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六十八章:柔弱以生 强大以亡

作者&投稿:地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八章(长生篇第五章)

柔弱以生 强大以亡

(原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注解】

1、生之柔弱: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

2、死也坚强:指人死了以后身体就变成僵硬的了。

3、枯槁:用以形容草木的干枯。

4、兵:兵,兵器、铁器。

5、木强则折:树木长大就是砍伐折断。

【释义】

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温柔,死了身体变得冷硬;万物活着的时候柔软清脆,木枯了就坚硬。所以,硬而强是死亡的表现,柔而弱是生机盎然的表现。所以凭借刚强去争则不能久胜,以弱不争则赢天下。当强遇弱,若懂得“弱者道之用”,强可为弱用,故弱居下而处上,强居上而处下。

【释意】

生是与柔弱在一起的,死是与刚强在一起的。欲长生,先让自己柔弱,柔弱代表着强烈的生机与成长的可能性,代表着无限的空间、无限的生命力与激情。这里包含几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让身体的各部分都要柔软,人越年轻时,身体愈是柔软的;二是让自己的心柔软,才具有感受万事万物的能力。当一个人很刚时,就是情感的绝缘体;当心柔软,一个人的成长才是生生不息的。当自己的心柔软,才有余力对待家人和周边的人,关系的转机就是于柔软之处,生命也会因此而不同。三是弱者道之用。与人相处,可以示弱以利见大人、可以补他人弱以服务大众,最终都是利益他人。柔软是有智慧在里面的,不代表无能,而是代表着万能。柔弱代表着希望,代表着向上的成长空间,以及未来无限的可能性。当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发展到最强的位置,则意味着下降趋势的开始。所谓“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无形的柔弱表现为和顺,“枉则直、曲则全”,用柔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会有余地、有余力,否则就容易没有生地、没有生力。真正的高人可以自己处下,强大且谦虚,集体意识会推着他向前,即“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处柔软之道,可以自然处之。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岁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解】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长寿之人,善始善终的人。

3、死之徒:生命短暂,不得善终的人。

4、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活着,却徘徊在死亡之地。

5、生生之厚:厚养生命,给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

6、摄生者:懂得养护生命的人。

7、兕虎:独角犀牛和老虎,这里泛指野兽。

8、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即长生。

【释义】

这里讲生死大道。能够自然长生的人十之有三,但生命短暂的人也十之有三,还有十分之三的人在生死之间徘徊。为什么这样呢?皆因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我知道真正了悟长生之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猛虎,在战争中不会被战火牵连。因其内在没有受害的意识与信念系统,所以犀牛找不到投角之处,猛虎找不到下爪之地,士兵找不到举刀的机会。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其远离死地。

【释意】

厚德方可以长生。道需要代言人,德是道的化身,厚德之人即为道的代言人。厚德之人身上的能量气息,一没有被伤害之心,二无恐惧之心,因为从来没有给出伤害的能量。这符合宇宙法则:你接收到的都是你给出去的。这一章和“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那一章,有同工之妙。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枯?自然是融入大海。当你的修行可以让自己融入万物且不受伤害、亦不伤人,就可以得到长生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