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一生

作者&投稿:何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莫扎特一生坎坷的传奇故事~

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但是很是让人惊讶。
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恭候主人的吩咐,随时都有可能遭到大主教的斥责辱骂,甚至严厉的惩罚。
莫扎特终于在忍无可忍当中与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离去,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极其大胆而英勇。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莫扎特晚年的生活每况愈下,身体也越来越糟,他不得不经常向朋友们求援。当他最后一部杰出的歌剧《魔笛》,他已痼疾缠身。

扩展资料: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扎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莫扎特一生漂泊劳碌。1762年的寒冬,年幼的沃尔夫冈与姐姐南内尔的欧洲巡演拉开序幕。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
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之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
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德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35岁。 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他的父亲奥莫扎特生平(10张)波德是那座城中宫廷大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个作曲家。他的母亲也酷爱音乐,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有很多兄弟姐妹,他是家中的第7个孩子;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享年35岁。其中最出名的乐剧是:《费加罗的婚礼》 和《唐璜》和《魔笛》。 莫扎特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 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作有29部加K.107三首钢琴协奏曲,他对于欧洲器乐协奏曲的发展同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Gluck)、瓦格纳(Wagner)和威尔第(Verdi)一样,是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之一。他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为欧洲交响乐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另外,他的《安魂曲》也成为宗教音乐中难能可贵的一部杰作。作为18世纪末时的欧洲作曲家,莫扎特的音乐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精神,尤其是体现在歌剧作品中的市民阶层的思想,无疑在当时具有进步的意义。莫扎特赋予音乐以歌唱优美欢乐性,然而,其中又深含着悲伤,这正反映了莫扎特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

沃尔夫冈.阿玛台乌斯.莫扎特(W.A.Mozart 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杰出的奥地利作曲家,出生于萨尔兹堡一个宫廷乐师家里。他从少年时代就展现出杰出的音乐才能,一生作品极其丰富。他创作的最重要领域是歌剧,共22部,另一重要创作部分是交响乐,共45部。他的音乐创作即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又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也许不是最伟大的作曲家,但他绝对是公认的最伟大的音乐天才。就连伟大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称作是音乐的基督。曾有人这么说:“在音乐史上有一个光明的时刻,所有的对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紧张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时刻便是莫扎特。”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扎特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莫扎特在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1762年的寒冬,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73年,在意大利受挫的莫扎特重返故里,从粮食大街四层狭小局促的公寓迁至萨尔茨河对岸新城的马卡特广场八号。在萨尔茨堡,莫扎特被任命为大主教宫廷首席乐师,但是这个人生阶段于他而言,却充满了忧郁压抑。

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到维也纳谋生。他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却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扩展资料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英语: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莫扎特创作数量之多、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令无数音乐家难以逾越。启蒙运动与狂飙运动之精神,贯穿于莫扎特的作品,共济会的影响在其作品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其宗教音乐、歌剧、交响曲、钢琴协奏曲等作品被古今中外音乐家视为天籁之音,奉为经典。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莫扎特



莫扎特的生平如下:

1、身世背景:

1756年1月27日,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原籍是德国,他的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是那座城中宫廷天主教乐团的小提琴手,也是一位作曲家;母亲安娜·玛丽亚·莫札特也热衷于音乐并会拉大提琴和小提琴。莫扎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排行第七。

2、初露锋芒:

1760年,4岁的莫扎特跟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学习钢琴并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

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与父亲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这次演出让莫扎特对当时最先进的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器乐等体裁都有了认识,还结识了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作曲家并学习到他们的作曲技术。

3、渐渐成熟:

1773年底,莫扎特与父亲返回萨尔茨堡。此时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乐师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随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

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

4、维也纳时期:

1781年6月,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

1782年7月,莫扎特创作的《后宫诱逃》在维也纳布尔格剧院首演。

1786年,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1787年,莫扎特完成歌剧《唐璜》。

1790年1月,莫扎特的歌剧《女人心》上演。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 。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 。


扩展资料:

莫扎特乐于接受传统曲式,并对其作巧妙的运用。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性在于重塑并定义了古典音乐,不同于巴赫的均衡完美、贝多芬的桀骜不驯。

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

参考资料:莫扎特-百度百科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父亲利奥波德(Leopold Mozart)来自德国的奥格斯堡,先是在萨尔茨堡大主教乐队担任小提琴手,后逐渐升为宫廷作曲家和教堂副乐长。他一共有七个孩子,但其中五个都夭折了,只剩下莫扎特和他的姐姐娜内尔(Nannerl)。
莫扎特在学会走路的时候,便时常爬到钢琴凳上,好奇的弹三度音程,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声音。不久之后,他无师自通地会拉小提琴了,时常跟家人一起合奏。六岁时写了一首悦耳的钢琴小步舞曲与小提琴奏鸣曲,展现了他对旋律的爱好。虽然音符简单,但是细听之下却能发现幼稚的精致韵味。八岁时甚至写出了第一首交响曲。他的父亲发觉他不仅有音乐才华,甚至是世上罕有的天才,于是放弃了为自己谋前途的计划,倾全力让这小孩接受最完善的音乐教育,打算将他带至各地旅行。他带了娜内尔和六岁的莫扎特开始巡回演出,举行钢琴独奏会。首先到了慕尼黑,在公爵御前献奏。到维也纳时,立刻被召往香布伦宫(Schonbrunn)女皇御前演奏。当时甚至要求莫扎特在绒布盖着的琴键上弹奏,备受喝采。
由于维也纳的成功,他父亲乃计划带莫扎特前往巴黎。当时巴黎是欧洲的文化中心,任何人欲博得名声,就非往巴黎不可。1763年夏天,他们又开始启程,经过奥格斯堡、曼海姆、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到达巴黎。在法兰克福,伟大的德国先哲歌德也曾聆听他们的演奏会,他在日后的回忆录中对莫扎特的琴艺大加赞扬。
莫扎特在这个时期接触到了各地不同风格、不同型式的音乐,这些经验对他日后的创作都留下了烙印,作品中融合了世界各地的特性。巴黎之后又到了伦敦,在那里结识了J.S.巴赫的小儿子克利斯蒂安·巴赫,莫扎特从他那儿获益良多。之后再至荷兰,结果得了天花,差点夺取他的视力及听力,还好在半个月后痊愈。这种旅行虽然使莫扎特闻名遐迩,同时也学到了各地的音乐,可是对他的健康却有害无益。莫扎特之所以英年早逝,工作过度与长途奔波也有必然的影响。
1766年11月莫扎特回到了家乡萨尔茨堡后,只住了十个月又往维也纳去了。到了维也纳,他开始日夜不停的作曲以应付他人,写了两首歌剧,为孤儿写了弥撒曲以及六首交响曲。他后来应聘为萨尔茨堡宫廷乐长,但没有薪水。不久他又与父亲前往意大利,在罗马的西斯汀教堂,他听到一首格雷戈里奥·阿莱格里(Gregogio Allegri)的九声部《慈悲经》(Kyrie)后,就将音乐默背记忆,回到旅馆时将乐谱全部抄录下来。到了第二个礼拜,莫扎特将这些谱夹带在帽子里,再到教堂去聆听此曲,结果只发现了少部份的错误。因为当时教会是严禁抄写乐谱的,这件事传开之后,罗马人便要求他公开在一个音乐会场合中试唱,结果莫扎特流利而且非常正确地唱出,使听众都大为惊奇,一时轰动了罗马,因此还荣获教皇授予的「金马刺骑士」称号。
14岁时,他的歌剧《米特里达特》(Mitridate)在米兰上演,大获成功。之后,他又写了一部庆典歌剧,在米兰演出获得成功。莫扎特的一生有数次意大利之行,最后一次是在他十六岁时。在意大利这样的声乐发祥地,莫扎特自然受到意大利歌剧的强烈影响。虽然此后他再也没有踏上意大利的土地,但是他有惊人的记忆力,早在十四岁那年默出西斯汀教堂九声部合唱曲时就得到了证明。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融有意大利的歌唱风格。
当莫扎特游遍了欧洲所有的大城市之后,他希望能找到一份固定的职业。但他去维也纳与慕尼黑都是败兴而归,只好在萨尔茨堡待了两年半之久。在这期间他一共完成了约80首作品,其中包括为萨尔茨堡市长哈夫纳的音乐晚会而作的《哈夫纳小夜曲》。在萨尔茨堡,他的情况愈来愈糟,与大主教关系愈来愈坏,终于在一次口角后他辞去了工作,由母亲陪他同去维也纳。到了巴黎后母亲瘁然去世,这对他的打击太大了,他在那儿写了几首曲子,也相当成功,但曲中强烈流露出他对母亲的怀念与痛苦,如《a小调钢琴奏鸣曲》便是一例。
在失去亲情的痛苦打击与对工作始终无着落的情况下,莫扎特深刻地体验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因此他的作品也益加臻于成熟。他开始写作德语歌剧,因为那时是意大利语歌剧的天下,许多德奥人都希望能有自己语言的作品,但因无专才写作,始终不成气候,莫扎特因此开始大显身手。他写了《后宫诱逃》,音乐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如春风般的活力,这可说是完全表现了莫扎特特色的第一部歌剧。
莫扎特有过很多恋人,只是都不长久。真正令他燃起爱火的是阿罗茜亚·韦柏。在多重波折及莫扎特举棋不定下,阿罗茜亚最后与一名演员结婚。而与莫扎特共结连理的是她的妹妹康丝坦茨。康丝坦茨是一个庸俗的妇女,没有敏锐的感觉,没有崇高的道德感,也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对于莫扎特宏大的志愿和音乐世界她一点也无法理解。对她而言莫扎特只是个爱自己和会赚钱的男人而已。康丝坦茨显然不是一位好妻子,持家不严,挥霍无度。尽管莫扎特很努力地工作,一家仍是处于穷贫之中。莫扎特去世后,康丝坦茨便改嫁顾问官尼森。
莫扎特在维也纳成功后又开始忙起来了,有时教音乐,有时拜访名士,开音乐会,参加集会。但他的生活并不安定,还是没有人固定雇用他,加上他不会理财,而妻子康丝坦茨没事就买新衣或外出赴宴。莫扎特必须日夜作曲来填补她的消费,这种情形一直到他死都不曾改变。
在生活的压力下,莫扎特始终保持着开朗的态度,许多奏鸣曲、室内乐、钢琴协奏曲、交响曲及歌剧等作品都陆续不断推出。继《后宫诱逃》后他又完成了《费加罗的婚礼》,凭着他那美妙的音乐,充份表现不同角色的特点。《费加罗的婚礼》首演当晚极为轰动,几乎每首咏叹调都应观众要求当场再唱一次,结果整出歌剧一直到半夜才演完。虽然在维也纳颇受人敬仰,但这个都市并非真正了解莫扎特的音乐,他也很感失望。之后他接受了波西米亚首都布拉格邀请动身前往,在那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莫扎特十分喜悦于这样的气氛,因此他又作了一出歌剧《唐璜》,这部歌剧成为整个欧洲音乐史上的杰作之一。
莫扎特的作曲方式很难为一般人所想象,因为他天生是一位音乐天才。例如《唐璜》的序曲就是首演的前晚在听着阿拉伯神灯故事而触发灵感写出来的。还有一次,他答应了别人写一首三重奏曲,但又想去玩滚球,因此他决定一起完成,一面玩球,一面谱三重奏曲。轮到他时就去玩滚球,下场之后就埋头作曲,竟然也完成了一首优美的曲子。莫扎特随时随地可以作曲,不论走路或与别人谈话,他的脑子总是在不停地作曲,不停地幻想,特别是坐在马车上的时侯。莫扎特的童年有很多时间都在马车上度过,因此马车奔驰的辘辘声特别容易在他脑中化成美妙的节奏与旋律。
从布拉格回到维也纳后,宫廷作曲家格鲁克(C.W.Gluck)去世,皇帝任命莫扎特为作曲家,取代格鲁克的职位。莫扎特当然高兴不巳,可是这份近乎名誉的职位并无固定收入,他总是这样背运。由于十八世纪的欧洲对音乐家还不尊重,以致才华洋溢的莫扎特只能在皇室贵族间卑微地生存,同时他的作品却日益成熟,更加完美。
虽然莫扎特向来象顽童一样天真活泼,爱开玩笑,不过在他的内心深处,实际上却隐藏着一片阴影,在写信给他父亲时常常提到了有关死的问题。也许就在此透露了他心中真正的阴影,或是对他英年早逝巳有了预感。
莫扎特会有当时的成就,几乎全是他的父亲一手栽培出来的。所以莫扎特一生之中都以他的父亲为中心,有任何问题立即向他倾诉。他父亲去世时,正是莫扎特在谱写《唐璜》的时候。莫扎特在他父亲活着时候处处违背他的心意,如与萨尔茨堡大主教交恶之事,让他父亲的处境十分为难。他的父亲属于旧派作曲家,也不赞成莫扎特过于超前时代的作曲方式。对莫扎特的结婚他父亲也不同意,在到了维也纳看见了康丝坦茨的作为后,更是对莫扎特的婚姻十分不谅解。因此父子间的想法与作法背道而驰,他父亲也在这样完全失望而无慰藉的情况下去世了。莫扎特为此内疚与痛苦,始终不能解脱。也因这样的痛苦,在他日后的作品中有所表露。
莫扎特在维也纳的经济情况日渐拮据,因此又想出去再试试运气。1789年他又访问了布拉格、莱比锡、德累斯顿、柏林等城市。到了柏林,他应召前往皇宫,呈献了三首弦乐四重奏给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菲德烈·威廉二世,并且博得褒扬。1790年冬天他回到维也纳,那时维也纳奥皇约瑟夫二世驾崩,雷奥波德二世即位,莫扎特所受的待遇每况愈下。新皇的加冕典礼定于法兰克福举行,音乐由意大利的萨列里(Atonio Salieri)作曲。此人就是电影「阿玛多伊斯」中谋害莫扎特的主谋,据说是在宫中与莫扎特竞争的对手。事实上萨列里是贝多芬、舒伯特、李斯特的老师,他也有一些作品传世,而电影里把他编成是谋害莫扎特的人,似乎有点过于牵强。但是当时莫扎特并不死心,决定前往法兰克福再试一次运气。他亲自演奏了新的钢琴协奏曲,奈何到场的人数并不多,后来这首D大调钢琴协奏曲K537被称为《加冕协奏曲》。从此,莫扎特的命运越来愈惨。
1791年3月莫扎特的朋友,剧院经理达·朋特委托他写一出德语歌剧。这家剧院不是面向皇室的上流人士,而是在维也纳郊外中下阶级的流行德语剧院。莫扎特并不以对象为平民而拒绝,反而很高兴地接下了任务。他长久以来就希望能再写一部德语的歌剧。达·朋特为让莫扎特专心作曲,特别把公园里一间漂亮的小屋子租下来给莫扎特住。当时他的妻子正外出疗养,因此莫扎特可以十分愉快专心的完成这部歌剧。《魔笛》于1791年9月30日首演时大为轰动,为了答谢观众的爱护,由他亲自指挥。
在《魔笛》接近完成之时的1791年7月某一天半夜里,突然来了一位身披黑色披风的男子,请莫扎特写一部安魂曲。莫扎特当时吓了一跳,认为这是死神光临,但因为实在缺钱用,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或许是预感死之将至,也或许是这黑衣人委托他写安魂曲,《魔笛》的后半段曾经出现类似安魂曲的曲风。由于《魔笛》的成功,莫扎特差点忘了这件约定的事情。突然有一夜,那名男子又再度出现,来催促他早日完成。后来才知道,这位黑衣人是瓦赛克伯爵的仆人莱特盖普。这位伯爵素来有剽窃别人的作品当作自己创作发表的可耻习惯,后来在他妻子的忌日,伯爵亲自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莱特盖普则作为伴奏者。
莫扎特对此人此事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日日夜夜都在思索着《安魂曲》的歌词。因为他的身体本来就不健康,再加上常常夜里作曲辛苦,他的身体更加嬴弱,这时他巳感觉到他在为他自己作一首《安魂曲》了。到了11月,莫扎特己病得无法起身,不过他仍未放弃自己的这份责任,依然照样工作。为了赶在约定时间交出曲子,莫扎特常常一边流泪一边作曲,以致病情急遽恶化。终于在12月4日夜晚写到第三部《继抒咏》(Sequenz)的第6曲目第8小节时,他已心力交瘁,无法再继续提笔了。他觉悟到自己的大限已至,立即招呼学生苏斯迈尔(Sussmayr)前来枕畔,指示曲子的未完成部份。1791年12月5日0时55分,莫扎特与世长辞。
莫扎特的丧事凄惨之至,妻子长年患病不离病榻,家中分文不剩,只好把他埋葬在廉价的平民公墓内。遗体首先放在当初他与康丝坦茨结婚的史德芬教堂,然后送往公墓。但因遇到暴风雪,送葬的几个朋友只好半途折返,莫扎特的遗体被抛在无名墓穴内。几天之后,妻子再去他的墓地时却无法找到了,因此莫扎特之墓就成了一个永远的谜。
过了很久,当世人公认莫扎特为旷古未有的伟大音乐家时,才动员在公墓里作调查挖掘,结果仍是无功而返。最后只好随意选个地方替他立了个墓碑,算是对他的敬仰。他的学生苏斯迈尔等遵照莫扎特的遗愿把《安魂曲》补写完毕,以后每逢后世纪念莫扎特时都演奏此曲,听者无不动容。
「天妒英才」这四个字用在莫扎特身上完全恰如其份。他一生坎坷,终身贫困,但他始终热情无邪、乐观而自信。由于那个时代的人对他的一些言词与作风无法认同,对他优雅恬美、感情细腻的音乐也只是一般的欣赏。这样的天才总是超越于他所处的时代。如果莫扎特死后有知的话,今天他应该可以安息了,因为我们己经从他的作品中洞彻了他的真情。
虽然精神上与生活上常常处于困顿的状态,但是莫扎特的作品依旧具有浪漫派之前古典派的纯粹音乐性质。在贝多芬、柏辽兹、萧邦等人的音乐中,多少都能了解他们的生活情绪或经验。但莫扎特所表现出来的只是音乐的至真、至善与至美。
莫扎特英年早逝,他的音乐才华却是史上罕见的。他对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室内乐、钢琴曲、独唱曲、合唱曲等各种音乐形式都很擅长。他的作品精巧而独特,表情丰富多彩,手法创新自如。在莫扎特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不是意志和命运搏斗的结果,也不是激情与狂热的表现,而是在平静的状态下,如泉水般涓涓流淌,无穷无尽。
莫扎特热爱生命、热爱人类,这可以从他的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中看到。第二幕第十二场,编码第15号的咏叹调,由萨拉斯特罗唱出:
In die sen heil gen Ha!len kennt man die Ra che nicht...(谁都要宽恕敌人,不喜欢这个教义的人,就不配做人。)

这正是莫扎特冒着生命危险加入的秘密组织共济会的宗旨。

250年前的1月,一个音乐神童在奥地利诞生;两个半世纪后的今天,全球的人们都在纪念这位曾经改变世界乐坛的天才,他就是莫扎特!具有强烈传奇色彩的莫扎特!

然而,音乐大师莫扎特的一生让人无限感慨:他写下了灿烂和辉煌,也历经了坎坷和艰辛;他的一生有太多的谜团,后人或许永远都无从知晓......灿烂与艰辛并存

英年早逝留下600作品

莫扎特的一生是灿烂的,他为后人留下了歌剧、交响曲和协奏曲等600多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奥地利历史上的音乐神童和具有开创性的音乐家,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然而,莫扎特的人生也充满了艰辛、坎坷和苦难,所以他只走过35年的短暂旅程。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生于奥地利中部城市萨尔茨堡一个宫廷乐师家庭,他从3岁就显示出了非凡的音乐天才,5岁开始作曲。

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尝试性的巡回演出,表现出色。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获得成功。

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接触到欧洲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这使他成为他那个时代创作风格最广泛的一位作曲家。

后来,莫扎特的创作日益成熟,而且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有了深切体会。他认识到,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由出身而是由才能与道德所决定。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自由,1781年,他彻底地同雇佣他的大主教决裂,毅然辞职。成为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反抗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自由作曲家。

然而,作为力图挣脱束缚、维护自己尊严的艺术家,莫扎特在享受自由乐趣的同时,也对自由的艰辛有了更直接的体验。

特别是结婚之后,随着孩子的不断出生,莫扎特为了一家人的生存疲于奔命,辛劳和生活的无规律使他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

莫扎特一生中最后两年是经济最窘迫的时期,他曾说:“我的舌头已经尝到了死的滋味,但我的创作还是乐观的。”1791年,这位伟大的天才伤感地离开了这个让他多灾多难的世界。

人们都知道莫扎特念念不忘的《安魂曲》,如今,当全世界的人们都在怀念、赞美这位音乐天才的时候,或许,莫扎特的灵魂真正可以安息了。神秘面纱

死后尚存5大谜团

就在现代人忙活着庆祝莫扎特250周年诞辰的时候,其实没有人能真正解读这位聪慧的音乐精灵。因为他在给人类创造音乐的同时,也留给了世人太多谜,太多根本无法破解的秘密。时至今日,人们所了解的莫扎特依然蒙着神秘面纱。1:身高之谜

有关资料曾记载,莫扎特身高只有1.5米,这可能是恶意中伤。不过有资料显示,他身高应在1.62米到1.64米之间。研究人员认为,莫扎特可能的确不高,略低于当时的平均身高,但他究竟身高多少,谁也不能完全确认。2:创作之谜

有人说,莫扎特太有天赋了,他总是先打好腹稿,然后才写下谱子。有的影视作品也将他描绘成上帝赐给了灵感的人,相关传说还不少。但是,有关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可能并不正确,莫扎特即使很有天分,更多的也是靠后天的努力和勤奋。3:情感之谜

音乐天才的感情生活是怎样的呢?后人从莫扎特的信件中发现,他先后与3个女人有过恋情,分别是玛丽亚·安娜·特克拉(莫扎特的表妹)、阿洛伊西娅·韦伯和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康斯坦策。此外,还有谣传说莫扎特可能还与其他女性有染,但这种说法现在已经无从考证。4:死因之谜

莫扎特死时年仅35岁,可谓英年早逝,他的死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曾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认为,他是被敌视他的作曲家萨尔耶利下毒谋杀的,但历史学家们后来推翻了这种猜测。现在,很多研究者比较公认的是,莫扎特当时可能是死于疾病。

不少历史学家认为莫扎特死于风湿热,也有人觉得他可能死于因头部受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还有人甚至推测他可能死于性病,因为他生前个人生活比较混乱。但是,究竟莫扎特死于哪种疾病,目前无法确定。5:头骨之谜

莫扎特的头骨之谜已经困扰世界100多年。莫扎特1791年在维也纳去世,埋葬在当地一处穷人的墓地中。由于当时草草下葬,也没有亲友在场,墓地的最初位置人们不得而知,莫扎特的遗骨也一直下落不明。

1855年,莫扎特墓地的大概位置得到了确定。有传言说,一群盗墓者后来将莫扎特的头骨偷偷挖了出来。历经种种曲折之后,1902年,这个失去了下颌的头骨最终被送到了萨尔茨堡的国际莫扎特基金会。100多年来,该基金会一直保存着这具头骨。但是,这神秘的头骨究竟是不是莫扎特本人的?人们对此始终没有定论,各种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息。

2006年1月8日,奥地利公布了关于这一头骨的DNA测试和比对结果。然而,因为参与比对的三具遗骨的DNA互相都不匹配,不仅未能揭开百年多来的谜团,反而又增加了新的疑问。

据中国日报香甜的怀念

纪念活动形形色色

2006年1月27日是莫扎特诞生250周年,贯穿整年的莫扎特纪念活动已经拉开帏幕。这股风潮席卷了奥地利和很多其他欧洲国家。奥地利:生日派对+音乐会

奥地利将2006年命名为“莫扎特年”,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作为莫扎特的出生地,萨尔茨堡成为最受关注的地方。据悉,1月27日当天,盛大的生日派对将在这里举行,美国国务卿赖斯等政要名流有望出席。萨尔茨堡会以260场音乐会以及55场伴有莫扎特宗教音乐的弥撒贯穿全年。在萨尔茨堡,商店货架上堆满了莫扎特啤酒、红酒、莫扎特奶瓶、莫扎特奶昔、莫扎特短裤、甚至是莫扎特七巧板。此外,莫扎特的纪念T恤、日历、咖啡杯以及被称为“莫扎特球”的小糖球随处可见。

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莫扎特创作《费加罗婚礼》的旧居将于1月27日重新开放,供人们参观;奥地利国家图书馆也将展出难得一见的《安魂曲》原始手稿。英国:让莫扎特手稿“团聚”

英国纪念莫扎特诞辰的方式则非常独特:2006年1月初,莫扎特一份曾经被一分两半的手稿在大英博物馆“重新团聚”。

莫扎特的一生都在坎坷和病痛中度过,但他的创作手稿却在他身后变得价值不菲。他的妻子康斯坦策在他去世几十年后曾将他的一份手稿一分两半,分别变卖。这两个半份手稿从此踏上了各自的流浪之旅。如今它们终于在大英博物馆“胜利会师”,泛黄的手稿再现着天才音乐家飞扬的乐思。捷克:特制莫扎特甜点

为了庆祝莫扎特诞辰250周年,捷克首都布拉格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纪念方法——推出一款“莫扎特甜点”。

莫扎特一生坎坷的传奇故事
答: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用父亲的朋友沙赫特涅尔的小提琴演奏,两天后莫扎特又在自己的提琴上练习。但是很是让人惊讶。尽管莫扎特乃旷世奇才,尽管他享有极大的荣誉,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奴仆,并且是一个很糟糕的奴仆。因为他拥有荣誉。莫扎特不得不像他的前辈海顿那样,每天在前厅穿堂里,...

谁知道莫扎特的详细生平??
答:此间,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自从他走上自由作曲家道路到他逝世的十年间,是莫扎特一生最重要的创作时期。这期间的作品,无论是歌剧还是交响曲,都展现出新的风貌。这些作品反映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坚定、乐观的阶级意识,表现...

求莫扎特作品简介以及作品风格分析
答: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 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 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 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 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 、正义 、尊严的追求。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

莫扎特一生都有那些经历?
答: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宫廷乐师家庭,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才华。在短暂的36年生命中,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对世界音乐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莫扎特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少年时期(1762~1773)、成熟时期(1774~1781)和维也纳时期(1781...

莫尔扎特简介?
答:1778年5月,莫扎特抵达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于是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1780年,莫扎特完成歌剧《伊多梅纽》。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严谨,在...

莫扎特作品简介
答: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 。3 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 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 、普雷斯堡巡回演出 ,获得成功。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先进...

莫扎特一生的生活和创作是什么样的?
答:g小调交响曲(K.183)则明显地反映了海顿“狂飙时期”的创作影响,但也开始显示出他自己的风格。小莫扎特与父亲, 姐姐在演奏(1763-1764)1774~1781年,莫扎特基本生活在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和文化学习,包括拉丁语、意大利语、法语、英语等(这对他后来旅行各国及一生寻觅歌剧...

莫扎特有哪些经历?
答:短暂的一生中他写了22部歌剧,不可不谓之多产了。上述几部歌剧创作中的优秀代表作,也是欧洲歌剧史上开一代乐风的歌剧杰作。他的歌剧创作首先突破了格鲁克提出的歌剧音乐要绝对服从戏剧、只是起加强剧词表现力的创作原则,进而提出应发挥音乐在刻画人物心理、性格、感情等方面的作用,赋予剧中每个角色以...

莫扎特的详细资料
答:莫扎特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600多部作品,几乎涵盖所有形式体裁,他在短暂的生命里将古典时期的音乐风格臻于成熟并发扬光大,其作品也被广泛视为古典音乐的典型,对后世有极大影响。莫扎特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尔茨堡,自小即展现了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在多年的游历及巡演中不断成长,17岁时便已作为...

音乐奇才莫扎特的一生是怎么样的?他的代表作有哪些?
答:尽管他常年的世界巡演可是终身贫困潦倒,欠债无数,在感情生活上同样也有着不顺。但好在他遇上了善良的康斯坦茨,她深爱着莫扎特,包容了他一切的缺点。我生活中不善言辞又不善理财的莫扎特,一生都在为金钱而烦恼。但不得不承认,他的作品真的很多很多。他的代表作歌剧中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