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每一则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世说新语二则》每一则主题分别是什么 《木兰诗》主题 (简短)

作者&投稿:叔奔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世说新语》两则 原文和翻译~

《世说新语》两则:
1、咏雪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翻译:
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开家庭集会,跟子侄辈谈论诗文。不久,雪下得很大,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谢道韫说:“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陈太丘与友期行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没到,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友人)才来。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
元方答道:“等您很久没来,他已经走了。”朋友便生气了:“不是人哪!和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走,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的大门,不回头看。


扩展资料: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所作的文言志人小说集,由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又名《世说》。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它原本有八卷,被遗失后只有三卷。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世说新语
百度百科—世说新语两则

搜一下:《论语六则》每一则的主题分别是什么
《世说新语二则》每一则主题分别是什么
《木兰诗》主题
(简短)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时”是在一定的时候,不是时不时、常常的意思
“习”有两种说法:
1.复习
2.实习,实践,演习
人们多解释成复习,中学教材也这么解释,但是按照原北大中文系著名学者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一书中的解释,应该是后者,理由如下:
1.习按其甲骨文的字形推断的本义是幼鸟学飞,由于幼鸟学飞需要实践,因此有演习,实践的意思
2.孔子教给其弟子的具体知识是礼乐射御书术,射箭、驾车、礼仪、音乐等学问都需要不断演习操练,因此此处应该是演习的意思
3.《礼记》里有“习礼乐”“习射”这样的话,都是演习的意思,可作为第二个理由的佐证
“说”通“悦”,喜悦的意思
“有朋”的“有”或曰同“友”,“友”是朋友,“朋”是同一师门的师兄弟指的意思
“人”是别人的意思
孔子说:“能够常常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你,你又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作为吗?” 、
编辑本段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并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就可以凭借于此当老师了。”
编辑本段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有三种说法:
‘罔’同【或通】‘惘’
1.惘然无所得
2.被欺骗
3.迷惑不解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
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注解做出的判断,没有依据,新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孔子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因为不思甚解而)迷惑不解;光思考不学习,就会(因为思路狭窄而)危险。”
编辑本段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知道的人不如想知道的人,想知道的人不如开心知道的人。
编辑本段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编辑本段第(六)则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之间。
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有能力去做官,供养自己。
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面对任何事都能从容面对不疑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老子,孔子的资料
答: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分别为:《诗经》、《尚书》、《礼记》、《乐》、《周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4]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

如何学好文言文
答:文言文字词及用法很固定,有很强的规律性,学习时要善于从具体的字词中总结出来,对于一个词的几种用法、一种句式特点、一类实词活用等等进行归纳,这样慢慢积累起来,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论语六则》中“而”的用法,可归纳为:1.学而实习之(而:连词,而且,表递进关系);2.人不知而...

孔子的信息和重要事迹 ,和取得的成就。
答:《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干不符合道义的事而获得富贵,就如同浮云一样,不屑于用不义的手段取得富贵。孔子还认为,对待“义”与“利”的态度,可以区别“君子”与“小人”。有道德的“君子”,容易懂得“义”的重要性,而缺乏道德修养的“小人”,则只知道“利”而不知道“义”。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

温故而知新的四字成语
答:想到学习应该温故知新;(5)从牛的用途及作用,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像牛一样,为人类作出贡献.。2. 【论语六则中的四字成语.】 第一则:为人处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二则:...

如何学好文言文?
答:一学文言文,就都会有畏难情绪。请问:初一新生如何学好文言文? 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求学生逐词逐句对译,还要学生了解文言文句式等有关古汉语知识,会朗读和背诵,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大概的意思。 根据上述的情况,我认为初一新生要学好文言文一定要走好“三步曲”。 第一步: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

古鲁的三位老师 阅读答案 我有文 求答案
答:21.理解:其实,人无常师,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学习的机会--世间万物皆为吾师。作用:用这句话指出,人无常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3分)22.把“游泳池”比作老师,比喻到处可以拜师,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终身受益。(2分)23.老师无处不在,正如《论语六则》中所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提高语文兴趣的方法
答:”这样一说,学生们学习《论语六则》的兴趣自然就会高一点。 第三,请学生来说、读、写。学生上语文课要进行四种实践活动:听,说,读,写。这样才能同时增长这四种能力,如果教师只是把课堂变成讲堂,只是一讲到底,最终效果一般都不会太理想,因为学生都已经失去了说,读,写的实践机会教师的这种做法必然打击学生学习的...

通过学习三字经,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答:例如,在讲到“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教师可以将课内学到的《论语六则》和常用的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色厉内荏”等内容串联在一起讲,让学生觉得这些作品并非高不可攀,鼓励学生走进原著。在解读《三字经》“好读书 读好书”的内容时,实际上还帮助确立学生“好读书 读好书”的观念。(三)、读...

初一上语文复习资料 (语文版)
答:13、然而当四野蛙声和其他虫鸣暂时沉寂时,我所能听到的一点点歌声则是非常柔和的,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再适合不过了。14、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 原名 ,我国伟大...

老师的爱的作文
答:我升上初一的语文老师,她是一位对工作认真,对我们负责的一位好老师。她留着长长的头发,那双眼睛炯炯有神。 我喜欢老师的教学方法,喜欢她独特的见解,喜欢她严中有爱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在书写上,她严格地要求我们字迹工整,老师还教我们怎样概括段意,叫我们如何理解语句,教我们读《论语六则》。 老师您是一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