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变发展趋势综合预测

作者&投稿:承心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闭坑露天矿边坡稳定安全及环境治理与生态重建~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煤矿闭坑矿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历史遗留的、已造成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的、并将继续的闭坑采场矿坑。矿坑与周边存在露天开采与井工开采联合造成的地表变形、井采沉陷、边坡滑坡等一系列环境地质灾害,边坡稳定与闭坑环境治理与重建的难度极大。另一种是目前我国新建大型露天煤矿普遍采用的内部排土回填露天采场矿坑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根本消除了地表变形、地面沉陷、边坡滑坡的发生,又利于生态环境的治理与重建。因此需大力推荐并且应上升到立法、规范的高度,要求必须实现内排回填矿坑、土地复垦、环境治理与重建,即实现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生产与环境治理、生态重建一体化。
8.2.4.1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保留矿坑方案的边坡稳定与环境治理与重建
以抚顺西露天矿为例。
(1)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抚顺西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的经验教训
抚顺西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实际上是典型的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保留矿坑的闭坑问题,所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复杂、特殊、多样、敏感,对城市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和破坏非常巨大。所沉积的问题和危害在我国老矿区城市之中也是空前的、典型的。
1)历史遗留问题是保存矿坑的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矿山环境问题多、危害大、治理难的主要根源。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抚顺西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包括两部分:一是解放前的,二是解放后的。
解放前掠夺式开采和无序建厂为今天的环境问题埋下难以逆转的隐患
抚顺煤矿1901年光绪年间正式开采,1903年俄国接管开采,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占领至1945年,1946年~1948年10月由国民党接管开采。
解放前掠夺式的疯狂开采,根本不考虑什么今后环境、布局、规划。抚顺西露天矿建于1914年,胜利矿建于1907年,抚顺发电厂建于1908年,抚顺石油一厂建于1928年。两个工程均建在露天矿附近,上部露天开采、下部井工开采,且地表又位于F1A断层的条带上。采场内的露天井工联合开采格局为环境问题“奠定了基础”。
解放后露天矿山、石油一厂、发电厂等企业属国家所有,追求产量、产值、利润。为国家、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缺乏矿山环境需要保护和管理意识,也没有科学的长远的规划和战略预见,使矿山环境问题在几十年后愈演愈烈。确实,我们取得了对大自然的胜利。建国50年,抚顺矿区为国家生产优质煤4.5亿t以上,创利税46亿元。其中露天开采约占1/3(至1997年露天采煤2.52亿t,油母页岩富矿4.71亿t)。可是,自然界开始对我们进行报复。从露天矿开始发生滑坡,至80年代矿坑边坡不稳态,灾害频发;抚顺石油一厂场区地面发生变形,1987年以来,变形急剧增加,危及工厂重要装置安全生产(如地下巷道、西汽锅裂化装置等);抚顺发电厂也在井下和露天采煤影响下,在F1A断层带区发生地表移动而影响装置安全和生产;露天矿东部的北帮附件的居民、建筑物也开始受到危害或破坏。到这时,才引起国家、省、市、厂、矿的高度重视。为了“双保”,不得不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进行勘查评价和治理。并随着露天矿的闭坑,治理矿山环境的任务将更加繁重,仍需要付出几代人的努力。
2)传统的地质、采矿、管理学科没有将矿山环境勘查、评价、预测、管理立法、执法与露天矿建设、设计、生产有机结合起来,更缺乏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安全控制、环境治理、生态重建的实践与理论。
地勘单位在以住的地质勘察中,只是探明煤炭储量、品位,对矿床工业远景初步评价,没有或很少对环境影响做出评价,也没有或很少提出负面影响的对策;矿山生产技术部门,以住的采矿工程学科只是从煤炭开采的各个技术环节进行设计、生产,只注重把矿物多开采一些出来,而没有或很少考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如何在开采过程中和开采后,恢复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更不会考虑在开采结束闭坑逐渐充水后,边坡岩体强度下降,稳定性、安全性大幅下降可能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更没有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环境影响的意识;管理部门注重当前经济效益,预见不到若干年后可能产生的危害,往往忽略了长远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也就忽略了长远的经济效益,或是缺乏科学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标准,或是有法没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形成好象有人管、谁都管,实际谁都不管或管不了的局面。
随着中央和各级政府对资源环境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及要加大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使我们认识到要深层次开始研究传统理论中勘探、开采、管理、效益、执法等人类生存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以从理论上拨乱反正。
对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从学科上、技术上就应将煤炭露天井工开采、煤矿闭坑地质灾害防治、生态地质环境恢复有机的结合起来,要将将来用于治理的投入同开矿的效益统一起来考虑规划、设计和生产。用现代化的技术方法防止、减少和改进采矿引起的地质环境改变,整治采矿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决不要以不可逆转的破坏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开采煤炭资源,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强国富民安天下。
3)露天矿闭坑环境问题根本上说就是人类采矿工程活动使环境逐步恶化,多种成灾因素长期作用、复杂叠加,而逐步的导致环境地质灾害发生和加剧。这就需要决策者、管理者、生产者有战略眼光和战略胸怀,高度重视预测未来露天矿特别是露井联采露天矿闭坑后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和灾变,列项开展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和实行综合防治。
(2)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抚顺西露天矿闭坑总体思路
在露天矿进入闭坑期后,通过由干坑(进行疏干工程的边坡)向湿坑(不疏干将充水的边坡)逐渐过渡的模式分阶段进行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环境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地表变形、沉陷、水污染、油母页岩自燃、扬尘等)监控、预测、防治和利用。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环境地质灾变将按工程地质、变形动态和灾害危险性区划的两种分区,在利用原有监测线并扩建环境监测网的长期监控下采用现代技术和建立的环境地质信息和预警系统按区动态的跟踪预测。特别是预测倾倒区、沉陷区、潜在沉陷滑移区中的变形破坏区、变形危险区、一般变形区;或灾害危险区和易发区的界线在干坑向湿坑过渡中的动态变化趋势,并研究相应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对闭坑期水文地质环境的变化(包括水污染、水质评价治理、水资源利用)利用原有的相应的疏干排水系统设施(地表水排水系统、坑内上部浅水排水系统、坑内下部排水系统)也在由干坑向湿坑过渡中由疏干排水单一功能过渡和建成为水汇集、水质评价、水污染治理、引水成湖、景观建设、水资源利用等多功能的为水文地质环境治理利用服务的综合设施。考虑到东露天矿恢复开采后部分剥离岩石进入西露天矿内排土场排弃的规划,设计露天矿闭坑北帮边坡的灾害防治、绿化、复垦利用。对于露天矿闭坑后期残余工作区(主要在东南帮E2500-E2800,-90-248水平;东本层E1400-E1500区域,东南帮保安煤壁E2600-E3600,-150水平)及露天矿结束期并段要按现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等矿山环境保护法规进行开采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避免造成新的环境地质灾害。露天矿矿坑环境灾变防治同时,对三个排土场进行成灾性预测评价、整治和复垦,恢复生态环境。西排土场立即着手开展工作,汪良排土场、东排土场随后。这样,逐渐的形成一个集各种人文景观、工业景观,能多种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宝地,形成抚顺市南部绿色园林。并总结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法规、治理方面的经验教训,成为我国露天矿山环境管理、治理恢复的一个示范。
(3)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抚顺西露天矿闭坑矿坑利用的几个方案
露天矿闭坑后矿坑的利用应建立在闭坑前后地质灾变监测、预测、防治的基础之上,综合研究并达到最佳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从干坑向湿坑逐渐过渡的过程中研究最佳的利用方案。
① 从干坑向湿坑过渡,最终充水成湖。这一方案在周边没有重要工业设施和居民建筑物或充水成湖后不构成威胁的前提下应是一最佳经济的方案。通过充水成湖,生态环境恢复、景观建设,实现水资源利用。
② 矿坑回填或局部回填利用。削山平坑(包括剥离回填)从防治闭坑环境地质灾害和复垦来讲,不失为一最有效的方法,但从经济上考虑,填平或局部填平至不危害地而建筑物,17亿m3的工程量,既要巨大的投入,又要漫长的时间,目前是难以实现的。但东露天矿恢复开采,部分剥离物至矿坑内排线排弃,是有利于减小地面变形和灾害发生的。
③ 干坑利用方案。露天矿坑理论上具有1万亿元的挖方价值能否利用这一优势,结合国家长远规划兴建巨型建筑群,或从下至上综合规划建设有世界之最特色的人文景观,也是一个可以研究的方案。但如果没有国内外巨额资金注入,或战略需求,恐怕很难有所作为。
④ 下部充水成湖,上部维持疏干排水,进行复垦、绿化、利用。这是综合以上方案的折衷方案。从水资源利用、恢复环境和防治环境灾害几个方面出发进行规划研究。但要综合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效益比。
(4)露天井工联合开采影响下的抚顺西露天矿闭坑前后环境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通过对抚顺西露天矿闭坑前后环境地质问题的勘察,综合分析,灾变预测和评价,对经过八十多年露天采矿井工采矿所诱发和累积的各种环境地质灾变的现状、成因、特点、危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清楚的表明露天矿闭坑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本身也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应用环境地质学、系统工程、工程经济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思路研究防治时策。将露天矿闭坑引起的环境灾变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并探索适合合理开发、利用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防治方法。
1)建立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环境地质监测网站。建站原则为在充分利用原有城市监测网站的基础上结合闭坑系统特点建站。监测网包括三部分,一是在完善原有企业包括石油一厂、发电厂、露天矿闭坑期余留的地表变形、地下位移监测点线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露天矿周边环境地表变形、地下位移监测网,实现长期的地表位移、地下位移监测,积累数据和资料供变形特征分析,变形发展趋势和灾变预测,为防治提供依据。以地表变形监测为主,地下位移视不同区域需要建立。二是水文地质环境监测。充分依靠利用省、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对省布城市地质环境长期监测和积累的地下水动态、地下水环境、地质灾变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和监测手段,拓展监测并将闭坑环境有关监测纳入市地质环境监测站业务中。三是对大气、水体、土壤、岩石和排弃废矸,环境污染等方面的监测。充分依靠和利用环保部门系统建立的市级环境监测站对城市的环境监测数据资料和监测手段、仪器装备。拓展监测内容和范围,将闭坑环境有关监测内容纳入环境监测站的业务中。三部分的监测汇总就能实现露天矿闭坑环境动态的较为全面、长期跟踪监测。地表变形监测网主要要补充建立E1500以东地区三条监测线(D线、E线、F线),南帮千台山九个监测点,实现潜在沉陷滑移区的监测和千台山地区变形监测。以上3部分监测联成网络,组成系统,资料汇总,信息共享。
2)在开始建立的露天矿闭坑地质环境信息系统和露天矿环境地质监测网基础上建成闭坑地质环境灾害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基本包括环境地质信息变化趋势调查评价,监测网长期、持续、跟踪的三部分监测资料,灾变发展趋势分析,灾害预警信息传播、会商和防治对策建议等5个方面。可以依靠和充分利用地区(如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建立的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预警、预报监测网络建立的预警系统,二者相互依存,也可作为市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管理。这个系统主要目的为伴随着露天矿逐渐闭坑对环境地变化趋势和灾变进行跟踪预测,为矿山闭坑管理、监控和灾害防治服务。侧重于空间预警,即基于闭坑环境地质灾变的主要控制因素(如地层岩性、地质结构、闭坑地貌形态、地层灾变、地下水等)和诱发因素〔如降雨、消融、人为工程活动、矿震等〕开展工作。根据长期的监测和分析,比较明确的划定一定时间内环境地质灾变将要发生的区域或地点,工程地质及变形分区中倾倒滑移区、沉陷滑移区中的危险区、变形区界线动态变化趋势、潜在区发展趋势,环境地质灾变预警预报模型,及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
露天矿闭坑环境监测网系统和预警系统宜在露天矿闭坑前期即近几年内建成并投入运行。一是实现闭坑前期地质环境的实时监控、预测和管理,二也为通过闭坑这一完整过程从工程技术上、政策、法规、标准制定、管理和执法上积累经验和资料,三是为实现边闭坑(终采前的开采过程)、边防治、边恢复地质和生态环境提供依据,从而减少闭坑后环境地质灾害和减小其危害和治理难度,从经济上也能减少投入。
3)露天矿闭坑前后同边地区环境地质灾害,地表变形防治对策。露天矿闭坑前后周边地区环境地质灾害的主要问题是地面变形、沉陷、地面塌陷、滑坡。而重点在北帮,其造成的灾害对石油一厂、发电厂、居民建筑物影响大,破坏也严重。防治也主要针对这一地区。上述监测网和预警系统也主要布设在北面,为防治对策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防治对策立足两点:一是避让原则。在倾倒、倾倒滑移体区和沉陷、沉陷滑移体区的危险区甚至变形区内不要安排、布置工程建设和民居建筑,不要搞新的双保。也就是这两个区的F1A断层以南地区均应避让。二是针对性治理原则。对己经存在的位于变形区内又不宜搬迁的重要工业设置和建筑物,采取针对性治理。
4)闭坑前后水文地质环境灾变防治对策。水文地质环境灾害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干坑向湿坑过渡中,岩体强度因水浸下降,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等灾害;二是在径流条件下,地面的发电厂、石油一厂、水泥厂等企业及周围民居群的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排入冲积层,成为降雨和河流补给以外的充水补给源,水质将严重的受到污染。岩体中的有害元素也可能污染水体,这一问题将成为露天矿闭坑后显现出来的最大问题之一,将影响长远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露天矿生产中,建有一套完整的疏干排水系统。基本格局是地表水不下坑,坑内上部浅水浅排,下部贮在露天矿,排在胜利矿。
南部地面设有2条截水沟:北沿帮水沟由东岗向西流入大官暗渠,南沿帮水沟由注砂井向西流入古城子河。坑内分不同水平设有50km长永久和临时性水沟,分别流向各泵站。
结合这一具体状况,最佳、最经济的防治对策为充分利用闭坑前的疏干排水系统设置,随着由干坑向湿坑过渡逐步改造、完善成闭坑后的水质评价、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和设置。地表水经水沟汇集后需经水质分析、水污染防治后方允许流入坑内,坑内由下往上的泵站按防治、利用需要改造成相应装置,并随着充水成湖,湖面上升而逐级废止或保留。这一项工程主要围绕水资源利用而展开。
5)闭坑后坑内边坡滑坡、崩塌等灾害防治对策。露天矿进入开采后期,加大了内部排土,并于2000年关闭了西排土场,内部排上线由4条增至16条。内排最大的容量每年将达到840万m3。这样对边坡稳定和减少地面变形是十分有利的。西部北帮地区就由于W200以西实现压脚护坡。14段以下实现部分内排而使地面变形明显减小,仅为上年同期的10%~50%(A线、C线)。但是随着露天采剥工程集中在中区EWO~E1200范围,东部(B线)地面变形仍呈增加趋势。并将随着露天矿结束期的来临,铁道运输改汽车运输,油母页岩富矿和贫矿实行汽车并段,边坡将逐渐加陡。而且闭坑后,干坑向湿坑过渡,岩体强度下降,因此在某些敏感区段,如原来经常发生滑坡的区段有可能发生滑坡等灾害,影响边坡整治与复垦。为防止闭坑后出现这类灾害,最佳的防治对策应是在闭坑前,也就是开采后期就充分考虑闭坑后边坡加陡充水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就避免闭坑后发生这类灾害。东露天矿批准开采,设计将部分排弃物(贫矿、绿页岩)排至西露天矿坑E1400以西内排土场内,这将有利于减缓北帮边坡和地面变形,有利于减少滑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但需要总体协调、规划,综合考虑排弃生产与矿坑灾害防治、利用,以达到最佳效果。
6)完善和加强闭坑前后矿山环境管理和治理力度是露天矿闭坑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对策。制定一套自成体系、完整的有关露天矿山特别是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生产期和闭坑后应达到的标准、验收方法等标准规范对完善露天矿山地质环境管理、执法及防治闭坑环境地质灾害是十分必要、十分有效的防治对策。另外对诸如有关露天矿工程设计、建设的规范,学科教材理论也有必要补充和修订有关开采、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复垦有关实际措施的条款和内容。
7)建立健全的以现代技术为依托的矿山环境(包括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露天矿闭坑环境)管理体系与系统,强化国家对矿山环境的监督管理手段,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学技术、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和措施,对各种矿业活动从勘察、设计、建设、开采、终采闭坑这一全过程进行系统规划、调整、监控和法治。从而有效的防止包括露天矿闭坑在内的矿山环境的破坏与灾害的发生,实现矿山地质环境改变—破坏—恢复的良性循环,促进可持续发展。
8.2.4.2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闭坑露天矿再利用
(1)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闭坑露天矿再利用研究技术路线
每年我国有不少新建煤矿投产,也有不少数量的煤矿终采闭坑成为废弃煤矿,其中有不少历史遗留的老矿区如抚顺、阜新等为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煤矿。煤矿开采中不可避免的对生态地质环境造成影响和破坏,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同时煤矿开采中又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渣,形成大量的矸子山和排土场;废旧煤矿、矸子山、排土场中的残余煤炭或煤矸石又可能自燃发火,对环境造成更大的影响与破坏,对人类居住地的大气、生态、土地环境造成破坏。这些都将严重影响煤矿所在地区(如煤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人居安定、和谐。因此废旧煤矿的再利用与残余资源的再开采研究是煤矿安全、绿色开采技术与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采经济社会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煤矿所在地区环境保护,生态重建,城市美化建设、发展、提升的一大贡献。
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闭坑露天煤矿再利用研究技术路线应分阶段进行:
第一步:摸清情况。就是对闭坑煤矿的基本情况(包括残余煤炭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勘察、摸底,包括闭坑前后煤矿造成的生态地质环境破坏情况,引发的采煤沉陷、地表变形、滑坡、含水层破坏、自燃发火等灾害情况;
第二步:针对性治理。对闭坑煤矿造成的环境破坏与各类环境灾害进行针对性治理。包括环境与灾害区划分、评价、监测预警、针对性治理(如分别针对采沉、滑坡、自燃发火等)方案设计并实施,并提出再利用可行性研究。
第三步:规划、设计闭坑煤矿再利用方案。即在摸清情况,针对性治理的基础上统筹规划闭坑煤矿再利用方案。这个规划往往要在整个矿区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各个具体闭坑煤矿的利用方案。
第四步:闭坑煤矿再利用方案实施与维护。再利用方案的实施也应分步进行,同时尽可能将残余的煤炭资源开采出来。一是利于残余煤炭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二是采尽残余煤炭后清除了残余煤炭对闭坑煤矿利用与环境造成新的隐患。利用方案实施后仍应加强维护与监测,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显现预计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煤炭开采自始至终的绿色效应。
(2)阜新矿区露天井工联合开采闭坑露天煤矿再利用
阜新市号称百里煤海,阜新煤田长130km,宽8~20km,煤田分布总面积2000km2,可采面积181km2,4个可采地区总长44.5km,宽3~8km,总面积168.4km2,已有近百年开采历史,前后有多个露天煤矿,几十个矿井进行过开采,己闭坑的废弃露天矿坑和井工矿也有多个。煤矿开采形成的大、中、小型矸石山就有近240余座,占地面积2885hm2,总堆积12.11×108m3。在阜新矿区内形成了20个相对独立的沉陷盆地、2个大露天采坑、4个小露天采坑。现有13个采煤沉陷区总沉陷面积10138hm2,总采空区面积7369hm2。早就闭坑的新邱露天煤矿曾有上百个残煤自燃点,使废坑成为终日烟雾弥漫的火坑。
煤矿开采还造成地下水污染、边坡滑坡、坍塌等环境灾害。而阜新煤炭资源已显现枯竭,使阜新成为全国最早显现煤炭资源枯竭的城市。破坏了的生态地质环境如何治理?废弃的矿井与露天矿坑如何利用?资源枯竭型煤矿区、煤城如何转型?这些已成为国内最典型、国际上也罕见的难题。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国家列为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开始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利用及经济转型的研究。
通过近十年对城市环境、矿区环境、废旧煤矿的治理,矸石山复土复绿植树造林、复垦,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观,矿区绿化5万亩,人造矸石山变成了人造绿洲;对污染了的地表水系(细河)、地下水进行治理,水环境大大改善。被评为“水环境治理优秀城市”。而2005年闭坑的海州露天煤矿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矿山公园,2006年9月动工建设,现已正式开放。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被定位为世界工业遗产旅游项目。矿山公园分为四大板块,长4km、宽2km、深350m的巨大矿坑建成的矿山公园能产生巨大的视觉震撼和心灵震撼。生态恢复示范区、大型矿山设备展示区、矿山公园博物馆、地质遗迹、露天采矿模拟场等等采煤与地质景观,成为展示中国现代工业百年发展史的百科全书,并成为游人工业生产深度体验的度假天堂。
图8-25为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现状照片。

图8-25 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是以废弃闭坑露天煤矿资源为资源构成的新的产业,理论上是创新、实际上是突破,是我国废弃露天煤矿再利用的最典型代表。
(3)废旧闭坑露天煤矿再利用研究
我国露天煤矿中小型露天煤矿虽然占绝大多数,但露天煤炭基地建设的规划,今后主要还是发展大型露天煤矿,因此大中型露天煤矿闭坑、排土场的再利用是绿色开采技术研究的重点。目前已闭坑的露天煤矿中,影响面大、治理难度大、利用价值大的主要还是历史遗留的大中型露天煤矿矿坑,如海州露天煤矿就是近期已闭坑的影响面最大、最广的世界著名露天煤矿,另外,如抚顺西露天煤矿,也已进入闭坑前期,它的治理、利用就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得到国际上的极大关注。
从闭坑露天煤矿包括井联采露天煤矿的利用看,主要有四种方式:
1)建设矿山公园
以展示露天煤矿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建设中要融矿业、地质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采用环境更新、生态恢复和采矿文化重现等手段,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这种方式适用于开采历史久远,又有较多矿业、地质遗迹、自然景观、矿业文化、矿业发展内涵丰富的大中型露天煤矿。典型代表是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
2)作为临近露天煤矿排土场
一个煤田有多个露天煤矿,开采中先期闭坑或进入闭坑期的露天煤矿的矿坑作为临近生产露天煤矿剥离物的排土场,既可以节约排土场占用土地又利用剥离物回填废矿坑,也利于治理、减缓废坑边坡滑坡与地表变形。对回填后的矿坑区及其他地区同时进行治理、重建生态环境,可以植被造林,规划建设成青山绿水的矿坑森林公园。
典型代表是进入闭坑期的抚顺西露天矿,西部内排区作为恢复生产的东露天矿剥离物的排土场,既不用占用土地,又利于西露天矿北帮边坡的稳定与减缓地表变形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同时对北帮到界边坡进行生态环境治理与重建。规划闭坑后建设成生态、人文、工业景观人体的青山绿水风景旅游森林公园。
3)采矿-内排复垦一体化
露天煤矿生产中主动利用采矿工程实施内部排土,使矿坑边采边内排回填,在终采闭坑时基本上不再形成庞大的矿坑,实现矿坑大部分回填复垦。这是露天煤矿特别是露井联采露天煤矿实施绿色开采的一种最好的形式。
4)对废旧露天矿坑与内排土场实施复垦与生态重建
对于露天煤矿开采形成的外部排土场及一般的不实施回填的中小型露天煤矿矿坑采用覆土绿化、植被造林、生态重建的方式利用废弃矿坑与排土场,边生产边治理。对于排土场更是这样,排土台阶一到界就开始治理复绿,在闭坑前排土场已经绿树成林,恢复重建了生态环境且已产生较高的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废弃的露天矿矿坑大多采用复土绿化植被造林的方式,加以利用。而排土场的治理与生态重建更是一旦排土到界即开始复土复绿、重建环境。如伊敏露天矿到界的外排土场的绿化效果已恢复到原始生态草原状态。霍林河煤田、胜利煤田的外排土场也均是采用形成外排土场同时进行绿化复垦。
我国包括实行露天井工联合开采的闭坑露天煤矿再利用与残余煤炭资源再开采研究可以围绕以上方式结合煤矿具体情况进行。但最值得推荐与应该采用的还是内部排土回填矿坑,并采用生产、复垦、环境治理、生态重建一体化技术的闭坑露天煤矿再利用方案。

开新版本还没登入过游戏呢,没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的,只是特来喷二楼,打字能有多累,动动手指而已,装得好像建筑工搬水泥一样累。其实我还是建议楼主爱玩什么职业就玩什么职业,别去随大流。装备好加手法好,玩什么都吃得开。就像上个版本大家dk和lr玩的都是冰dk和射击lr,我玩的还是邪dk和生存lr,单体上自然是比不上他们,但是论移动战和aoe,冰dk射击lr那就太水了。主要就是个人兴趣,别人跟我比单体,我跟别人比总体输出量。像那些手法简单,伤害主要靠装备的提升的职业,打起来真的没多大成就感。

( 一) 基本思路

自然灾变系统是地球表层系统的一部分,自然灾变彼此也具有联系性、层次性、整体性的特点,认识这一规律对推动自然灾害综合预测、时空分布规律是很重要的。

由于各种自然灾变相互联系构成自然灾变系统; 自然灾变系统是地球系统的子系统,地球系统又是宇宙总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根据多种天文周期的复合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及地球各圈层变异的综合监测资料,结合自然灾变链和自然灾变系统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多种自然灾变进行综合预测是一个新的方向,也是地震风险预测的一个途径。

自然灾害趋势预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如图 5-1 所示。

图 5-1 自然灾害趋势预测的基本思路与研究内容

未来时期的自然灾害是历史和现今自然灾害的延续和发展,是未来各种致灾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根据自然灾害的时间序列,分析周期性、准周期性以及累进渐变的特点,进行趋势外延或概率预测,可以获得未来在与历史相似条件下自然灾害的概貌; 与此同时,根据未来时期地球和天体的运动特征、自然变异、人类活动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致灾因子变化的综合信息,进行系统层次分析或多元回归分析,亦可预测不同条件下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两种途径相结合、有望实现对自然灾害包括地震风险发展趋势的综合预测。

( 二) 自然灾变综合预测方法的探索

近年来我国的灾害预测科学发展很快,其特点是广开思路,多方位探索,信息交流,学科交叉,并有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到目前为止,自然灾害的预测主要有以下途径:

1. 根据监测信息和自然变异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从自然变异到自然灾变是一个自然态的从渐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常常是多因子的,研究其变化规律,根据自然变异监测数据反映的发展趋向,即可做出自然灾变的预测。如地震的发生是地应力集中与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要引起地球物理场、化学场、地热场、生物场、地下水文系统的变化,根据这些前兆变异,可进行地震预测。

2. 根据自然灾害发展的时序规律进行预测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从而显示一定的周期性或准周期性,只要掌握了这一规律,便有可能做出预测。

3. 根据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的关系进行预测

许多研究成果已经揭示,地震、洪水、海冰、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厄尔尼诺事件等,都具有 11 年或 22 年左右的周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

4. 根据天文时经纬残差和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进行预测

许多资料揭示,从南北半球的经纬残差曲线来看,地震都发生在纬度值较小的时候; 从东西半球的经纬残差曲线来看,东半球的经度向西移,西半球的经度向东移时,地震较易发生。

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控制了地震的发生,也对大气运动及旱涝灾害、海洋活动与海洋灾害、地壳运动和地震及地质灾害的发生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对海洋和沿海地带影响巨大的厄尔尼诺事件,已有资料显示与地球自转速度的变慢有关。

5. 根据月相变化进行预测

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 月球盈亏的不同相位变化,影响了北半球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和强度,从而对我国气象灾害起了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在下半年和上弦与下弦时副高压加强,而在满月和新月时副高压减弱; 冬季则相反。

6. 根据行星会合和多种天文周期的复合叠加进行预测

自然灾害的出现往往是多种自然周期的叠加。我国许多学者,曾经综合了各种自然变异规律的周期,并考虑到太阳黑子、地球自转、天体相对位置、行星会合等周期,用耦指状态方程对自然灾害进行了预测。

7. 根据致灾因子的变异进行灾害预测预报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由多种因子造成的,这些因子涉及地球岩石、水、气、生物诸圈层的变化。因此,根据这些变化,可以对灾害进行预测。

8. 根据灾变链进行灾害预测

许多自然灾变,特别是强度较大的自然灾变,时常引起一连串的次生灾变,称为灾变链。根据灾变链的序列,可对次生灾变提出预测。如根据洪水和地震预测滑坡、泥石流; 根据旱灾预测虫灾等。

9. 根据灾情监测跟踪进行预测

即对灾害的发展进行监测并据此提出预报。如据海啸发源地的位置和波浪传播速度,可对其他地区的浪灾、海岸带灾害等提出预测; 根据降水量与河流水位、洪峰,对下游洪涝灾害提出预测等。

10. 其他预测方法

随着灾害研究的进展,许多新的预测方法近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人曾尝试用 “周易”的思维方式进行灾害预测; 有人则探讨了巨震信息有序性、可公度性与 “天地生”现象及形成灾变的关系; 还有一些人研究了多星一线引潮力共振、太阳磁暴、太阳耀斑、日食、月食、新星与灾害的关系; 采用潮汐力谐振、地声波、地颤动等方法预测地震,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人口膨胀和环境的恶化、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阳伞效应的影响等,一些人致力研究人为的致灾作用以及环境与灾害的关系等,并据此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是复杂的,仅从单一因子进行预测是很困难的。目前,我国正在探索一条揭示灾害因子相互联系的综合预测思路[25],如把大旱与强震的相关关系; 地温异常与洪涝的相关关系; 地温-地震-降水的关系; 厄尔尼诺现象与多种灾害关系; 自然灾害与太阳活动及行星位相关性; 太阳黑子数与涝、旱的关系; 太阳活动与海冰、生物灾害的强弱,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等进行综合研究。此外,还有的科学家将灰色系统理论、多级模糊决策等方法运用于灾害预测。

从 1985 年开始,中国科学家在研究大气、海洋、环境宏观演变及其控制的理论方面,在揭露系统中大范围异常以及天气灾害的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研究,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气和大洋环境模式,成功地模拟了大气环流的季节突变和 30 ~50 天的大气振荡。此外,在灾害、环境与全球变化的相互联系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此外,在地球系统科学的非线性研究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这些研究成果汇集在一起,推动了自然灾害综合预测思路和方法的拓展。

由于灾害预测是减灾的前导性工作,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 前 提,因 此 是 我 们 研 究 的 重 点。在 专 著[49,72,82,87,90,96,97,105,106,120 ~ 123,127,130,137,138,145 ~ 148],论文[32,38,40,54,56,57,59,75,80,84,90,91,113,123]中都有涉及灾害综合预测的内容。

自然灾害预测面临着自然变异的多因子性、多解性和不确定性,因此是一个涉及面极广、难度极大的研究课题。如何提高自然灾害预测水平,是关系减灾效果的关键。笔者认为,针对单一灾种的、以提高监测技术水平和单方面灾变规律的研究固然重要,但由于各种自然灾变相互联系构成自然灾变系统; 自然灾变系统是地球系统的子系统,地球系统又是宇宙总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根据多种天文周期的复合和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及地球各圈层变异的综合监测资料,结合自然灾变链和自然灾变系统的形成发展规律,对多种自然灾变进行综合预测是一个新的方向,即探索太阳活动-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表层系统变化-自然灾变-人类社会活动-自然灾害系统的灾害综合预测模式,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灾变性是什么意思?
答:灾变性是指那些突如其来、程度较大的自然灾害或人为灾害所引起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会对人类、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等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给整个地球生态系统造成普遍性的影响。灾变性可分为自然灾变性和人为灾变性。自然灾变性包括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洪水、干旱等各种突发自然灾害。而人为灾变...

推动综合减灾系统工程
答:由于灾害群发,所以每一个地区的减灾都应考虑多种自然灾害的综合影响,这就需要对自然灾害综合活动程度和受灾程度进行综合研究与评估,进行综合减灾。 2. 灾害链发,一种灾害可能引发和诱发多种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变,在它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常常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变与衍生灾变,形成灾变...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预报
答:在网上搜索,可以查到的,目前有三类观点认为难以做出临震预报:1、盖勒(Geller)等人曾在《自然》和《科学》等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地震根本不能预报。其理由是:处于自组织临界状态的大地,任何一次小地震都有可能灾变为一次大地震;小地震发展成为大地震将决定于不仅是其断层附近,而且是其整个(震源体)...

自然灾害———增强意识,降低风险
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在各种空间尺度内,综合衡量物理和社会现象,以及制定比较指数时所涉及的复杂性。要处理好这一问题并不容易,需要建立合适的模型。IGU 灾害与风险委员会 (C -12)把重点放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上,并正在制定通用的脆弱性指数。 问题3 目前我们在监控、预测和减轻各种地质灾害时的能力有何不同? 为了...

自然灾变系统的研究[,,,]
答:有资料显示,我国的主要灾害区的分布,是受构造体系———特别是巨大的纬向构造体系、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等控制的。有联系的自然灾变组合而成的总体称为自然灾变系统,各种自然灾变及其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变与衍生灾变,都是这个整体系统中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组成部分。自然灾变系统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对...

时空灾变是什么意思?
答:例如,地震和洪水等自然灾害可能改变地球轴心的位置,影响我们的时间计算方式。另外,通过科技的发展,人们可能会发明出一些能够穿越时空的工具,这也会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总之,时空灾变是指破坏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的事件。时空灾变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无法预测的。在...

自然灾害评估的图书《自然灾害评估》
答:前言第1章 绪论1.1 自然灾害评估的意义1.2 自然灾害评估的分类1.2.1 依据自然灾害孕育与发展过程的分类1.2.2 依据自然灾害构成因子的分类1.2.3 依据自然灾害影响层次的分类1.2.4 依据受灾体类型和灾害影响范围的分类1.2.5 依据自然灾害影响程度的分类1.2.6 依据自然灾害类别的分类1.3 自然...

指导思想和研究历程
答:在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国家海洋局、水利部、地矿部、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专家共同努力下、对我国地震、气象、洪水、海洋、地质、农、林等七大类35 种自然灾害的概况、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调研。在对我国各类与综合自然灾害的强度、频次、受灾体易损性调查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灾害...

国家对自然灾害经济损失怎么抚贫
答:灾害损失的大小和程度都取决于致灾因子、灾变强度、受灾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情况、防御灾害打击的综合耐受能力以及灾后救助的情况等诸多因素。所不同的是前者反映的是灾害损失的绝对量,而后者反映的是灾害的相对量。 灾害是自然灾变事件对承灾体破坏的过程,灾害损失是承灾体的损失,因此要准确描述灾害损失必须充分...

生态环境预警的概念
答:当代引起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逆化变化的动因,主要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故其主题应明确为对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逆向变化的预测、预告和警告。当代生态与环境质量变化受到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人为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后果,要通过自然生态与自然环境的响应、反馈和综合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