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宫里的殿阁都有什么,分别住着什么人,都是做什么的?

作者&投稿:山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清朝皇宫里的殿阁都有什么,分别住着什么人,都是做什么的?~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位于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名"太和门"。它坐落在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征。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和殿进行。
中和殿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地方。而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在清朝时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门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门,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后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清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乾清宫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在内廷的最前面,高20米,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殿内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坤宁宫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七月,清王朝参照明制,改内三院为内阁。大学士改加殿、阁头衔,称“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乾隆十三年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成为三殿三阁)。大学士的品级改为正五品,这也是参照明制,怕大学士权力过重,而特降低其品秩,借以抑制。这时的内阁,虽具有掌握最高政权的中枢机关的雏形,但因大学士降低了品秩,又减少了办事人员,所以其权任反较顺治初年之内三院为轻了。

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到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满、汉俱定为正一品。至此,大学士成为清王朝最高的官员,犹如历朝的丞相。《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

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勋高位极,乃以相授……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

这说明清代大学士的地位是极为尊崇的。

紫禁城中,最主要的宫殿建筑是治朝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建筑的中心,它不仅占据了最主要的建筑空间,而且在布局和建筑上还调动了种种手段来衬托它,集中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封建威权,“非壮丽无以重威”在此得到绝好的印证。

保和殿大学士:

清顺治十五年(1658)始置。清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学士居诸殿阁大学士之首。是年,授后弟傅恒保和殿大学士,暂管川陕总督,督师攻金川。后终清之世,不再授人。

简单叙述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御花园的东南、西南角分别有琼苑东门和琼苑西门与东、西六宫(俗称“三宫六院”――编者注)相通。后三宫两侧以东、西六宫为主,形成内东路、内西路。东六宫(钟粹宫、承乾宫、景仁宫、景阳宫、永和宫、延禧宫)之南为斋宫、毓庆宫、奉先殿,以北为乾清宫东五所;西六宫(储秀宫、翊坤宫、永寿宫、咸福宫、长春宫、太极殿〈启祥宫〉)之南为养心殿,以北为重华宫、漱芳斋。东西六宫均为永乐时建造,现在看到的多为明代建筑,每一座宫都是一座院落,有前后殿和配殿,墙高院深,门户严密,是明清两代后妃居住的地方。有些宫中还有庑廊回转相连,并有树木花卉与建筑交相辉映。现其中有室内原状陈列,参观者可以想见当年后宫的日常生活。

  琼苑东门南转为长康左门,从此往南经近光左门直到内左门的一条街称为东一长街。街东由北至南有大成左门、广生左门、咸和左门、仁祥门。

  进入大成左门内有钟粹宫,原名咸阳宫。咸丰帝幼年时曾随母亲孝全成皇后在此居住,后慈安太后也曾在此住过。这里现辟为玉器馆。陈列的玉器展示了我国玉器从距今五六千年至清代的发展脉络,将其艺术造诣、时代面貌作了扼要介绍。

  广生左门内的承乾宫,明代时是东宫贵妃居住的地方。进入咸和左门有景仁宫,康熙帝就出生在这里。

  此三宫之东为东二长街,北端千婴门,南端麟趾门。街西由北到南有迎瑞、履和二门;街东有昌祺、德阳二门。

  昌祺门内有景阳宫,富藏图书。后殿为御书房,东配殿称静观斋,西配殿称古鉴斋。景阳宫现辟为珐琅器工艺馆。展品从宫廷4000多件珐琅器藏品中鉴别精选,按年代为序,基本反映了金属胎珐琅器在我国的生产制作和发展概况。

  德阳门内有永和宫。出麟趾门东有凝祥门,内有延禧宫,清末欲改建成水晶宫。拟用金属搭架,玻璃为墙体、地板,宫殿四周凿水池蓄水,身在其内,如在水晶宫中。然而开工不久清朝灭亡,工程遂止。

  东六宫东面的小街称东小长街,北通乾清宫东五所,当初为年少的皇子所居住,后自东向西将收藏古玩器皿的古董房、收掌御用衣物的四执库、支给年赏的敬事房、寿药房和宫廷画工所在地如意馆迁移到此。街东,北有祭祀昊天上帝的天穹宝殿,是道教活动场所,南有茶库、南果房、缎库和祭神库。街南端是一条东西向的横街,东端是苍震门,门外南北向的长街就是东筒子;西端为咸和左门。

  东一长街仁祥门内的斋宫,是清帝为表示诚意在重大祭祀典礼的前两天住宿斋戒之处。斋宫后有诚肃殿。景运门东前星门内有宽广的惇本殿,殿后的毓庆宫是明清两代皇子的住所。

  景运门东诚肃门外原有侍卫值房,立旗守护。内“工”字型台基上豪华的奉先殿中,原供奉清代列祖列宗的神主牌位,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重大庆典前,都要在前殿大祭;遇先帝、先后圣诞和祭辰及清明、中元等日在后殿行礼。每年皇帝木兰秋狝亲射的鹿獐等物,先到此进献,以告慰先帝、先后。琼苑西门南转为长康右门,往南经近光右门直到内右门的一条街称为西一长街。街西从北至南有大成右门、咸和右门、遵义门。

  大成右门内的储秀宫初名寿昌宫。慈禧初封兰贵人时就住这里;晋升懿嫔后,在此生下同治帝载淳;为庆祝50岁生日,已经住到长春宫的慈禧,又搬回这里,修建宫殿耗银63万两,院内游廊墙壁上的题词就是当时大臣为她祝寿的《万寿无疆赋》。

  储秀宫后面是丽景轩,曾经是溥仪夫妇的西式食堂。前殿体和殿原是翊坤宫后殿和储秀门旧址,慈禧当政时改建,这使储秀宫与翊坤宫相连成为四进院落。慈禧住储秀宫时,在翊坤宫(原名万安宫)接受妃嫔朝拜;在体和殿用膳,寿膳房每天需用50两白银,每餐有主食十几种,菜肴二三十种,另有各式茶点。慈禧还在此为光绪主持选皇后、妃子的仪式。

  体和殿南咸和右门内有永寿宫,曾用过长乐宫等名字。顺治的恪妃、嘉庆的如妃都曾在此居住。现今故宫博物院常在此处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此三宫西为西面二长街,北端百子门,南端螽斯门。街东有长泰、崇禧二门,街西有咸熙、敷华两门。从这些门的名称中,可以看出皇家希望子孙万代,又渴望能够长治久安的心情。

  咸熙门内咸福宫后有同道堂。敷华门内长春宫里,乾隆朝的孝贤皇后以及慈禧都在此住过。其后有座宫殿称作怡情书史,存放后妃册宝。南面的体元殿是晚清拆除太极殿后殿的长春门时,在旧址上建造的,与殿后檐相连的戏台是长春宫戏台。慈禧50寿辰时与宫内妃、嫔、命妇在此看戏半个月之久。再往南的太极殿原名未央宫。 

  百子门以北原为西五所,也是少年皇子居住地,乾隆时改其西面两所为花园,东三所为重华宫(乾隆作皇子时住此,后升为“宫”)、漱芳斋。

  以重华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分三路,中路正对西二长街。重华门内崇敬殿、重华宫、翠云馆,装饰精美,格调高雅。东路以漱芳斋为主,后殿内有“风雅存”室内小戏台,院子里有紫禁城内第二大戏台漱芳斋戏台。现在这里是贵宾接待室。西路原来是重华宫厨房。

  太极殿西侧有延庆门,内为延庆殿,立春时,皇帝在这儿九叩迎春为民祈福。北出广德门,就是建福门,前殿抚辰殿,是每年宴请来朝番部的地方。正殿是建福宫,收藏历代皇帝像。殿后有惠风亭。

  这些建筑西北有建福宫花园,其中的静怡轩、延春阁、中正殿、宝华殿和梵宗楼,都在1923年建福宫火灾中烧毁了,只有西侧的雨花阁幸存。雨花阁是三层楼的建筑,楼垂脊上有雕龙,十分华丽,是典型的藏传佛教建筑,其中系统完整地保存了佛教密宗四部修习的教规和法器。2000年4月,在建福宫遗址上开始了复建工程。

  西一长街遵义门内的养心殿是“工”字形建筑,分前后两殿,自雍正朝始,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西暖阁内,皇帝批阅奏章,审阅殿试考卷,与军机大臣商议军政大事。东暖阁内,同治、光绪幼年时,两宫皇太后慈安、慈禧在此垂帘听政;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溥仪在此召开“御前会议”,作出了退位决定。养心殿内正中有“中正仁和”的匾额,表现了皇帝的执政理想。西暖阁有两小房间,乾隆开辟这里收藏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三帖为稀世珍宝,故名三希堂。养心殿东有体顺殿,院内有巨大的水晶石,寓意光明磊落、纯洁无瑕,西有燕禧堂,南有御膳房,专做皇帝用膳、各宫馔品和各处供应节令的宴席。

  东筒子街东有蹈和、履顺二门,东侧的建筑现称宁寿全宫,宫西墙有保泰门和钦禧门。乾隆为了不超越祖先康熙皇帝在位的年数61年,曾经表示在位年数到了60年就传位给下一代,退而作太上皇。为给乾隆当太上皇做准备,乾隆三十六年到四十一年,仿大内中轴的殿宇规制,在原宁寿宫的基础上修建了这组规模宏大、气魄宏伟的建筑群。

  其中,锡庆门内南墙上有九龙壁,是皇极门的照壁(大门外对着大门做屏蔽用的墙壁),用琉璃砖瓦建造,上面饰有九条蟠龙戏珠,在波涛云气之中,九龙姿态生动,色彩和谐,壁顶端采用黄瓦庑殿顶,下部为汉白玉须弥座,所谓须弥座。是指刻有凹凸线脚和文饰的底座,工艺水平相当高。

  皇极门内正殿为皇极殿,是乾隆准备作太上皇时举行典礼的地方。嘉庆元年,乾隆在此摆设千叟宴,500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应邀赴宴。慈禧七十寿诞时,在这里举行典礼并接见10多个国家的使臣。这里现辟为珍宝馆。展品充分展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皇家华贵堂皇的气势,是华夏文明辉煌的结晶。

  皇极殿后有宁寿宫,仿坤宁宫形式重建,是准备用于太上皇祭神的宫殿。宁寿宫后建筑分为三路。 

  中路养性殿是乾隆归政后的寝兴之地,实际并没住过。乾隆年间曾在此赐宴群臣,慈禧一度在其东暖阁用膳。殿内气氛肃穆、布局庄严。西暖阁有墨云室,是因为乾隆喜爱毕沅进呈的一方雕刻云纹的古墨而得名。

  养性殿后为乐寿堂,慈禧晚年曾居住过。殿后有颐和轩,乾隆起这个名字预祝自己晚年幸福,殿中有匾“太和充满”。西庑墙上嵌有敬胜斋石刻。轩后为景祺阁。

  养性殿往东可进入东路的阅是楼区域,这里是紫禁城内最大的看戏、演戏场所。坐北朝南的是阅是楼,两层。每逢元旦、万寿等重大节日,帝后在楼内看戏,王公大臣分列于两侧回廊。这里现有宫廷戏剧展览,展出宫中剧本、道具、戏装、原状景观以及当年宫内演戏的剧照和有关绘画,反映了清宫演戏的情况。阅是楼对面是朝北的畅音阁,是宫中最大的戏台,台分上、中、下三层,分别称为福、禄、寿台。寿台台面有地井和天井,井旁有绞盘,这些设备便于演出神仙鬼怪上天入地的剧目。阁后有扮戏楼,旧时每逢在这里演出,演职人员须由扮戏楼进入。

  阅是楼后寻沿书屋有座垂花门直通院内,那里的宫殿称为庆寿堂,往北是景福宫,乾隆即位49年,欣喜地看见第五代玄孙出生,御题“五福五代堂”匾悬挂于此。宫殿西北的佛日楼、梵华楼是供佛的地方。

  养性门西有衍祺门,里面就是宁寿宫花园,是宁寿宫后西路的建筑,又称乾隆花园。园内有亭台楼阁,苍松翠柏,玲珑堆石,曲径通幽,布局疏朗,景色秀丽。古华轩内悬挂的匾额全是御笔;禊赏亭中意趣古雅;遂初堂、符望阁则取周甲(六十年)禅位,天遂人愿的意思;玉粹轩、竹音馆幽雅别致;倦勤斋内小戏台匠心独具。倦勤斋东有珍妃井,珍妃是光绪的宠妃,同情支持变法维新,慈禧扼杀戊戌变法后,将其打入冷宫,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在仓惶出逃前命太监崔玉贵将珍妃推入井中淹死。珍妃井正北就是贞顺门,是宁寿宫区域的北门。

  宁寿宫建筑群虽然占地面积不大,但前后有别,功能各异,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从打理庙堂之事到日常生活休息,皆得其所,是大内的“具体而微者”。

  紫禁城中的西侧隆宗门外有以慈宁宫为中心的大型建筑,皇帝去世后,留下的妃嫔等按不同等级被安置于此。宫殿前的花园内,昔日各种建筑与花草树木、游鱼飞鸟共成幽雅环境。西面有寿康宫,西北面有寿安宫、春禧殿,英华殿前有两棵菩提树,相传是明神宗的母亲亲手种的。

  紫禁城的西北角,是从前宫中的城隍庙,由内务府掌管其中的祭祀。庙东有为御用马匹祭祀的马神庙,还有皮库的一部分。

  由此往东,顺贞门正对的神武门是紫禁城的北门,又称玄武门。因避讳康熙皇帝的名字“玄烨”而改名。门楼上设有钟鼓,用来起更报时。另外,昔日选秀女也在此处。神武门城楼上现在有紫禁城宫殿建筑展览,以大量的照片、实物和模型形象生动地展示紫禁城宫殿建筑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紫禁城内四角,均有角楼,用于瞭望和戒备,多角交错的建筑形式,在防御的同时极富装饰效果。

  紫禁城宫殿的命名在清代可以概括为三类,一类为沿用明代的旧称;一类为皇帝根据宸制亲自撰拟;一类是当宫殿落成,由南书房翰林拟出几个名称,列单呈进,由皇帝御笔圈定。宫殿名称含义丰富,极尽祥瑞之意,既好听,又好看。

  故宫博物院是在这些宫殿遗址及明清收藏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国最大的博物馆,既是皇宫遗址博物馆,又是综合性的艺术博物馆,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1961年,故宫博物院被国务院首批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定列入“世界遗产清单”。它每年都在热情地接待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参观者,让他们赞叹流连,为人类文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人民日报海外版》 )



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宫城,全部宫殿分“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位于紫禁城的前部。外朝由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中轴线和中轴线两旁的殿阁廊庑组成。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前面有太和门,两侧又有文华、武英两组宫殿。从建筑的功能来看,外朝是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的地方,举凡国家的重大活动和各种礼仪,都在外朝举行。内廷是皇帝后妃生活的地方,包括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和两旁的东西六宫等宫殿群组成。内廷位于紫禁城的后部(北部),包括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帝后居住的地方,这组宫殿的两侧有居住用的东西六宫和宁寿宫、慈宁宫等;以及分布在内廷各处的四座御花园。宫城内还有禁军的值房和一些服务性建筑以及太监、宫女居住的矮小房屋、宫城正门午门至天安门之间,在御路两侧建有朝房。朝房外,东为太庙、西为社稷坛。宫城北部的景山则是附属于宫殿的另一组建筑群。

太和门
  太和门建于永乐十八年,是外朝三大殿的正南门,明初称"奉天门",清代改名"太和门"。它坐落在三米高的一层石须弥庭上,面阔九间,进深四间,通高23.8米,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高,最大的门。它的屋顶形式为重檐歇山式。门前摆著一对高大的青铜狮子。太和门两侧还有昭德、贞度二门;庭院的东西面有协和、熙和二门;各座门之间都有庑房相连,在东北、西北两个角上建有祟楼。所有这些门、楼和庑房的尺度、体量都比太和门小,使太和门在整个广场中显出突出的地位。进太和门之后,是更大的庭院。东西宽仍是二百米,南北深约一百九十米,足以容纳万人的仪仗队伍。广庭中是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明朝称: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嘉靖时改名: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是明清两代北京宫城内最高大的建筑,包括三层须弥座高35.05米,加上正吻总高37.44米,每层都是须弥座形式,四周围以白玉石栏杆,栏杆上有望柱头,下有吐水的螭首,每根望柱头上都有装饰。其殿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建筑面积达2377平方米,也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规模最大的木结构殿宇。大殿的屋顶重檐庑殿式,即殷商时的"四阿重屋",为"至尊"形制。屋顶的角兽和斗栱出跳数目也最多;御路和栏杆上的雕刻,殿内彩画及藻井图案均使用代表皇权的龙、凤题材,月台上的日规、嘉量、铜龟、铜鹤等只有在这里才能陈设。殿内的金漆雕龙"宝座",更是专制皇权的象征。太和殿是皇帝举行登基大典,庆典及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的地方,如遇有将帅受命出征,也要在太和殿受印。在明代,殿试及元旦赐宴亦在太和殿进行。
中和殿
  太和殿后的中和殿是一座平面呈中方形,深、广各三间,周围加廊的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屋顶为单檐攒尖式、铜胎鎏金宝顶,是皇帝到太和殿上朝时的小憩之所和演习礼仪的地方。而中和殿后的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赐宴外藩王公的场所。在清朝时期是举行殿试的地方。
乾清门
  内廷的正门名乾清门,在它的前面是一扁长的庭院,俗称横街。横街的南面是保和殿,保和殿后北面直下三层台基即到达横街,所以这里是外朝和内廷的交接部分。乾清门位于横街之北,居中面向南,它是一座面阔五开间,单檐歇山屋顶,下有白石台基的殿式大门。乾清门的规格比三大殿的正门太和门略低,在门的两旁各有一座琉璃装饰的影壁呈八字形分列左右。这对影壁为砖筑,红墙上有琉璃檐顶,下有琉璃须弥座,壁面的中心和四角也都有琉璃装饰。

乾清宫
  乾清宫是后三宫的主要大殿,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乾清宫一直是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在内廷的最前面,高20米,宫外形为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式屋顶,左右还有昭仁殿和弘德殿两座小殿相连。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平时除皇帝居住外,也经常在这里召见宫臣,披阅奏章,处理政务,甚至还在殿中接见外国使臣。
  乾清宫是内廷的正殿,殿内的正中有宝座,内有“正大光明”匾。两头有暖阁。乾清宫是封建皇帝的寝宫。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所谓亲蚕典礼,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清代的“宝玺”(印章)也收藏在这里。

坤宁宫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也是面阔九开间,重檐庑殿顶的大殿。它在明朝和清朝初期一直是皇后居住的正宫。清顺冶时,按满族的风俗习惯,对坤宁宫进行了改造,主要是把宫内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西面部分,沿著墙添置了环形大炕,室内安置了大锅。在坤宁宫的东面部分则建成为皇帝结婚的洞房,入口改在东面,宫内有双喜的宫灯,红底金色双喜的影壁,靠北墙有龙凤喜床,床前挂著绣有百子图的五彩纱幔。

养心殿
  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是一独立的院落,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约80米,占地5000平方米。养心殿前殿面阔三间,进深3间,正殿面阔7间,进深3间,自雍正到清末的二百年间,皇帝多在这里居住和进行日常活动。
  在紫禁城的东部靠北半面,有一组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这就是宁寿宫建筑群。在明朝,这里也有一组建筑,但规模不很大;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在此建了宁寿宫,这是一组十分完整的建筑群体,它分为前面的宫殿和后面的寝居两部分。在后一部分里,可分为三个区,中路是居住区,东路是娱乐区,西路是园林区。整个建筑群四周有高墙相围,成为一个相当封闭的独立区域。

宁寿宫
  宁寿宫建筑群的正面入口是皇极门,门前有一横向的庭院,左右两边是钦禧门和钖庆门,南面布一影壁正对皇极门,组成门前的广埸。皇极门用琉璃在墙外做成三间七楼加垂莲柱的三座门形式,三个门洞上都有琉璃瓦出檐,檐下有斗栱、横梁,梁上有琉璃贴成的旋子彩画,门上有石制须弥座,门前放置水缸四只,整座大门华而庄严。在皇极门的南面立有一座琉璃照壁,照壁上有龙九条,俗称为九龙壁。  

三大殿:
太和殿 太和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明清两代皇帝登极、宣布即位诏书,皇帝大婚,册立皇后,命将出征,每年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日)等节日都要在此受百官的朝贺及赐宴。
中和殿 这是皇帝临太和殿大典前休息和接受官员信行礼的地方。
保和殿 保和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九间,是举行册立皇后、皇太子等大典时皇帝更衣的地方,清乾隆以后,殿试也改在保和殿举行。清朝时,每年正月初一和十五,皇帝常在此殿宴请各少数民簇王公和大臣。

乾清门 是帝后寝宫以及嫔妃、皇子等居住生活区域内廷(后宫)的正门。清代御门听政即在乾清门进行。

后三宫:
乾清宫 是皇帝的寝宫,顺治、康熙年间也兼作听政、召见大臣之处。每逢元旦、元宵、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万寿等节日,皇帝在这里举行朝礼和赐宴。
交泰殿 在清代,交泰殿是皇后在元旦、千秋(皇后生日)等节日接受大臣朝贺的地方,后来又在这里存放皇帝行使权力的25方宝玺。此外,这里还有铜壶滴漏装置和清代造的自鸣钟。
坤宁宫 在明清,坤宁宫是皇后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满族的习俗,将其改为祭神的场所,把东暧阁作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皇后赫舍里,皇后钮祜禄氏(之后好像就改为祭祀场所,不住人了))

御花园 出坤宁宫北行就是御花园,它有门与东西六宫相通。园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0米,主要建筑钦安殿正处在中轴线上,明时这里供秋季大享及祭祀玄武大帝之用,清代改为寺庙。园之东北部叠石堆秀山,是帝后嫔妃“重阳登高”之处。御花园是一座以建筑为主体的宫廷花园,亭台楼阁结构精巧,山石树木安排有序,奇花异木怪石竞奇争艳,五色石子甬道四通八达。

东西六宫为后妃居住的地方
东六宫:
景仁宫 (康熙出生地,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咸丰婉贵妃、光绪珍妃)
承乾宫 (顺治皇贵妃董鄂氏,道光孝全成皇后、琳贵妃、佳贵人,咸丰云嫔、婉贵人)
钟粹宫 (咸丰皇帝幼年与养母孝静皇后(即恭亲王奕忻生母)居住,咸丰孝贞显皇后,光绪隆裕皇后)
延禧宫 (康熙宜妃,道光恬嫔、成贵人,光绪后改为仓库)
永和宫:同和斋 (康熙孝恭仁皇后,道光静贵妃,咸丰丽贵人、斑贵人、鑫常在,光绪瑾妃)
景阳宫:古鉴斋、静观斋、御书房 (藏书院,不住宫人)

西六宫:
永寿宫(顺治皇贵妃董鄂氏、恪妃,康熙的敏妃,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如妃)
太极殿(启祥宫):体元殿
长春宫:承禧殿、绥寿殿、履绥殿、平安室 (乾隆的孝贤皇后,咸丰的慈禧)
翊坤宫:元和殿、延洪殿
储秀宫:体和殿、丽景轩 (慈禧(无语了,这人喜欢换着住?))
咸福宫:同道堂 (嘉庆,咸丰守孝时居所,慈禧,道光的琳贵人(庄顺皇贵妃)、成贵妃、彤贵妃、常妃等等)

紫禁城西北部—养老宫区,是太后、太妃们养老的地方,寡妇世界。
慈宁宫 (孝庄太皇太后)
寿康宫:长乐敷华殿 (乾隆朝孝圣宪皇太后、嘉庆朝颖贵太妃、咸丰朝康慈皇太后)
寿安宫:春禧殿、福宜斋、萱寿堂 (魏忠贤的相好客氏,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太后)
英华殿

养心殿 乾清门内的养心殿,从雍正清末近200年间,清朝皇帝大多住在这里。在同治、光绪两朝,养心殿东暧阁是慈禧与慈安“垂帘听政”之地。

内廷东侧:
斋宫
毓庆宫(清朝皇帝十岁以后自立生活之寝宫。):继德堂、味余书室、知不足斋、宛委别藏室 (康熙特为太子允礽所建,乾隆12岁到17岁间一直居于此宫,此后改为皇子读书所)
奉先殿

紫禁城东北部—宁寿宫区(乾隆宣布退位后当太上皇养老时所居)
皇极殿
宁寿宫
金昭玉粹殿
养性殿
乐寿堂
颐和轩
景祺阁
畅音阁:阅是楼
寻沿书屋
古华轩
遂初堂:延趣楼、翠赏楼、养和精舍
符望阁:玉粹轩、竹香馆
倦勤斋
景福宫:佛日楼、梵华楼、庆寿堂、兆祥所。

花园
御花园 建福宫花园 宁寿宫花园 慈宁宫花园

重华宫(乾隆为皇子时婚后居住)

乾东五所:
古董房
四执库
敬事房
寿药局
如意馆

乾西五所:
乾西五所始建于明初,与东路的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3进院,原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重华宫,头所改为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皇宫里都有什么职位?
答:皇家官位等级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正一品: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

清朝皇宫的等级制度是?
答: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

中国古代不同的朝代的都城和皇宫分别是什么
答:东汉的都城位于洛阳,皇宫分南宫和北宫,分别位于洛阳城南北,中间距离为七里,用复道将两宫连接起来。复道中,皇帝走中道,护从夹护左右,十步一卫。南宫的正殿是德阳殿,殿高三丈,陛高一丈。殿中可容纳万人。殿周围有池水环绕,玉阶朱梁,坛用纹石作成,墙壁饰以彩画,金柱镂以美女图形。4、唐太极...

在清朝,为什么在大学士的前面都要加上皇宫的殿阁之名?如东阁大学士...
答:“非壮丽无以重威”在此得到绝好的印证。保和殿大学士:清顺治十五年(1658)始置。清乾隆十三年(1748),以保和殿大学士居诸殿阁大学士之首。是年,授后弟傅恒保和殿大学士,暂管川陕总督,督师攻金川。后终清之世,不再授人。简单叙述一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清朝官府行政部门分哪几部?各是些什么职责?
答:2.清内阁的设立 清朝入关前,朝廷设有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分掌记注皇帝起居、编立史册、撰写实录、草拟国书制敕及为皇帝进讲等。内三院设大学士、学士等,可参预国家机要。顺治十五年(1658年),清朝改内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加殿阁头衔,满汉各半。并且仿照明朝制度,规定...

清朝政治制度的机构
答:1、内阁 清代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是内阁。清沿明制,顺治十五年(1658 年)农历七月,将原设之内三院改为内阁,为正二品衙门,设大学士为内阁长官,各兼尚书衔,并加殿阁衔。清代内阁在顺治康熙年间作为中枢机构,赞襄皇帝,掌理大政,是全国枢要总汇之所。但自雍正中叶设军机处之后,大政归由军机...

清朝的官员中,正一品都有哪些?
答:1、隶属中央的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2、隶属地方的正一品 大学士兼管总督。3、隶属军队的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掌卫事大臣 、伊犁将军。

皇宫内有哪些职位?(最好详细点)
答: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

在一个皇宫里都有哪些职位?
答:1、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2、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3...

大学士在清朝到底是什么存在?各种阁殿的大学士又有什么区别?
答:我们看过一些古代剧的时候,都会在古代剧中听到大学士这样一个职位,而且大学士是整个朝廷之中学历最高的,但是又分有很多种不同的大学士,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呢?文渊阁大学士和武英阁大学士,又有什么不同?其实大学士并不是清朝所特有的,而是清朝在清兵入关之后,效仿明朝的制度所设立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