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勒歌 这首民歌描写了哪些具体的对象

作者&投稿:晋寒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敕勒歌描写了哪些具体的对象?~

描写了:敕勒川、阴山、风、牛羊、草。
1、敕勒川。
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2、阴山。
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风。
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
4、牛、羊
敕勒以游牧是在干旱草原地区通过骑马移动放牧牛羊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
5、草。
这里指的是牧草,供饲养的牲畜使用的草或其他草本植物。牧草再生力强,一年可收割多次,富含各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因此成为饲养家畜的首选。牧草品种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畜牧业经济效益的高低,需加以重视。

扩展资料:

原文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译文:
阴山脚下啊,有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原。
敕勒川的天空啊,它的四面与大地相连,
看起来好像牧民们居住的毡帐一般。
蓝天下的草原啊,都翻滚着绿色的波澜,
那风吹到草低处,有一群群的牛羊时隐时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民歌)

敕勒歌是一首南北朝时期民歌,描绘了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原文:
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翻译:
辽阔的敕勒大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
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扩展资料:
《敕勒歌》的历史背景:
《敕勒歌》是牧人的歌唱,据说,在公元646年,统治中国北部的东魏和西魏两个政权之间爆发一场大战,东魏丧师数万。军心涣散,主帅高欢为安定军心,在宴会上命大将斛律金唱《敕勒歌》,群情因之一振。
又据史书记载,这首歌辞原是鲜卑语,很早就译成了汉语。但斛律金是敕勒族人,他应该用敕勒语唱。因为东魏贵族多为鲜卑人,他才用鲜卑语演唱。也就是说,这首古老的歌辞,是经过了两重翻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敕勒歌

这是一首描写北方边地奇丽风光的乐府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
此民歌诗词远为鲜卑文,现今流传下来的敕勒川辞系从鲜卑语翻译而来。相传是北齐时期高欢为周军所败,命斛律金所唱,以此来激励士气。此民歌歌唱了草原的辽阔和牛羊的繁盛,风格雄浑朴质,具有典型的北方乐府民歌的特点。

  “敕勒川,阴山下”,说出敕勒川的地理位置。尽管现今已不能确切地说敕勒川在什么地方,但可以肯定是大漠草原中,阴山脚下。阴山是绵亘塞外的大山,草原以阴山为背景,给人以壮阔雄伟的印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环顾四野,天空就像其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天苍苍,野茫茫”,天空是青苍蔚蓝的颜色,草原无边无际,一片茫茫。

  诗的前六句写平川,写大山,写天空,写四野,涵盖上下四方,意境极其阔大恢宏。但是,诗人的描写全从宏观着眼,作总体的静态的勾画,没有什么具体描绘,使人不免有些空洞沉闷的感觉。但当读到末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进修,境界便顿然改观。草原是牧民的家乡,牛羊的世界,但由于牧草过于丰茂,牛群羊群统统隐没在那绿色的海洋里。只有当一阵清风吹过,草浪动荡起伏,在牧草低伏下去的地方,才有牛羊闪现出来。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群,忽隐忽现,到处都是。于是,由静态转为动态,由表苍一色变为多彩多姿,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连那穹庐似的天空也为之生色。因此,人们把这最后一句称为点晴之笔,对于“吹”、“低”、“见”三个动词的主动者――“风”字,备加欣赏。

  敕勒族人用穹庐――圆顶毡帐来比喻草原的天空,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讴歌赞美,这样的审美情趣与他们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穹庐是游牧异议的活动居室,牛羊和牧草是他们的衣食来源,对于这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命运相关的事物 ,他们有着极深极厚的感情。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