘探从资源勘探扩展到基建和生产矿井的采区勘探。1994年,国家开发银行进一步规定“今后凡需贷款建设的新矿井,有条件进行地震勘探工作的,必须安排采区地震勘探,提高对小构造的控制程度;有条件的矿井均要进行三维地震勘探,否则不予评审”。矿井物探的工作开始按市场机制运作。煤田地质总局大力推动采区地震勘探,1993年起引进了先进的多道数字地震技术,在1998年10月专门召开了“全国煤矿采区地震经验交流暨成果发布会”。经调查,101个矿164个实际采区的井巷开采对地震推断的结果所进行的验证表明,地震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区的吻合率达80%以上;地震地质条件较差的地区的吻合率也在70%以上。三维地震对煤层底板误差、可探测到的断层落差均较二维地震更小[7,8]

这一阶段煤矿物探工作主要在配合勘探和井田建设,新发现较少。近3~5年由于煤炭开采量相对稳定,煤田地质工作的规模相对减小,煤矿物探工作也大为缩小。近2年来因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变动,煤矿物探工作正处于调整时期。方法技术方面以高分辨和三维地震为代表的技术形成生产力,并达较先进水平。地下物探方法进一步得到应用,例如井间、巷道间无线电波法,巷道中开展槽波地震勘探。煤田测井逐步形成系列,主要是伽马测井、伽马-伽马测井、侧向测井、声波测井等方法,测井方法技术向多种测井方法的成像技术方向发展;还研制了中子俘获伽马能谱测井,这为测定某些元素迈出一大步[5,7,9]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
答:在这个时期内,科学技术发展很慢,农业时期延长达几千年。在农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产生的商品生产及其发展,导致了人类由封建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进入工业发展时期。进入工业发展时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从世界范围看,工业时期由发展到确立,大约只要用200多年的时间。在向工业时期过渡的过程中,由于...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建设历程
答: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答: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制版过程中,精雕细刻,机器和传统的手工相结合,使图案、花纹线条精细。4、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和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种...

事物的发展是什么上升什么前进的过程
答: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在哲学上,前进性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以及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趋势。这种前进性通常被视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运动。具体来说,新事物之所以能够不断代替旧事物,是因为新事物在本质上具有优越性和生命力,能够适应和促进社会...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发展、成熟、完善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他以“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中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对...

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答: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如下:一、萌芽阶段(1921年至1927年):这一阶段,毛泽东开始了他的社会实践,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期等历史事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二、初步形成阶段(1927年至1937年):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等思想,形成了...

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答:一句话,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两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和融合。在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一部书抄写多...

简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
答:二、特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人在如何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来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的问题上,曾出现过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所谓马克思主义...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过程
答: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德向前发展的。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

什么是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及特征?
答:1、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也进入了起步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以“扩权让利”、“两权分离”为重点。2、探索阶段:1993年-2002年 经历了80年代“投石问路、试探前行”,进入90年代,国企改革开始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并在90年代后期经历了“抓大放小”、战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