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徽号的全称

作者&投稿:殷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慈禧太后属于什么号~

尊号徽号

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

慈禧太后,其尊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由于文字过长,称谓不便,在庄严场合称全称,一般场合便仅称“慈禧”。所谓全称,是指徽号在前尊号在后一起称。

慈禧太后的全名是叶赫那拉·杏贞,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总共25字,为有清一代皇后身后哀荣之最。
慈禧,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其执掌清朝政权达48年之久。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扩展资料慈禧的一生,经历了从1840年至1900年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5次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她还是一个5岁的孩子。第二次鸦片战争,她已是咸丰皇帝的懿贵妃。以后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她则是清王朝的最高决策者,从慈禧的主战与求和,可以看出慈禧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变化。
1860年9月21日,清军在八里桥之战中遭到失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决定逃往热河避暑山庄。当咸丰 即将出发的时候,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继续抵抗。
为此,她触怒了咸丰,差一点引来杀身之祸。奕䜣与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懿贵妃深以为耻,劝咸丰废约再战。因为咸丰病危,只好作罢。
慈禧一生中领导过两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务运动,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质层面上的变革,后者是体制层面上的变革。
清朝晚期,由于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开始发达,资产阶级开始形成和壮大, 慈禧太后采用了适合生产力的君主立宪制。因此,封建社会,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渐消灭了,也就是说,清朝的晚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建社会了。通常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实则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后躯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慈禧

慈禧太后徽号的全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

详细介绍:

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

其后,或以庆典推祟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清代的慈禧太后,其算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

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上尊号的意义有本质变化,上尊号的对象已完全转变成对皇太后的尊亲之义。《明史.礼志》不再记载皇帝上尊号的礼仪,只记载对皇太后的《上尊号徽号仪》,清代也如此。

扩展资料: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慈禧



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祟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清代的慈禧太后,其算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上尊号的意义有本质变化,上尊号的对象已完全转变成对皇太后的尊亲之义。《明史.礼志》不再记载皇帝上尊号的礼仪,只记载对皇太后的《上尊号徽号仪》,清代也如此。这是尊号徽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贤君明臣已觉察这是一种阿谀奉承、虚妄无实的流弊,而年幼的新帝登极,要有精神依托和支柱,便尊祟母后母妃,加上尊号徽号,且上尊号徽号还不只一次,多次累加。比如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每逢庆典,徽号累加,越加越长,长达十六字之多。由于文字过长,称谓不便,在庄严场合称全称,一般场合便仅称“慈禧”。所谓全称,是指徽号在前尊号在后一起称。 清代,皇太后的徽号还和死后的谥号有关。皇太后死后的谥号用十二字,其中要选择用生前徽号中的四字,这是清代《上尊号徽号仪》中的定制 。

作者之一的根正是叶赫那拉氏的后人,慈禧太后是他祖爷爷的姐姐。书中从几个方面讲述了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读者可从中了解到一个活在家族记忆中的慈禧,以及清末的宫闱秘辛。大家都知道慈禧小时候叫做玉兰,而我们家族里,管慈禧叫做杏儿。后来慈禧入宫,她又有了其他的名号。我们时常可以见到“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字句,既不像头衔,又不是诗句,读起来颇为艰涩,这正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

清朝宫廷自从进京后,一直沿用的是中原历代宫廷的旧制,也有上尊号、徽号、谥号的规定。入关后,登基的时候也称为皇帝,就是上尊号,以后不再加其他的称号,到死后再加上谥号。新皇帝登基尊称母亲为母后(指皇太后),帝母(新帝的生母)为皇太后,尊前代的皇太后为太皇太后,都是上尊号。另外,遇到朝廷大庆的日子,还要多给皇太后在尊称上再加一些美好的词汇,称徽号。

慈禧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时年27岁。这一天,咸丰皇帝去世,他的儿子载淳继位的时候,慈禧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慈禧在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为“慈禧”。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
  徽号,旧时为尊号的别名,即在皇帝和后妃生前所加的表示崇敬褒美的称号。现在指美好的称号。
  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明清时对皇太后和太皇太后所上的尊号称徽号,同时对尊号与徽号加以区别。《明史·礼志七》:“明制,天子登极,奉母后或母妃为皇太后、则上尊号。其后,或以庆典推崇皇太后,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清代的慈禧太后,其尊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宋代以后的元明清,上尊号的意义有本质变化,上尊号的对象已完全转变成对皇太后的尊亲之义。《明史.礼志》不再记载皇帝上尊号的礼仪,只记载对皇太后的《上尊号徽号仪》,清代也如此。这是尊号徽号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贤君明臣已觉察这是一种阿谀奉承、虚妄无实的流弊,而年幼的新帝登极,要有精神依托和支柱,便尊祟母后母妃,加上尊号徽号,且上尊号徽号还不只一次,多次累加。比如清咸丰之妃、同治皇帝的母亲叶赫那拉氏,在同治即位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每逢庆典,徽号累加,越加越长,长达十六字之多。由于文字过长,称谓不便,在庄严场合称全称,一般场合便仅称“慈禧”。所谓全称,是指徽号在前尊号在后一起称。
  清代,皇太后的徽号还和死后的谥号有关。皇太后死后的谥号用十二字,其中要选择用生前徽号中的四字,这是清代《上尊号徽号仪》中的定制 。

第二个题:请问“慈禧”指的是什么名号?
答: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慈禧太后
答: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

垂帘甘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表达了当时人们怎样的...
答: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死去,葬礼崇隆,死后“徽号”全称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联想到西太后垂帘听政20余年(实际掌权40余年),割地赔款,国势衰微,说满清的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年年都割让土地给外国,生前做了很多对不起国家的事,死后的尊号却有十六个字来...

慈禧太后最终的封号是什么?
答: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 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政,上徽号“钦献”; 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 1908年,慈禧病逝,按照大清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

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怎么读_百度知 ...
答: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溥仪继位的第一天,慈禧就死了,所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的十六字不动,并按照大清的惯例,前面加上“孝钦”、后面加上“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所以这个时候慈禧的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属于什么号
答:则加二字或四字为徵号。”慈禧太后,其尊号徽号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皇太后”。其中“皇太后”为尊号,而“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祟熙”为徽号。由于文字过长,称谓不便,在庄严场合称全称,一般场合便仅称“慈禧”。所谓全称,是指徽号在前尊号在后一起称。

字字欺天”.这幅对联讽刺的人是
答:联作者是 章太炎生生。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慈禧太后死去,葬礼一崇隆,死后“徽号”全称为“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联想到西太后垂帘听政20余年(实际掌权40余年),割地赔款,国势衰微,说满清的慈禧垂帘听政二十余年,年年都割让土地给外国,生前做了很多对不起国家的事,...

慈禧的全名
答:慈禧又加上徽号“端佑”二字。第二年的二月,因为载淳亲政,慈禧的徽号又加上“康颐”二字。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一... 所以这个时候慈禧的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了多少年
答:这是叶赫那拉圣母皇太后徽号的简称,全称是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 慈禧太后是中国乃至世界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生于1853年,逝于1908年,活了74岁。她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立过同治帝载淳,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三个小皇帝。在同治、光绪两朝,她又三次垂帘听政。她...

慈禧太后为的封号为什么那么长?
答:1876年(光绪二年),光绪帝即位,连同上次给两太后各上的徽号,一共四字。慈禧的徽号由此又加上了“昭豫庄诚”;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大婚,上徽号“寿恭”;1889年(光绪十五年),光绪皇帝亲政,上徽号“钦献”;1894年(光绪二十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上徽号“崇熙”全加起来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