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中与的意思

作者&投稿:向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问题一:初中文言文意思并 并 bīng
名词义:
1、古地名。并州。相传禹治洪水,分天下为九州。并州为九州之一,其地在今河北保定、正定和山西大同、太原一带。沿用为太原的别称。汉置并州,其地在今内蒙古、山西(大部)、河北(一部)。东汉时并入冀州。三国魏复置。其地在今山西汾水中游。
并、汾乔木,望秋先陨。―― 宋・沈括《梦溪笔谈》

并 bìng
副词义:
1、全;全都。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二人并有愧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2、一起;一齐;同时。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史记・陈涉世家》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资治通鉴》
连词义:
1、并且;连。
杖至百,两股间浓血流离,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聊斋志异・促织》
2、和;以及。

问题二:其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在哪些文言文中 “其”的用法:
(一)代词.
1.他(们)的、它们的.如: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2.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如: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3.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我(自己)、我的、你的.
4.指示代词,那、那个、那里、这、这里、这些、其中的. 如: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于乱石中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加强反问语气,“难道”“怎么” 如:
其孰能讥之乎?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3.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
其真不知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三)连词.表假设,“如果”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四)助词,协调音节.可不译. 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问题三:初中古文中所有“以”的意思。 基本解释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
既上稍厌诸激聒, *** 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皆以美于徐公。”
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17、〈名〉姓。
18、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19、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20、通“已”。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21、通“已”。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22、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23、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注意事项
1、“予以”、“借以”、“用以”、“难以”等是动词,只能带动词宾语:予以支持、借以改进工作。
2、以及M和M及。
3、在“基本解释”中,按道理来讲,第2、3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2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3处出自《辞海》缩印本。
4、在“基本解释”中,按道理来讲,第7处与第8、9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7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8、9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第8、9处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本来就是分别予以解释的,这里亦原版引用不变。
5、在“基本解释”中,第4、5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4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5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常用词条
1、【以便】〈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邮政编码,~迅速投递。
2、【以次】――①〈副〉依照次序:~入座。――②〈名〉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
3、【以前】〈名〉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
4、【以后】〈名〉方位词。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

问题四:初中文言文度的意思 dù
①量长短的标准。也指按一定计量标准划分的单位。《汉书?律历志》:“~者,分、寸、尺、丈、引也。”(引:十丈。)《郑人买履》:“已得履,乃曰:‘吾忘持~。’”
②限度。《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则物力必屈。”
③制度;法度。《答司马谏议书》:“谇法~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④气度;度量。《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
⑤计划;打算。《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
⑥渡过;越过。《木兰诗》:“万里赴戎机,关山~若飞。”《凉州词》:“春风不~玉门关。”
⑦次;回。《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闻。”
duó
①量(长短)。《齐桓晋文之事》:“~,然后知长短。”《郑人买履》:“鸹自~其足而置其座。”
②计算;估计。《垓下之战》:“项主自~不得脱。”《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③砍伐。《左传?隐公十一年》:“山有木,工则~之。”

问题五:初中语文古文其的所有意思 qí
①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的”、“它的”、“他们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h骨。”《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为及孔子。”
②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子鱼论战》:“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③第一人称代词,相当于“我”、“我的”。《游褒禅记》:“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赤壁之战》:“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又】自己的。《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亦各言其志也。”
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的”、“你们的”。《触龙说赵太后》:“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资治通鉴》:“坚默然良久,曰:‘诸君各言其志。’”
⑤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孙膑减灶》:“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捕蛇者说》:“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游黄山记》:“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
【又】那样。《冯婉贞》:“吾村十里皆平原,而与之竞火器,其何能胜?”
⑥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当中”。《十则》:“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⑦恐怕;大概。表示推测、估计。《师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祭十二郎文》:“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最后一个“其”为助词,无意义。)”
⑧难道,岂。表示反诘、反问。《马说》:“其真无马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⑨还是。表示委婉地商量。《肴之战》:“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吾其还也。”《唐雎不辱使命》:“安陵君其许寡人!”
⑩可要。表示期望。《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志!”
⑾如果;假如。表示假设。《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狱中杂记》:“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⑿无实义,起调节节奏、舒缓语气等作用。《涉江》:“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答李翊书》:“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

①用于句未。《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
②用于人名。汉代有“郦食(yǐ)其”、“审食(yǐ)其”。

问题六:初中文言文中河的意思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一篇?一般来说,“河”在文言文中最初特指黄河,后来,词义逐渐变宽,也指其它河流。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答:3、离开。如与世隔绝、与众不同 4、对于;于。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与:与 yǔ 连词义:1、和;同。动词义:1、赞同。与:与 yú 1、同“欤”。多用于轻微的疑问。吗。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

求初中文言文中“与”的字词解释和例句?
答: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4、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

“与”文言文翻译
答:1、与:给予。例句: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白话译文:只不过我把书公开(给予),和姓张的吝惜书籍,(不肯给予)似乎并不相同。2、与:党与;朋党;同类。例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宋·张载《西铭》白话译文:人民百姓是我同胞的兄弟姊妹...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答:一、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1、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2、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参与)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二、用作连词,“同”“和”“跟”。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文言文里的与是什么意思
答:相互交好的国家)。4. 〔~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5. 赞助,赞许:~人为善。与 yù 1. 参加:参~。~会。与 yú 1. 同“欤”。与 yǔ 1. 计算机的一种逻辑运算方式【两运算数都为1结果为1,否则为0】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与都是给的意思。希望采纳,谢谢!

与在文言文的意思
答:二、读作hè,作动词,意思是应和。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于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于】 (一)介词。 1.在,从,到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

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答:1、与在文言文中的意思:给予。结交;交好。朋友;同类者。通“举”。整个;都。和。2、与:yǔ,《说文解字》:“与,赐予也。一勺为与。”。一勺为“与”之范式。3、《说文解字》:“(与)党与也。从舁、从与。”。双手共举臼是舁之范式。舁、与两范式叠加。双手共举一勺之赐予是...

和文言文
答:与yù 〈动〉 1. 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 怀嬴与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与师,参军作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和”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音乐和谐 2:温和,喜悦 3:天气暖和 4:舒适 5:适中,恰到好处 6:和平 7:古哲学术语(...

文言文与
答:1. 文言文中与的意思有哪些 这些你看看、挺全的:与在文言文中作动词:赐与 例:则与斗卮酒。取与者,义之表也。——西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与衣裳,吏护还之乡。——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与在文言文中...

与的文言文用法
答:然则师愈与?——《论语·先进》与 yù 〈动〉1.参与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礼运·大同》与 yú 1、同“欤”求之与?抑与之与?——《论语》与 jǔ 与,通“举”,推举,选举。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2. 文言文中与的用法 一、用作动词,译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