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初中)

作者&投稿:何昨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所有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可简记为AB+CD=AD+CB。
、碱性氧化物+酸→盐+H2O
Fe2O3+6HCl==2FeCl3+3H2O
Fe2O3+3H2SO4==Fe2(SO4)3+3H2O
CuO+H2SO4==CuSO4+H2O
ZnO+2HNO3==Zn(NO3)3+H2O
2、碱+酸→盐+H2O
Cu(OH)2+2HCl==CuCl2+2H2O
Cu(OH)2+H2SO4==CuSO4+2H2O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NaOH+HNO3==NaNO3+H2O
Mg(OH)2+2HNO3==Mg(NO3)2+2H2O
Ba(OH)2+H2SO4==BaSO4↓+2H2O
3、酸+盐→新盐+新酸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HCl+AgNO3==AgCl↓+HNO3
H2SO4+BaCl2==BaSO4↓+2HCl
Ba(NO3)2+H2SO4==BaSO4↓+2HNO3
NaHCO3+HCl==NaCl+H2O+CO2↑
4、盐1+盐2→新盐1+新盐2
KCl+AgNO3==AgCl↓+K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SO4+BaCl2==BaSO4↓+2NaCl
BaCl2+2AgNO3==2AgCl↓+Ba(NO3)2
5、盐+碱→新盐+新碱
CuSO4+2NaOH==Cu(OH)2↓+Na2SO4
FeCl3+3NaOH==Fe(OH)3↓+3NaCl
Ca(OH)2+Na2CO3==CaCO3↓+2NaOH
NaOH+NH4Cl==NaCl+NH3↑+H2O
五、其它反应: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

+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14、葡萄糖的氧化:C6H12O6+6O2
==
6CO2
+
6H2O
复分解反应
31、大理石和稀盐酸(实验室制CO2):CaCO3+2HCl=CaCl2+H2O+CO2↑
32、氢氧化钠和硫酸铜:2NaOH+CuSO4=Cu(OH)2↓+Na2SO4
33、碳酸钠和盐酸(灭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34、碳酸钾(草木灰)和盐酸:K2CO3+2HCl=2KCl+H2O+CO2↑
35、盐酸和氢氧化钠(中和反应):HCl+NaOH=NaCl+H2O
36、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H2SO4+2NaOH=Na2SO4+2H2O
37、硫酸与氯化钡溶液:H2SO4+BaCl2=BaSO4↓+2HCl
38、盐酸与硝酸银溶液:HCl+AgNO3=AgCl↓(白)+HNO3
39、氢氧化钠和氯化铁溶液:3NaOH+FeCl3=Fe(OH)3↓(红褐色)+3NaCl
40、碳酸钡和稀硝酸:BaCO3+2HNO3=Ba(NO3)2+CO2↑+H2O
41、硫酸钠和氯化钡:Na2SO4+BaCl2=BaSO4↓+2NaCl
42、氯化钠和硝酸银:NaCl+AgNO3=AgCl↓+NaNO3
43、碳酸钠和石灰水:Na2CO3+Ca(OH)2=CaCO3↓+2NaOH
44、氢氧化铝和盐酸:Al(OH)3+3HCl=AlCl3+3H2O
45、硝酸铵和氢氧化钠:NH4NO3+NaOH=△=NaNO3+H2O+NH3↑
46、氢氧化铁和硫酸:2Fe(OH)3+3H2SO4=Fe2(SO4)3
47、盐酸除铁锈:Fe2O3+6HCl=2FeCl3+3H2O
48、氧化铜和硫酸:CuO+H2SO4=CuSO4+H2O

.回答:复分解反应有一个特点就是反应前后各物质所含的各种元素之间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因为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复分解反应就相对难以发生,但是如果反应生成的有水、气体、沉淀物时,生成的物质就不在属于反应体系就无法再参与反应,按照化学反应平衡原理知识,反应就会继续发生下去,所以复分解发生的条件一般需要生成物有水气体或者沉淀生成(这样这个反应便会想着生成气体水沉淀的方向发展),化合价是绝对不能发生变化的,变化了就不是复分解反应了.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对。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
答案补充部分:

电离的微观解释(高中版本,以NaCl溶于水为例,适当加了补充,以代替应该有但这里不方便画的配图):
NaCl是离子化合物,固态时是典型的离子晶体,晶体由Na+和Cl+以离子键(静电力)的形式结合。水分子是极性分子,带电不均匀,H原子带少量正电荷δ+,O原子带少量负电δ-,当晶体放入水中时,H2O分子和Na+、Cl-离子各自发生作用形成相对稳定的水合离子([Na(H2O)5]+和Cl[(H2O)6]-,前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O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Na+,后者周围的每个水分子以两个H原子一端朝向中心离子Cl-,一般简单地以中心离子来表示水合离子),这样就逐渐克服了NaCl晶体间的离子键。由于扩散运动(根本原理见热力学第二定律),Na+、Cl-逐渐均匀分布到溶液中,宏观上观察到它们不再成为固体,这种现象称为溶解。而由于它并非以NaCl分子而是以Na+、Cl-这些离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我们说它发生了电离。
还有,如果溶质不是水,是不是本来在水中不能反应的物质也有可能反应了.

关于溶液中的复分解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的一个比较严格的现象学定义为:若反应交换离子形成的生成物中有比反应物更难溶、更难电离、更易挥发这些性质中的至少一种,则该反应能够进行。实质是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原理,涉及到能量的讨论,可以理解为反应趋向于使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难溶难电离易挥发物质的生成脱离反应体系,反应物浓度减小,但实际上应该是化学平衡)。
初中范围内只讨论溶剂为水的复分解反应。所以可以简化为:生成沉淀(难溶)、水(难电离)、气体(易挥发)。因为一般反应物都是能完全电离(中学范围内)的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反应),所以忽略“更”字。
高中还涉及到一个非溶液中的反应:NaOH(s)+NH4Cl(s)=(加热)NH3(g)+H2O(l)+NaCl(s)(氨气的制取),是固体间的复分解反应(复合了NH3·H2O的分解反应),不必满足以上条件。还有其它溶剂中的复分解反应等,这里不讨论。有机物中的烯烃和酯类的复分解反应等,形式上相同但实质不同,也不讨论。
----
溶解的实质是溶质和溶剂的互相作用,表现为溶质在溶剂的扩散(可能形成[真]溶液或胶体(液溶胶)),也是一个平衡,称为溶解平衡。
溶解平衡的应用:初中忽略不同溶质间的作用。高中讲的也很少,最典型的是Cl2难溶于饱和食盐水,因为溶液中Cl-浓度大,阻碍Cl2与水的可逆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就阻碍了Cl2的溶解,使得常温下1体积H2O最多只能溶解约2体积Cl2。
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一般伴随着电离(无机物中即使难溶物质(并非绝对不溶,如常温(25℃)下溶解度s(CaCO3)=0.0013g,s(AgCl)=0.000089g,s(BaSO43)=0.00024g)溶解的一部分也往往会电离)。
比如:NaCl(s)+11H2O=(可逆)[Na(H2O)5]+(aq)+Cl[(H2O)6]-(aq),一般把水合离子简写,忽略溶解平衡,则为NaCl(s)=Na+(aq)+Cl-(aq)(这是NaCl溶解到水中的电离方程式)。其中s是固体(solid),aq表示水溶液(aqua.)。
其实质是水分子对溶质的扰动,破坏溶质粒子的作用力(上例中是离子晶体NaCl中Na+和Cl-之间的离子键)。
----
“溶解了就有离子了”“溶解的实质是电离
。电离后就会有离子出现!”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溶解了不一定就有离子,如非电解质蔗糖,在溶液中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存在(一般中性条件下不考虑蔗糖的水解平衡)。
----
LS 点青手 说的基本是正确的(不甚确切之处在于“和H3O+ 或者OH-”,水的自偶电离很微弱,主要应该是与H2O分子作用),但对初中化学来说,基本没有参照意义。
----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以上这类范式不推荐记忆(除非对自己化学没信心,只能按文科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一旦记习惯了高中化学新的东西适应起来就有些麻烦(会习惯性偷懒地将反应对号入座),理解更一般的规律时会有困难。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在水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即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
[小结]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碱性氧化物+ 酸 ----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碱 + 酸---- 盐 + 水
(其中一种可溶)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 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 新盐 + 新酸
(↓或水或气体)
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至少一种是沉淀)
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其中之一是沉淀)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化学知识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或注意事项
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主要看生成物:有无气体,沉淀或水生成 如:Ca(OH)+ BaCl2 = CaCl2 + Ba(OH)2,没有沉淀生成所以不反应.2.其次看反应物:盐跟盐,盐跟碱反应:反应物不能有沉淀;如:CaCO3 + BaCl2 = CaCl2 + BaCO3 是盐跟盐反应,CaCO3难溶于水,所以反应不发生.盐跟酸反应:强酸的不...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③参加反应的盐和生成的盐都必须是可溶性的,如Cu+AgCl就不反应。④单质铁发生置换反应,一般生成亚铁盐。如Fe+CuCl2=FeCl2+Cu。⑤金属的活动性差别越大,越易发生置换反应。如足量铁放入Cu(NO3)2和AgNO3混合溶液中,Fe先置换AgNO3中的银,后置换Cu(NO3)2中的铜。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规律 ...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反应物:有酸可不溶,无酸需都溶。即:反应物中如果有一种物质是酸,那么另一种物质可以不溶于水。如果没有酸,两种物质必须都溶于水。生成物中必须有一个是沉淀或气体或水。溶解性口诀一 钾钠铵盐溶水快 , ① 硫酸盐除去钡铅钙。 ②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硝酸盐溶液都透明。 ③ 口诀中未有...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答:发生条件 基本条件: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1、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如HCl、H2SO4、HNO3等),可发生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3、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强酸...

复分解反应的三个条件
答:条件有:温度条件、反应物结构条件、反应物的物理条件。1、温度条件:复分解反应通常需要在高温下进行,以提供足够的能量来破坏化学键。高温可以提供足够的能量使化合物中的键变得相对不稳定,从而导致分解。2、反应物结构条件:复分解反应的反应物必须具有特定的结构和键强度。化合物中的某些化学键必须足够...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答: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物质能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2、碱性氧化物+酸:酸的酸性较强(如HCl、H2SO4、HNO3等),可发生反应。3、酸+碱(中和反应):当酸、碱都很弱时,不发生反应。4、酸+盐:强酸制弱酸;交换离子后有沉淀...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答: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包括:反应物溶液的pH值:复分解反应通常需要中性或稍微酸性的溶液,这可以确保反应的顺利进行。反应温度:复分解反应的温度可能需要在特定范围内,以确保反应速度和效率。浓度:复分解反应通常需要适当的反应物浓度,以确保有足够的反应物参与反应。光照:有些复分解反应需要光照条件,以促进...

复分解反应条件
答:复分解反应条件,相关内容如下: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方程式可简记为AB+CD=AD+CB。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物中酸必须是可溶的,生成物中至少有一种物质是气体或沉淀或水。反应物中至少有一种是可溶的。初中阶段反应物中的两种盐都是...

复分解反应的定义与条件是什么
答:2、复分解反应条件 (1)碱性氧化物+酸的:酸更酸(作为HCl、H2SO4、HNO3等。),可以反应。(2)酸的+碱(中和反应):当酸、当碱很弱时,没有反应。(3)酸的+盐:强酸到弱酸;离子交换后有沉淀;强酸与碳酸盐的反应;如果满足一个条件,反应就可以发生。(4)碱+盐:强碱与铵盐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想要有 、必须是溶液
答:初中范围内:反应物所含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从而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的反应。你把反应物的阴阳离子互换一下看如果能生成沉淀或水或气体就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比如:NaOH+HCl===NaCl+H2O(这是一个酸碱中和反应,生成水)CaCO3+2HCl===CaCl2+H2O+CO2(上箭头) (生成气体CO2)Ba(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